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216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docx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

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

一、心理过程的容:

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

1)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核心。

2)情感过程,它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它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心理过程是统一的。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

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与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

它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具体性和形象性

(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三、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一)智慧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细分为六个子阶段:

(1)0~1个月,反射活动阶段

(2)1~4个月,习惯动作时期

(3)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

(4)10~12个月,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

(5)12~18个月,感知运动智慧时期

(6)18~24个月,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

2.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子阶段:

(1)2~4岁,象征思维阶段,已经出现了象征符号的机能。

(2)4~7岁,知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进展。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接触自我中心的作用,并出现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

(二)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

教育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与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教育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重要的,但又不是无限和万能的。

教育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

教育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加速儿童的认知过程。

教育的最高要求应该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三)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第一,思维和语言是异源的。

第二,语言是构成逻辑的必要条件。

四、昂德将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的发展经历划分为四个水平:

1)0~2个月:

不完整的面部知觉。

2)2~5个月:

无评价的面部知觉。

3)5~7个月: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

4)7~10个月:

在因果关系参照中应用表情信号。

五、托马斯的气质分类:

1)容易照看型,占40%这类婴儿生理节律有规律,比较活跃,容易适应环境,如容易接近陌生人,容易承受新的食物,容易承受安慰等;情绪比较积极、稳定、友好、愉快,喜悦的情绪占主导;求知欲强,在活动中比较专注,不易分心;爱游戏,容易得到承认的关爱。

2)难以照看型,占10%这类婴儿生理节律混乱,睡眠、饮食与排便等技能缺乏规律性;情绪不稳定,易烦躁,爱吵闹,不容易承受承认的安慰,对新环境不容易适应,表现为易退缩和易激动;主导情绪消极,紧,焦虑强烈;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容易分心;难以与成人合作,与成人关系不密切。

3)缓慢发动型,占15%这类婴儿不活跃,情绪比较消极,表现较为安静和退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比较温和和低调,对新环境的适应比较慢,通过抚爱和教育能逐步适应新环境。

4)混合型,除上述三种以外的占35%。

六、依恋形成的阶段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

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至2.5岁)

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5岁以后)

七、电视对儿童攻击行为有哪些影响?

1)它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

2)它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

3)它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并习以为常

4)它使儿童对现实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动上,过分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由报复发展到攻击

八、(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

前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一:

以服从与惩罚为取向。

阶段二:

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

水平二:

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三:

以“好孩子”为取向。

阶段四:

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

水平三:

后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五:

以社会观念为取向。

阶段六:

以价值观念为取向

 

九、(简答)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换位思考问题

2)移情作用

3)父母抚养方式

4)不同文化的影响

十、(论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儿童自身的特点

1、行为特征,它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表达。

2、认知能力,它与鹅绒社交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3、身体吸引力,5岁前,有吸引力的儿童和无吸引力儿童之间的行为差异很少,但5岁以后无吸引力儿童的攻击行为多于有吸引力的儿童,且反应方式更消极。

(二)外部环境的作用

1、父母的鼓励,父母的作用表达在三个方面:

(1)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

(2)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

(3)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地影响

2、教师的影响,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

3、玩具与电视,艺术、建筑类的玩具,积木和拼图游戏,往往和独立游戏以与平行游戏有关;开放性的、非构造类的玩具则与合作性游戏有关。

十一、(简答)游戏中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儿童在游戏中不断获得并且检验自我力量,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2)儿童在游戏中逐步掌握应对挫折和宣泄压力的正确方法,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增强。

3)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学会协调并且整合自我感情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十二、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的三类模式

1)感觉记忆是刺激信息作用于感觉器官,便得到暂时的储存,通常为1-3秒。

2)短时记忆是信息被加工后能保持在1分钟之的记忆。

3)信息长时期储存,甚至保持终身,成了长时记忆。

十三、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无策略阶段

2)部分策略阶段

3)策略效果脱节阶段

4)有效策略阶段

十四、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

1)视觉重复策略

2)特征定位策略

3)复述策略

4)组织性策略

5)提取策略

十五、到了30个月至36个月之间,儿童已经习得了三个关于符号的概念:

1、表征洞察2、双重表征3、表征特定性

十六、幼儿的计数活动受五个原则支配:

1)一一对应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

十七、情绪和感情对学前儿童成长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

第一,人类婴儿具有先天情绪反射,是今后情绪、感情发展的起点。

第二,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的行为和驱力,是对个体本能需要的加强和放大,也是各种复杂社会行为的信号。

第三,情绪具有组织功能,能不断的发动和组织人的探究行为,促进或干扰认知的发展。

第四,情绪有人际交往功能。

如社会性微笑是亲子感情与至所有社会交往的媒介。

十八、科尔伯格把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性别标志。

2)性别固定。

3)性别一致性

十九、儿童语言的准备:

第一阶段,简单音节(0~3个月)

第二阶段,连续音节(4~8个月)

第三阶段,模仿音节(9~12个月)标志着儿童说话已经开始萌芽。

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

二十、语法结构的发展:

研究说明,2~6岁的儿童的语法结构大致按照以下趋势发展:

1)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21、为什么母亲是婴幼儿的“第一重要他人”

首先,母亲是婴儿最重要的刺激源。

其次,母亲是婴儿最丰富的影响源。

最后,母亲是婴儿最重要的情感源。

22、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一)稳定的照看者,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照看的质量,首先照看的态度对依恋形成有重要影响;其次是照看的环境。

(三)儿童的特点,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儿童和敏感—退缩型儿童,其母亲的抚养困难程度,显著高于容易照看型气质的儿童的母亲,另外儿童的智力水平与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四)家庭的因素,事业、婚姻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照看质量,从而破坏儿童的依恋安全。

 

23.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客体中心阶段

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4.豪斯将儿童的社会游戏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

层次一,平行游戏

层次二,共同关系焦点的平行游戏

层次三,简单的社会游戏

层次四,共同意识的互补性和互惠的社会游戏

层次五,互补和互惠的社会游戏

25.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1)涂鸦期

2)象征期

3)定型期

4)写实期

26.如何读懂儿童画

1)作画的顺序

2)形象的大小

3)人物关系

4)细部处理

5)图画的色彩

27.婴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1)游戏的类型以练习性游戏为主,并且主要表现为感觉—动作游戏。

2)游戏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

3)游戏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加。

28.幼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1)游戏类型日益齐全,并且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导。

2)游戏的象征功能不断丰富、完善。

3)游戏的社会性成分日益多样化。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2.个性是一个人的心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人脑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

5.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好管理者和调节者,最新资料说明由1000亿个脑细胞分6层组成。

6.枕叶—视觉颞叶—听觉顶叶—躯体感觉额叶在人的心里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7.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得方法。

8.认知指的是那些使头脑中产生认识的部处理过程和结果。

9.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10.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11.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成人。

12.儿出生后2个月的婴儿对鲜艳明亮的物体,尤其是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表现出意味深长的偏好。

13.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橙、黄色,比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紫色,更容易引起婴儿的喜爱,红色物体特别容易引起婴儿兴奋。

14.儿童在识别颜色过程中,一般先认识颜色,然后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

15.5岁是儿童颜色命名和再认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16.婴儿对声音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与定时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敏感,最典型的反应是低频声音对婴儿的安抚作用。

胎儿对父亲的声音比对母亲的声音更容易承受。

17.婴儿的听觉定位表现出令人费解的U型发展。

18.四个半月的婴儿听到自己的名字会转过头去。

19.儿童的听觉影响着语言的获得、思维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20.美国心理学家茨设计“注视箱”来研究婴儿的视觉特点。

21.茨的偏爱物测验。

22.复杂程度越高的图形,婴儿注视的时间越长。

23.婴儿更倾向于中等复杂程度的视觉刺激物。

24.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1961年射界了视崖装置。

25.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

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26.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恒常性。

27.从容上记忆分为符号记忆和形象记忆。

从对识记的态度上记忆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

28.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的三类模式。

29.编码是把输入的信息转入某一类记忆类型中去的过程。

30.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还将记忆划分为外显记忆和隐记忆。

31.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隐记忆,隐记忆发展速度较快,且具有稳定性,很少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

32.“AB错误”:

实验者当着婴儿的面,先将一物体首先藏在A处,婴儿很顺利的找到物体,然后实验者当面将物体藏于B处,研究发现,所有小雨12个月的婴儿都到A处去寻找被藏的物体。

33.无意识记的本质仍然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

34.从信息加工过程看记忆包括两种信息提取方式:

再认和再现。

35.根据个体再现时所提供提示线索的不同,分为线索再现和自由再现。

36.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比中间部位的好。

这种现象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7.自传体记忆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38.“中介性缺损”是因为策略的使用消耗了儿童一定的心理容量,使用于记忆的容量收到影响的缘故。

39.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

40.儿童的思维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与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

41.在双手运动中,抓握动作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42.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他创造了临床法。

43.从18个月到2岁这个时期发生了一次皮亚杰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客体永久性是个重要概念

44.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45.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分为基本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等。

46.早期儿童已经获得数抽象能力和数推理原则。

47.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主要是一种现实性焦虑。

48.低水平的愤怒可能会被各种因素暂时抑制,但这种愤怒具有残留效应。

49.婴儿表情的社会化,集中表现在对成人尤其照看者表情的呼应上。

50.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体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里特征系统。

(重要)

51.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集中表达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52.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5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其中性格是最核心的特征。

54.个性特征:

整体性、开放性、稳定性、独特性。

55.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度,稳定性,如主要集中的时间长短,指向性,如向,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56.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的划分:

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

57.托马斯将气质分为:

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缓慢发动型和混合型。

58.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卡根气质分类:

行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

59.巴甫洛夫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点。

60.5岁幼儿对活动和职业的性别刻板现象已很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61.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所产生的行为期望。

62.儿童获得性别守恒不仅与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关,也与他们对性别的知识有关。

63.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结构、语义和表述四个方面的发展上。

64.越在1~1.5岁时,一定词的语音对婴儿已经具有概括性意义,说明婴儿已经开始掌握词了。

65.儿童理解语义包括词义和句义两个方面。

66.承受性语言(理解)要早于产生性语言(表达)。

67.2岁的孩子已经具有对社会和背景线索的特殊的敏感性。

68.儿童对大量的早期词的理解和使用,与成人有很大程度的差异,表现为词义的扩和缩小两个方面。

69.儿童理解词义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

70.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畴:

重复(无意义字词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71.社会化语言有四种:

1)适应性告知2)批评和嘲笑3)命令、请求和威胁4)问题与回答。

72.维果茨基提出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一类为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为高级心理机能。

73.选择性强化是指对正确的东西给予强化,而对不正确的东西不给予强化。

74.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乔姆斯基。

75.2~3个月的婴儿开始对人微笑,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微笑。

76.依恋建立的前提:

1)识别记忆2)客体永久性与“人物永久性”

77.英国心理学家弗认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以下三条原则:

代表性、稳定性和普遍性。

78.安斯沃思设计的“陌生情境”实验是研究儿童分离焦虑、陌生焦虑的经典实验。

79.儿童的依恋分为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B型(安全型依恋)和C型(焦虑—抗拒型依恋)

80.垂直关系,是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力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

81.水平关系,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间形成的一种关系。

82.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

83.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一种是敌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如打、踢或者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

8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他律性道德和自律性道德

85.儿童游戏的心理结构:

认知、情感和社会化

86.儿童游戏的行为表现方式:

语言和动作

87.游戏中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1)语言功能协调发展2)语用技能快速发展

88.皮亚杰把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分为:

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和规则性游戏阶段(7~11、12岁)三个基本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