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简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563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唐诗简史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简史教案.docx

《唐诗简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简史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简史教案.docx

唐诗简史教案

唐诗简史教案

大唐四阶段

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到玄宗开元初(713),约一百年。

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陈子昂、贺知章。

盛唐,自玄宗开元初年(713)到代宗大历初(766)年,约五十年。

张九龄、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张继。

中唐,从代宗大历元年(766)到文宗太和九年(835)约七十年。

韦应物、孟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绅、柳宗元、元稹、贾岛。

晚唐时期,是指文宗大和到哀宗约八十年(907)时间。

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第一节千古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

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节。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

在交通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

而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地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

王昌龄来了,高唱着战地进行曲: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喷涌而来: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

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

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

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

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

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

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

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

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

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极有活力的存在。

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

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

于是李商隐来了。

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

他的歌声是令人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

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

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

“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

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盛唐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

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诗的影响。

第二节独振新风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

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

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

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命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革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造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四杰中成就最高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

他二十六岁时写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名文。

据说当时镇守南昌的都督阎某,把滕王阁修饰一新,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叫他女婿先写好一篇记述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假装是即兴创作来向宾客夸耀。

宴会时,主人装模作样让在座的人写。

知情人都知趣地推辞,王勃却不知天高地厚,竟接过笔来真的写起来,惹得阎都督勃然大怒。

不过,唐朝人胸襟就是宽广,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某大为惊服,不但不生气,还主动请王勃接着写下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昏时江边的这一幅秋景多么开阔,多令人神气飞扬!

《滕王阁序》虽然不算诗,但却是诗味醇厚的一首散文诗,其审美效应永不会衰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朋友分手,一般总不免会有些伤感,这首诗却一反常情,认为只要是知己,即便分隔天涯,也仍然像近邻一样。

诗中没有一句解释的话,但天下升平,处处都有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却作为坚实的背景衬托在诗的背面。

做父母的大概都给孩子教过几首唐诗,教的诗中大概也会有这一首吧: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据记载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县人。

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时,他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氏[曌]檄》,把武则天有的没有的劣迹全兜出来抖搂了一番。

据说武则天满不在乎,但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禁一震,听左右说是骆宾王写的以后,就说:

“宰相之过也。

人有才如此,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陈子昂旗帜鲜明地反对南朝的贵族文学,反对那种只求词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诗风。

他不仅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而且诗歌创作也实践了自己的理论。

七世纪末,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派人远征契丹,以陈子昂为参谋。

由于主将不力,军事失利,他几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受到降职处分。

他登上幽州台时,感慨万千,唱出了他的千古绝句《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蓦地而来,戛然而止,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写景,也没有借景抒情。

它明白如话,用普通话来念,甚至连韵都不押。

这是诗吗?

不像,它只像一声长长的浩叹,只像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像隐隐约约却使大地颤动的春雷,在呼唤万物苏醒。

抒情主人公有如巨人一样屹立在幽州台上,举目四望,涌来的是无古无今的孤独。

没人理会,更没人理解,只有无法抚平的惆怅在内心翻涌,终于化作两行涩泪滔滔而下。

第三节边塞诗人(上篇)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得既多又好的当数王昌龄。

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

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

所以叫王江宁,或是因为他是江宁人,或是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

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

比如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得十分饱满酣畅;“黄沙百战穿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

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都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这边关上一去不复返。

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己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边关既有征夫,内地就有怨女。

他的《闺怨》就是写妻子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独出心裁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好朋友王之涣,年轻时以豪侠自命,爱击剑打猎,纵酒悲歌。

他诗名很大,是边塞诗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运不济,诗节失传,只留下来六首绝句。

据记载,有一回他和王昌龄、高适等人在酒店喝酒,正好来了一批艺人,于是他们约定,等会儿这些艺人唱歌时,唱谁的诗最多,就说明谁的诗名最大,结果一个乐工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一个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焕说:

乐工唱的是乡下人听的乐曲。

等着瞧吧!

果然,一个漂亮的歌妓起来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个歌妓又连唱两支歌,都是王之焕的诗。

从这个文坛掌故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当时的诗名有多大,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

黄河从白云中滚滚流出,一座孤城被围绕在万仞高山之中,显示出边塞风光的荒寒壮阔。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既可指羌笛吹着表现征人思家的《折杨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呜呜咽咽,似乎在怨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掩荒寒。

全诗既表现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鹊楼》更是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

诗人登上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鹊楼,望着惨淡的日头西沉,滚滚的黄河东泻,视线向东西两向伸延,使视野无限广阔。

后两句由实入虚,再推进一步,把视野再次拓宽。

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王翰,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四节边塞诗人(下篇)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

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职也做得最大的就数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塞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从战士出征时的心态、战事的紧急、战争的残酷,到军中苦乐不均、征人思妇与对和平的向往等等,都一环扣一环组织在一起。

这首诗就像用打击乐器伴奏的进行曲,节奏强劲而又沉着,声势浩大,使人听了由不得会精神振奋起来。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诗人先极力渲染分手时环境的惨淡凄凉:

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大雁南归。

在这种气候中与朋友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

但第三、四句突然一振,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色,使气氛一下变得轻松了。

这正显示出盛唐人开阔的胸襟气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在八世纪五十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

他出塞时,才三十出头,正是充满锐气的年龄。

王昌龄、高适等年辈稍长的诗人,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朝政的日益腐败,已经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的一面时,岑参却还在战阵上高呼驰骋显示英雄气概。

这种心态和思想境界,就使他的诗和高适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高适观察比较深入,更多地看到战士的艰苦,因而诗的色彩要淡一些。

岑参则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区冰天、雪地、火山、热海的异域风光,歌颂保卫边疆的战争,歌颂将士们不屈不挠、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有一种感人的奇情异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又一重要作品。

这首诗,一开始就使人感到新奇。

“胡天八月即飞雪”,按常情说,这种气候应当使人感到“愁云惨淡万里凝”才对。

然而,作为盛唐时期一个好奇的年轻人,岑参却忽发奇想,认为压在枝头上的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至今还经常有人引用的诗句往这里一搁,就使阴暗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空气突然变暖了,从而也奠定了全诗豪迈乐观的基调。

还应当提一提也以写古诗著名的崔颢。

有人甚至说,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也就是八世纪上半叶,知名度最高的诗人就数他和王维。

这至少说明他在当时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不过,他的名字是和《黄鹤楼》这首不朽的七律诗联系在一起的,还不如径直来读这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五节吴中四士

唐诗经过近百年的酝酿,终于迎来了它的鼎盛期。

盛唐诗于是挽起狂风,掀起巨浪,鼓动着磅礴于天地的雄浑,登上了中国诗坛的制高点,中国古代诗坛上这颗最红最亮最热最有吸引力的太阳升起来了。

在这段跨度最小,才只有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多少开宗立派的人物,都从时代的风云中涌现出来。

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这些称雄一世的诗人,都与诗坛上独绝千古的巨人李白比肩而立,相视而笑,以各自斑斓的色彩装点着盛唐的百花园。

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带人。

这一带古代属吴郡,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字季真,爱饮酒,爱聊天,爱开玩笑。

他是宰相级的大官,晚年却又忽发奇想,出家当了道士。

唐玄宗曾把绍兴这里的鉴湖一角赐给他补贴家用,他晚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由于狂放不羁,因而自称是四明狂客。

他和李白是忘年交。

李白在《对酒忆贺监》诗中说: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李白是个狂人,而在李白眼中,贺知章也是个狂得可爱的人物,这就可以想象他的为人了。

他最为传诵的诗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二首》)

小孩子敢“笑问客从何处来”,凑到跟前来起哄,说明诗人自己也是乐呵呵的。

他“少小离家”,“近来人事半消磨”,只剩下镜湖水还是老样子,却没有一点哀伤。

这既展示了他性格的放达,同时也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和时代精神的豪迈。

张若虚的生平事迹都不可考,只知道是扬州人。

他只流传下来两首诗。

但《春江花月夜》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原是南朝著名的昏君陈后主创作的,当时还谱了曲,可以唱。

后来,词和曲都失传了。

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借旧题写新诗,是旧瓶装新酒。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故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唐诗中把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也叫做海,因此这里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虽然说的是海,指的却是浩茫茫的长江。

诗就是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和夜晚这五个方面切入,把由此引出的种种意象穿织组合在一起,反复咏叹拂拭不去的乡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人望着一江春水向东流,月亮从宽阔的江面上升起,映着滟滟的江波,展现一片明澈。

诗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阔、朦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对着无限的时空,仿佛突然进入一种失重状态,进入一种寻求顿悟的深沉。

由随波一泻千里的月色,诗人又想到江流长在,月光长在,而人生却是那么短暂,于是继续感慨地叹道: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天上水上,皓白无尘,只有这一轮孤月,在无穷的宇宙中永无终止的漂泊。

月亮,最初照见的是什么人?

将要照见的又是什么人?

人类生命的系列虽然是无尽的,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代一代的人都消逝了,只有滚滚滔滔的长江依然在滚滚滔滔的流淌。

这种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的感慨并不是一发不可收拾,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毕竟有找到发展机遇的可能性,所以只点到为止。

接下来诗的脉络转换,转入传统的游子思妇的相思:

第六节山水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

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

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至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三十七岁时,王维曾出使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中部,途中做了一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谓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广远的送别歌词,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

但是情意又那么深长,音调又那么响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谓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开元末年,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开始得势,把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著名宰相张九龄挤出朝廷,这意味着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王维为了逃避可能会有的意外,就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

这是政治局势变化对他的影响。

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

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抗拒的。

中年丧妻以后,他就没有再娶,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独身生活。

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

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易把捉的禅理。

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孟浩然和王维是好朋友,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

到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是赠张九龄的。

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张九龄从宰相的官位上被贬到荆州。

由于欣赏孟浩然的诗,就把他请到荆州,并给他小官做。

还从来没做过官的孟浩然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境界雄阔的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写洞庭湖的云雾迷朦,波涛浩渺,写得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

孟浩然所以要把洞庭湖写得这么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是因为他要用湖来象征人间吧。

在人世间他无依无靠,没有得力的人物来提拔他,就如同“欲济无舟楫”——想过洞庭却找不到船一样。

现在当过宰相的张九龄来了,给他官做,终于使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一生只活了五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是四十八岁了。

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

他的山水诗,不因情造景,即有了某种情,然后再找出某种相应的景作衬托;也不光是借景抒情,即由于某种景而生发出某种情来。

他是在山水诗中,情与景的水乳交融中,写出诗来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所做的诗中流传最广的是《春晓》这首诗,乍看只不过是叹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谢,有一片淡淡的惜春之情。

但细一想,不是不可以说,这是暗示在社会的风雨声中,青春容易消逝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七节一代诗仙(上篇)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

他父亲叫李客。

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读书时期、26岁壮游隐居时期、42岁为官时期、45岁再次漫游、57至61岁晚年时期。

天才诗人,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古代各家各派的学说。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

从这些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到大海去扬起海上的狂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他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

他曾经当过道士,一门心思地采药炼丹,求仙学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

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一把短剑。

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

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