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6260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9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docx

生理学资料重点南医大

名词解释

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及规律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4、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单纯扩散——机体内有很多一部分小分子物质既可溶于水又可溶解于脂质,这些物质便可以由膜的高浓度一侧直接通过脂类细胞膜进入低浓度一侧,称为单纯扩散。

6、易化扩散——机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必须在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帮助下才能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7、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化形式。

8、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这就是静息膜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时受到刺激,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10、兴奋——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11、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13、阈电位——将能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4、刺激——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

15、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16、等张收缩——即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

17、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18、后负荷——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阻力称为后负荷。

19、兴奋-收缩耦联——指把肌纤维动作电位与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20、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极化。

21、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2、血清——血液凝固后1h~2h,由于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23、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

24、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5、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室收缩末期容量;约70ml。

2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2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28、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29、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30、消化——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内被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与消化液混合并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31、吸收——是指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循环的过程。

32、胃排空——是指胃内容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33、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34、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5、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

36、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37、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分别记录第1,2,3秒末所能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38、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反映肺通气的实际效能。

39、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萎缩所进行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

40、能量代谢——在机体的物质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中总是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这就是能量代谢。

41、体温——是指机体体核温度,即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42、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43、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6、牵涉痛——由内脏疾病引起特定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

47、脊休克——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能力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48、肌紧张——是指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持续、轻度的收缩。

49、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快速而显著地缩短。

50、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51、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体液调节的物质基础。

52、允许作用——是指某激素对某一生理反应并不起直接作用,但它创造了为另一种激素起作用的条件,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53、应激反应——是指各种有害刺激都能引起机体同样的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54、应急反应——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大大增强,称为“应急反应”。

55、月经——女性从青春期起,除妊娠外,约1个月出现1次子宫内膜脱落出血,血液经阴道流出的现象,称为月经。

56、月经周期——自青春期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

1、血清:

是血液凝固过程后1~2小时,血凝块在血小板作用下发生收缩并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血浆:

是由搞凝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

3、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4、窦性心率:

窦房结每发生一次冲动,心脏就跳动一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率

5、窦性心律: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6、自律性:

指心肌在无外来阻力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7、胃肠道激素:

在胃肠道的粘膜内存在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道激素

8、肾小球滤过:

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囊腔,形成肾小球滤液的过程

9、动作电位: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10、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11、时间肺活量:

一般在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在前几秒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12、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3、反射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调节某一特定功能的神经细胞群

14、心率:

每分钟心动周期的次数

15、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再发挥作用的化学物质

16、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17、阈电位:

能使膜全面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的数值

18、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跳动时射出的血液量

19、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20、突触前抑制:

是轴突—轴突的细胞活动,使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放量下降引起的一种后膜抑制

21、突触后抑制:

由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接受信息的能力减弱所造成的传递抑制

22、静息电位:

即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3、肾小球滤过率:

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滤过的血量)

1、兴奋—收缩耦联:

指肌膜电兴奋和肌细胞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2、红细胞比容:

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4、射血分数:

指每搏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之比的百分数。

5、心力储备:

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6、中心静脉压:

指胸腔六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7、心血管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分,称为心血管中枢。

1、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收或呼出的气量

2、肺活量:

在作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

3、功能残气量:

平静呼气末,肺所余留的气体量。

4、肺泡通气量:

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5、消化: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6、吸收:

被消化的小分子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等通过消化管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7、体温:

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8、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超滤液的量。

简答题

1、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各自特点,转运物质?

答:

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可以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其中被动转运又可以分为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易化扩散还可以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可以再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1)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细胞膜的转运;2)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3)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蛋白质的帮助。

单纯扩散的特点是:

1)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2)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3)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4)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转运的物质:

O2、CO2、NH3、N2、尿素、乙醚、类固醇类激素等。

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1)需依靠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不需另外消耗细胞能量;3)选择性,特异性高;4)饱和现象;5)竞争性抑制。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1)饱和现象;2)选择性,特异性高;3)竞争性抑制。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1)需要消耗细胞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2)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3)是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2、什么是静息电位?

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

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这就是静息膜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特点?

答:

产生机制:

1)去极相:

Na+内流形成Na+平衡电位。

2)快速复极相:

K+快速外流。

3)负后电位:

K+外流减弱。

4)正后电位:

Na+—K+泵活动增强

特征:

1)是“全或无”的;

2)可传播;

3)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是不衰减的。

4、试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基本传递过程及特点?

答:

当运动神经的兴奋传到轴突末梢时,接头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使Ca2+由膜外进入膜内,并促使前膜内的小泡前移破裂释放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与后膜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但主要以Na+通透性增加为主,引起Na+内流形成去极化,即形成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就产生动作电位而引起肌细胞兴奋。

其特点是:

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易受内环境变化影响。

5、ABO血型及交叉配血的意义

答:

ABO血型系统中有两种不同的抗原,即A抗原和B抗原。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这两种抗原,将血液分为四种类型:

凡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者为B型;含有A与B两种抗原者为AB型;A和B两种抗原都没有者为O型。

交叉配血的意义:

既能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他们的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血型抗原或血型抗体的不相容。

6、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

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如何?

答:

特点是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升、降支不对称。

(1)去极化过程

0期:

快速去极期,Na+快速内流(快反应细胞,快反应动作电位)。

(2)复极化过程

1期:

快速复极初期,钠通道失活,K+的一过性外流(Ito)。

2期:

平台期,Ca2+(Lca)内流和K+(Ik1,Ik)外流。

3期:

快速复极末期,K+(Ik,Ik1)外流。

4期:

静息期,Na+—K+泵、Na+—Ca2+交换,Ca2+泵,恢复膜内外离子正常分布。

7、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主要影响脉压;5)循环血液和血量容量的比例,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影响。

8、胃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有哪些?

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细胞分泌的?

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答:

成分:

盐酸、胃蛋白酶、黏蛋白、内因子、无机盐等。

1、盐酸——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并提供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所需的酸性环境;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3)抑制、杀死胃内的细菌;

(4)与铁与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其在小肠的吸收;

(5)引起小肠内促胰液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

3、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

黏膜上皮细胞和胃腺中黏液细胞分泌。

作用是:

润滑,并与HCO3-构成黏液。

碳酸氢盐:

胃黏膜的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从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4、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作用:

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处的吸收。

9、胰液主要有哪些成分?

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胰液分泌的调节以什么调节为主?

答:

成分:

水、无机盐、有机物。

胰液中几种主要成分的作用:

(1)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为小肠内的各种消化酶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

(2)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3)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分别激活为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二者联合作用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

进食后,胰液大量分泌,其分泌受神经、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10、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

答:

小肠。

27、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

雌激素的主要作用:

1)促进女性副性器官的发育;2)促进副性征的发育;3)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及水与Na+的重吸收。

孕激素的主要作用:

孕激素通常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才发挥作用。

其主要作用:

1)使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的变化;2)使子宫和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减弱;3)具有产热作用;4)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

问答题

1、简述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1)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O2和CO2,并对机体代谢产生的酸碱物质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2)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吞噬、免疫反应等来实现对机体的保护、防御功能和抵抗外来微生物对机体的损害。

(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血小反的主要功能是,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作用,生理止血功能,凝血功能。

2、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其管壁单位面积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动脉血压的形成是以心血管系统中足够的循环血量充盈为前提下,心室射血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遇到的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要是起缓冲动脉血压作用,即心缩时动脉血压不致过高,而心舒时大动脉弹性回缩使动脉血压不致过低并继续推动血流,因而心脏间断性血动脉内射血,动脉内血流仍是连续的流动。

因而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

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问答题

1、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和O2浓度下降分别对呼吸有什么影响?

其作用途径有何不同?

吸入气中CO2浓度适当增加,可使呼吸加强;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量过大,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导致呼吸抑制。

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一条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传入延髓,使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另一条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而引起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这两条途径中,后一条途径是主要的。

吸入气中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下降可以引起呼吸加强。

低O2刺激呼吸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发支反射所造成,在外周化学感受器中颈动脉体起着主要作用。

低O2对呼吸中枢直接作用是抑制其活动,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耐受低O2,并能为低O2所兴奋,因此低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对抗低O2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促使呼吸中枢兴奋反射性地使呼吸加强。

但在严重低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不了低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1、大量饮水尿量将有何变化?

简述其主要机制。

变化:

尿量增多

机制:

大量喝水,导致血浆渗透浓度迅速下降,当下降到低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阈值时,血管升压素(即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受抑制,从而引起尿量增加和尿液稀释。

2、何谓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试述其产生机制。

概念:

在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的作用下,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的局部电位。

机制:

在抑制性突触中,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可提高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对Cl-通透的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开放,由于Cl-内流和K+的外流突触后膜发生局部超极化。

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3、大量出汗尿量将如何变化?

简述其主要机制。

变化:

尿量减少

机制:

大量出汗使机体失水,血浆渗透压浓度升高,引起下丘脑前部渗透压感受器神经元兴奋,然后传导到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再沿着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神经末梢,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从而导致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4、试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瓣膜、血流、容积的变化。

心室内压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流

容积

收缩期

上升

从心室射入动脉

减少

舒张期

降低

从心房流入心室

增大

5、影响原尿生成因素有哪些?

(1)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2)肾小球滤过膜面积

(3)滤过膜通透性

(4)肾血流量

11、从通气角度考虑,一定范围内哪种呼吸形式最有效?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反映肺能气效率的重要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次/分),由分式可知,当潮气量减半而呼吸频率加倍时的肺泡通气量明显低于呼吸频率减半而潮气量加倍时的通气量,由此可见,从提高肺泡气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⑶试述下列情况下动脉血压发生的变化及机理。

(8分)

1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②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1.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又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心率减慢。

2.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量减弱,心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血压下降。

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载体:

与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易化扩散有关的膜蛋白质,不具有离子通道那样的结构。

特点:

①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

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③饱和现象

④立体结构特异性

⑤竟争性抵制

离子通道:

一类与离子易化扩散有关的膜蛋白质分子。

(1)离子的选择性:

即每种通道只允许一种或几种离子通过,而其他离子则不易通过或完全不能通过.(Na+通道,K+通道,Cl-通道,Ca+2通道)

(2)门控性:

即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由通道结构中的一个或两个闸门控制,由闸门控制通道开或关的过程称过门控.

化学门控:

膜外侧化学信号控制

电压门控:

膜两侧电位差控制

机械门控:

机械变化控制

兴奋传递

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1.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2.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N末梢内

3.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4.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5.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6.受体构型改变

7.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透性增加

8.产生终板电位(EPP)

9.EPP引起肌膜AP

1.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2.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3.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4.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5.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6.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7.横桥摆动

8.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9.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1.等容收缩期心室收缩的早期持续0.05s

心室开始收缩心室收缩的早期

↓↓

心室内压↑>心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

房室瓣关闭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

心室容积不变

血液不流

室内压急剧

2.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室内压>动脉压心室容积继续↓

(左室>80mmHg)↓

(右室>8mmHg)室内压略<动脉压

↓↓

动脉瓣开放射血能=血液的动能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继续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30%)

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继续↓

↓↓

心室容积迅速↓心室舒张前期

减慢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的早期约0.06~0.08s

心室开始舒张心室舒张早期

↓↓

心室内压↓<主动脉压室内压↓>心房内压

↓↓

半月瓣关闭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

心室容积不变

血液不流

室内压急剧↓

2.心室充盈期

心室进一步舒张→室内压继续↓<房内压→↓

心室容积增大←心室充盈←房室瓣开放←

快速充盈期(0.11s)减慢射血期(约0.22s)

充盈早期充盈的中晚期

↓快速充盈期后

心室舒张的“抽吸”力量大↓

充盈速度快,量大心室容积已↑心室内压已↑

(占充盈量2/3)↓

容积室内压↓可呈负压房室压力差↓

速度慢,量少,最后0.1s,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充盈量再增加10~30%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

↓↓

血流速↑SP↑(明显)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DP↑(不明显)

舒张期↓↓→舒张期血外流↓↓→舒张期存留血↓↓→舒张压↓↓

(2)心率↑→脉压↓

收缩期↓→收缩期血外流↓→收缩期存留血↑→收缩压↑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如:

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