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460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纲

课标要求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自主预习】

1、西周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什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有哪些?

(1)制度: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2)特点:

①从王室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来看:

君主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但仍旧是明显的地方分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从统治方式来看:

以血缘为纽带,用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控制力;③从政权的开放程度来看:

贵族政治、封闭式政权。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有哪些?

(1)政治基础:

宗法制分封制崩溃;秦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

(2)经济基础: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模式。

(3)阶级基础:

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日益壮大

(4)思想基础:

战国时期的法家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

3、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

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经济制度、

文化制度、军事制度、对外政策、民族政策等。

4、到秦为止,我国主要实行过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

你能比较出他们的主要异同点吗?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

实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作用

都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方面发挥过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同

经济基础

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前提

周王室势力强大

国家大一统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为基础

传承制度

权利

诸侯王位世袭

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命,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中央控制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封国是世袭的,世代相传。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不仅能聚族立宗,对下进行分封,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城池,建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在春秋战国之前,古代中国的政权,在总体上表现为封闭性特征。

也就是说,政权乃是由一个阶层所垄断的。

自天子和诸侯以下的各官都是世袭的,我们称之为“世卿”,即他们世代为官,执掌着政权。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请依据材料概括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局限性。

地方分权;贵族政治。

【探究二】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三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王夫之: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

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课时练习】

1.(20xx年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掌握。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外人”“自己”,说明贾母以贾家为内,林家为外,家族观念强烈,而家族观念是宗法观念的一种表现,故C项为正确答案。

A、B、D三项均没有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意图。

答案:

C

2.(20xx·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

C

4.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图:

(1)材料一图示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

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4分)

作用:

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③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材料三 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

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下列是古代人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几种看法。

观点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观点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观点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3)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三中观点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评述:

观点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观点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观点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考点2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

课标要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预习】

1、概述从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归纳其发展趋势。

线索一:

中枢机构的发展历程秦:

三公九卿制度

西汉:

中外朝制度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宋:

二府三司制

元:

中书一省制

明:

废丞相,设内阁

清:

设军机处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以致被废除

线索二:

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

郡县制

汉:

郡国并行制

唐宋:

基本沿袭郡县制,唐增设节度致使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收地方兵权、财权,并派文官管理地方同时没通判负责监督。

元明清:

行省制度

趋势:

中央权利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西周:

世卿世禄制

汉:

察举制

魏晋时期:

九品中正制

隋唐——明清:

科举制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4)外交上,闭关政策隔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课堂探究】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材料一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

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660件,涉及3391件政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趋势: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影响:

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但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决策失误,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探究二】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课时练习】

1.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

A

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

C

3.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答案:

C

4、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

A

5.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B.分封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答案:

C

6.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

D

7、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

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B.唐朝

C.明朝D.清朝

答案:

C

8、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答案:

B

9、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