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绝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6706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伯牙绝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5伯牙绝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5伯牙绝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5伯牙绝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5伯牙绝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5伯牙绝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5伯牙绝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5伯牙绝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5伯牙绝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5伯牙绝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伯牙绝弦.docx

《25伯牙绝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伯牙绝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5伯牙绝弦.docx

25伯牙绝弦

教学

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

难点

1.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25 伯牙绝❶弦

[①这句话与后面两句话有什么关系?

]

[②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知识点详解☜

  ①前后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后面两句话用列举事例的方式具体介绍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❶绝:

断绝。

 

❷知音:

能听出琴声所表达的心意。

后称知己朋友为“知音”。

 

②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失去了真正的知音,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无边的孤独和寂寞涌上心头,他悲恸欲绝,黯然神伤,于是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方式表示他内心的极度痛苦和对子期的深深思念。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乐曲《高山》《流水》。

一 欣赏乐曲,了解人物

1.请学生欣赏乐曲《高山》《流水》,谈感受。

2.曲子名叫《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讲的就是这段友谊。

二 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3.老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 读懂课文内容

1.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先回忆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讲述古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集体交流。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重点理解“善”字的意思是擅长,善于。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的意思: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你弹得太好了!

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道:

“妙极了!

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需要注意的字:

“善哉”是指太好了;“若”指好像。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句子的意思: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4)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句子的意思: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四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再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说说伯牙绝弦的原因。

学生甲:

因为钟子期死了,所以伯牙绝弦。

学生乙:

因为钟子期死了,俞伯牙觉得不会再有知音了,所以他绝弦。

  1.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应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2.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用典雅流畅的琴音浸润学生的心灵。

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教师真情互动,不仅能理解“知音难觅”,还可以收获对生命的感悟。

3.让学生多读,试着背诵课文。

1.背诵课文。

2.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一 回忆课文内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伯牙绝弦的故事。

二 朗读课文,体会知音

1.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2.你从哪里看出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3.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入手,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1)谈对句子的理解:

凡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都知道,这就是知音。

(2)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凡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都知道”?

(3)引导联想:

伯牙是著名的弹琴高手,当他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别人会怎样赞美他?

(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他仅仅需要赞美吗?

他渴望的是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4)为什么他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钟子期最能明白他的心意。

(5)俞伯牙终于遇到了钟子期,他的心情怎样呢?

(欣喜若狂、相见恨晚……)

(6)理解“知音”的含义。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表明他们之间心灵相通,是知音。

4.朗读课文。

三 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超,所弹奏的乐曲悠扬动听。

如果你是钟子期,听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会怎么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俞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潇潇春雨、瑟瑟秋风……)

3.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

”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            !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

” 

  4.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就叫知音。

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5.有感情地诵读第二至第四句。

6.俞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后来子期不幸去世。

你能想象出伯牙当时的心情吗?

(1)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生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学生甲: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伯牙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学生乙: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学生丙:

伯牙要向世人宣告,他从此不再弹琴了。

(2)伯牙当时的心情如何?

(悲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四 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俞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钟子期一死,俞伯牙绝弦,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伴着这动人的乐曲,再读读这个故事。

3.学生试着背诵。

  1.教师从故事入手导入课文,抓住文章的主线“绝弦”来让学生理解、探究文章,学生感受较深,而且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了解知音的含义。

2.学生学习的过程以读为主要方式,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入情入境,教学效果好。

3.学生对于伯牙的情感了解了,但对于伯牙的做法,并不赞同,这是因为学生对知遇之恩的理解还有差距,课后让学生查阅了字典和资料,学生就能理解得深刻些了。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1.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有怎样的感叹?

 

(2)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

 

2.《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3.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把句子的意思写下来。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

 

(2)峨峨兮若泰山!

(   )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

 

(4)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

 

4.伯牙是著名的琴师,肯定也有其他人夸奖他,他为什么只说钟子期是知音?

 

5.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文,不少于400字。

伯牙 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钟子期 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宋代王安石《伯牙》诗: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大学教授肖川为小学生上课引发热议

10月2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教育学者肖川走进成都市高新实验学校,为该校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伯牙绝弦》。

肖川的课非常朴实,没有巧妙的导入,没有华丽的设计,他的“原生态”教学引来大家的热烈讨论,大部分教师认为耳目一新,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启发,但也有个别教师直言“不适应”。

一、观众热议:

博导的课留下了什么?

和新课改实行后异彩纷呈的课堂不同,肖川的课开始得很简单,很平实。

课后,来自于高新区的听课教师议论纷纷。

这节由大学教授上的小学语文课,前半部分过“平”,后半部分过“深”,显然和他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第一个争论集中在肖川简单的导入处理。

不少教师认为,《伯牙绝弦》的故事性很强,又有《高山流水》这样的名曲与之相关,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出既具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导入。

另一些教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要为整堂课服务。

本节课的重心不在前面,因此在导入环节花太多时间进行情境创设并不明智。

从效果来看,肖川用范读引入的处理虽然简单,但是很直接明确,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调动六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是最有效率的。

第二个争论在于,肖川给小学生讲古人为什么用文言文的环节,有教师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问题即便对于听课的语文教师来说,也不是很容易回答和理解的,显然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和知识水平。

但大多数教师对此表示了赞赏,认为这是肖川教授匠心独运之处,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平实中见深刻,值得大家学习。

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写作,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赞誉。

但也有一些教师表示,虽然肖教授的讲解非常精彩,对学生的意义也很重大,但这是游离于课文文本之外的任务,“也就是因为他是肖川教授吧,要是普通教师敢在课堂中这么处理,肯定会挨批的”。

虽然肖川的课在教师中存在着争议,但高新实验学校校长陈伟还是发表看法“力挺”肖川。

他说,语文教育要体现语文文化,其核心是思想情感的升华。

我们常常提到,要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肖川从文化的角度,将这一问题圆满地解决了。

他关于文言文知识的教学饱含着他对祖国文化的深刻认识,既有深刻性,又有丰富性。

短短几分钟的交流,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强调了信息的传达,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了“生长点”。

对于部分教师认为“博导的课无法学”的观点,陈伟说,我们学专家上课,不是去照搬具体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学其思想内核。

二、肖川评课:

垫高学生遥望的视野。

在课后题为“生命教育与有效课堂教学”的讲座中,肖川结合自己的课介绍了他自己的有效教学观。

他坦率地指出,与许多优秀的小学教师相比,自己缺乏和小学生打交道的经验,也缺乏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巧妙的课堂设计。

他之所以走进课堂,是力图把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和理解传达给听课老师,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理解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窗口。

肖川说,他给小学生讲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高估了小学生的水平。

他认为,在课堂上交流的很多问题,学生并不一定需要当堂就找到答案,而是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积累。

通过这种日积月累,孩子们就会逐渐从狭隘走向广阔。

肖川坦言,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写作,这似乎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文本之外的教学任务。

其实,这也是他煞费苦心的设计,甚至是这节课的精华。

他说,语文课虽然是一节一节的,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紧密联合的连续体。

文言文教学和写作教学,貌似离得很远,其实互有联系。

只要教师通过足够的语文文化来驾驭教学,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肖川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把写作教学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每节课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衡量一节课的好坏,肖川提出了三个指标:

真诚、深刻、丰富。

他进一步解释说,真诚是一种态度,教师必须用真心对待学生,并且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的诚意;深刻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深度,教师要有文化底蕴,要用文化来驾驭教学;丰富指的是一节课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也要有足够的智力负荷量。

教师要留给学生“生长点”,激励与鼓舞学生去探索。

总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逐渐垫高学生遥望的视野。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知道鸟已飞过。

”在描述自己的心态时,肖川的用语淡然超脱,但他的目光和语气,却独有一种执著。

这节由大学教授给小学生上的语文课,也许确实如飞鸟飞过一样,并不会对我们的小学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分明有一些东西在悄然地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