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481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729《核舟记》教案 华东师大版1.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729《核舟记》教案华东师大版1

《核舟记》教案(表格式)

课题

《核舟记》(第一二课时)

授课

时间

设计者

教授者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2)

授课时数

三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

难点

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教学

方法

1.读想法2.引导法3.品味法4.朗读想象法5.合作探讨。

教学

资源

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一、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人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有一种手工雕刻艺术,至今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微雕技艺。

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微雕技术究竟怎样令我们叹为观止。

二、解题:

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明确: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三、介绍作者:

1、学生介绍,师生点评。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散文家。

其父魏大中,因弹劾奸党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可惜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四、课文诵读

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想象。

(后附全文句读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分角色美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师生评价。

五、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

 

学生联想思考

 

师生互动

 

学生介绍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学生听读想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以前的朗读技艺再提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意。

(详见板书设计)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三)、词类活用(四)、一词多义(五)特殊句式

六、翻译全文并梳理文章结构:

(一)小组分段翻译

 

(二)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明确:

核舟记整体结构:

总起

(1)→分述(2-5)→总结(6)

总起

(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船中间(船舱):

第二自然段:

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

第三自然段:

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

第四自然段:

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

第五自然段:

题名和印章。

(二)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学生课后自己翻译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附:

全文句读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翻译全文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

 

学生批注

 

作业

朗读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

(尝:

古义:

曾经。

今义:

品尝。

)(贻:

古义:

赠。

今义:

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

(可:

古义:

大约。

今义:

可以。

)(许:

古义:

左右。

今义:

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

(比:

古义:

靠近。

今义:

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古义:

尚,还。

今义:

曾经。

5、矫首昂视。

(矫:

古义:

举。

今义:

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

古义:

零数。

今义:

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古义:

挑选。

今义:

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

(以至:

古义:

以及。

今义:

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

(象形:

古义:

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

今义:

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箬篷覆之。

(箬篷:

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5、石青糁之。

(石青:

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糁:

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

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

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

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

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

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

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

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

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

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

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

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

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木:

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4:

有:

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5、而:

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数词后置)

(3)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课题

《核舟记》(第三课时)

授课

时间

设计者

江林璨

教授者

江林璨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2)

授课时数

三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

难点

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教学

方法

1.诵读法2.引导法3.品味法4.朗读想象法5.合作探讨。

教学

资源

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一、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一)、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1、本文的写作结构是什么。

教师点拔,明确: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2、辨明说明顺序。

(1)提问:

本文对核舟的介绍,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结构完整,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2)提问:

本文对核舟上人物的介绍,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教师点拔明确: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3)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

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

 

学生思考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

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批注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二)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富于想象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揣摩下列语句:

A、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

教师示范分析

(2)句:

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

(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2)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

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二、总结:

本文通过全面具体地介绍了“核舟”的形象,反映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充满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附译文:

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⑶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

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⑷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⑸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⑹总计在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师生互动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听讲理解体会

 

学生精读课文相关语句

 

学生齐读

学生听讲理解体会内化

 

师生互动

学生批注内化

 

学生交流

作业

自选熟悉的一件物品,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准确、简练、生动的介绍,写到小作文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