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393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docx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

摘要:

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文学界对此赞誉者有之,批判者有之。

赞誉者认为莫言将中国的文学推向了世界,意味着中国文学终于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批判者认为莫言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通过丑化中国形象来迎合西方社会。

笔者认同后一种观点,并就《丰乳肥臀》一书中体现的所谓的国民性问题进行梳理,对其产生、发展和影响做了比较粗浅的阐述,并揭露了其所蕴含的殖民本质问题,而莫言获奖恰好是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西方的殖民需要。

关键词:

国民性;殖民话语;中国形象

Mainlytalksaboutthenationalcharacterofthebuxom

Abstract:

Moyanwonthe2012NobelPrizeforliterature,theChineseliteraryworldchampionhave,critics.AdmirersthatmoyanwillChineseliteraturetotheworld,meansthatChineseliteraturefinallywontherecognition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CriticsarguethatmoyanawardbecausehisimagebydemonizingChinatocatertowesternsociety.Iagreewiththelatterview,reflectedinthebookabuxomtocomb,theso-callednationalissues,developmentandinfluenceonitsmadeasystematicelaboration,andrevealedtheirinherentnatureofthecolonialproblem,andmoyanwhohappenedtobethewinningistocatertothewesterncolonialneeds.

Keywords:

Nationalcharacter;Thecolonialdiscourse;China'simage

 

目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引言……………………………………………………………………………1

一、《丰乳肥臀》中展现的所谓的“国民性”问题……………………………3

二、《丰乳肥臀》与《中国人气质》之间的精神关联…………………………5

(一)关于《中国人气质》…………………………………………………5

(二)《丰乳肥臀》与《中国人气质》之间的精神关联……………………6

三、国民性话语的殖民本质………………………………………………………8

四、莫言笔下所谓的“国民性”问题迎合了殖民本质…………………………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引言

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一夜之间成为了各大书店的热销书,这似乎是中国的文学界乃至中国上下都值得庆祝的事。

但是莫言获奖后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赞誉者有之,批判者亦有之。

许多人欢呼是认为莫言将中国的文学推向了世界,意味着中国文学终于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使得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并且莫言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因此,莫言作品的畅销是必然的。

在全国各大论坛上,许多网民表达出这样的心声:

“莫言是中国人的骄傲!

”在他们的心中,莫言为国增了光,俨然已经成为了民族英雄。

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莫言之所以获奖恰是因为他通过丑化中国人来取悦和迎合西方的口味以及政治需要,他的获奖不仅不是中国文学界的荣耀,反倒是一种耻辱,他们对莫言文学作品中所谓的“国民性”问题提出了质疑。

在后者看来,莫言小说中塑造的所谓的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是子虚乌有的,是为迎合西方殖民学说服务的。

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结果的当天晚上,著名学者韩德强就在其微博中表示:

对莫言从来没有好感。

用欲望否定意志,用下半身否定上半身,用兽性否定人性,用意识流否定结构,用胡思乱想否定现实,用个人否定社会,用地主仔子的哀怨否定共产党和新中国。

所以,才会被西方看中。

三十年文学流氓化、汉奸化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著名文化人刘仰曾说:

我们常常以为诺贝尔奖所代表的标准就是一种世界性的共同标准,这具有迷惑性。

它的确具有世界标准的一面,但也同样具有只为标准设定者自身牟利,或者根本不能适合非西方国家的一面。

前面概括介绍了莫言获奖后国内的两种声音,笔者认同后一种评价。

因为首先诺贝尔奖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是以西方为中心,他们将西方以外的世界塑造成腐朽落后的形象,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其殖民扩张服务的。

其次,大家争议的焦点在于莫言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所谓的“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译用的西方词汇,是英语nationalcharacter的日译,由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用来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的解释为:

“一国国民特有的气质”。

而“所谓”的国民性问题,指的是西方国家强加于中国人身上的某些气质。

为什么笔者认为莫言的获奖带给中国的不是荣耀反而是一种耻辱呢?

我们不妨先从莫言的获奖感言谈起:

莫言的获奖感言是由许多故事构成的,其中讲述了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母亲的故事以及作者几部代表作的创作过程。

看完莫言的获奖感言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经历过的各种各样欺负他和母亲的人,这些人在莫言的小说中仿佛若隐若现,他的作品中之所以出现各式各样的典型的国民性人物,大概就是根据他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吧。

莫言曾说过,他的作品就是基于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写成的。

不难看出,莫言认为其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其书中写到了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

那么莫言的作品中从哪些方面展现了所谓的“国民性”问题呢?

这里笔者就《丰乳肥臀》一书来谈。

 

一、《丰乳肥臀》中展现的所谓的“国民性”问题

《丰乳肥臀》中刻画的一些人物,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国民性”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

首先,笔者认为本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以叙述人的视野讲述整个故事的主人公——上官金童。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上官金童作为上官家族唯一的儿子从小就得到母亲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可以说他是吃着母亲的乳汁度过一生的,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这导致了他对乳房的狂热和痴迷,无论是母亲的乳房,还是他的姐姐们的,甚至于对香油店女老板老金的独乳的畸形迷恋。

而且从上官金童的一生中可以看出,贪恋乳房给他造成最大的弱点是胆小怯懦。

在学校里,他被以巫云雨为首的几个混混打时,不敢反抗,逆来顺受,在他们讨论要杀了他时竟然像一个无关紧要的旁观者。

改革开放后,上官金童虽然已经四十二岁,是一个中年人了,在市文化局征收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古塔时,母亲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样子,而他却扑通一声下了跪,哀嚎着“我是精神病……”。

后来,上官金童在侄子司马粮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梦寐以求的乳罩店并从此成为了大老板后,没能从此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反而因为自己的无能和软弱被女人利用并最终将他扫地出门,他到最后又一无所有了。

在本书的最后母亲也离他而去了,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依靠、值得相信的人离开人世了,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悲凉。

让人不禁替主人公的未来产生诸多联想。

作者这里将上官金童塑造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在他的眼里,“把一切都归结到乳房上,用乳头把整个物质世界串联起来”,好像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另外一个有代表性的就是上官金童的母亲——上官鲁氏。

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上官鲁氏善良、正直、吃苦耐劳,养育了九个儿女和无论与自己有无血缘关系的隔代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但同时书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上官鲁氏的丈夫本身不能生育,生不出孩子这本不应怪罪于她,但她却不敢说出来,到处找各种各样的男人借种生下了九个儿女。

在生下几个女儿后,马上就被迫到地里干活,原因只是她没能生出儿子。

并且在生金童和玉女时,婆婆上官吕氏以及丈夫和公公为了一头骡子的初产而置她于不顾。

在那个年代,人的性命难道都不如一条骡子吗?

上官家的女儿们也是贯穿本书的重要人物,在本书的开头,就写出了七个女儿年轻貌美的样子,让人不禁联想到她们会有怎样一个美好的未来。

可是,在莫言的笔下,几个姐妹最后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大姐上官来弟与自己的妹夫乱伦,最后将自己的丈夫打死;四姐最终沦为了娼妓等等。

除此之外,莫言将《丰乳肥臀》中的所有人都写成了病态的化身,正如何国瑞先生所说的“莫言的《丰乳肥臀》更是颠倒黑白,对革命极尽丑化之能事。

共产党人(鲁立人等)、贫农革命功臣(哑巴孙不言等)、人民政府的干部(上官盼弟等)被描写得极端残忍、丑陋”。

确实如此,在笔者看来,书中几乎所有出场的人物都存在这样那样所谓的“国民性”问题。

 

二、《丰乳肥臀》与《中国人气质》之间的精神关联

(一)关于《中国人气质》

既然《丰乳肥臀》与所谓的国民性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国民性”这个问题的来源作一个简要的梳理。

其实,莫言《丰乳肥臀》中写的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早已不新鲜了,早在1894年,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一书就已阐述了一些“所谓”的国民性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人气质》的产生背景:

作者亚瑟·史密斯,中文名字叫做明恩溥,与妻子于1872年来到中国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

他在中国的两个省份生活了22年,最初只是将一些文章写给上海的《北部中国每日新闻》,后因这些论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大不列颠、美国和加拿大都引起强烈的兴趣,最终才将这些文章重新编写成书的。

乍一看,亚瑟·史密斯是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介绍给全世界,这应该是件好事,这样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只要你看过这本书就会发现,现实情况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乐观。

《中国人气质》分别从26个角度对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初看此书的目录我们就能够发现,大多数的气质光从字面来看就知道是贬义的:

如“缺乏同情心”、“轻视外国人”等;还有一些中性词如“面子”等,虽然看不出贬义来,但是通过阅读会发现其内容还是贬义的;最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其余的标题像“礼节”这类明显含有褒义词性的,在史密斯的笔下也多多少少透露出贬低中国人的意思——史密斯在中国人的“礼节”这一章节中,先是开篇赞扬了“中国人已经将礼节上升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而后却话锋一转,又说“中国人向外国人表示礼貌,与跟自己的同胞演示一样,更经常地是为了表现自己懂得礼节,并非想使客人惬意。

”作者举例说“中国人执意升起你不想让升的火,沏一杯你不想喝的茶,熏得你满眼是烟,呛得你喉咙里像塞进难咽的苦药。

”这完全将中国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待客之礼视为野蛮的行为。

对这种说法笔者实在不能认同。

不仅如此,作者写的整个“中国人气质”都无疑以偏概全。

作者在中国生活期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北方的农村,因此来定论全部的中国人不具有普遍性。

况且中西方本身就存在巨大差异,根本是无法相提并论,史密斯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将中国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比较,为的是贬低中国人而抬高自己。

比如他在书中提到的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不精力旺盛、一件接一件地赶快做事。

另一个例子是在第八章《欺瞒的才能》中,作者开篇就说“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引以为豪的思维习惯之一,就是坦诚地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怎么想,就怎么说。

”而他却将中国人与之截然相反的性格称之为“欺瞒”。

也就是说,只要是中国人有哪个方面与盎格鲁撒克逊人有哪怕是一点点不同,史密斯也会将我们批判得一无是处的。

看过《丰乳肥臀》和《中国人气质》这两本书的人可能很容易就能发现,《中国人气质》中列举出的许多中国人国民性问题在《丰乳肥臀》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下面笔者会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此观点:

(二)《丰乳肥臀》与《中国人气质》的精神关联

1、在中国,“面子”指的是一个人的尊严和名声。

在史密斯的眼中,中国人好“面子”到了做戏的程度,他在书中提到“戏剧几乎成为了这个国家唯一的娱乐……很轻微的刺激,都能使任何一个中国人进入戏剧,把自己当作戏里的一个角色”。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诗词歌赋文明天下,是中国文人一生的追求,但在史密斯看来中国人仅仅是靠着戏剧来娱乐,甚至以演戏来保全自己的“面子”,这是多么荒唐可笑啊!

《中国人气质》中的“面子”在《丰乳肥臀》中体现在,建国后,上官家的五女儿上官盼弟因为怕受自己的姐姐上官来弟的牵连而被打成右派,便抛弃了自己上官盼弟的身份,在农场以马瑞莲的新身份重新开始生活。

书中马瑞莲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以上官金童的视角将马瑞莲颐指气使的神情展现在读者面前,她蛮横、不懂科学,却成为了农场的领导,就是因为她现在叫马瑞莲,而没有人知道她与上官家的关系,这样她又可以开始自己的官场生活了,无论她的官位有多大,对她而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而在私底下,对上官金童却与刚才在农场上颐指气使的样子判若两人。

其实她还是关心自己的家人的,但是仅限于在私下,她在众人的面前需要摆出一副和上官金童毫不相干的样子,只为能继续她的官场生活,保全自己的面子。

抗日战争时期,上官盼弟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在那个时期,她认为自己保全了上官家,而到了建国后,她又怕被认为是右派,所以极力与上官家保持距离。

在她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官位和前途是最重要的,亲情及其他都在其之下,这归根结底不能不说是她的“要面子”在作祟。

2、“麻木不仁”这一出现在《中国人气质》一书里的国民性气质在《丰乳肥臀》中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日队伍的鸟枪队本应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他们应该是为百姓服务、解救百姓的,但是他们之中的五个成员却当着马洛亚牧师的面奸污了母亲上官鲁氏,并且鸟枪队的其他成员并没有阻止这一惨绝人寰的行为,造成了马洛亚牧师的自杀和上官金童心里永远的阴影。

在那个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代里,鸟枪队员们不仅没能挽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使得上官鲁氏失去了丈夫、公公婆婆等亲人,反倒去欺辱她一个手无寸铁、刚生产完的妇女,只能说鸟枪队员们的这一做法充分显示了他们的麻木不仁。

3、“误解的才能”——字面意思就是中国人容易对别人说的话产生误解。

书中作者所表达的是,中国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便是自大的,认为外国人没有讲汉语的天赋。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最容易因为钱的方面产生误解。

本章的后面作者举了一个中国观众听布道者讲圣经中迎接叙利亚大将军的故事,布道者为使大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模仿叙利亚仆人惟妙惟肖,这时教堂的看门人真的就冲出去迎接大将军了。

作者认为是因为中国的观众没注意听圣经的故事,而误解了布道者的用意,实际上这不能算作中国人擅长误解别人的话,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因为圣经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人本来就对它不了解,就像是我们给外国人讲中国的论语一样,他们也未必能完全听懂并能身临其境。

对应《丰乳肥臀》中的一幕恰好是国民党的代表司马库在洋人巴比特的帮助下带领村里的人们看电影时,对荧幕中出现的一只狗熊想用枪进行射杀,被洋人巴比特骂道“蠢货,这是电影”给制止了。

这里的情形与《中国人气质》中史密斯描写的中国人一模一样。

4、“缺乏同情心”在《中国人气质》中有这样的说明:

“在中国,女儿一生下来,多少是不受欢迎的,把生男孩当作至关重要的事”。

这点对应《丰乳肥臀》表现在本书开头,书中开篇就写到上官鲁氏即将生产,因为她之前已经生下了7个孩子,并且无一例外都是女孩,而自从她生第三个女孩开始婆婆上官吕氏和丈夫就已经对她很不满了,更何况生了七个女孩呢。

况且这次生产时正赶上家里骡子的初产,骡子是家里的命脉,自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给骡子接生上了。

并且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里,更是无人顾及上官鲁氏的死活了,一直到她昏死过去、骡子顺利产下小骡子后,婆婆才请来给骡子接生的人给她接生。

莫言在书中刻画的这些情节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同情心,人的性命都不如一头骡子值钱,印证了史密斯说中国人“缺乏同情心”的观点。

 

三、国民性话语的殖民本质

关于国民性的问题,摩罗先生在《中国站起来》一书中对中国人国民性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中国虽然一开始就一败涂地,但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精神领袖并没有马上出现精神崩溃的情况,他们面对列强的文化殖民,一直在告诫人们,“那是一个文化的火坑,我们可不要自蹈火海。

”戊戌政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性事件,它使得中国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力图改造中国的愿望破灭了,并且对那些想用于富国强兵的举措也完全失去了信心。

他们在民族信心和文化信心完全崩溃之后,不得不接受了西方强加于中国人身上的国民性问题,于是便开始从自身的缺陷开始寻找失败的原因。

到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和鲁迅为代表的文化群体开始竞相发表文章,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人国民性的缺点,由于当时他们的文化是主流,导致了当时的读者也完全接受了他们的观点。

并最终导致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之所以失败都是由“国民劣根性”引起的。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又被认为是历史的主流,因此现在我们依然顺理成章地认为中国人就真的具有“国民劣根性”。

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即使是现在,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的热销,就是由于他批评中国人的国民性批评得最为尖锐,他以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人劣根性问题来吸人眼球。

其实,只看书名就能知道这是一本描写“国民劣根性”的书。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殖民带给我们的危害是巨大的,在这一百多年间,我们几千年来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被无情地批判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一直在被迫接受西方列强强加给我们的所谓的“国民劣根性”,进而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导致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大大降低了。

一个和鲜明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往往是外国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的大片上座率最高,有时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相反的是,国产的非常好的电影却无人问津。

这不能不说是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殖民的后果,说明我们对于西方的文化崇拜已经到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地步。

其实《中国人气质》中所展现的一些国民性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人特有的,而是人性所共通的,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人们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人性的弱点,那么作者这样力图贬低中国人的意图是什么呢?

究其原因,这与当时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

187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再一次发生质的飞跃,所以欧洲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原材料、资源,竞争世界霸主的地位,不断竞争,最终掀起了新一轮的对外殖民扩张,对中国也进行了更加残酷的商品倾销和战争掠夺。

亚瑟·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恰好在这时出版了,其出版的目的就是为了西方殖民主义服务的。

因为相对于经济殖民侵略而言,文化殖民显然更加重要,也更容易达到侵略者的目的。

所谓“文化殖民”,就是强行消灭弱势文化,建立优势文化的统治地位,并且为前者谋取利益,也可以说是一国以文化方式对另一国进行侵蚀,达到从根本上消灭另一国文化自主性的目的,淡化其民族意识。

史密斯作《中国人气质》正是有此目的,因为当时欧美国家的人民并不了解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史密斯便以传教士的名义来到中国,仅仅在两个省份生活了20几年就写出此书批判所谓的中国人“国民性”问题,此书一经发表便获得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并在欧美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让一些不了解中国的普通民众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原来中国人是这样的愚昧无知、荒唐可笑,因此也就更需要由他们先进的制度和优越的文化来管理。

之所以说史密斯没有资格对中国人妄加评论,是因为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即使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一辈子的中国人都无法概括出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更何况是一个在中国仅仅生活了20几年的外国人了!

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只能是由历史来评判,而不是由一个外人来评论。

他这样做只是为帝国主义殖民找到一个好的借口——即以借拯救落后腐朽的中国为名,趁机达到侵略中国、统治中国的目的。

既然如此,那么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一直如此吗?

厦门大学的周宁在《天朝遥远》一书中对中国人国民性问题的起源做了很深刻的研究,他指出:

首先,这是一个外来的问题。

西方人在对所有非西方人殖民的过程中,对所有殖民地的文化和当地人民都进行了否定,并将这种思想传播给殖民地的人民,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并心甘情愿地接受西方的殖民统治。

对于美洲印第安人,欧洲人判定他们没有灵魂,因而“不是人”,为其大肆屠杀和役使提供了借口;对于非洲黑人,他们也一度怀疑其没有灵魂,最后判定为野蛮人,最终将他们贩卖到欧洲和美洲做黑奴;对于印度人,英国人认为他们很低贱,因为他们自私、无知、扯谎、不负责任、愚蠢、肮脏,等等。

中国自然也毫无例外地没有逃脱这一悲剧性的结局。

周宁先生用了长达十年的时间研究中国人形象的变迁,在他的《天朝遥远》一书中,他叙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变迁是以1750年为界限的,在1750年之前,中国人的形象一直是传奇而正面的,到了1750之后,开始逐步走向负面。

西方的中国形象产生于1250年前后,最早是由于柏朗嘉宾与鲁布鲁克出使蒙古而写成的《柏朗嘉宾蒙古行记》和《鲁布鲁克东行记》中对“契丹”的介绍,从这时起,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由此至此后的两个多世纪,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一直是美好的“人间天堂”。

到了中世纪晚期,出现的著名的三大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曼德维尔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都一致高度地评价了中国并且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王权统一、商业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大游记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中国确实美好得令人向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欧洲政治腐朽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很不安稳,这些作家们将中国的富庶繁荣同黑暗腐朽的西方社会相比,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出西方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时期,由于当时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13或15个省,二三百座城市和难以计数的人口;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每一块土地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政治清明、司法严明——行政制度采用的是议会制,司法保证了社会治安。

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完美、优越的中国形象,开启了此后西方人两个多世纪的“中国崇拜”,那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统治得最为完善的国家”。

后来,“孔夫子的中国”形象又影响了西方长达一个世纪,到此为止,中国在西方眼中的形象一直是美好而令人向往的。

1750年前后,这时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结束了,启蒙运动全面开始之际,直到启蒙运动高潮阶段再到二十世纪末期,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形象的“中国潮”到达了顶峰,同时丑化中国人形象的趋势出现了,从这一时期起中国人开始变成负面的形象了。

因为当时西方的现代性思想确立了,因此他们不再需要进行自我否定了,而是迫切地需要自我肯定。

最初是由法国的佩雷菲特花了近10年的时间,收集大量资料写的一本书——《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这里“停滞的帝国”指的就是大清国;两个世界,一个指的是中国代表的“传统社会”,另一个是英国代表的“先进社会”。

“停滞的帝国”是由于他在书中写道:

“中国的历史具‘惊人的一致性’,翻天覆地的革命之后,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这本书在法国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正面形象开始在西方社会动摇了。

而中国人的形象真正一落千丈还是由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出现。

东方专制主义思想起源于西方古典哲学与政治学,完成于现代性思想体系,而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东方专制主义要看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体制,即一种东方特有的君主暴政,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臣民都是无差别的奴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