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187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B卷Word版含答.docx

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B卷Word版含答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洋务运动达到高潮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2.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

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B.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D.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改变

3.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新订的章程中提出:

“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

”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

这说明上海机器织布局

A.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C.管理人员具有专利保护意识

D.官督商办的封建性色彩浓厚

4.1871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时获得了从上海至天津随漕运货进口税2成的优待: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建过程中获得产品在本地销售“免抽厘金”,这一举措

A.保证了近代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B.摆脱了列强对近代企业的控制

C.利于政府对近代企业加强管理

D.提高了民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5.下表为1840-1936年中国粮食和棉花的商品率的变化数据。

这种情况表明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C.中国的关税主权已经开始丧失

D.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6.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导致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8.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

万海关两)。

以下是对该表的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项目

1865年

1894年

增幅

进出口总值

12019.7

28605.9

137.99%

进口值

6003.6

14605.4

143.28%

出口值

6016.1

14000.5

132.72%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9.1877年,驻英公使郭嵩焘在《伦敦致李傅相》书中提到,“日本在英国学习技艺二百余人,各海口皆有之”,因而希望中国不仅“专意考求兵法”,也应多派留学生“分途研习”西国种种科技。

这反映了

A.中日战争失败引发国人反思

B.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留学主要目标

C.清王朝外交领域取得新突破

D.近代早期留学在政府主导下进行

10.鸦片战争后,质优价廉的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多数农户由原来的自己植棉、纺织、自用,逐渐变成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

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进口机纱导致“纺”与“织”分离

B.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进口机纱导致“织”与“耕”分离

D.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11.郑观应认为,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股则众擎易举。

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

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

”在此,郑观应

A.肯定了官办洋务企业的优势

B.认为对私人资本要合理利用

C.指出了民族企业的致命弱点

D.意在强调朝廷吏治腐败透顶

1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13.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

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

这一举措(  )

A.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D.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14.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国民政府为转移工业经济的重心实施工业大撤退,致使迁入内地的民营厂矿共计639家,国民政府的兵工厂18家,重庆由此建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中国实业史上“工业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打破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工业格局

C.保存了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D.西部经济依“战争之手”得到发展

15.下表为1942—1945年国民政府专卖收入与税收比较。

时间

税款收入

专卖收入

专卖收入占税款收入百分比

1942年

2807

1357

48.3

1943年

12169

3157

25.9

1944年

30849

3504

11.4

1945年

99984

2270

2.3

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的“专卖收入”

A.强化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

B.随着国际援助的增加而减少

C.打击了民族资本家抗日积极性

D.为抗日战争提供了财政支持

16.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公司律》规定:

“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或署己名,或以官阶署名,与无职之附股人均只为股东,一律看待,其应得余利暨议决之权以及各项利益,与股东一体均沾,无稍立异。

”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B.民族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C.列强的在华经济特权受到了抑制

D.国内的官僚资本由此走向萎缩

17.1947年的上海,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

这反映了当时

A.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18.1898年,清政府首次议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3年成立商部,设注册局,并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鼓励投资和规范运作的工商业律令。

清政府采取上述举措带来的影响是

A.刺激了洋务企业的发展

B.中国近代法律实现完善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19.1903年清政府谕令设立了商部,其序位仅次于外务部而举第二;光绪二十九年11月,商部奏拟《商会简明章程》26条,很快获得清帝谕允,据此凡属商务繁富地区,均设立商务总会。

稍次地区设立商务分会。

这表明

A.清政府主动进行变法革新

B.时局左右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工业形成完备的体系

D.晚清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20.据历史记载,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在国内首创用经理制代替承包制的企业制度,以及低级人员考高级人员的人才录用制度等;穆藕初在德大纱厂建立工程师制为主、工头制为辅的新型体制。

这说明近代民族资本家

A.重视企业的生产环境

B.实现了实业救国的抱负

C.关注企业的管理创新

D.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

21.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一措施

A.表明国家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表明清政府开展实业救国维护统治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2.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23.下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4.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洋务派认识到创设铁路的军事意义,但因认为“致激民变”而“无人敢主持”01863年,上海洋行联名向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承办铁路的要求被拒。

1877年,清政府摄于民众的反对,将运行一年的上海至吴淞铁路作价收回后并拆毁01881年,洋务派为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需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

在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主管铁路事务,并将铁路作为整备海防的一环。

1887年,李鸿章开设“开平铁路公司”,次年,又将其扩大为“中国铁路公司”。

李鸿章要扩修铁路时,反对派认为铁路“害舟车、害田野、害根本、害风俗、害财用”,并指出外国军队可趁此攻入京师,两广总督张之洞修建卢汉铁路的奏请被采纳。

此后,清政府肯定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应“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多条铁路开始修建。

——摘编自王斌《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材料介绍了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情况,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

民族资本机器工业的力量是很微弱的,绝大部分是轻工业,以纺织工业占绝大比重,面粉工业在民族工业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1898年上海第一家较大的民族资本面粉工厂——阜丰面粉厂开工生产。

以经营钱庄起家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官僚朱仲甫合作,于1901年在无锡创办了保兴面粉厂。

1902年保兴改名茂新。

1912年荣氏兄弟又创办福新面粉厂于上海,1913年租办中兴面粉厂(后改为福新四厂)增建福新二厂(1914年开机)。

1913年以前荣家茂新、福新面粉工厂系统还只有四个厂子,1919年增加到了八个厂子,每日夜出粉能力从大战前的一万三千九百袋增加到四万二千袋。

——摘编自王方中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稿(1840-1927年)》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企业起,到1927年国民党的统治开始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人先后设立了三千多个工矿、交通和现代金融企业。

其间在本世纪(20世纪)初收回利权的运动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还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

但是在中国责本主义的风雨经历中,又有备受压抑不能发展的一面。

而且在发展与不发展的交织中,不发展的一面处于全过程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汪敬虞《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荣氏面粉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并谈谈你从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中得出的认识。

(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材料一清末民初之时,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的呼声愈加高涨,张謇批评以商立国的口号是皮毛之论,强调“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棉铁主义”的口号。

张謇的“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工业化方案。

他想靠民营资本的力量实现“棉铁主义”,但资本弱小的民族企业家们无力兴办钢铁,就是棉业也常遭困难。

他提出实行全面的开放主义,呼吁中外资本共同投资。

利用外资加速中国工业的发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当时中国并不存在实现这种主张的政治条件。

——摘编自《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陈云制定一五计划时指出:

“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

中国是农业国,不可能把每家有几个鸡、几头猪都统计起来。

”他根据《论十大关系》关于调整重轻农投资比例的方针,指出:

重工业的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要增加,为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重工业的投资也要增加。

这样,工业建设的速度一时看来似乎是慢了,但实际上不会慢,可能加快”。

1954年12月他在国务院座谈会上指出:

“五年计划中新建的工厂在内地,内地的市场可以靠新的来维持。

上海、天津没有新建的工厂,旧的搞垮了,就不能维持”。

——摘编自《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工业化道路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指导思想。

(6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近现代工业化道路给我们的启示。

(6分)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历史答案

第Ⅰ卷

1.【解析】分析选项,A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说法错误,大量军事工业的兴办应是其高潮;C说法错误,洋务企业属于封建官办企业;D符合题意,材料“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D

2.【解析】长沙最初经营“多是各种土产”,五口通商以后,洋货输入,洋货占据了长沙市场,店铺也改称洋货铺。

这是中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冲击的表现。

B、C、D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3.【解析】“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表明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封建性色彩浓厚,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B、C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D

4.【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洋务企业创办后,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货物的税率,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故D正确。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色社会,中国民族工业一直缺少稳步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排除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发生改变,不可能摆脱列强对近代企业的影响,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放松对部分企业的管理,排除C。

【答案】D

5.【解析】表格显示鸦片战争之后粮食和棉花的商品率增加较快,说明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故答案为D。

虽然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是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A错误。

近代中国的市场一直是被动开放的,B错误。

表格不能体现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错误。

【答案】D

6.【解析】“火车的发明”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清朝政府正走向衰落;工业革命后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业革命中汽船、火车交通工具的发明,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所以世界才会“逐渐缩小”;从中可以分析出该著作研究的主题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故A项正确;B项仅符合“大清帝国的衰落”,排除;C项仅符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西方文明的交融,故D项排除。

【答案】A

7.【解析】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使得具有耕织结合特点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市化的进程,故A项排除;外国商品只是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而不是完全取代国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兴起,故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依据图表信息可知,1865—189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显著增长,出口增长尤为突出,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1865—1894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产生阶段;B选项错误,该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体现的不只是商品进口,还有出口;D选项错误,依据进出口数值对比,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C

9.【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877年可知当时正值洋务运动,郭嵩焘希望李鸿章多派遣留学生广泛学习西方技术,可见当时留学活动由政府主导,选项D正确;中日战争是18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材料只提及中日两国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无法得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留学主要目标的结论,选项B排除;材料中所涉及内容不是外交领域的突破,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D

10.【解析】根据材料“逐渐变成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可知原来传统农业的纺织结合现在出现“纺”与“织”分离,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工业,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到“耕”,是“纺”与“织”分离,排除C;根据材料“织成布匹自用”可知并没有完全商品化,故D错误。

【答案】A

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应当在洋务运动中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赞成官督商办,选项B正确;材料认为“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选项A排除;郑观应所述企业不是民族工业,而是洋务企业,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

12.【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

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

【答案】B

13.【解析】根据材料“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后方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故D正确;A与抗战期间工厂内迁无关,排除;抗战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抗日,不是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B错误;全民族抗战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C错误。

【答案】D

14.【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内迁主要是保存民族工业,为抗战提供物质力量,故C选项符合;材料中是实施工业内迁,防止对中国工业的掠夺,与掠夺资源无关,故A排除;工业内迁,其主要目的保存工业,保存抗战的物质保障,不是调整工业布局,故排除B;D项内容不是工业撤退的主要目的,故排除D。

【答案】C

15.【解析】专卖收入是当时国民政府税款收入的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提供了财政支持。

故答案为D项。

从时间信息来看,是对抗战胜利起到支持作用,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专卖政策对民族资本家利益的侵害,C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

【答案】D

16.【解析】依据材料“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无稍立异”可以看出清政府以立法形式放宽对设厂的限制,这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甲午战后戊戌变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和官僚资本,故排除CD。

【答案】B

17.【解析】材料“1947年的上海”“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纸币发行泛滥,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们争相购买实物,故C项正确,黄金无法购买实物说法不符合事实,A错误;当时的纸币不是缺乏,而是过多,B错误;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所以价格飞涨,故D项错误。

【答案】C

18.【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使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机会,材料“清政府首次议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一系列鼓励投资和规范运作的工商业律令”就是为了民族工业设厂服务的,故答案为C。

洋务运动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A错误。

材料中是鼓励投资的商业章程,不能说实现法律的完善,故B错误。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D错误。

【答案】C

19.【解析】清政府设立商部,商部奏拟《商会简明章程》,很快获得清帝谕允,据此凡属商务繁富地区,均设立商务总会,说明清政府重视、鼓励民间兴办实业,故D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设立商部,无法体现清政府主动进行变法革新,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时局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情况,C错误。

【答案】D

20.【解析】通过材料“经理制代替承包制”“低级人员考高级人员”“工程师制为主,工头制为辅”可知,都与企业管理有关,这说明近代民族资本家注重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有关企业生产环境的信息,排除A;实现了实业救国的抱负,与史实不符,排除B;材料无法说明近代民族资本家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排除D。

【答案】C

21.【解析】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也就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在客观上也就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政府还是封建政府,国家的机构并非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实业救国”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为19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

【答案】C

22.【解析】据材料1878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而洋务运动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北京地区,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是分布在北京,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和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8—1908年间几个企业,不能代表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D以偏概全。

【答案】A

23.【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

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

故答案为B项;部分名人参与工商业是个人行为,不是科举取士选官标准变化的结果,排除A项;C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排除D项。

【答案】B

24.【解析】表中商办企业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