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706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docx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

  国际收支是指对一国(或独立的地区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是一个经济体对外经济交往的反映,通过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可以把握外汇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进而了解一国的经济结构,为本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而对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可以直观的了解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能够预测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汇率变动,进而了解世界国际金融秩序。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美国作为传统发达国家、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和世界第一大债务国,两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相决定,也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集中反映。

本文通过对两国国际收支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原因,进而提出了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国际收支结构、改变资本管制政策等措施,以期促进国际收支的均衡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中美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

  

(一)中国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

  中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并呈现阶段性加速增长的态势。

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显示,1993年以前,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

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较快。

以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为例,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分别为3718亿美元和735亿美元,增长速度分别为46.8%和990%。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增长有所波动,但基本上依然维持双顺差格局。

2014年,经常项目顺差2138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382亿美元。

就两大项目而言,总体上经常项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要略大于资本与金融项目,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表现的尤其明显。

以2008为例,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分别占83%和17%。

同时,货物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的持续巨额顺差分别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以2007年为例,货物项目顺差为3159亿美元,占经常项目顺差的89%;直接投资项目顺差为1391亿美元,占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153%。

金融危机过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变,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总体上趋于相当,但从货物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和占比来看,2014年的数据分别为4760亿美元、46%和2087亿美元、18%,仍然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主要来源。

由此可见,中国国际收支变化基本趋势为:

经常项目保持较大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由顺差转为逆差,国际储备资产保持平稳增长。

  

(二)美国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

  在近20年中,美国经常项目呈现逆差趋势,资本与金融项目呈现顺差的趋势,并且经常项目逆差占据国际收支总量的比重超过金融项目顺差所占比重,从而导致其持续的国际收支综合项目逆差。

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网站数据显示,从1971年开始,美国出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逆差规模基本上呈持续扩张的趋势。

2008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6688亿美元,2009年经常项目逆差为3784亿美元,到2013年和2014年逆差分别是3179亿美元和3291亿美元。

从美国的两大项目分析来看:

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来源于货物项目的逆差。

2008到2014年,美国货物项目逆差由4515亿美元下降到3291亿美元,下降了28%。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美国的投资收益项目常年保持顺差。

如2005年和2014年美国投资收益项目分别表现为686亿美元和3076亿美元的顺差。

其次,美国国际收支的金融项目(因各国资本项目规模较小,因此本文对于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研究仅限于金融项目)流入和流出规模都比较大,基本上保持顺差的状态。

外国在美资产,以证券投资为主,在外国官方持有的在美资产中美国国债占主要份额。

2010年美国国债总额达到6805.31亿美元,是除去2008年金融危机时发放的7100.64亿美元是历史以来第二高发放量额度,当年美国国债的增持60%以上均来自于外国政府。

此外,美国的在外资产,私人投资占绝大部分,大部分年度以直接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

在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同时,保持较高的投资收益项目顺差,是美国国际收支的一大特点。

由此可见,从2008年至2014年,美国国际收支变化基本趋势为:

经常项目逆差保持增长趋势,货物贸易逆差持续增长,而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持续顺差呈上升趋势。

  二、中美国际收支差异变化的分析

  其一,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中最主要的部分,中国的货物贸易多年来持续巨额顺差,美国的货物差额却始终处于逆差,且逆差额在十年当中一直在扩大,这也是造成中美两国的经常项目分别呈现顺差和逆差的主要原因。

例如,美国2012年和2014年的货物项目逆差为7415亿美元和7217亿美元,同一时期中国的货物项目顺差为3216亿美元和4719亿美元。

  其二,中国的服务差额始终处于逆差,且逆差额在大多数年份一直在扩大,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国际收支的改善。

但是美国的服务差额却始终处于顺差,而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不仅可以完全抵消掉经常转移账户的逆差,而且还对减少经常项目逆差有所贡献。

以2014年为例,中国服务项目逆差为198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59%,美国服务项目顺差为709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

  其三,中国的投资收益项目以前多为逆差,近年来虽然在一些年度出现了顺差,但年度逆差仍然存在,且顺差规模较小,这是与中国长期以来金融项目为顺差、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相对应的。

以2014年为例,中国投资收益逆差为804亿美元,而美国的投资收益项目多年来持续大量顺差,2014年美国的投资收益差额为4737亿美元。

  其四,中美的金融项目差额总体上都体现为顺差,但具体内容差异较大。

中国的资本流入以直接投资为主,而资本流出以外汇储备为主。

根据2014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在当年对外负债余额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2800亿美元,证券投资798亿美元。

而在对外金融资产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740亿美元、储备资产105亿美元。

而美国的金融项目虽然为顺差,但包含着大量FDI的流出,而资本流入的形式多样,以证券投资为主,其中包含大量的美国国债流入。

根据2014年末美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当年美国外国直接投资余额为4738亿美元,当年国外私人机构持有美国国债以外的证券达80000多亿美元,而国外官方持有美国国债余额为60000多亿美元。

  其五,中国外汇储备自1994年以来持续大幅度增长,截止201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8400亿美元,在资产形式上以美国国债为主,截止2014年2月底,我国政府持有美国国债为12729亿美元,仍然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境外持有者,占比超过了外汇储备余额的三分之一;而美国外汇储备余额一直较低,截止2014底有19056亿美元,为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50%。

  三、中美国际收支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中美货物服务项目收支差异的原因

  国际贸易角度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均来源于货物贸易差额,只不过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而美国是货物贸易逆差。

我国在输出实物资源的同时输入服务,而美国在进口实物资源的同时向外提供服务。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原因在于两国比较优势的差异。

中国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和资源密集的比较优势,但缺少技术知识等竞争优势。

服务贸易的出口也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输入、工程承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上。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咨询、专利服务等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附加值高的服务,还处于落后和发展阶段。

技术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美国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在10%-15%之间,而我国占到商品总成本的30%-40%。

美国由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内传统制造业已经大规模转移到境外,而劳动者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先于世界水平,这使得美国在持续进口国外实物资源的同时获得了服务贸易顺差的逐年上升。

  

(二)中美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差异的原因

  中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性因素。

我国近年来对资本项目仍然实行管制。

在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问题上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在鼓励直接投资流入的同时,对资本性支付和境外投资实施严格的审查批准和监督制度,因此我国金融项目中的对外投资规模比较小。

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为1400亿美元,同期美国对外投资4738亿美元,是我国的3.4倍。

这是造成我国金融项目总体上体现为顺差、且以直接投资流入为主的主要原因。

另外,美国不存在资本管制可题,对资本流出和流入的限制都比较小,对外资政策一向保持自由开放的政策,所以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情况主要取决于市场因素。

美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强大的吸引外国资本的能力。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4年6月报道,美国的外资吸引力指数为2.16,中国为1.95。

美国是主要储备货币美元的发行国,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为全世界的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和丰富的避险工具,这使得美国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的能力非常强。

因此美国在直接投资大量流出的前提下,保持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也使得美国获得了众多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央行的融资,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经常项目逆差的存在。

  (三)中美投资收益项目收支差异的原因

  美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保持持续的顺差,却能同时拥有投资收益项目的顺差,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资本流入和流出的结构。

美国资本流出中直接投资占比较高,近年来,保持了直接投资项目的净流出,目标集中于其它发达国家和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且货币持续升值的新兴市场,能够获得非常高的收益率,一般高于10%;而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要形式,其中还包含着大规模的美国国债,外国投资者所获得的,即美国所付出的收益率,远远低于前者。

据商务部报告显示,美国国债中期限最长的品种,其收益率也不高于5%。

最终的结果就是美国通过资本流出得到的的收益率大大高于对资本流入的付出,如2014年,美国在国外的资产投资收益为820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收益达到3532亿美元,而其他国家在美国的资产投资收益仅为7650亿美元。

  (四)中美储备资产项目差异的原因

  我国自1994年起实行的是接近于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追求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由于近年来双顺差的存在,给人民币很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均衡稳定,减少对出口企业及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影响,2014年中央银行积极干预外汇市场,抛售本币,回笼外汇,导致被动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

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限,不具备作为国际贸易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能,因此必须保持较大规模的国际储备,作为必要时弥补国际收支顺差、维持汇率稳定的准备。

但美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不需要外汇储备来维持汇率水平的稳定。

更为重要的是,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美元本身就是最主要的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美国对外买商品和劳务、对外投资都可以用本币进行,也使得持有外汇储备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因此,汇率制度的差异和货币地位的不同导致了中美两国对外汇储备需求的不同。

  四、美国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转变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常项目

  我国应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从长期推行的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向内需导向和消费拉动转变,以促进经常项目的改善。

一方面,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改变政策导向,不再一味的鼓励出口,特别是控制劳动密集型、技术附加值较低、消耗资源较多、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措施,如降低税率、改善税制、加强社会保障等,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适当增加进口,减少货物项目的顺差。

另外,应提高产业技术层次,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

例如,2014年,美国制造企业三分之一的员工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而且这一比例不断上升,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从而改变服务项目持续逆差的状况。

  

(二)转变资本管制政策,改善资本和金融项目

  一方面,我国应改变一味重视引进外资的规模的模式,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减少单纯引进资金,却出让市场、污染环境的传统引资方式,重点放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既达到减少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目的,又可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应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满足境内机构和个人的合理投资需求,以在转移过剩产能的同时提高投资收益。

2014年,我国已经采取了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推出了QDII制度,允许有条件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对外证券投资,也批准了个别地区的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

未来应进一步扩大范围,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各种方式对外投资特别是直接投资的进行。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流过性短缺为我国发展对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导致了投资风险的加大,因此我国在发展对外投资时一定要注意投资地点的选择和投资风险的规避。

  (三)遏制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控制外汇储备规模

  外汇储备的持续高速增长,在根本上来源于国际收支的顺差,如果以上促进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平衡的目标能够达成,将从根本上起到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汇率制度、金融市场建设等方面入手。

例如,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减少央行被动增持外汇储备的压力,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发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涉外经济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避险工具,提高其保留外汇资产的意愿。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着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资货币的地位。

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

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进入了新的“战国”时代,美元主导地位逐渐弱化,一个“多极”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有利于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与风险分散,人民币的地位自然“应运而升”。

这将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控制外汇储备规模起到重大的作用。

  (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为改善国际收支创造良好条件

  中美国际收支在结构上的差异既反应了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体现,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中所处的弱势地位。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元霸权的存在。

正是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才使得美国能够采用发行国债的方式获得外国央行的融资,以极低的代价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也造成我国靠国际收支顺差换取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在美元汇率不稳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机会成本。

因此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对于中国来说尤其重要。

2014年3月,美联储连续第三次宣布削减100亿美元资产购买,标志着货币政策正从“危机模式”切换到“常规模式”。

随之,削弱美元霸权、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

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和方案层出不穷,其主要内容有回归金本位制,提高特别提款权地位,发行超主权储备倾向等。

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应致力于推动多元化的本位体系,特别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同时注重我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话语权,通过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联合,加强对美元发行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制衡,分散系统性风险,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改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

  [2]USinternationaltransactionsfrom1960to2013,USInternationalInvestmentPosition1976-2013.USDepartmentofCommerceBureauofEconomicAnalysis.

  [3]李刚.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

特征、根源与调整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8(12).

  [4]宋晓东.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纵横,2010

(2).

  [5]张茉楠.中国经济失衡“另解”―解析中美之间的“暗物质”之谜[J].金融发展研究,2011(10).

  [6]曲凤杰.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现状、成因及可持续性[J].新金融,2008(3)

  [7]李冰洁.中美两国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与外部失衡关系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9)

  [8]Edwards,(2004)“ThirtyYearsofCurrentAccountImbalances,CurrentAccountReversals,andSuddenStops,”IMFStaffPapers,September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