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321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参考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宏观参考答案

宏观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

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个人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5.名义GDP是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3.B4.D5.A6.B7.C8.D9.C10.A11.D12.B13.C14.A15.A16.D17.B18.D19.D20.D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计算题

1.答:

(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为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5=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

(10-7.5)+(30-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2.答:

(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2000(美元)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300(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4000(美元)

合计价值增加为2000+300+4000=6300(美元)

(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500+3000=6300(美元),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300-500=5800(美元)。

3.答:

(1)用S表示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yd-c=4100-3800=300(亿美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sg、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为sg=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sp+sg+sr=300+(-200)+100=200(亿元)

(3)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g=5000-3800-200-(-100)=1100(亿元)

4.答: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折旧)就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

(2)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DPI=NNP-T=4300-990=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DPI-C=3310-3000=310(亿美元)

五、简答题

1.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理解时应注意: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2.答:

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六、论述题

1.答: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

(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即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

GDP=C+I+G+(X-M)

①消费支出(C):

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含在内。

②投资支出(I):

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总投资即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③政府购买支出(G):

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

④净出口(X-M):

指净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表示净出口。

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因此,只有净出口才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用要素收入即企业成本核算GDP,用收入法核算GDP,除了要包括工资、利息和租金这些要素的报酬,还要包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间接税、资本折旧。

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这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是人们给政府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

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

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③公司税前利润。

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或销售税、周转税。

⑤资本折旧。

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2.答:

现有以GDP为核心的核算方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2)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3)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4)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5)它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因此,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引入一个绿色GDP的概念。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表示c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c=c(y)。

2.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表示s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s=s(y)。

3.投资乘数:

乘数即倍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变量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就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通常用k表示。

4.平衡预算乘数:

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平均消费倾向: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

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二、单项选择题

1.D2.A3.A4.B5.C6.A7.A8.B9.C10.A11.C12.B13.C14.D15.D6.C17.A18.B19.C20.B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计算题

1.答:

投资乘数k=△y/△i=(8500-8000)/(700-600)=5

2.答:

从公式ktr=△y/△tr=

/(1-

),得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y=200×0.8÷(1-0.8)=800(亿美元)

3.答:

均衡国民收入y=c+i,将c=100+0.8y、i=50代入,得y=750

消费c=100+0.8×750=700,储蓄s=y-c=750-700=50

五、简答题

1.答:

在现实生活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

(1)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

(2)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3)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增加的收入不能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2.答:

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其含义略。

3.答:

政府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

如果把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形成总需求的重复计算。

六、论述题

1.答:

两部门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y=c+i

c=a+

y

解联立方程,可以得到均衡收入

均衡收入决定也可用作图形式表示:

(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即i=s,而储蓄函数s=-a+(1-

)y,将此二式联立:

i=s=y-c

s=-a+(1-

)y

解上述联立方程式同样可得到均衡收入:

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决定收入也可用图形表示:

 

2.答:

要点: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

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

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

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约的悖论”。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名词解释

1.凯恩斯陷阱:

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

它指这样一种现象:

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2.IS曲线:

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方向变化关系。

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LM曲线:

是指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货币的需求:

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货币需求又称被为流动偏好。

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们用货币很容易与其他资产进行交换。

正是这种流动性,人们对货币产生偏好。

产生流动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

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

二、单项选择题

1.B2.B3.A4.B5.C6.B7.D8.D9.B10.B11.C12.C13.B14.C15.D16.D17.B18.A19.B20.A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7.√8.× 9.√ 10.×

四、计算题

1.解:

(1)IS曲线:

300-100r=-200+0.2Y

         LM曲线:

0.4Y-50r=250

      

(2)求解:

300-100r=-200+0.2Y

               0.4Y-50r=250

         得到:

Y=1000

               r=3

      (3)C=100,则IS-LM方程为

         100+300-100r=-200+0.2Y

         0.4Y-50r=250

        解得:

Y=1100,因此,国民收入增加100。

2.解:

已知:

C=1050+0.8(y-T),I=80-25r,G=100,T=100,Md/P=0.2y+100-50r,Ms=500,P=1,试求IS和LM曲线方程,均衡时的y和r。

IS:

y=1050+0.8(y-100)+80-25r+100

Y=5750-125r

LM:

500=0.2y+100-50r

Y=2000+250r

解得:

y=4500,r=10

3.解:

(a)由C=a-by,I=e-dr和Y=C+I可知:

Y=a-by+e-dr

此时,IS曲线将为:

r=

于是由

(1)已知条件C=50+0.8Y和I=100-5r可得

(1)的IS曲线为:

r=

即r=30

同理由

(2)的已知条件可得

(2)的IS曲线为:

r=

即r=15

同样由(3)的已知条件可得(3)的IS曲线为:

r=

即r=15

(b)由

(1)和

(2)的投资函数比较可知

(2)的投资行为对利率更为敏感,而由

(1)和

(2)的IS曲线方程①和②比较可知

(2)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的IS曲线斜率,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即d越大时,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

(c)由

(2)和(3)的消费函数比较可知

(2)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而由

(2)和(3)的IS曲线方程②和③比较可知

(2)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3)的IS曲线斜率,亦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即b越大时,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

4.

(1)L=L

+L

=0.2Y+200—500r

(2)M

=0.2×10000+2000-500×6=1000亿美元

(3)2500=0.2×6000+L

,L

=1300亿美元

(4)2500=0.2×10000+2000—500r,r=3%

5、

(1)先求IS曲线,联立

y=c+i

c=a+by

i=e–dr

得y=a+by+e–dr,此时IS曲线将为r=(a+e)/d-(1-b)y/d

于是由题意c=100+0.8y,i=150–6r可得IS曲线为:

r=(100+150)/6–(1–0.8)y/6

即r=250/6–y/30或y=1250–30r

再求LM曲线:

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均衡时得:

150=0.2y–4r

即r=-150/4+y/20或y=750+20r

(2)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和LM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和LM方程而得,即:

y=1250–30r

y=750+20r

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

五、简答题

1.答: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按凯恩斯说法,对货币的需求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

一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动机,指家庭或厂商为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它产生于人们收入和支出的非同步性。

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就越大。

二是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动机,指人们为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它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

三是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动机,它产生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例如,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时,需要及时买进债券,以便以后卖出时得到收益,这样就产生了对货币的投机需求。

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2.答:

凯恩斯指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增加,然而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临界程度时,即债券价格上升到足够高度时,人们购买生息的债券会面临亏损的极大风险,这时,人们估计,如此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再上升,于是他们就不肯再买债券,而宁肯保留货币在手中。

在这样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再向下降低,因为人们手中即使有多余的货币,再也不肯去买债券,从而不会使债券价格再上升,即利率不会再下跌。

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

这时实行扩张货币政策对利率和投资从而对就业和产出就不会有效果。

3.答:

如果把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就是IS-LM模型。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同一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同时达到均衡时均衡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值,可以通过求解IS,LM曲线的联立方程而得。

六、论述题

答题要点:

1、

按照IS-LM模型的解释,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其均衡点正好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

任何偏离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不能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在实际中,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在IS曲线的左下方,有I>S,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需求;在IS曲线的右上方,有S>I,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供给。

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点在LM曲线的左上方,有M>L,即存在货币的超额供给;在LM曲线的右下方,有L>M,即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

当实际经济中出现以上失衡状态时,市场经济本身的力量将使失衡向均衡状况调整,直至恢复到均衡。

I>S时,国民收入会增加;I<S时,国民收入会减少;L>M时,利息率会上升;L<M时,利息率会下降,调整结果会使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2、

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息率,所有引起IS曲线和LM曲线变动的因素都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的变动。

 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有:

投资、政府购买、储蓄(消费)、税收。

如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储蓄减少(从而消费增加)、税收减少,则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若LM曲线位置不变,均衡国民收入量增加,均衡利息率提高。

相反,如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减少、储蓄增加(从而消费减少)、税收增加,则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若LM曲线位置不变,均衡国民收入量减少,均衡利息率升高。

  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如果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增加,则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假定IS曲线的位置保持不变,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均衡利息率下降。

反之,如果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则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IS曲线位置不变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均衡利息率升高。

  此外,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变动也会使得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发生变动。

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变动的结果要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变动的方向和幅度。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2.“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

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3.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二、单项选择

1.③2.①3.①4.②5.D

6.A7.B8.A9.A10.C

11.A12.D13.C14.D15.B

16.C17.B18.C

三、计算题

1.

(1)由IS和LM方程联立得Y=950-50r和Y=500+25r,解方程组得均衡利率r=6,均衡收入Y=650,此时消费为C=40+0.8Y

=40+0.8(650-50),即C=520,投资为I=140-10r=80。

(2)当政府支出增加为80时,IS曲线将会向右移动,由Y=C+I+G得新的IS曲线方程为:

Y=40+0.8Y

+140-10r+80=40+0.8(Y-T)+140-10r+80=260+0.8(Y-50)-10r,化简得Y=1100-50r,与LM曲线Y=500+25r联立得均衡收入Y=700。

均衡利率r=8,此时C=40+0.8Y

=40+0.8(700-50)=560;I=140-10r=140-10×8=60。

(3)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在支出乘数作用下,IS曲线右移量大于均衡收入增加量的原因在于,IS曲线的右移,在LM曲线向上倾斜时会使利率提高,从而通过投资需求作用减少了私人投资量,也就是存在政府支出增加部分挤占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因而均衡上入的增加量就小于IS曲线的右移量。

2、

(1)由L=M/P,因此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

Ky-hr=M/P即r=-M/Ph+(K/h)y

其斜率为:

K/h

(2)当K=0.20,h=10时,LM曲线斜率为:

K/h=0.20/10=0.02

当K=0.20,h=20时,LM曲线斜率为:

K/h=0.20/20=0.01

当K=0.10,h=10时,LM曲线斜率为:

K/h=0.10/10=0.01

(3)由于LM曲线斜率为K/h,因此当K越小时,LM曲线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h越大时,LM曲线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

(4)若K=0.2,h=0,则LM曲线为0.2y=M/P,即y=5M/P

此时LM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x的直线,h=0表明货币与利率的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的古典区域情况。

3、

(1)L=M0.2Y=200Y=1000(LM方程)由I+g=s+t得140-5r+50=Yd-90-0.8Yd+50

得Y=1150-25r(IS方程)由IS=LM得Y=1000,r=8代入I=140-5r=140-5×8得I=100。

(2)当g=70美元得出Y=1300-25r(IS方程)IS=LM得Y=1000r=12代入I=140-5r=140-5*12=80得I=80。

(3)存在挤出效应,因为LM垂直于横轴,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h)为零,利率已高到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

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I的“挤出”是完全的。

(4)图略

4.

(1)由y=(a+e-dr)/(1-b)=(100+150-6r)/(1-0.8)=1250-30r

所以,IS曲线方程为:

y=1250-30r

又由y=m/k+hr/k=150/0.2+4r/0.2=750+20r

所以,LM曲线方程为:

y=750+20r

(2)求IS和LM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得到:

r=10;Y=950

所以,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为10%,收入为950亿美元。

5.

(1)由L=M得y=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