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831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

d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与前两课是并列关系,将雨、雪这两种天气现象放进一课是因为它们都是云中的水点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的天气现象。

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是一种经验层面的认知,聚焦研究的主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接下来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作铺垫。

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雨的形成,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一个主体活动,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提供直观感性认识。

第三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这是抽象概括的学习,是一种图表学习方式。

模拟实验与抽象概括的示意图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

第四个活动是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不同的降水形式的特点。

这些都是直观的图片观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学生分析】

学生对雨和雪已经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只是对于雨和雪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缺乏专业科学的认识,另外对雨和雪对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认识的不全面,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认识了雨和雪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体验形成过程,并做好对人类影响的各方面的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能够解释雨、雪和冰雹的成因。

3.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科学探究:

1.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雨的成因提出有根据的猜测。

2.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能够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对雨、雪和冰雹成因的观点和思考。

2.能够大胆质疑,当与其他同学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探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

【教学重点】

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火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比较雨和雪的异同

1.播放视频:

清新雨景、实拍雪景。

师:

刚刚两个视频是什么天气?

生:

下雨和下雪。

师:

雨和雪这两种天气现象与水有关,你对这两种天气了解多少?

生:

春夏秋冬都可以下雨,下雪一般是在冬天。

师:

雨和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

雨是液体,雪是固体,但雪可以化成水。

它们都是从云中降下来的。

生:

下雪时的温度很低。

师:

下雨天你有怎样的感受?

下雨天需要注意什么?

生:

下雨天需要带雨伞。

师:

下雪天呢?

生:

下雪天可以玩雪。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聚焦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雨和雪的不同之处有很多,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典型的降水形式,都是由云中降下的水,为下面解析雨和雪的形成原因作铺垫。

]

二、模拟雨的形成

1.师:

雨是怎样形成的?

要寻找某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相同的现象中去发现规律。

大家都经历过很多下雨的天气,想一想,下雨前的天气有什么共同特点?

(出示下雨前的图片)

生:

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现象。

下雨时,乌云密布,天空灰沉沉的。

2.师:

同学们的回答互相补充之后,我们有共同的发现,在下雨之前天上都会出现厚厚的云层,说明雨的形成跟云有关系。

云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

师:

你能推想出雨滴可能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生:

由云朵中的小水滴、小冰晶降下来形成的。

师:

同学们的推想很有道理,在生活中大家看见过类似下雨的现象吗?

生:

自由表达。

5.师:

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提出了有依据的推测,老师为你们点赞。

那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

生:

(根据前两课的经验设计实验)表达想法。

师:

同学们设计的和教材的实验差不多。

那就让我们一起进行实验吧。

要注意安全使用酒精灯。

生:

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

6.师:

在实验中看到“降雨”现象了吗?

你们组的实验是怎样的?

生:

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当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小水珠。

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变大,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

7.师:

为什么培养皿底部会形成小水珠?

生:

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碰到冷的培养皿,会在培养皿底部凝结成小水珠。

8.师:

在培养皿中放冰块起什么作用?

生:

放入冰块会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

[设计意图:

这是典型的实验室模拟雨的形成过程的实验,形象直观,将大自然中难以觉察的宏观现象或缓慢过程微缩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建构雨的形成过程的概念。

三、雨、雪形成示意图

1.师:

我们刚才观察了模拟实验中雨的形成过程,那么自然界中的雨和雪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看懂教材上的示意图吗?

生:

表达交流。

2.总结:

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

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

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

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3.观看视频:

雨的形成过程、雪。

4.注意:

并不是在云中形成小冰晶就能形成降雪,只有低空气温较低,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融化,才会形成雪花,如果融化了就是雨或雨夹雪了。

[设计意图:

雨的形成在小学课堂比较容易模拟,但如果从原理及现象层面模拟雪的形成则很难,所以借助示意图来描述雨、雪的形成过程。

同时,雨、雪的形成是有共性且相关联的,将它们整合在一张图上便于比较认识。

四、观察雪花形状,交流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1.师:

同学们,你知道雪花是什么形状的吗?

生:

六角形。

师:

其实雪花的形状有很多,书上就显示了几种。

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边形。

2.师: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跟降水有关的天气。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比如雨和雪。

你还知道哪些降水形式?

师:

出示三张降水形式的图片,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降水形式?

生:

冰雹、雨夹雪、冻雨。

播放视频: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雨夹雪视频、人工降雨。

资料: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一样,是从云里掉下来的。

它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物。

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

这种天气现象的发生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常处于由雨转变为雪的阶段,或者是相反的阶段。

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由雨滴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而成,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设计意图:

学生头脑中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但六角形雪花具体为何物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选择不同的雪花图片丰富学生的认知。

 降水包括水平降水与垂直降水。

教材里呈现的这三张图片都是垂直降水,符合小学生头脑中关于降水的认知。

列举的这些降水基本涵盖了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降水形式。

五、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色彩的三基色是指()。

A.黑白金B.红绿蓝C.白绿紫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色彩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其它颜色都是根据这三种色彩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2.地震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在教室里迅速躲到课桌下

B.在家里,可以钻到床下、桌下、卫生间等

C.在外面,向空旷安全处疏散

D.高层住户马上乘电梯下楼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

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

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当地震发生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不能乘坐电梯下楼。

3.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C.夜光玩具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月亮自己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4.下列发光的物体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有()。

A.月亮B.电灯C.蜡烛D.雷电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发光的物体是自然光源。

月亮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电灯、蜡烛属于人造光源,雷电属于自然光源。

5.服装店的试衣镜可以让顾客穿衣显瘦,让新衣服更好卖。

下面的解释合理的是()。

A.因为试衣镜很窄

B.因为试衣镜很宽

C.因为试衣镜镜面不平

D.因为店里很亮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服装店的试衣镜可以让顾客穿衣显瘦,让新衣服更好卖。

通过观察可知,试衣镜大都是细长型,镜面很窄。

6.阳光射在室内的镜子上,镜子又能把光射在墙壁上,这是光的()现象。

A.反射B.折射C.斜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7.下列物品中()反射效果最好。

A.白色的瓷砖B.砖块C.树皮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因此白色瓷砖的反射效果比砖块和树皮好。

8.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等七种颜色的光。

A.黄、绿、蓝、紫B.红、白、绿、蓝C.红、橙、黄、白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阳光是复色光,是白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分解的光中没有白光。

9.太阳光透过什么镜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0.透过红色的玻璃纸看绿色的西瓜皮,看到的瓜皮颜色是()。

A.红色B.绿色

C.黑色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物体呈现什么颜色取决于它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红色的玻璃纸只能够通过红光,绿色是不能通过的。

透过红色的玻璃纸看绿色的西瓜皮,看到的瓜皮颜色是红色,所以A符合题意。

11.下面不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 )。

A.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到墙壁上

B.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

C.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

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七色光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七色光现象。

12.因为()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物体。

A.眼睛发出了光B.物体发射了光C.物体反射了光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眼睛能看到物体,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传递和视觉过程。

在看物体时,由所看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

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够反射光。

13.我们在做滤光实验的过程中,要在()做这个实验。

A.阳光下B.黑暗中C.阴天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做滤光实验时,在手电筒上罩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再用手电筒照白色物体,看到光的颜色是玻璃纸的颜色。

实验要在黑暗中进行。

14.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中不属于的结构名称为(   )

A.地壳B.地幔C.地心

【答案】C

【详解】

15.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发生()现象。

A.反射B.折射C.色散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是光的折射。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16.明明想用镜子看看自己脑后的头发,他应使用的方法是()。

A.用一面镜子放在眼前看B.用一面镜子放在头的一侧看

C.用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明明想用镜子看看自己脑后的头发,他应使用的方法是用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

17.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时,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

A.月亮所致B.太阳光的传播速度很快C.太阳已经升起,只是还被云挡着D.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是,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18.小孔成像的特点是()。

A.左右相反B.上下相反C.上下左右都相反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

19.下列不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阳光B.灯光C.萤火D.闪电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以上选项中:

太阳,荧光。

闪电是自然光源;灯光是人造光源。

20.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

A.蜡烛B.镜子C.白色塑料板D.黑色小孔板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以上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镜子。

21.北宋时期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有著作()。

A.候风地动仪B.天工开物C.梦溪笔谈

答案:

C

解析:

C

【分析】

在世界的历史中存在很多著名的发明家,这些发明家的发明推动了世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详解】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22.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它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A.地壳B.地幔C.地核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

23.在地球的许多地方都有温泉,通过这个地表现象,说明地球内部()。

A.有热水B.温度高

C.有水D.温度低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越深温度会不断升高,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温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24.科学家根据()等现象不能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A.火山B.地热

C.地形地貌D.地震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地球表面的很多自然现象火山爆发、地震、地热都传递了地球内部的信息,猜想推断:

地球内部是运动,高温,有流体的,并且,从地壳到地核温度越来越高。

科学家根据地形地貌等现象不能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25.下面有光物体的颜色说法正确的是(  )。

A.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

B.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出的光决定的。

C.物体的颜色是由看到它的心理作用决定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A.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B.物体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所以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C.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其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6.信号的传递需要经过(   ),才能达到神经中枢。

A.无中间步骤                            

B.许多中间步骤                            

C.一个中间步骤

【答案】B

【详解】

信号的传递,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的传递,才能达到神经中枢的。

在中间靠神经递质的传导,来传递神经元的信号,有时需要很多次的传递,所以B符合题意。

27.地震和火山爆发主要发生在()。

A.地壳板块边缘B.地壳板块中间C.与地壳板块没关系

【答案】A

【详解】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由于板块交界处运动比较活跃,当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就会使地球的内能释放,从而形成火山和地震。

28.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迅速跑到空旷处B.乘坐电梯下楼

C.躲到桌子或床下

【答案】B

【详解】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报。

一旦发生地震,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千万不要乘坐电梯,那样会被困在电梯里面,非常危险。

29.在高山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块岩石破碎成小岩石,这是()作用形成的。

A.火山喷发B.地震C.风化

【答案】C

【详解】

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在高山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块岩石破碎成小岩石,这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30.右大脑半球控制()的运动。

A.右侧身体B.左侧身体C.下半身

【答案】B

【详解】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即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半球则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

31.脑神经主要分布在()。

A.躯干和四肢B.头部和四肢C.头部和内脏

【答案】C

【详解】

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脑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2.某病人左侧肢体出现瘫痪症状,很可能是他大脑()出现了问题。

A.左半球B.右半球C.左右半球中间

【答案】B

【详解】

脑就是你自己的智囊。

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

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技艺、书写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情感等功能。

某病人左侧肢体出现瘫痪症状,可能是他大脑的右半球出现了问题。

33.人脑比电脑复杂体现在()。

A.记忆能力比电脑强B.运动能力比电脑强C.创造能力比电脑强

【答案】C

【详解】

人类的大脑是所有器官中最复杂的一部份,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感觉活动,包括视觉和听觉,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大脑对人体至关重要。

人脑比电脑复杂主要体现在创造能力比电脑强。

34.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等功能。

A.音乐B.技艺C.语言

【答案】C

【详解】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即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半球则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

35.下列反应信号没有经过脊髓的是()。

A.看见小鸟B.过马路C.站在路边

【答案】A

【详解】

站在路口准备过马路时,看到红灯亮起,便止步等待。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眼睛首先看到红灯亮起,然后传入神经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再大脑发出“停止”的指令并传递给脊髓,再由传出神经将停止信号从脊髓传递给腿脚,最后停下脚步。

A看见小鸟反应信号没有经过脊髓,符合题意。

36.负责“报告情况”的是()。

A.脑神经B.运动神经C.感觉神经

【答案】C

【详解】

大脑是发出各项指令,这些指令靠神经来传达。

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要求学生掌握负责“报告情况”的是感觉神经。

37.下列光源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蜡烛B.灯泡C.荧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一般能够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叫光源,通常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蜡烛、灯泡是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

38.()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

A.大脑B.脊髓C.语言

【答案】A

【详解】

大脑指挥人体许多器官进行工作,使各种器官的活动有条有理,正确完成各种简单的和复杂的动作。

所以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

39.下列现象与地壳运动无关的是()。

A.火山喷发B.四季的形成

C.地表的变迁D.地震

【答案】B

【详解】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火山活动、地表的变迁和地壳运动有关,四季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

40.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温度和压力并无变化B.温度越低,压力越小C.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答案】C

【详解】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C符合题意。

41.地球上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因板块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