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7519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docx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四单元12苏武传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

【教学设想】

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

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

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标题:

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

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

(板书:

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           研读:

“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

”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

以至于“匈奴以为神”。

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把他单身流放到气候苦寒的无人之地,这已经够残酷了,何况又被判处了终身流放。

但“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又顽强地活了下来。

思考: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请学生讨论。

参考:

并不矛盾。

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

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

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好不容易过了三年温饱日子,偏偏王短命而亡,卫律又使人盗牛羊,苏武又陷入了困境中。

人不怕平地摔交,怕的是从高处摔落。

此时正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而苏武的故友,叛将李陵就在此时出场了。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李陵受命而来,显然是来说降的,可是他的技巧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这一句道尽了那些沽名钓誉之辈的心事。

如果苏武是此类人,一定会为之动摇,也正中了单于让他“羝乳乃得归”的心理战术。

李陵知道苏武久处异域无人之地,对于来自家中的消息当然是很喜欢听的,所以他下面的话正迎合了苏武的心理: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这几句话大有深意,他诉说苏武兄长与弟弟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其实是在说明汉武帝对苏家的薄情。

这句应与后文“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

”结合来看,言下之意为何呢?

汉武帝年高昏聩,又对不起你苏家,这样的皇帝实在不值得你效忠,意在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

而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妹妹子女下落不明的消息告诉他,又是为何呢?

为了断绝苏武对妻儿家室的挂念之情,使他了无牵绊,屈心受降。

李陵又说: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何苦为了这个忠义的虚名耽误了大半辈子时光呢?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接着他又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进一步劝降苏武,我李陵刚投降时,顾虑比你还多,我不想投降的心情绝不亚于你苏武,可如今我也这样过来了,投降也并非难事。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这些话确实是李陵的心里话,说得是推心置腹,通情委婉,可惜,苏武不是李陵。

我们看苏武是如何回答的。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苏武的回答并没有提到亲人生死离散的问题,只是强调了自己愿意肝脑涂地,杀身自效,心甘情愿,因为汉武帝对我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

君臣之间犹如父子关系,子为父死,天经地义,所以请李陵你不要再多言了。

当李陵再想多言时,“子卿,壹听陵言。

”他刚一张口,苏武立刻制止道:

“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马雚,效死于前!

”请注意这里苏武对李陵以“王”相称,有何用意?

划清两人界限,揭去朋友间饮酒谈心的幌子,让李陵无法再多言。

以上两处苏武的回答话语虽少,但都表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

意志坚定。

以至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嗟呼!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连李陵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耻之心都被苏武坚定不移的气节唤醒了。

思考:

在本部分,李陵的话语委婉动听,而苏武则显得沉默少言,此处苏武与李陵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两者的对比。

(板书:

苏武-李陵)面对生死和民族大义,他们是如何选择呢?

他们本质上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呢?

请学生分角色饰读,然后讨论。

参考:

李陵的话语中处处是从个人、家庭考虑打算,他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苏武则相反,他“先国家而后私己”。

两人胸怀,有如天渊之别。

拓展:

有人认为,苏武的这种忠诚的出发点也是一家一己,只是他知恩图报,不计仇怨,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愚忠”,你认为呢?

课上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文言词语

 ①兄弟并为郎

②稍迁至栘中厩监

 ③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④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⑤虞常果引张胜。

⑥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⑦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⑧副有罪,当相坐

 ⑨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⑩羝乳,乃得归。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汉亦留之以相当

 ③蹈其背,以出血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⑥见犯乃死,重负国

 ⑦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⑧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⑨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3.翻译文句,把句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③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④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

4.判断下列各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内容。

①苏武小时候继承父亲的职位,跟他哥哥弟弟一起成为皇帝的侍从官。

 ②在匈奴,单于的骄傲表现让苏武大失所望。

苏武便与副使张胜一道密谋造反,事情泄漏,为了保全汉使的节操,苏武拔剑自杀。

 ③汉降将卫律对苏武的作为敬佩不已,多次诚恳劝说苏武归降匈奴,遭到苏武的严词拒绝。

④匈奴单于放逐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上放牧公羊,告诉他公羊生了子才能回来。

苏武经历了太多的困厄,终于在汉昭帝时如愿归国。

5问题:

文中叙述了苏武在匈奴时哪些主要经历?

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明确:

苏武奉武帝之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一度被扣留的匈奴使者→苏武将返程,副使张胜与汉降将虞常欲杀卫律,劫持单于母阏氏归汉,事情败露,苏武受到牵连,被扣留→苏武为保持汉使名节,两度自杀,未能成功→单于派卫律威逼利诱苏武,使其投降,遭到苏武的严词痛责→单于再用手段逼降苏武,苏武啮雪吞毡,单于无奈,放逐苏武于北海牧羊→单于派汉降将、苏武好友李陵劝说苏武投降,苏武不为所动,坚决拒绝→汉昭帝时,苏武终于得机会返回大汉王朝。

 

附:

高考作文范例

2004年全国卷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

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四川考生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

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

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

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的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2005年四川卷作文: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

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

“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

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

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

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

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

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

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

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2008年安徽卷作文: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带着感动出发

因为感动,人生的光辉与色彩才被我们领略;因为感动,生命的律动与力量才会给予我们希望;因为感动,万事万物深层的美好才会被我们碰触,被我们欣赏。

那么,带着感动出发吧,用感动充实出一个辉煌的人生。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

在人生绚烂的路途上,我们无比渴望受到高洁气质的熏陶。

然而,怀抱一颗充满感动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会如花般灿烂地开放在你的眼前,永恒于你的心间。

如果不是心怀感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如何让你觉得心旷神怡?

如果不是心怀感动,司马迁那“史家之绝唱”如何在你心间激起层层浪花?

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人生的坐标上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才会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看到生命的真谛。

珍惜生命、感悟生命并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

如果不是把感动放在心间,你如何触摸到生命中最柔软的底层,你又如何理解生命复杂的含义?

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虽然怨恨过痛苦过,但他最终在苍凉的地坛中悟出生命的内涵,这种深刻的领悟来自他内心对生命的感动,来自亲情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动。

这感动,让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么远,这感动让他对生命充满敬畏,充满慨叹。

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才能拥抱生命敞开的灵魂。

带着感动出发,才能做到坚守原则与坚持不懈。

感动让我们内心变得柔软,感动让我们将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为坚定。

苏武牧羊于瀚海之地,大漠飞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动,那出自对国家的大爱的感动引领他向那条荒芜之路上勇敢迈进。

还有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她的勇敢同样来自她那真真切切的感动,遵循于内心的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感动会将信念与坚强深植于土地,连成一片碧绿的辉煌。

 艰险与坎坷,我们不怕;风沙与风雪,我们依旧昂首向前。

这是因为感动给我们的内心准备了最丰厚的食粮。

带着感动出发,让人生的航向永远地朝向美好的远方。

带着感动出发,让辛苦而漫长的生活因为感动而充盈着快乐与希望!

 【名师点评】考生将“带着感动出发”放在生命的层面思考,放在人生的高度思考。

生命,因为蕴藏感动,更会彰显它的绚烂、尊贵和坚强;人生,因为伴随感动,更会找到方向,阔步向前,充盈着快乐与希望。

从这个方面看,考生的理性思维缜密而深刻。

文章的选材凸显出两个特点:

选材的教材化,譬如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史铁生的“生命达观”、苏武的“牧羊于泽”和王昭君的“独留青冢向黄昏”,既丰富,又深邃;素材的排比式呈现,规避了展开铺叙的俗套,既增加了内容的容量,又强化了求证的力度。

(刘德海)

 本文给出的启示是,写作素材不是匮乏,而是缺乏“发现”的意识,我们学过的教材,我们触摸的社会……主体自我发现的素材更能融情入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