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6087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1课包身工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县人,原名沈端先,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

作品

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评价

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国务院特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

(二)人物轶事

夏衍创作《包身工》

虽然《包身工》的开始写作是在1935年,可作者初步了解“包身工”的情况,却是在1929年左右。

当时夏衍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住在上海沪东一带。

这里是工人区,几位也在做工运的同志便常在他这里落脚:

将自己的长衫或西服脱下,换上工人装束到工厂去。

从这些同志口中,他开始知道了有“包身工”的特别现象。

后来,夏衍从一位在工人夜校任教员的冯姓女子那里,了解到许多关于包身工的事情,这就使夏衍萦绕于心了。

1932年,导演沈西苓想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将自己了解的包身工情况告诉了他。

依据夏衍的介绍,沈西苓写出一个剧本《女性的呐喊》,经夏衍修改补充完成,于当年投入拍摄并上映。

应该说,这是第一部现代文艺描写包身工生活的作品。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拍摄得并不很成功,产生的反响也不大。

可是,为了写作剧本,夏衍又搜集了不少有关包身工的材料,对这些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感到了“灵魂的震动”。

经过这次调查和与夏衍在日本留学时见到的情况比照,他更感到愤怒,更加觉得应将这“人间地狱”的情形揭发出来。

可当时工作十分繁忙,无法进一步调查和从容写出,这个题材便搁了下来。

1935年,上海共产党组织又一次遭到破坏,夏衍被迫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

在这段时间,他再一次开始了有关包身工材料的搜集。

经过那位在工人夜校任教员的冯姓女子帮助,夏衍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弟。

和杏弟谈过几次后,夏衍觉得,要了解包身工的真实生活,单凭材料肯定不够,必须进行实地具体观察。

最初,夏衍找到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帮忙,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考察过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直观感受。

可是,要想知道“带工头”对包身工是如何管理的,包身工生活状况如何,就非得到她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

这时,就需要杏弟这样的女性帮忙了。

杏弟最先带夏衍去的是福临路东洋纱厂工房。

他们当时并没有相互约好彼此关系的介绍。

可是进了杏弟熟识的那家带工头的后门,杏弟便指着自己带去的妹妹对老板娘讲:

“这是我的同乡,在工厂做活。

”随后又指着夏衍介绍:

“这是她的‘爷叔’(即叔叔),在水电公司办事的。

”杏弟坦然地介绍,倒叫夏衍有些反应不上来。

看着夏衍没接话,杏弟又说:

“这同乡独自租房子不方便,她爷叔的意思是在这一带找一个‘搭饭’的地点。

”这样一来,夏衍便可以“爷叔”的名义,到工房里去观察一番。

可是,这样一般地看看,似乎还不够。

要了解她们的生活情况,还必须在早晨和晚上,在包身工们上班下班时才看得到。

于是,在杏弟的帮助下,夏衍决定,在这个时段去仔细观察。

但是,这在当时也并不容易。

夏衍住在麦特赫斯德路(今泰兴路),离工房所在的杨树浦有十多里的距离。

为在早上五点钟之前赶到那里,就得半夜三点起身,步行过去,才刚好能看见包身工上班的情形。

这样的观察不是一天两天,而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从四月到六月,夏衍整整走了两个多月,用他后来的话“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这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她们的许多日常生活。

文章中所描写的她们的起床、吃饭等,只是夏衍两个月辛苦“夜工”观察的一部分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杏弟是一个热心人。

她为了帮助夏衍了解情况,曾经几次赶上早班,混在包身工的队伍里,向她们打探一些内部情况。

可包身工由于被严密管理,不允许向外透露情况,再是看见杏弟服装与她们略微不同,就害怕得不敢说什么;有人甚至以为杏弟是“包打听”一类人,根本不说一句话。

当时的调查,想进一步了解包身工的内心感受,真个十分艰难。

经过杏弟等人帮助,夏衍看到了这些“包身工”可怕的工作环境:

工厂里,连“猛烈的骚音”也会消灭,“不,麻痹了你的听觉,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轧轹……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好像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的紧装在这红砖的厂房里面,分辨不出这是什么声音,也决没有使你的听觉有分别这些音响的余裕。

为了使得棉纱不容易扯断,车间里必需有喷雾的装置。

这样,无论春夏秋冬,这些女工都必须在这样的潮湿的环境中劳作。

“她们每天过着黄霉,每天接触到一种饱和着水蒸气的热气。

……身上有一点被蚊虱咬开或者被机器碰伤而破皮的时候,很快地就会引起溃烂。

盛夏一百一五六度的温度下面工作的情景,那就决不是‘外面人’所能想象的了。

”还有“尘埃,那种使人难受的程度,更在意料之外了”。

据夏衍看到和了解到的情况:

“纱厂女工没有一个有健康的颜色,做十二小时的工,据调查每人平均要吸入0.15克的花絮。

这一切,震动了夏衍。

他要把这种可怕的生活状态写出来,而且不要虚构,完全“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

(一)背景链接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

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

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二)常识整理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

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

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当然,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描写。

写作时,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三)博览悦读

《包身工》的互补艺术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所写的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之所以至今读之仍令人震撼,与夏衍先生对互补手法的熟练运用分不开。

行文结构上的互补。

《包身工》是一篇内容非常繁杂的报告文学,文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情节,作者却能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这主要得益于“一纵三横”、“纵”“横”互补的结构模式。

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包身工一天生活中起床、早餐、上工三个场景,把包身工的活动高度集中在从清晨上工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这是结构中的“纵”向安排。

作者在目睹了包身工起床的场景之后,及时穿插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恶劣形成对比;在目睹了她们猪食般的早餐之后,作者探寻根源,穿插了日本厂家愿意大量雇用包身工的根本原因——可靠、安全、廉价;在上工场景中,面对极端恶劣的劳动条件和包身工所受到的惩罚和虐待,作者插叙了日本纱厂吸收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借以说明包身工创造财富的去向,进而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这三次穿插构成了作品的“横”向结构。

“纵”是文章的表象,“横”是文章的本质。

由“纵”到“横”的相互补充,表现了课文由表及里的挖掘过程。

描写内容上的互补。

文章在对包身工三个生活场景的描写上巧妙地运用“点”“面”互补的方法。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

文章选定一个工房中的包身工群体,无论是写住宿、饮食、劳动,还是写她们所遭受的“文明的惩罚”,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

例如清早起床的场景,集体早餐的场景等。

在这些场景中,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全景式地描绘出包身工的群像。

但是,仅有这些“面”的描述,总难脱单薄、笼统之嫌,于是作者又选取典型材料进行“点”的补充。

例如描写作为包身工缩影的“芦柴棒”,尽管她得了重伤风,骨瘦如柴,但是老板娘还是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她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以至于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说是“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芦柴棒”所受到的惩罚是所有包身工都有可能遇到的,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不可逃脱的厄运。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上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点”和“面”犹如骨架和血肉一般互相补充,不仅使读者从整体上对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有着全景式的了解,而且使她们遭遇的普遍性得到强化,从而更有利于深入揭露、鞭挞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表达方式上的互补。

在表达方式上,文章记叙、描写、议论、说明互为补充。

对于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课文主要以顺叙为主,而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则采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行文在记叙、议论、说明的过程中,又间以恰当的细节描写,比如:

文中对带工的“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的语言描写,对“芦柴棒”重病之中受尽虐待的细致刻画,对老板娘为盛不到饭的包身工去刮锅巴、残粥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摹,对“拿莫温”和“东洋婆”对小福子的“文明惩罚”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有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相互补充,就更加容易追根溯源、深入剖析,使得文章真实可信,强化了文章说理的力度,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

《包身工》一文巧妙地运用互补这一艺术,使全文纵横交错而又脉络清晰,点面结合而又血肉丰满,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蠕动(rú)

(2)拎着(līn)

(3)水门汀(tīnɡ)(4)褴褛(lánlǚ)

(5)籼米(xiān)(6)揩地板(kāi)

(7)搽粉(chá)(8)蹒跚(pánshān)

(9)锭壳(dìnɡ)(10)谄媚(chǎnmèi)

(11)骷髅(kūlóu)(12)船舷(xián)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说

(2)拗

(3)轧

(4)哄

(5)挣

(6)怔

2.语境辨析法

(7)在导购的介绍下,他买了一款人人称(chēng)道而又称(chèn)心如意的电视产品。

(8)新搬来的小明在弄(lòng)堂遭到了同伴的戏弄(nòng),他感到非常委屈。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横七竖八: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

形容纵横杂乱。

(2)一听天命:

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

(3)里应外合:

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4)不假思索:

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5)生杀予夺:

指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对待顾客要和气,要做到里应外合;买卖东西要公平,不能生杀予夺。

辨析:

“里应外合”,指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不是指对人和气礼貌,里里外外照顾周到。

“生杀予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不是指漫天要价,随便给取。

Ⅱ.易混辨析

1.权利vs权力

课本原句

在这次斗争(“五卅”)中,警察没有任何的威权,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

辨析

“权利”和“权力”是互相渗透的。

广义的权利包括权力在内,权力也是一种权利。

但二者有两点不同:

①行为主体不同。

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团体;权力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工作人员。

②对应关系不同。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权力”与“责任”相对应。

即境活用

为防止情报机构滥用监控特权,尤其是保护美国公民的宪法权利,美国国会特设立对外情报监视法院,“棱镜门”事件发展到现在,凸显美国这种权力制衡完全没有实现。

2.营利vs盈利

课本

原句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辨析

二者都与“利润”有关。

但词性不同。

“营利”指谋求利润,是动词;“盈利”即赢利,所得的利润,是名词。

即境

活用

境外修学活动盈利可观,但韩亚航空公司飞机失事事件敲响了警钟。

日前,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叫停以营利为目的的境外修学活动。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根据下面提示,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层次

起止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记叙包身工起床的情况,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

从“四点半之后”到“就将这种不是女性所能担任的工作加到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的身上去了”

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

从“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到“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

记叙包身工的上工,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并用具体材料和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

从“两粥一饭”到结尾

总结全文,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一)阅读第1~22自然段,完成后面问题。

1.根据要求,理解下面这两句话。

(1)“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

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这个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明确:

(1)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2)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逼迫的可怜。

2.第3段最后两句为什么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

答:

明确:

这一细节描写表明包身工在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早已失去了青春期女孩应有的羞耻感以及做人的尊严,已经变得麻木了。

折射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3.第1~4段和第6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各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处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做介绍。

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

两者结合让人对包身工的情况有较完整的认识。

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答:

(2)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

答:

明确:

(1)句中的“慈祥”“佳肴”本是褒义词,在句中转化为贬义了,属于“褒词贬用”,说明老板提供的这些菜叶,对包身工而言已是难得的美食。

反衬包身工饮食条件之恶劣;对老板而言,却能从包身工身上榨取到更多的利润。

这样,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愤慨。

(2)抓、摔、踢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表现了“打杂”的凶恶,突显出他灭绝人性、丧心病狂的心理,也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悲惨。

5.作者为什么要举“芦柴棒”的事例?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答:

明确:

作者以点带面,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通过“芦柴棒”生病被打一事,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是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

(二)阅读最后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答:

明确:

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

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7.作者在这几段中做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1)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2)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8.倒数第二段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它们起什么作用?

答:

明确:

运用了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对比,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9.“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

“黎明”象征什么?

答:

明确:

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10.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

文章渗透着作者哪几个方面的感情?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

明确:

(1)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

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的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可以说,作者是流着眼泪写的,我们是流着眼泪读的。

(2)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

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鞭笞。

(3)除了以上总结之外,文中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哀之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点面结合著华章

[写法领悟]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如《包身工》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面”上的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点”上的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点”上的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点面结合常见的三种类型

1.整体与局部的结合

(1)先整体,后局部。

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过程中,作者可以先对描写的对象进行整体记述,然后再聚焦这个人或事物的一个或几个局部,进行详细刻画——整体为面,局部为点,是典型的“先面后点”的写法。

(2)先局部,后整体。

这种写法同“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相同,调整顺序即可。

(3)详略结合式。

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为点,是典型的“面中有点”的写法。

2.一般与个别的结合

(1)先群体,后个体。

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再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

群体为面,个体为点。

(2)先平常,后特定时间。

先描绘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平常是怎样一种状态或平常都是怎样做的,后描绘一个特定的时间点。

平常是面,特定时间点的表现是点。

3.概括与具体的结合

先概括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然后再描绘具体事例,体现或者证明这个人或事物的确具有这个本质特点。

概括为面,具体事例为点。

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段上课的场面。

150字左右。

答:

解析:

抓住一堂有特色的课,写某同学的表现就是点,写同学们的集体表现就是面,点与面的内容要做到一致。

参考答案:

(示例)今天是我们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上课了,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次最平常不过的停顿。

没有一个人关注窗外的鸟,没有一个人去关心不小心碰落在地上的笔和橡皮,每一个人都用心聆听着老师的话语。

坐在最前面靠近窗子的李娜,偷偷地打开了从家里带来的录像机忙碌起来,想把这一切都变成永恒的记忆。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包身工》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起床、早餐、上工、收工等,还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遭遇进行了描述。

包身工们没日没夜地工作,遭受非人的折磨,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她们是一群深受带工老板和日本资本家剥削压迫的可怜少女。

那些“包身工”正值青春大好时光,然而她们非但没有享受到受教育以及人身自由的种种权利,还处处受虐待、受压迫,被强迫着做超于自己体力的劳动,就连得重病也不能够逃脱。

忍受着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残酷欺诈,她们有着悲惨的命运,有着可叹的遭遇。

她们的命运是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的见证。

2.从现实中积累

4月1日,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在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发言表示,如今“穿越剧”有越来越热的趋势,总局不提倡对历史表现得太随意,而时下泛滥的穿越题材电视剧则需要“冷静反思和讨论”。

李京盛还指出:

“‘穿越剧’最近一段时间渐多渐热,但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譬如作为‘穿越剧’,怎么用正确的历史观表现历史?

现在的‘穿越剧’很难用历史观去衡量,整体的思想内涵还没有提高到‘观’的历史高度。

新奇怪异的手法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人物天马行空,这样对历史的表现有些过于随意。

历史不允许“穿越”。

历史是严肃的,不能因为大众的娱乐喜好而被肆意篡改,它是民族的根,没有根哪来树木的枝繁叶茂?

娱乐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把历史作为娱乐的对象,这显然就有些过头了。

3.从名言中积累

(1)历史应是人类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