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66694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学习目标】:

1、懂得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

2、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

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

对汉字的演变、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

阅读教材第30~31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与今天的汉字的关系。

2、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我国文字可考年代。

任务二:

阅读教材第31~3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

什么时期走向鼎盛?

2、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3、青铜时代

        4、金文、金文内容、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

“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丝”。

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 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四、系统总结,梳理结构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诸侯

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

这是因为( )

      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      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    

      C、商朝时没有法律         D、这些人是罪犯

7、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9、我国的青铜冶炼历史上已有()

      A、3000多年  B、4000多年   C、5000多年    D、6000多年

10、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畜牧业  ④商业

      A、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

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

……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         

①墓主是什么人?

殉葬者又是什么人?

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六、师生当堂反思:

收获与不足           

第8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学习目标】:

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学习探讨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

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通过看课本P35-P37,完成以下问题:

1、春秋争霸的目的

2、春秋时期主要霸主有哪些?

3、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4、描述晋楚争霸情况

 5、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二)通过看课本P37-P39完成以下问题:

1、说出战国七雄:

      、      、      、      、     、     、     。

2、战国时期主要兼并战争          、         。

3、长平之战时间、交战双方、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⑴齐国和晋国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⑵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

说出你的理由。

 ⑶说出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三、拓展延伸:

讨论分析改革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四、系统总结:

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五、巩固训练:

1.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本国势力的是()

A.晋文公      B.楚庄公       C.齐桓公          D.越王勾践

2.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标志是()

A.打败周围的诸侯国          B.周围诸侯国臣服齐国

C.各诸侯王参加葵丘会盟          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3.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

4.下列成语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6.下列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①“田氏代齐”②三家分晋③桂陵之战④马陵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下列即属于春秋时期又存在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8.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

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          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

C.提高齐国的政治影响           D.维护周天子的地位

9.阅读下列材料:

“管仲相桓公,霸诸假,一匡天下”——《论语》

请回答:

⑴桓人霸诸侯成功是在什么时间?

 ⑵管仲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六、当堂反思:

1、本节课收获:

                                  

                

2、不足:

                                      

第9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学习评价商鞅等历史人物。

3、认识:

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需要。

【学习重点】: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

认识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本P40-P41,完成以下问题:

1、铁农具:

      开始使用,     得到了推广,我国开始进入      时代。

2、牛耕:

   使用牛耕,      时期逐渐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牛耕推广的意义:

(二)阅读课本P41-42,完成以下问题:

1、商鞅变法背景(原因):

2、目的:

3、时间:

4、得到支持。

徙木立信。

5、主要内容:

6、历史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主要因素。

②课本P42动脑筋。

三、拓展延伸:

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效果显著的一场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四、系统总结:

简要说出本节课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五、巩固训练:

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阶段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

3、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4、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A.开科考试    B.门第高低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5、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7.阅读下列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

 

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六、当堂反思:

1、本节课收获:

                                              

2、不足:

                                                  

 

第10课

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学习目标】:

1、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结构、作用等情况。

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和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4、学习评价屈原、李冰等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结构、作用。

【学习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通过阅读课本P44-45,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都江堰水利工程

修建时期:

主持人物:

地位(作用或价值):

(2)杰出的工匠:

(3)神医:

四诊法:

2、通过看教材P45-47页,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古代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最早诗歌总集:

“楚辞”的创造者是,他的代表作是

(2)艺术方面成就: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①江堰水利工程是谁住持修建的?

它在今天还有哪些价值?

②课文46页动脑筋。

三、拓展延伸 :

1、说说自己在古代文学艺术方面所知道的一些常识。

四、系统总结: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训练: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著名诗人是()

A.宋玉          B.屈原          C.李白          D.杜甫

3闻名中外的甲骨文的发现时间和地点是()

A.19世纪末的河南安阳                    B.19世纪末的河南商丘

C.20世纪初的陕西西安                    D.世纪初的河南洛阳

4.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

A.齐国          B.燕国          C.楚国          D.秦国

5.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也叫“铭文”。

6.望、闻、问、切四诊法,是由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总结出来的。

7.楚国优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千古传育的抒情长诗《     》。

8.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请回答:

①这两句诗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②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哪些精神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六、当堂反思:

1、本节收获:

  

2、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