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5813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docx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

中考作文命题走向

泸县一心学校曾佐倾

2006年是推行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实施中考的第三年,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得以广泛宣传和落实的又一年。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生活化选材、情感化体验、个性化表达的精神已经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中考作文命题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部在2000年《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根据这一要求,按照既有利于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又有利于中考选拔人才的原则,广大中考命题者孜孜以求,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近几年,各地中考的写作试题,命题风格日趋成熟,试题题型已基本成型,且逐渐与高考作文接轨。

特别是2005年,中考作文题可以说是流光溢彩、花样翻新、异彩纷呈。

内容无不突出对自我生活与美好情感的关注与体验。

聚焦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20几个省市的中考作文题来看,我们可以窥望2006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

一、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

近年来,中考作文试题讲求全面对接中学生生活,强调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真正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这样,才能实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

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已由过去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类为主逐渐向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延伸。

命题者常着眼于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社会与生活、想像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

从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内容来看,试题涉及的生活面和思想内涵更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考生有事可记,有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所反映的是初中生眼中的社会,所表现的是初中生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那种模式化的且不自觉地为考生说套话、说大话、说假话提供方面的试题已使人望而生厌,并逐渐被淘汰。

出现了考题作文内容相对集中的趋势。

1、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出现了由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角度逐渐向“生活”与“道德”靠拢的格局。

第一大热点是“生活情感”类考题,命题往往以生活为圆心,紧密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

如“充满活力的岁月”(上海市),“开端”(北京市),“乐在其中”(浙江省),“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绍兴市),“珍惜”(成都市),“感悟美丽”(济南市)。

第二大热点是“思想品质”类考题,如“战胜自我”(南充市),“坚强”(成都市),“心灵的门是否打开”(乐山市),“生命如此芬芳”(南通市),“爱是永恒的”(黄冈市),这些考题,无不引导我们关注人生中美好的事物与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追求。

这种情况说明,中考作文命题正在逐渐回归现实,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

2、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内容相似。

笔者在收集的140道中考作文题中,有27道作文试题出现了“我”字。

它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体现着“写自我”、“写真情”的基本原则。

如: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上海市)、“我的一片天空”、“我找回了——(自尊、自信、友谊、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南昌市)、“我渴望”(江苏省)、“真实的我”(山东省)、“战胜自我”(南充市)“,我成长的伙伴”(浙江绍兴)、“我也是富翁”(广州市)。

二、对考题有明确的导向

纵观近年来的作文考题类型,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半命题作文,在命题形式上都有所改进。

多数地区都不再拘泥于原来简简单单的一个题目,而是借鉴话题作文材料导引的形式,对题目进行明确引导,给考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其才华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用题目将考生框“死”,这样就便于考生围绕中心抒写正确的见解或见闻。

它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让作文回归到学生本身,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尽情的发挥,应该说着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而不是通过题目设置一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面钻进去。

如:

(上海市)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为题,写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

(南昌市)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安徽省)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

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请以“珍惜所拥有的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些作文,从提示语看,写作的内容都很广泛,开放性很大。

作文内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科学、道德、情感、人生等方方面面,既可写国家大事,也可写家庭琐事;既可写真人真事,也可写童话寓言;既可正面写,也可反面写;既可写物质的,也可写精神的;既可写自己的,也可写他人的,等等。

这些话题不仅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精神,而且写作的空间相当大,为考生放飞心灵、放飞个性、放飞文采,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试题题型已基本成型

近年来,写作试题的题型,可以说是流光异彩,花样翻新。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假设情境作文、指定题材作文、改写续写作文等等,都曾出现过。

但从2000年之后,受高考写作试题的影响,写作试题题型已基本成型。

2004、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已形成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四足鼎立”的格局,但各种题型所占比重又相差甚远,呈现出“一退二进三稳定”的态势。

所谓的“一退”是指专设话题作文考试的考区有所减少。

这是因为,经过前几年的盲目跟风之后,更多的命题者步人了理性思考。

一方面,一些紧密联系生活的话题已经频频出现在中考作文里,不愿重复和守旧的命题者干脆就另辟蹊径;另一方面,话题作文本身存在着难以避免宿构、难于统一评分标准的问题,再加上课标精神的普及,一些命题者就开始探索兼顾公平竞争和测试学生综合素质.的合适题型。

同时,一部分考区将话题作文纳入选题作文之中作为备选项之一,也是单纯以话题作文命题的考区有所减少的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注定了它在近两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中仍然是一花独秀,占据主流,各省市大约有65%左右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

所谓的“二进”,是指半命题作文和选题作文正在升温。

半命题作文让考生自由填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指定一些词语,又有一定的限制性,比较适合用于选拔性考试。

选题作文在总题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05年分别占14%、16%、23%、27%,可谓一路攀升。

其中,吉林、云南、黑龙江、青海等以省为单位的考区,连续多年使用这种题型,特别是四川省的课改实验区,这些考区的考生要着重关注它。

选题作文让考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同时又可以在全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题型中任意调剂,选取合适的题型作为选项,其应变性很强。

因此,这种题型正在成为中考命题者的“新宠”。

所谓的“三稳定”,是指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小作文题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材料作文已经比较接近话题作文,其材料重在引出话题,只不过没有将写作话题点明而已,这就不足为怪了。

至于小作文,更是具有地区连续性,在江西、湖北武汉及襄樊和荆门、山东烟台、江苏常州及无锡等考区试卷中连年出现。

因此,这些考区的考生要有目的地练习文章修改、根据观点写小议论文、看图写作或应用文写作等。

四、多题选作已成趋势

从近年看,多题选作这种命题形式已逐渐成为趋势。

这种命题形式降低了审题难度,给予了考生最大限度的写作自主权,不管考生采用何种表达方式,都可扬长避短,尽显风采,有利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同时也从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特别是在2006年,黄冈市、浙江金华、河南省等地,自贡市、乐山市、资阳市、成都市等实行课程改革的地区,都采用了多个命题。

如:

河南省——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

我找回了________(自尊、自信、友谊、母爱……请补全题目再写作)

(二):

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知草莽中是否潜藏毒蛇猛兽;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

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坚强的信念。

真正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

当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渡过难关,取得成功。

请以“信念与成功”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

四川资阳市——

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50分,其中书写5分)

(1)心愿像一粒种籽,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

请把你小小的心愿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2)阅读已经融人了我们中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请你以“阅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自己阅读的故事,可以写自己在阅读中的甘苦得失,也可以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或是写你阅读的体验和认识……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字数不少于500字;⑤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内;⑥不得抄袭。

五、紧扣新课标理念,加强德育渗透,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04年中考作文命题就体现了以“人文性”为切人点、推动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意图。

例如上面已经提到的湖北省宜昌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它别出心裁地将作文与历史文化、文学修养联系起来。

面对这个话题,那些整天淹没在题海中,把读书看成耽误时间的考生定会一筹莫展,而那些文化积淀深厚的考生则会如鱼得水。

这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命题思路,必将对中学作文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分析2004、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特点,展望2006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笔者认为:

2006年中考作文命题将会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加大力度,深化改革。

作文内容将会更加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每个考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写作范围和空间将会加大,文体限制将会进一步解除,多选一的选题作文、文体不限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将会进一步呈上升趋势,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希望教师们和即将参加2006年中考的学生们注意:

作文备考没有必要猜题押宝,而应该在把握中考作文命题走势的基础上,关注社会,关心生活,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老老实实地进行作文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坚实的基础,努力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对于一个农村中学生来说,初中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确不容乐观。

能够用比较准确而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的学生,一个班有三五人就不错了,更不要说其他的文章技法的运用了。

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可以按下面的专题思路训练:

1.选好材2.立好意3、拟好题4.布好局5.叙好言。

再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用一点表现手法。

根据命题走向,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作文训练:

一是自我与成长类。

基本做法就是在命题作文中常以“我”为中心拟定,比如“战胜自我”、“我多么想”、“当我找回了”“我的课余生活”、“让我陶醉”“真实的我”“我终于战胜了”、“的我”、“为自己而骄傲”、“我关注”等。

又比如,以“成长”、“成长的滋味”“第一次”、“秘密”、“个性”、“友谊”、“朋友”、“我们”、“考试”、“做好准备”、“成功”等为话题作文,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体会最深,感受也多,容易下笔。

二是素质与情感类(亲情友情类)。

比如以“感受快乐”、“心事”“喜欢”、“兑现诺言”、“美德”、“珍爱”、“美好的回忆”、“合作”、“心怀感激”、“追求”、“宽容”、“体谅”、“温暖”、“友好”、“满足”、“健康”等为话题写作,就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人情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让考生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向往。

三是社会与生活类。

比如以“和父母交朋友”、“交往”、“触动了我的心灵”、“公开”、“帮助”、“关注”、“动力”;“家庭的”、“读书”、“家”、书”、“回忆”、“诚信”、“精彩”、“习惯”、“学习”、“水”等为话题写作,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放眼社会生活。

四是想像与创新类(吟咏畅想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

”但是,这类试题如果处理不当,过于脱离学生生活,就会助长“假大空”风气的盛行。

命题时要有利于写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展开想像的翅膀。

比如“风雨之后”、阳光”、“风景”、“新’、“自然”、“0”、“门”、“结果”、“钥匙”、“星星”等试题或话题,就能够引发想像,让学生在想像中创新,在创新中展示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