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5含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5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5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5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北京时间不到点
①寒假的一天,我带儿子到一家快餐店吃汉堡。
我们刚坐定,从门外急冲冲进来一对穿着朴素,农民打扮的父子,两人跑得气喘嘘嘘,一下子坐在椅子上。
②农民父亲急急地掏钱,对服务生说:
“要两个汉堡。
”女服务生笑着说:
“先生要什么样的汉堡?
”这位父亲有点犹豫,但仅仅一瞬,他便坚决地指着墙上的一幅宣传画说:
“要那个,10块钱的。
”服务生微笑着说:
“对不起先生,10元钱只能给您一个超级鸡腿堡。
”乡下父亲愣了,说:
“你们不是‘买一送一’吗?
”服务生微笑着解释:
“对不起先生,我们的活动规定,早上10点之前和晚上8点后购买可享受‘买一送一’服务。
您看,现在已经10点过3分了。
”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③10岁左右的儿子很丧气地垂下了头。
父亲不安起来,局促地对儿子说:
“勇,要不,咱明天再来?
”男孩说:
“明天还要看我妈去哩!
”父亲搓着手不吭声了,脸上的表情更加尴尬。
他转身试探地问:
“同志,能不能宽限几分钟?
我们一大早就往这儿赶,结果还是给耽误了!
”服务生微笑着拒绝了。
父亲失望地转向儿子:
“勇,要不晚上过了8点咱再来?
”勇惊讶地说:
“爸,十几里地,天黑走呀?
”乡下父亲说:
“你不用来,我来!
”勇说:
“算了,我不吃了,就当我没考‘双百’分。
”说着又低下了头。
④我不经意地看了眼手机:
10:
05。
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出现。
我朝吧台喊道:
“服务生,你们的表快了整整5分钟!
”意想不到的是,旁边竟然有人附和——“对,对!
快了5分钟!
”还有人迅速地调整着手机,然后高高举起——“看,现在刚10点!
”
⑤吧台里的服务生全愣了,你看我我看你,有些不知所措。
一个服务生掏出手机,狐疑地看着。
一边看,一边说:
“现在是北京时间,”她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到——点!
”接着,我听到,整个吧台内响起一片银铃般的“报时声”:
“北京时间——不到点……”
⑥这位农民父亲从服务生手里接过香喷喷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悄悄揩了下眼睛。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划线句子对乡下父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①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了解了大家为自己所做的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快餐店/堡店(地点),乡下父子(人物)错过了“买一送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过程)如愿以偿最终买到(结果)优惠汉堡的故事。
2.①“我和阪客以及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不到十点。
②“北京时间不到点”是一句善意的谎言,蕴含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
3.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表现了乡下父子生活的拮据/贫穷,为了买优患的汉堡,他们从远处赶来非常不易,引起人们注意,为众人帮助他们善意撒谎做铺垫。
4.①“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
(本意)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患时的失望/无助的表情。
②“指”是擦的意思(本意)细节与生动形象地刻国出父亲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感动之情。
5.我想谢谢大家善意的帮助。
一声声“不到点”的话语,让我如愿买到了汉堡,更保护了我们的尊严,让我感受到帮助的力量,这是一种不同于施舍,是让人铭记的崇高的情怀。
(二)老舍的脚步声
徐立新
①在他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人,一共近40名。
但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富余,连正常人养家糊口都很不易,也就难得有能力去接济盲人们,因此盲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②每次一经过盲人庙,他的心便感到隐隐地作痛,想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帮这些可怜的人。
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盲人们的根本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做到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
③于是,他不顾外人的反对,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盲人庙之间,把盲人们都组织了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拉唱弹奏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
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表演的曲目。
④等这一切完成后,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低下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里。
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几双布鞋。
⑤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盲人庙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了,因为有了稳定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有了巨变,都先后搬出了原先那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盲人庙也从此被废弃。
他的心情欣慰了许多。
⑥这之后,每天,当他很晚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道上的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一直持续到他终老的那一天,从未错过一次,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
⑦他便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脚步声名叫“大善”。
(选自《读者》杂志)
(1)文中盲人们的处境触动了老舍的情感,他决定有所作为,他的确也改变了盲人们的处境。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盲人们的处境
老舍的感受或作为
①
隐隐作痛
获得了一定报酬
②
③
通过关系给盲人们安排工作
生活状况都有了巨变
④
(2)第⑥段加点词语“不约而同”的内容有哪些?
目的是什么?
①“不约而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约而同”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一声脚步声名叫‘大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常艰难,挨饿受冻:
②组织盲人们训练和表演:
③进了周边的工厂工作;④感到欣慰
2.“不约而同”的内容:
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
“不约而同”的目的:
跟他打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
3.老舍以自己的脚步奔走,从根本上解决了盲人们的生存问题,不求回报,
(三)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
树不疼吗?
”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
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
”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
”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
⑪“那有什么好呢?
”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
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
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
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
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
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
“底”指的是什么?
(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⑬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侥幸(庆幸)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
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
三月三奶奶砍枣树:
底:
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地震了:
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6.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7.刀之爱
(四)不识字的双手
①父亲的手粗壮、有力,能不费力气地修剪果树,也能把一匹不驯服的骡子稳稳地套进挽具。
他这双手还能灵巧、精确地画一个正方形。
使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这双手抓着我的肩膀,我就感到一股特殊的温暖。
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
然而,只在一件事上,这双手令人失望了:
它永远没学会写字。
②父亲6岁上小学一年级。
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那淡色头发下面的脑袋怎么也装不进课上讲的数字、图形或要背的课文。
在学校才呆了几个月,我爷爷就领他回家了,让他留在农场干成年男人干的农活儿。
③若干年后,只受过4年教育的母亲试图教父亲识字。
开始,父亲倒是甘心忍受这种磨炼,但不久,他就变得烦躁起来。
他活动一下指头和手掌,说他已经练够了,要自己一人到外边散散步。
④终于,一天夜里,他以为没人看见,就拿出他儿子小学2年级的课本,准备下功夫学些单词。
但是,不一会儿,父亲不得不放弃了。
他趴在书上痛哭道:
“上帝啊,我甚至连毛孩子的课本都读不了?
”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面前了。
⑤父亲当过农场主、修路工和工厂工人。
干活时,他那双手从未使他失望过。
他脑子好使,有一股要干好活的超人意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一家造船厂当管道安装工,安装巨型军舰里复杂、重要的零件。
由于他工作劲头大、效率高,上司准备提拔他,然而,由于不能通过合格考试而落空了。
他脑子里可以想象出通到船的关键部位的条条管道;同时,他手指可以在蓝图上找出一条条线路;他能清楚地回忆出管道上的每一个拐角、转弯。
然而,他却什么都读不懂、写不出。
⑥造船厂倒闭后,他每天上午到外头找工作,晚上对我母亲说:
”通不过考试的人,他们就是不要。
”最后,他在一家棉纺织厂找到了工作。
我们搬进了城,父亲总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一次,父亲到食品店买水果。
晚饭后,他说,他给我准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水果。
我听到他在厨房里撬铁皮罐头的声音。
然后,屋里一片寂静。
我走到门口,看见他手拿着空罐头,嘴里咕哝道:
”这上面的画太像梨子了!
”他走出门,坐在屋外的台阶上,默不作声。
我进屋看到罐头上写着”大白土豆罐头”。
但是那上面画的的确像梨,难怪父亲把它当梨买来了。
⑦几年后,妈妈去世了。
我劝父亲来和我们一起住,他不肯。
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因为轻微的心脏病发作,他常常住医院。
老格林医生每星期都来看他,给他进行治疗。
医生给了他一瓶硝酸甘油片。
万一他心脏病发作,让他把药片放在舌头底部。
⑧不久,我便接到噩耗,父亲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了。
我只身一人回来参加葬礼。
格林医生说他很难过,实际上,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刚给父亲开了一瓶硝酸甘油。
然而,他在父亲身上却没找到药瓶。
他觉得,如果父亲用了这药,大概还能等到急救医生的到来。
⑨后来,我在父亲的花园门口发现了格林医生口中的这瓶硝酸甘油——一只被扭歪、砸坏、摔进松土里的塑料药瓶。
紧握着它,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情景:
父亲拼命想拧开这个瓶盖儿,但拧不开;他在绝望中,企图用砖头砸开这个塑料瓶。
父亲至死也没能拧开这个药瓶。
因为药瓶盖上写着:
“防止小孩拧开——按下去,左拧,拔。
”目不识丁的父亲看不懂这一切。
⑩尽管我知道这样做是完全不理智的,但我还是进城买了一枝金笔和一本皮革包的袖珍字典。
在向父亲遗体告别时,我把这两件东西放在他手里,这双曾经是温暖、灵巧、能干,但永远没学会写字的手。
1.仔细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说:
“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面前了。
”请结合父亲学习识字的经历,说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体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双手“粗壮、有力”“灵巧”,说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从未使他失望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识字给父亲的人生带来了哪些遗憾?
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父亲去世后,“我”为什么仍然买了金笔和字典,放在他的手里?
全文最后再次提到父亲“这双曾经是温暖、灵巧、能干,但永远没学会写字的手”,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父亲天生不擅长图形和文字的学习,幼年即被迫放弃学业;在母亲帮助下曾兰试过重新学习识字,但是失败了;当面对“毛孩子”的课本也无能为力时,父亲內心受到巨大挫折和打击,决定放弃识字。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体现出父亲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错把”大白土豆罐头”当梨买后的沮丧心情。
2.父亲的恥明能干、双手灵巧与他始终学不会识字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出不识字是父亲这双手最大的遗憾,
3.不识字让父亲白白失去了一些好的工作和升迁机会;不识字让父亲很难适应城里的生活(甚至到超市也会买错东西),父亲因为不认识药瓶上的字(无法打开药瓶),错失了抢救良机致使他最终失去生命。
4.不识字的双手是父亲的终身遗憾,也是他最大的遗憾,“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想抓住最后的机会去帮助父亲弥补。
结构上的作用:
首尾呼应,照应文章题目。
(五)求和得和
毕淑敏
小时候,我作文很好。
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
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
慢慢地,咸味和涩味涌上心头。
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
“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淘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
”刚学过一篇淘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
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
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
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
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
大伙毕竟小,容易忘事。
我那时又是大队长,人缘挺好,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
“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
”老师问我。
我沉默。
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说。
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写作文。
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
老师念作文时,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我小心翼翼问老师:
“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
”老师说:
“你近来写得不错。
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
”“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
老师注视着我。
“您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
”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
“为什么?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
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无名氏写的吧?
”
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
“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
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
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
”“你说得有点道理。
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
”老师答应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
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
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
“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
”有人问我。
“不能老是她写得好,我看今天一准是别人写的。
”有人这样说。
我一概只笑不答,问得急了,就说:
“我看像是你写的。
”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
长大以后,看到一则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我想那是一种更积极更勇敢的生活态度。
只是我小时候,就是听到这句教导,也未必敢照着去做。
我太珍视同小朋友们无忧无虑跳皮筋的机会。
(选自2009年第3期《科学大观园》,有改动)
(1)文章第2段第一句话说“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请问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揣摩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中,加点词“故意”表现了同学们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中,加点词“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如何评价文中“我”的做法?
请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