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547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79 大小:1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9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9页
亲,该文档总共1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1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

刘家尧小学科学___五______年级下册

时间

2013-2-25

单位

刘家尧小学

主备人

刘炳刚

课题

1.食物到哪里去了

课型

食物到哪里去了

参与备

课人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2.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3.回顾进食过程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4.意识到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成果。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学情分析:

食物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本课是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本课以生活中学生感受真切的吃馒头的实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实验等认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让学生及动手又动脑,开始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活动,了解消化器官,进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和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前准备:

1.面包、苹果、纯净水等食物

2.有关消化器官的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的课件。

3.学生课前准备食物的消化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同学们,今天早晨你们主要吃得什么食物?

指1-2名同学说一说。

同学们都猜一猜这个同学吃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

你们猜的是不是对呢?

我们来看一段录相。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了解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消化器官

1、结合刚才看的录相,你们说一说人体消化器官有哪些?

并指出在什么位置?

(学生边说边指位置)

2、你们是否能画一画这些消化器官。

(学生画在黑板上)

3、这个同学画得对不对?

对照32页图进行纠正

4、按照画得图说说食物消化的路线吧。

(纠正,完善)

(二)食物到底是怎样消化的呢?

1、请同学们猜一猜。

(也就是到了口腔怎样了?

到了胃、小肠怎样了?

2、请同学咬一口馒头,猜一猜馒头在口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

除了形状、颗粒的变化外还会不会有变化?

3、细细咀嚼后有什么感觉?

你们认为馒头会变甜,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唾液)

4、馒头也就是淀粉变甜是不是与唾液有关呢?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一下。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淀粉液来代替馒头,看看桌上的材料,你能设计个实验证明唾液与馒头(淀粉)之间到底有没有变化吗?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课本33页也的提示,你能找出实验的步骤吗?

用最快的方法记录下来。

还有什么疑问或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分组实验,别忘了记录啊。

汇报实验结果。

5、课件出示:

人的口腔附近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

唾液里有一种促进

食物消化的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6、食物的消化

给大家看34页这幅有趣的图画,能看懂这幅图吗?

画得是什么内容?

我们的消化器官每天都在辛勤的工作着。

小组之间互相说说,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7、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这段资料我来读,同学们从中提出问题考考大家好吗?

学生对“食物是如何被消化”这一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大胆猜测、阐述自己的观点,积极思考。

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积极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利用教师出示实验用品,进行探究“唾液消化淀粉”学习活动。

学生

 

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模拟食物中淀粉在口腔唾液的作用下消化转变成麦芽糖的过程。

学生小组探究学习活动,仔细观察,认真实验,并及时交流、记录。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消化器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一个参考和范例。

引导学生就提出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展开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环节为本课堂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认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通过漫画、资料卡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消化过程和消化意义的了解和认知。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我们的消化器官这样辛苦地为我们服务,你有没有话要对他们说。

是呀,我们真应该好好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你一定也希望自己的朋友、老师们有个健康的消化器官吧,我们做个“心语传递”的游戏吧,把自己最想提醒的语言编成温馨、诙谐的祝福或者广告语的形式。

写在卡片上,送给你的好朋友和老师们吧。

 

学生了解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了解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意义,并逐步落实做到保护人体消化器官的科学方法,了解课后学习拓展方面的相关内容,为下次学习活动作好基础。

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gāng)

输送消化吸收吸收

教学反思:

 

刘家尧小学科学___五______年级下册

时间

2013-2-28

单位

刘家尧小学

主备人

刘炳刚

课题

2.我们的呼吸

课型

新授课

参与备

课人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的呼吸器官及作用,了解呼吸的过程。

2、观察人体呼吸器官的形态,学会做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不同的实验。

3、进行呼吸卫生教育,知道呼吸卫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知道人的呼吸器官及作用,了解呼吸的过程

教学难点:

做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不同的实验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方法。

学情分析:

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课本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了解呼吸的过程,理解呼吸的意义,同时通过猜想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呼吸器官的组成和功能,进而讨论保护呼吸器官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人体呼吸系统各个方面的资料,实验工具:

集气瓶、火柴、生石灰水、水槽、吸管。

学生准备:

课前调查了解关于呼吸器官的资料、气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谈话:

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

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做体验游戏,初步认识对呼吸的重要意义,体验到呼吸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提出关于呼吸方面的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呼吸对于人、生命的意义。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谈话: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感受一下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是如何变化。

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1:

每组桌上都有一个用广口瓶、直玻璃管,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

请每组同学通过玻璃管向瓶中吹气,大家观察石灰水有没有变化?

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同学要互相合作,讨论声音要小一点,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2、实验时要小心,别把玻璃瓶弄碎。

3、实验完成后要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2:

请每组同学取一个集气瓶,往里面呼入气体,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其他同学将燃烧的火柴慢慢地伸入集气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进行认识“我们呼出的空气和吸进的空气是否相同”的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设计实验方案,相互评价,弥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为更好的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实验材料、器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内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交流,互帮互助。

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知道“人呼出的气体要比吸进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多,人呼出的气体氧气含量少。

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

交流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根据理解利用画图的方式呼出人的吸气和呼气的路线,进一步理解呼吸的过程和呼气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和教师一起交流资料关于身边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思考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呼吸疾病的方法。

 

教师创设开放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利用不同方法(排水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

通过在实验中下发资料卡,提示学生或吸进的空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进行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通过对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收获变成大家共有的收获,认识人体需要氧气。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教师以查体为例,向学生解释肺活量的问题,介绍简易测试肺活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介绍空气污染和吸烟的危害,引导学生课后调查身边对呼吸器官危害的资料,进行课后拓展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肺活量的问题,了解简易测试肺活量的方法以及空气污染和吸烟的危害,激发学习兴趣,调查身边对呼吸器官危害的资料,进行课后拓展学习活动。

教师教给学生简单测量肺活量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学习习惯于学习能力以及通过分析数据对某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学生事业,丰富学生知识。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人体的呼吸器官都有哪些呢?

教学反思:

 

刘家尧小学科学_________年级下册

时间

2013.3.4

单位

刘家尧小学

主备人

课题

3.心脏和血管

课型

新授课

参与备

课人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心脏和血管器官的作用,明白血液循环。

教学重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的测量脉搏,并探索脉搏与心脏的关系

能力目标:

正确测量脉搏,探究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学情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心脏和血管的重要性,明白一些生活常识,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课前准备:

课件、血液循环图、秒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呼吸器官有哪些吗?

(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我们吸进的空气中,(氧气)曾多了,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我们的身体,认识我们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和血管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教师做手势,让学生猜这个手势表示人体哪个器官。

激发学

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带动起学生,课堂气氛变

得活跃。

]

师做手势,让学生猜表示人体那个器官。

学生猜出“心脏”后,教师做心脏的收缩手势,让学生了解感受心脏的跳动。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出示书8页的人体血液循环图

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是:

心脏和血管

1.     认识心脏

心脏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

形状像什么?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形状像个桃,大小如自已的拳头。

(出示心脏纵剖面图)心脏是由发达的心肌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边和右边不通;四个腔都与血管相通。

9rU小学资源网

2.     认识血管

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

动脉血管是血液从心脏流出的血管,我们几乎用肉眼看不见动脉血管。

静脉血管是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我们身体上看到的蓝色血管就是静脉血管。

在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连接着许多比头发还细的血管,这就是毛细血管。

血管遍布全身,形成血管网。

9rU小学资源网

3.     了解血液循环

血液在人体中流动的途径是:

从左心室——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动脉——肺——毛细血管——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血液刚从左心室出时含有很多氧,但随着从动脉经过全身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动脉氧气慢慢的减少,直到到达我们的呼吸器官肺,肺中的毛细血管把肺中的氧气吸进其中,把二氧化碳排到肺中,在随着我们的呼吸系统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   介绍心跳和脉搏

而我们的心脏就是通过不停得收缩和跳动,从而把血液输送到我们身体的每一处,如果有一天心跳停止,也就意味着死亡的到来。

(同学们可以把手放到自己的胸腔中部偏左心脏这个位置,感受一下自己生命的跳动,测一次脉搏!

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

简而言之就是血管有节奏的搏动。

(请同学们把手放到自己的手腕上,感受一下自己的脉搏,测一次脉搏!

学生做实验亲身体验

 

学生实践,分别找感觉。

汇报感觉结果

学生测量

 

学生看挂图学生仔细观察。

生:

探究血管的种类、血液循环的方式。

并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运动。

(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

(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

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小组记录观察结果

(指导学生摸脉搏,测试在安静条件下,一分钟的心跳)

(学生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教师引导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加以整理,进行理性认识

 

[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活动:

听心脏的声音。

一方面感知心脏的跳动,另一方面为心脏的作用埋下伏笔。

]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实验测试一下自己的心脏跳动次数

 

设计意图:

教师准备实物图让他们做实验不仅认识知识还有助于对心脏的了解

[这个教学环节,是通过学生自学书本上的资料,在老师的阅读提示卡的帮助下,完成对血管作用的认识。

在这里,通过老师的由扶到放,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血管的种

[通过活动学生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首先,让学生感受脉搏

的跳动及会测自己的脉搏。

其次,通过三次测量活动,学生整理

数据,讨论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得出结论。

最后,归纳总

结分析资料,汇报自己的想法]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5、指导学生认识脉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

①提问:

有人说脉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

板书设计:

心脏和血管

心脏:

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房

血管: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反思:

刘家尧小学科学______五___年级下册

时间

2013年3月7日

单位

刘家尧小学

主备人

课题

4.脑与神经

课型

新授课

参与备

课人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大脑中各个神经中枢的功能,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及各项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进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了解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历史,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信息传递中所起的作用。

2.让学生学会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进行探索学习;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能够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亲身体验,在实验中亲历科学;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学会用辨证的方法来看待事物;培养学生愿意交流与合作的习惯,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脑中各个神经中枢的功能,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及各项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进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让学生学会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进行探索学习;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能够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亲身体验,在实验中亲历科学;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脑和神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注意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脑与神经系统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图片资料和一些工具;一个硬币;尺子;课本相关内容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下面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和一枚硬币,边听边做动作:

1.沿一玫硬币的外轮廓线在一张纸的不同位置上画6个圆。

2.随意给几个圆标上1----6的数字。

3.再次拿起硬币,按照数字顺序依次在圆圈上摆放。

全部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新授

活动一:

测试自己的反应速度

你是一个反应很快的人吗?

想不想试一试自己的反应有多快?

1.两人一组进行抓尺子游戏。

一人拿尺子,另一人的手指与米尺的零刻度持平,准备抓尺子。

记录尺子掉下时所捏住的刻度,测试自己的反应速度。

说一说在游戏过程中,哪些器官在进行协调活动?

2.两人一组进行指鼻子游戏,说一说在指的过程中,哪

 

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展开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解释。

播放课件

(三)盲人的信息传递

1、过渡:

只有司令部、电话线都保持畅通无阻,才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正常活动、健康成长。

可是,今年暑假我到青岛盲校和青岛聋哑学校,那儿的孩子给了我很多的震撼和感动。

我从他们那儿带回来他们的作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

4、盲人用手指触摸认字,他们的脑与些器官起了主要作用?

活动二:

认识脑与神经

你知道人体的大部分活动受谁的指挥吗?

1.看书,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认识脑与神经在人体的位置及神经在人体内的分布。

2.播放课件,了解脑是怎样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通过神经将命令下达给身体各部分的。

3.人体所有的活动是不是都受大脑的控制呢?

人的神经是不是每次都那么听话,把所有的信息都传递给大脑呢?

进行膝跳反射活动,两人一组,游戏后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4.教师总结:

虽然很多活动是大脑支配的,但是,还有些反应是不受大脑控制的。

举例说明并播放课件,加强学生认识。

活动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交流。

教师将学生汇报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并将图文资料进行介绍与展示。

活动四:

学生讨论聋哑人、盲人是怎样进行信息传递的?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扮演盲人和聋哑人进行体验。

学生上台来观察并猜想每个部位的名称

 

1、学生交流脑的资料

 

2、学生闭眼摸盲文。

3、谈谈感想。

(作业)残疾人还有很多与健全人不同的神经传递方式,希望同学们课

后了解一下。

(1)学生交流

(2)课件展示脑与神经的位置

 

(1)小组讨论

(2)交流游戏方法

 

(3)学生分组游戏,教师进行指导

(4)交流游戏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就提出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让生知道神经是如何传播到全身各地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讨论:

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

(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板书设计:

板书:

1脑、神经、脊髓统称为神经系统。

2脑包括:

大脑、小脑、脑干。

3大脑的功能。

4脑和神经的卫生。

教学反思:

刘家尧小学科学_五年级________年级下册

时间

年月日

单位

刘家尧小学

主备人

课题

5、凸透镜

课型

新授课

参与备

课人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凸透镜的基本结构、特点,了解凸透镜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能力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凸透镜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能与他人交换意见,懂得交流与探讨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和想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有所了解,并且对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做放大镜的成像实验充满兴趣,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学生思维深度浅,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还需要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从中体验到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课前准备:

1.放大镜若干个,其他种类的放大镜及图片

2.蜡烛、成像屏及支架

3.光的折射原理图解

4.水、玻璃片、透明的塑料瓶

5.望远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提出问题

出示一个放大镜

问:

同学们见过这种东西吗?

是什么?

玩过么?

出示各种各样放大镜图片,供学生认识

师:

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准备了一个,请同学们拿出来。

师:

现在同学们玩一玩放大镜,看看那位同学有更多的发现。

说一说放大镜各部分的名称。

放大镜它有什么特点。

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师:

让学生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师:

再让摸一摸镜片,又有什么发现?

师总结,引出凸透镜概念。

(板书:

凸透镜)

 

生:

见过,放大镜。

有(没有)

 

学生汇报交流。

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

 

生:

中间厚,边缘薄。

(板书:

中间厚,边缘薄)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丰富学生的认识

 

学生会有切身的体验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镜片是凸透镜,那么同学们,你了解凸透镜什么呢?

 

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是善于发现的好学生。

今天,我们就对凸透镜的作用进行研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猜想假设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呢?

1、探究放大、聚光的作用

同学们根据什么猜想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的作用的?

 

师: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验证一下

交流验证的结论

师:

小结

师:

在前边我们知道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作用,同学们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应该怎样验证呢?

制定方案

在小组内制定一个方案

小组之间交流方案(方案更完善)

师:

应注意那些问题

实施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

巡视(注意指导)

展示交流

1.不同小组之间看一看其他小组实验现象。

2.全班交流实验收获:

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交流。

师问:

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3.教师出示图片

用光的折射解释成像的原理

生:

有什么作用

生:

凸透镜是怎样做的

生:

凸透镜有什么用

 

生:

生:

放大

生:

聚光

生:

成像

 

生:

用放大镜看蚂蚁

生:

用放大镜看小字

生:

在太阳底下烤火柴棒,不一会儿,火柴就着火。

学生拿放大镜验证

生:

看书中的小字;看手指头;手上出现一个亮点

 

学生小组讨论

生:

仪器的使用安全

生:

三者在一条线上

生:

明确分工

生:

成像

 

提供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