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6886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docx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word资料17页

第六章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第一节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核酸分离与纯化的设计与原则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细胞内的核酸包括DNA与RNA两种分子,均与蛋白质结合成核蛋白(nucleoprotein)。

DNA与蛋白质结合成脱氧核糖核蛋白(deoxyribonucleoprotein,DNP),RNA与蛋白质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

其中真核生物的DNA又有染色体DNA与细胞器DNA之分。

前者位于细胞核内,约占95%,为双链线性分子;后者存在于线粒体或叶绿体等细胞器内,约占5%,为双链环状分子。

除此之外,在原核生物中还有双链环状的质粒DNA;在非细胞型的病毒颗粒内,DNA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双链环状、单链环状、双链线状和单链线状之分。

DNA分子的总长度在不同生物间差异很大,一般随生物的进化程度而增长。

如人的DNA大约由3.0×109个碱基对(basepair,bp)组成,与5 243bp的猿猴病毒(simianvirus40,SV40)相比,其长度约为后者的5.7×105倍。

相对来讲,RNA分子比DNA分子要小得多。

由于RNA的功能是多样性的,RNA的种类、大小和结构都较DNA多样化。

DNA与RNA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两者的最适分离与纯化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一、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材料与方法的选择

(一)材料与方法的选择

临床常见的标本有血液、尿液、唾液、组织及培养细胞等;核酸分离与纯化的方法非常多,如何恰当地收集与准备材料,选择适宜的分离与纯化方法是一个首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核酸的分离与纯化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不同的实验研究与应用对核酸的产量、完整性、纯度和浓度可能有不同的要求;至于分离与纯化核酸所需的时间与成本也往往需要考虑;在不影响核酸质量的情况下,应选择安全无毒的试剂与方案。

近年来,有关试剂盒的开发与自动化仪器的使用,能批量制备核酸样品,大大提高了分离与纯化的效率。

(二)选择的原则

核酸分离与纯化的方法很多,应根据具体生物材料的性质与起始量、待分离核酸的性质与用途而采取不同的方案。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遵循总的原则:

一是保证核酸一级结构的完整性,因为完整的一级结构是核酸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尽量排除其它分子的污染,保证核酸样品的纯度,这是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

(三)核酸完整性的保持

为了保证核酸的完整性,在操作过程中,首先应尽量避免各种有害因素对核酸的破坏。

影响核酸完整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因素,其中有些是可以避免的。

如过酸或过碱,对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有破坏作用,在核酸的提取过程中,采用适宜的缓冲液,始终控制pH在4~10之间,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其危害;另外如高温加热,除高温本身对核酸分子中的化学键的破坏作用外,还可能因煮沸带来液体剪切力,因此核酸提取常常在0~4℃的条件下进行。

其次对无法避免的有害因素,应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减轻各种有害因素对核酸的破坏。

应尽量简化分离纯化的步骤,缩短提取的时间,减轻各种有害因素对核酸完整性的破坏;DNA酶(DNase或DNAase)的激活需要Mg2+、Ca2+等二价金属离子,若使用EDTA、柠檬酸盐并在低温条件下操作,基本上就可以抑制DNA酶的活性。

RNA酶(RNase或RNAase)的广泛存在与不易失活的特点,决定了生物降解是RNA提取过程中的主要危害因素。

二、技术路线的设计

(一)核酸的释放

正常情况下,无论是DNA还是RNA均位于细胞内,因此核酸分离与纯化的第一步就是破碎细胞、释放核酸。

细胞的破碎方法非常多,包括机械法与非机械法两大类。

机械法又可分为液体剪切法与固体剪切法。

机械剪切作用的主要危害对象是高分子量的线性DNA分子,因此该类方法不适合于染色体DNA的分离与纯化。

非机械法可分为干燥法与溶胞法,目前,大多采用溶胞法。

其中采用适宜的化学试剂与酶裂解细胞的溶胞法因裂解效率高,方法温和,能保证较高的得率与较好地保持核酸的完整性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细胞裂解物是含核酸分子的复杂混合物,核酸分子本身可能仍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在保证核酸分子完整性的前提下,要从中分离出一定量的、符合纯度要求的核酸分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在对核酸分子有关性质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核酸与其它物质在一个或多个性质上的差异而设计有效方案加以分离。

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细胞定位与组织分布上的差异、物理化学性质上的不同以及各自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应该去除的污染物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即非核酸的大分子污染物,非需要的核酸分子和在核酸的分离纯化过程中加入的对后继实验与应用有影响的溶液与试剂。

非核酸大分子污染物主要包括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物质等;非需要的核酸分子,是指制备DNA时,RNA为污染物,制备RNA时,DNA为污染物,制备某一特定核酸分子时,其它的核酸分子均为污染物;至于在核酸分离纯化过程中加入的有机溶剂和某些金属离子,由于对后继实验有影响,往往需要很好地去除。

(三)核酸质量与提取步骤的关系

一般地,分离纯化步骤越多,核酸的纯度也越高,但得率会逐渐下降,完整性也愈难以保证。

相反,通过分离纯化步骤少的实验方案,我们可以得到比较多的完整性较好的核酸分子,但纯度不一定很高。

这需要结合核酸的用途而加以选择。

(四)核酸的浓缩、沉淀与洗涤

随着核酸提取试剂的逐步加入,以及去除污染物过程中核酸分子不可避免的丢失,样品中核酸的浓度会逐渐下降,及至影响到后面的实验操作或不能满足后继研究与应用的需要时,需要对核酸进行浓缩。

沉淀是核酸浓缩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核酸沉淀后,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溶解缓冲液和调整核酸溶液至所需浓度;另外,核酸沉淀还能去除部分杂质与某些盐离子,有一定的纯化作用。

加入一定浓度的盐类后,用有机溶剂沉淀核酸。

其中常用的盐类有醋酸钠、醋酸钾、醋酸铵、氯化钠、氯化钾及氯化镁等,常用的有机溶剂则有乙醇、异丙醇和聚乙二醇。

核酸沉淀往往含有少量共沉淀的盐,需用70%~75%的乙醇洗涤去除。

对于浓度低并且体积较大的核酸样品,可在有机溶剂沉淀前,采用固体的聚乙二醇或丁醇对其进行浓缩处理。

三、鉴定、保存与应用

(一)核酸的鉴定

1.浓度鉴定核酸浓度的定量鉴定可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与荧光光度法进行。

(1)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基于核酸分子成分中的碱基均具有一定的紫外线吸收特性,最大吸收波长在250nm~270nm之间。

这些碱基与戊糖、磷酸形成核苷酸后,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

由核苷酸组成核酸后,其最大吸收波长为260nm,该物理特性为测定溶液中核酸的浓度奠定了基础。

在波长260nm的紫外线下,1个OD值的光密度大约相当于50µg/ml的双链DNA,38µg/ml的单链DNA或单链RNA,33µg/ml的单链寡聚核苷酸。

如果要精确定量已知序列的单链寡核苷酸分子的浓度,就必须结合其实际分子量与摩尔吸光系数,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进行计算。

若DNA样品中含有盐,则会使A260的读数偏高,尚需测定A310以扣除背景,并以A260与A310的差值作为定量计算的依据。

紫外分光光度法只用于测定浓度大于0.25µg/ml的核酸溶液。

(2)荧光光度法:

荧光光度法以核酸的荧光染料溴化乙锭(ethidiumbromide,EB)嵌入碱基平面后,使本身无荧光的核酸在紫外线激发下发出橙红色的荧光,且荧光强度积分与核酸含量呈正比。

该法灵敏度可达1ng~5ng,适合低浓度核酸溶液的定量分析。

另外,SYBRGold作为一种新的超灵敏荧光染料,可以从琼脂糖凝胶中检出低于20pg的双链DNA。

2.纯度鉴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还是荧光光度法,均可用于核酸的纯度鉴定。

(1)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主要通过A260与A280的比值来判定有无蛋白质的污染。

在TE缓冲液中,纯DNA的A260/A280比值为1.8,纯RNA的A260/A280比值为2.0。

比值升高与降低均表示不纯。

其中蛋白质与在核酸提取中加入的酚均使比值下降。

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峰在280nm与酚在270nm的高吸收峰可以鉴别主要是蛋白质的污染还是酚的污染。

RNA的污染可致DNA制品的比值高于1.8,故比值为1.8的DNA溶液不一定为纯的DNA溶液,可能兼有蛋白质、酚与RNA的污染,需结合其它方法加以鉴定。

A260/A280的比值是衡量蛋白质污染程度的一个良好指标,2.0是高质量RNA的标志。

但要注意,由于受RNA二级结构不同的影响,其读数可能会有一些波动,一般在1.8~2.1之间都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鉴定RNA纯度所用溶液的pH值会影响A260/A280的读数。

如RNA在水溶液中的A260/A280比值就比其在Tris缓冲液(pH7.5)中的读数低0.2~0.3。

(2)荧光光度法:

用溴化乙锭等荧光染料示踪的核酸电泳结果可用于判定核酸的纯度。

由于DNA分子较RNA大许多,电泳迁移率低;而RNA中以rRNA最多,占到80%~85%,tRNA及核内小分子RNA占15%~20%,mRNA占1%~5%。

故总RNA电泳后可呈现特征性的三条带。

在原核生物为明显可见的23S、16S的rRNA条带及由5S的rRNA与tRNA组成的相对有些扩散的快迁移条带。

在真核生物为28S、18S的rRNA及由5S、5.8S的rRNA和tRNA构成的条带(图6-1)。

mRNA因量少且分子大小不一,一般是看不见的。

通过分析以溴化乙锭为示踪染料的核酸凝胶电泳结果,我们可以鉴定DNA制品中有无RNA的干扰,亦可鉴定在RNA制品中有无DNA的污染。

3.完整性鉴定常规使用凝胶电泳法。

(1)凝胶电泳法:

以溴化乙锭为示踪染料的核酸凝胶电泳结果可用于判定核酸的完整性。

基因组DNA的分子量很大,在电场中泳动很慢,如果有降解的小分子DNA片段,在电泳图上可以显著地表现出来。

而完整的无降解或降解很少的总RNA电泳图,除具特征性的三条带外,三条带的荧光强度积分应为一特定的比值。

沉降系数大的核酸条带,分子量大,电泳迁移率低,荧光强度积分高;反之,分子量小,电泳迁移率高,荧光强度积分低。

一般28S(或23S)RNA的荧光强度约为18S(或16S)RNA的2倍,否则提示有RNA的降解。

如果在加样槽附近有着色条带,则说明有DNA的污染。

(2)其它方法:

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试验来分析RNA的完整性,如小规模的第一链cDNA合成反应、以放射性标记的寡脱氧胸苷酸oligo(dT)为探针的Northern杂交以及对已知大小的mRNA的Northern杂交。

另外,随着毛细管电泳与生物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核酸的分离、纯化、鉴定与回收的手段日益丰富。

(二)核酸的保存

核酸的结构与性质相对稳定,无需每次制备新鲜的核酸样品,且一次性制备的核酸样品往往可以满足多次实验研究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探讨核酸的贮存环境与条件。

与分离纯化一样,DNA与RNA的保存条件也因性质不同而相异。

1.DNA的保存对于DNA来讲,溶于TE缓冲液在-70℃可以储存数年。

其中TE的pH值为8,可以减少DNA的脱氨反应而pH低于7.0时DNA容易变性;EDTA作为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通过螯合Mg2+、Ca2+等二价金属离子以抑制DNA酶的活性;低温条件则有利于减少DNA分子的各种反应;双链DNA因结构上的特点而具有很大的惰性,常规4℃亦可保存较长时间;在DNA样品中加入少量氯仿,可以有效避免细菌与核酸的污染。

2.RNA的保存RNA可溶于0.3mol/L的醋酸钠溶液或双蒸消毒水中,-70℃至-80℃保存。

若以焦碳酸二乙酯(diethylpyrocarbonate,DEPC)水溶解RNA或者在RNA溶液中加入RNA酶阻抑蛋白(RNasin)或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vanadyl-ribonucleosidecomplex,VRC),则可通过抑制RNA酶对RNA的降解而延长保存时间。

另外,RNA沉淀溶于70%的乙醇溶液或去离子的甲酰胺溶液中,可于-20℃长期保存。

其中,甲酰胺溶液能避免RNase对RNA的降解,而且RNA极易溶于甲酰胺溶液,其浓度可高达4mg/ml。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所谓RNA酶抑制剂或有机溶剂的加入,只是一种暂时保存的需要,如果它们对后继的实验研究与应用有影响,则必须予以去除。

由于反复冻融产生的机械剪切力对DNA与RNA核酸样品均有破坏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核酸的小量分装是十分必要的。

(三)核酸的应用

分离纯化的核酸样品,既可用于核酸本身功能与性质的研究,亦可利用其功能与性质进行广泛的应用,如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均以核酸分子作为原始材料。

可以说,目前包括聚合酶链反应,核酸的分子杂交与DNA重组与表达技术在内的绝大多数分子生物学技术,都是以核酸分子为处理对象,利用核酸分子的碱基配对原理与核酸的一种或多种酶修饰性进行的。

绝大多数分子生物学技术,实质上是对DNA和RNA的分析。

没有核酸的分离与纯化,分子生物学技术就没有研究与应用的基础。

第二节基因组DNA的分离与纯化

一、分离与纯化的方法

双链DNA因固有的结构特点,是一种惰性很强的化学分子,可用于重现犯罪现场和进行古生物学分析。

但由于是很长的线性分子(如人的染色体DNA平均长度为100~150Mb)而且缺乏横向的稳定性,因此很容易断裂。

在溶液中,由于碱基堆砌力的相互作用与磷酸基团的静电排斥作用,DNA分子非常粘稠,沉淀后很难溶解,而且也增加了它对剪切力的敏感性。

即便是最轻柔的方式,高分子量的DNA也很容易因剪切力发生横向的断裂。

常规方法分离基因组DNA时,大于150kb的DNA分子很容易发生断裂。

(一)酚抽提法

本法最初于1976年由Stafford及其同事提出,通过改进,以含EDTA、SDS及无DNA酶的RNA酶的裂解缓冲液裂解细胞,经蛋白酶K处理后,用pH8.0的Tris饱和酚抽提DNA,重复抽提至一定纯度后,根据不同需要行透析或沉淀处理,获得所需的DNA样品。

其中,EDTA为二价金属离子螯合剂,可以抑制DNA酶的活性,同时降低细胞膜的稳定性;SDS为生物阴离子去垢剂,主要引起细胞膜的降解并能乳化脂质和蛋白质,与这些脂质和蛋白质的结合可以使它们沉淀,其非极性端与膜磷脂结合,极性端使蛋白质变性、解聚,所以SDS同时还有降解DNA酶的作用;无DNA酶的RNA酶可以有效水解RNA,而避免DNA的消化;蛋白酶K则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消化DNA酶、DNA上的蛋白质,也有裂解细胞的作用;酚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也抑制DNA酶的活性;pH8.0的Tris溶液能保证抽提后DNA进入水相,而避免滞留于蛋白质层。

多次抽提可提高DNA的纯度。

一般在第三次抽提后,移出含DNA的水相,作透析或沉淀处理。

透析处理能减少对DNA的剪切效应,因此可以得到200kb的高分子量DNA。

沉淀处理常以醋酸铵为盐类,用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并用70%的乙醇洗涤,最后得到的DNA大小在100kb~150kb。

运用该法可以从单层或悬浮培养细胞、新鲜组织及血液标本中制备少于10μg至大到数百μg的DNA样品。

由于分离纯化的每一步都有剪切力的影响,最后得到的DNA样品中分子量超过100kb~150kb的很少,但这种大小的DNA足以作为PCR反应的模板和进行Southernblotting分析以及构建以λ噬菌体为载体的基因组DNA文库。

从5×107个培养的非整倍体哺乳动物细胞(如HeLa细胞)大约可以制备分子量在100kb~150kb的DNA200μg,自20ml血液可得250μg。

(二)甲酰胺解聚法

为构建高容量载体的DNA文库和进行分子量巨大的DNA片段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需要制备分子量大于200kb的DNA。

该法的细胞裂解与蛋白质水解同酚抽提法相似,但不进行酚的抽提,而是以高浓度的甲酰胺裂解DNA与蛋白质的复合物(即染色质),然后通过火棉胶袋的充分透析以除去蛋白酶和有机溶剂。

甲酰胺是一种离子化溶剂,既可以裂解蛋白质与DNA的复合物,还可使释放的蛋白质变性。

但甲酰胺对蛋白酶K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本法因操作步骤少,尤其省却了酚的多次提取,所得DNA分子量一般可以大于200kb。

(三)玻棒缠绕法

缠绕法适于同时从不同的细胞或组织标本中提取DNA。

与前两个方案不同,它有两个关键步骤:

一是基因组DNA沉淀于细胞裂解液与乙醇液的交界面;二是要将沉淀的DNA缠绕于带钩玻棒上。

通过带钩玻棒将高分子量DNA沉淀从乙醇溶液中转移到pH8.0的TE溶液重溶。

小的DNA片段与RNA不能有效形成凝胶状线卷。

该方案以盐酸胍裂解细胞,制备的DNA分子量只有大约80kb,不能有效构建基因组DNA文库,但用于Southern杂交和PCR反应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

(四)DNA样品的进一步纯化

纯化的方法包括透析、层析、电泳及选择性沉淀等。

其中电泳法简单、快速、易于操作、分辨率高、灵敏度好、易于观察及便于回收,在DNA的进一步纯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gel)与琼脂糖凝胶(agarosegel)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大小和孔径不一的支持体,并可以在多种装置中进行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与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广泛用于核酸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二、DNA片段的回收

通过凝胶电泳,我们可以对各种大小与来源的DNA片段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

目前,琼脂糖凝胶与聚丙烯酰胺凝胶是最常使用的电泳支持体,电泳分离的DNA处于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中。

下面介绍从琼脂糖凝胶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片段的主要方法。

(一)总的原则与要求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从何种支持介质中回收DNA片段,都要注意两个原则。

一是要提高DNA片段的回收率;二是要去除回收DNA样品中的污染。

回收的DNA样品往往因支持介质的不纯、回收溶液的使用及不慎操作等因素而引入污染,这些污染可能严重影响后继的实验。

根据实验要求,应对回收的DNA样品进行纯化,以除去污染物。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抽提法与商品化的柱层析法。

其中柱层析法采用阴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带负电荷的DNA在低离子强度的缓冲液中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洗去杂质,然后再用高离子强度的缓冲液洗脱下来。

上述两种纯化方法以及其它回收DNA片段的方法,最终均要在有盐的情况下进行乙醇沉淀,并以70%的乙醇除去有机分子与共沉淀的盐。

(二)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的方法主要包括二乙基氨基乙基(diethylaminoethyl,DEAE)纤维素膜插片电泳法、电泳洗脱法、冷冻挤压法及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挖块回收法等。

1.DEAE纤维素膜插片电泳法DEAE纤维素是一种阴离子交换纤维素,可以结合带负电荷的DNA分子。

将DEAE纤维素膜插入到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的核酸条带前,继续电泳直至所需回收的DNA片段刚好转移到膜上。

取出DEAE纤维素膜,低盐条件下洗去杂质,高盐条件下洗出DNA分子。

该法操作比较简单,可同时回收多个DNA片段,对500bp~5kb的DNA片段回收率好,纯度高,能满足大多数实验的要求。

但DNA片段大于5kb时,因结合力增大而回收率下降。

至10kb或为单链DNA时,其与膜的结合变得很牢固而难以回收。

因此,本法不适合于分子量大于10kb的DNA片段的回收,也不能回收单链DNA。

2.电泳洗脱法电泳洗脱法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将待回收的DNA片段电泳出凝胶介质,使其进入一个便于回收的小容积溶液中;二是分离纯化出DNA片段。

按是否使用透析袋可分为透析袋电泳洗脱法与非透析袋电泳洗脱法两大类。

其中,透析袋电泳洗脱法需要切下含待回收DNA片段的凝胶条,然后放入透析袋内进行电泳,使DNA分子迁移出凝胶条进入透析袋的溶液中,最后经抽提纯化回收DNA分子。

该法操作很不方便而且不适合于同时回收大量不同的DNA片段,但可有效回收从200bp至大于50kb的DNA,尤其对大于5kb的DNA有良好的回收率。

3.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挖块回收法该法是从低熔点琼脂糖凝胶中切出含待回收DNA的凝胶块,利用其纯度高、熔点低(65℃)及凝固温度低(30℃)的特点,在室温大于30℃,琼脂糖仍为液态的情况下,对DNA片段进行回收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提取纯化方案,又可分为有机试剂提取法、玻璃珠(或玻璃粉)洗脱法和琼脂水解酶(agarase)法。

有机试剂法以酚、氯仿抽提DNA,可以有效回收0.5kb~5kb的DNA片段。

玻璃珠(或玻璃粉)洗脱法是将琼脂糖凝胶溶于高浓度的碘化钠(NaI)溶液或高氯酸钠溶液中,然后加入玻璃珠(或玻璃粉)以结合DNA,经分离、洗涤后,在低盐缓冲液中将DNA洗脱下来。

玻璃珠(或玻璃粉)洗脱法较有机试剂提取法快,但回收率略低。

琼脂水解酶法对切下的含DNA的凝胶块进行消化,将琼脂糖水解为二糖,释放的DNA用酚抽提,乙醇沉淀回收。

目前,有许多能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的方法与改良方案,但至今尚无一种方法既能有效回收DNA大片段或微量的DNA片段,又能同时回收几种DNA片段并有效去除凝胶中酶促反应抑制剂(如多糖类)。

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适用范围,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并对某些步骤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的标准方法是压碎与浸泡法。

它是将含待回收DNA条带的凝胶块切出,用吸头或接种针将其压碎,然后以洗脱缓冲液浸泡,使DNA洗脱出来。

该法能很好回收小于1kb的单链或者双链DNA,且纯度很高,无酶抑制剂,也无对转染细胞或微注射细胞有毒的污染物,虽费时但操作简单,是小片段DNA回收的较好方法。

依分子量不同,其回收率从小于30%至大于90%不等。

如果将切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块包埋于琼脂糖凝胶中,再进行DEAE纤维素膜插片法电泳或透析袋电泳洗脱,可以缩短双链DNA的回收时间。

三、基因组DNA分离纯化的方法学评价与质量保证

有关基因组DNA分离纯化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下又可衍生出许多具体的实验方案。

对每一个具体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