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490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

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

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

(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疑难问答 唐代、宋代、元代最高行政机构都是中书省吗?

答:

不是。

唐代是尚书省,宋代是中书门下,元代是中书省。

注意: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

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

行省制度

(1)目的:

为了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

(2)内容

①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②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实行监察制度;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等。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政策: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

地租以实物为主。

(3)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冶金业:

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商业的繁荣

(1)表现

①宋朝: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朝: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的发展

①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

①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②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特别提示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4.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特别提示 政治中心的南移(例如南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5.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考点一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历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图解

说明 图①为西周分封制;图②为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③为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④为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

2.历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变与不变

朝代

行政机制

秦、西汉

郡—县

东汉

州—郡—县

唐代

道—州—县

宋代

路—州—县

元代

省—路—府或州—县

论从史出 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州的地位呈现由高到低的演进,二级、三级行政设置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主体。

1.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形象地表示:

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割据。

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

(2)分权更集权。

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例如: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

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

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1.论从史出

行省的正名定义

史料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论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派驻中央的派出机构。

2.史由证来

要求: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

史料 行省制度的创行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

省的名称一直沿用到当代。

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论证:

答案 行省兼具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省界犬牙交错,无险可守,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设置机构,加强对行省的监察;省官互迁。

考点二 宋元时期的经济

1.宋代的土地政策

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

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

2.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

②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③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④中唐以来,传统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⑤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对外贸易税收。

(2)原因

①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③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④宋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⑤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⑥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整个中国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创造了空间。

1.论从史出

北宋“夜市”的繁华

史料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结论 北宋“市”突破了时空限制,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大超出了前代。

2.获取材料信息

要求: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土地政策的变化。

材料 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

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

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

主要信息:

答案 “不抑兼并”,保护地主阶级土地私有权;租佃制发展。

1.宋代相权的分割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宋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宋代通过设置中书禁中、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削弱了相权。

命题角度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相权是如何衰落的。

2.元代行省制的运行机制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发现问题 行省既要为中央集权,同时又分留部分权力于地方,这种做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命题角度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行省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宋代的商标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

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发现问题 宋代的商家已经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

命题角度 宋代商业发展盛况;宋代商业和城市的历史地位。

4.宋代的知州与通判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发现问题 宋代的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

命题角度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的文官政治。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Ⅲ,27

2016

全国Ⅰ,26

全国Ⅱ,26

2015

全国Ⅰ,26

2014

全国Ⅱ,26

1.命题点:

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不同历史记载

(2017·课标全国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两个文献对宋太宗的行踪出现了完全相反的记载,说明B项正确。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A项叙述过于绝对化。

C、D两项中的“不能”“即可确认”都是犯了过于绝对化的错误。

2.命题点:

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

“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3.命题点:

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解析 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宋朝时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地位的上升

(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

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宋代纸币交子的功能

(2014·课标全国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命题点:

宋代政治制度的特色

(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二)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答案 D

解析 “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综上可见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设计相关,故D项正确。

2.命题点:

宋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2018·全国Ⅱ卷高考模拟,25)宋初,“艺祖(太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

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

这说明宋朝通判(  )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没有体现行政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可得出其监察职能下降,故B项正确;宋代通判其本身是为监察而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宋代的地方管理体制,只是叙述了通判监察职能的逐渐减弱,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元代中书省的高效行政

(2018·江西联考)元朝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答案 C

解析 “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体现的是重视行政效率,“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体现的是重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4.命题点:

宋代租佃关系的规范

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其目的是(  )

A.保护佃农利益B.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D.规范租佃关系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北宋租佃关系下,地主与佃农之间依据契约关系进行农业生产,体现的是规范租佃关系,故选D。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龙岩调研,26)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这表明(  )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答案 C

解析 唐代的官员大多来源于武将没有史实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重文轻武,不能表明宋代文化比唐代发达,故B项错误;唐代在边疆设立节度使,故社会上对武将更重视,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重文轻武,导致社会上文臣地位高于武将的现象,故C项正确;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故D项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D项错误。

2.(2017·日照三模,25)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这表明(  )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宰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宰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故D项错误。

3.(2017·汕头高三模拟)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

“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

”材料表明当时(  )

A.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

B.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

C.强干弱枝致使人事变动频繁

D.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

答案 C

解析 材料涉及的主体是“地方武职官员”,与宰相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武将碌碌无为的原因是调任太频繁,而不是重文轻武,故B项错误;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同时频繁调任地方武职官员,以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不能说明终结地方分裂,故D项错误。

4.(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26)《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

“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

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

帝从之。

由是坐论之礼遂废。

”材料说明宋朝(  )

A.官员办事效率提高B.宰相决策权的丧失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传统行政机制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宰相面见皇帝时的“坐论之礼”被废除,与官员的办事效率无关,故A项错误;宰相面见皇帝时的“坐论之礼”被废除只是礼节的变化,不能说明宰相决策权的丧失,故B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项错误;“坐论之礼”的废除实质上反映了宰相地位的下降,君主权力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

5.(2017·太原二模,26)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答案 A

解析 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不利于集体决策,故B项错误;“宰枢互兼”反而提高军事将领的权力,C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6.(2018·临汾质检,26)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

这一规划和设置(  )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蒙汉等信息,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错误。

7.(2018·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答案 B

解析 元朝行省为统治地方的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