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4146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学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论.docx

《教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论.docx

教学论

学科教学法

提示:

带▲为复习重点!

绪论

▲第一节《学科教学论》的课程特点

一、科学性较强的学科: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出中学语文与教学及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帮助语文教师认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特征,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综合性较强的理论学科: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言语交际学等众多学科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对大量的中学语文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成功经验,反思曾经有过的失误与不足,同时还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进行反馈,因而具备较强的实践性。

▲第二节未来语文教师的角色准备

一、知识的传授者

自古以来,教师就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出现,这是不变的事实。

所以,语文教师应授予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知识。

二、学习的促进者

语文教师即促进者,是指语文教师要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为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三、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者

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位善于反思的教师,注重对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其中的失误与不足以汲取宝贵经验,为以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韩愈《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特级教师于漪:

教师要像一把扇子,将学生的思想火花扇得旺旺的,最终成燎原之势。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一、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发展轨迹

(一)1904年-1911年:

1902年,壬寅学制确立;1903年末-1904年初癸卯学制确立(《奏定学堂章程》),讲经读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成为主要教学内容。

※小学国文教授当以识字始,务使辨明文字的形音义,进而“授以便于模效之文字”,“修练”“积字而成文”的本领。

※“其所授国文,亦宜以实用为归而不必重蹈词章之习。

※“授以布帛粟菽之文字而不必语以清庙明堂,则真国民教育之旨也。

—沈颐

以上言论表明我国刚起步的语文教育就已经开始注意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儿童的生活事业与心理水平,这涉及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1912年-1919年:

1912年壬子学制确立,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确立,国文成为主要教学内容。

※国文作法教科之性质,发表的教科也,技能的教科也,而要之则能动的教科也,愈当置重于自动的作业。

苟不善利用其动的要素,发挥其动的价值,令儿童为适当之自动,养成其自由的活动发表之技能,则大失本科之性质也厖要而言之,作文教授,须一方面令儿童熟练读本,培养其原动力;一方面令儿童自由发表,发展其自动力,且常为多方之练习。

—姚铭恩

这一观点强调了国文的应用性,认识到“国文”是一门技能学科,因而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三)1920年—1927年:

1922年“壬戌学制”确立,1923年改为“国文”为“国语”,提倡教白话文,使学生能自由表达思想。

※养成有思想,有作为,有修养,在中等教育范围以内,有充分使用本国语文技能的新中国少年。

—穆济波

(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

(2)发展思想,涵育感情。

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从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

—朱自清

两位学者都提倡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语文学科实用性的认识;明确普通教育课程中各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四)1928年-1948年:

在中学国文成为主要教学内容。

※国文科在学校的一般科程中,含有特殊的性质,不与其他各科相同。

别的学科重在知识的传授;国文科重在传授知识的文字的运用的训练。

别的学科重在内容实质的深究;国文科重在形式表现方法的探讨。

别的学科在使学者明了;国文科则于明了而外,尚须使学者能运用。

故别的学科—工艺美术除外,可说是知识的学科,而国文则是技能的学科,两者性质是显然不同的。

—宋文瀚

※我们要求太多,反而不好。

鉴于现今中学生作文技术之恶劣,我们认为中学国文应该是语文训练的功课,二不是灌输知识的功课,与理化史地等课程性质完全不同的。

—浦江清

两位学者都已经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

(五)1949年-1952年

※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

一种思想内容或一个政治道理,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也可以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故事来表达。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

以上材料表明:

人们承认“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主张“听”“说”“读”“写”并重,不应忽视语文训练,但实际上还是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

※叶圣陶: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什么是语文?

平常说的话叫做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六)1953年-1959年:

1956年,汉语与文学实行分科教学,1958年中止。

期间颁布《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两份文件,分科教学强调汉语、文学的知识教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能力训练。

1958年,“左”倾思潮泛滥,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严重削弱语文能力训练。

(七)1960年-1966年:

1959年6月5日起,《文汇报》开辟专栏,展开“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问题的讨论”,1961年12月3日《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明确了“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

(八)1966年-1976年:

本阶段承接1958年,并推向极端,语文学科完全异化为“政治”的附庸。

(九)1978年-1987年:

1978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也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1986年修订教学大纲: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一期间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不断凸现出来。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与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一个整体。

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对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

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

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

所以我强调要准确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有多个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能一增一减,而是如何想办法沟通交融、互渗互促的问题。

—于漪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

《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

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巢宗祺

第二节语文课程目标辨析:

新课程的视野

一、关于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它受政府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二、语文教学目标的类别

(一)总目标和子目标:

总目标就是整体目标,子目标是局部目标。

总目标是综合性的、抽象的,子目标是具体的、切实的。

总目标通常要有国家的教育法规和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决定。

它是基本的、统一的。

子目标中的学段目标和年级目标通常也由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决定。

义务教育阶段:

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和年级目标、年级目标和学期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等。

高中阶段:

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高中阶段)、阶段目标和模块目标、模块目标和单元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

(二)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

1、阶段目标

2、具体目标:

(1)教学一册教科书应达到的目标。

(2)教学一个单元应达到的目标。

(3)教学一篇课文(包括每一课时)应达到的目标。

(4)教学一个特定课题应达到的目标

(三)期望目标和到达目标

1、期望目标:

期望目标是希望能够实现的目标,它表示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范围,反映着教学所朝向的方向。

2、到达目标:

到达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和能够达到的目标,在教学效果上代表最小的范围和最低的限度。

(四)单一目标和多元目标

以《荷塘月色》的目标为例:

1、理解作者的苦闷心情: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验散文的语言美:

体会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比喻、通感修辞手法及叠词的运用技巧。

3、掌握“通感”等修辞手法:

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学习通感修辞手法。

以《沁园春·长沙》:

一、体会壮美的情感。

二、领会富有活力的意象。

三、认识严整的格律

《沁园春·长沙》:

1、教科书单元提示: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2、课文《沁园春长沙》“研讨与练习”。

3、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4、通过哪些意象表现情感和思绪。

5、教师教学用书“单元说明”:

情感与意象6、教师的体验和“选择”(针对自己、课文、学生教学目标)。

以《再别康桥》教学目标为例:

1、体验色彩斑斓的意境。

2、感受旋律和谐的音乐美(针对古典诗词而言)。

3、领会轻柔的离怀别绪

《再别康桥》:

1、教科书单元提示: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2、课文《再别康桥》“研讨与练习”。

3、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

4、教师教学用书“单元说明”:

情感与意象。

5、问题探究:

“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6、教师的体验和“选择”:

轻轻、金柳、艳影、青荇、天上虹;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五)目标的关联问题

1、目标和方法:

方法服从目标,目标又依赖方法。

2、目标和结果:

目标是起点,结果是终点。

目标是预期的,但结果不一定和预期相符合。

二、语文课程目标辨析:

新课程的视野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三)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这门课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现,要通过言语实践来实现,否则,只能是空谈人文”。

—桑哲:

关注人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访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方智范教授

※“语文教学要坚持思想性,要弘扬人文精神,是无法饶过语文训练这道坎的。

”“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传承工具的语文,对它的掌握并臻于熟练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重视语言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

换句话说,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性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

—倪文锦:

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

※“作为学科教学内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无疑是主干要素,离开了这一主干,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好,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好,都无所附丽,语文也就消泯了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界限,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历史上曾将语文课从属于政治课的教训应该记取。

在教学中,应该从文本出发,而不是从思想观念出发,防止离开语言文字的学习,架空讨论人文内涵;对课文人文内涵的解读,应该从文本里面呈现出来,而不是从文本外面加进去。

—方智范: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语文性”

※“‘语文性’指的就是语文教学的特性,即在字、词、句、篇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最重要的标识”。

第二章中学语文教材

一、语文教材及构成要素

(一)语文教材的内涵

“泛指”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在30年代曾说过:

“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的。

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的材料。

”“特指”的语文教材:

是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专指”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科书。

(二)中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1、课文系统(范文系统):

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是供师生阅读学习的范例。

范文系统作为语文教科书主体部分的系统是语文教科书有别于其他教科书的一个明显特征。

2、助读系统(导学系统):

助读系统是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学习方法所作的简要提示,旨在让学生自己读懂学习材料,使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3、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包括理解性作业、记忆性作业、应用性作业、研究性作业,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4、知识系统: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系统,在初中、高中各有侧重,大致有:

听、说、读、写方法知识,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学史常识级文学欣赏常识)。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1、凭借功能:

语文教学要加强基础,传递文化,培养能力,养成习惯,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陶治等都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一凭借物。

所以,凭借教材学,凭借教材练,对语文学科尤为重要。

2、示范功能:

语文教学挑选典型规范的作品作为教材主体,意在通过定向的、规范的语文训练,是学生集中地、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材必须具有示范功能。

3、教育功能:

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意、道的内容。

语文教育中情、意、道决非是外加的,加强思想感情、道德意志和精神陶治等方面的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4、发展功能:

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它对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语文教材的类型:

1、分编型。

2、综合型(合编型)。

四、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

(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体系

1、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写在前面”: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不仅要在课堂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个提示,一篇课文,一个问题,就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生活广阔的天地有无限的风光在召唤着你。

2、教科书编排分为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

七年级上、下两册,文言与白话混合编排,诗歌与文章混合编排,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混合编排按生活专题编排单元,培养对诗文的一般阅读能力,实现语文学习由小学到初中阶段的过渡;八年级上、下两册,文言与白话分编,按专题兼顾文体(记叙、说明、议论)编排单元,了解一点文体知识,进一步培养文章的阅读能力;九年级上、下两册,白话与文言分编,按专题兼顾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编排单元,进行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3、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

我们所理解的生活,包括自我、自然、社会三个方面,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新编教科书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三大板块来组织单元,符合语文反映生活的规律。

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单元专题来编排。

如:

人生、四季、科学、亲情、成长、名人、祖国、动物、平民、战争等。

各单元专题的课文题材相似而体裁、写法、语言、风格各异。

4、教科书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

”教科书每个单元有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组成,口语交际、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整合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

(二)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特点

1、倡导多元化观念,教材渗透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类共同价值观。

2、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和亲和力。

3、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文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4、设计综合性学习,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编排观和语文知识教学观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综合性学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册设计六个单元综合性学习,全套书共设计36个专题,具体分为:

语言文学、自然风情、自我成长、现实生活、历史文化、专题探究和科技生活七大类型。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专题设计是对阅读单元学习内容的深化,是每个单元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板块。

2、以语文活动的形式呈现综合性学习,以此呼应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突出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把写作与口语交际两块传统学习内容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中,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获取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

4、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

5、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力求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力求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跨学科渗透。

如:

《探索月球奥秘》学习目标:

A、了解有关月球的基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B、继续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简单获取资料的方法。

C、能利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科学现象。

D、再有所遵循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行写作练习。

6、每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

7、综合性学集中体现了当代语文课程的弹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提供若干个子活动,让学生根据条件和兴趣自由选择。

8、综合性学习体现了对信息技术教育,富有网络时代的特色。

五、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实验教材

(一)特点:

1、强调综合性:

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

2、突出过程与方法,如“阅读鉴赏”按照品味与鉴赏、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条线索组织单元。

3、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二)结构与内容:

必修部分按照五个模块,编为五册,选修部分,按照“课标”规定的5个系列,共编16册。

必修教材每册设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配有《扩展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音像资料。

附:

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

1、阅读鉴赏:

品味与赏析(2个单元);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各单元包括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

2、表达交流:

(1)写作(三个子系统):

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安排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

(2)口语交际:

每个设计一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练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

▲第三章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

教学原则:

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教师、学生、文本和谐统一的原则(不会考)

(一)内涵:

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三者之间,应当体现为和谐的统一。

首先,无论教师、学生都要尊重文本。

其次,也无论教师、学生都有依据自己经验阅读文本的权利。

第三,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满足成长的需求。

(二)运用要求:

1、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则

一、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提出: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

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

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

“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

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

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

交往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的交往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接合点,整个课堂是师生群体在教学活动中多边多向、多种形式交互作用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一网络体系中,认知与交往密切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运用:

(一)纠正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

(二)处理好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第三节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相互促进的原则(一般了解)

一、依据:

1、量上的需要。

2、社会语文教育与学校语文教育形成互补。

二、运用:

(一)相互联系型。

(二)相互补充型。

第四节相机诱导和经验习得(语言生命实践)相统一原则

一、内涵

二、运用:

(一)点拨式教学(蔡澄清):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即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这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二)“涵咏品味”教学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虚心涵泳指读书要仔细,反复琢磨,反复体会。

切己省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

涵泳,指的是一种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体会、自得其乐的读书境界。

涵泳,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