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919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docx

第三章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第三章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是指将酶从细胞或其它含酶原料中提取出来,再与杂质分开,而获得所要求的酶制品的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破碎,酶的提取,离心分离,过滤与膜分离,沉淀分离,层析分离,电泳分离,萃取分离,浓缩,干燥、结晶等。

1.细胞破碎

细胞破碎方法可以分为机械破碎法,物理破碎法,化学破碎法和酶促破碎法等,如表3-1所示。

表1细胞破碎方法及其原理

分类

细胞破碎方法

细胞破碎原理

机械破碎法

捣碎法

研磨法

匀浆法

通过机械运动产生的剪切力,使组织、细胞破碎。

物理破碎法

温度差破碎法

压力差破碎法

超声波破碎法

通过各种物理因素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的外层结构破坏,而使细胞破碎。

化学破碎法

添加有机溶剂

添加表面活性剂

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细胞膜的作用,而使细胞破碎

酶促破碎法

自溶法

外加酶制剂法

通过细胞本身的酶系或外加酶制剂的催化作用,使细胞外层结构受到破坏,而达到细胞破碎

1.1机械破碎法

通过机械运动所产生的剪切力的作用,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机械破碎法。

常用的破碎机械有组织捣碎机,细胞研磨器,匀浆器等。

机械破碎法分为3种:

捣碎法,研磨法和匀浆法。

1.2物理破碎法

通过温度、压力、声波等各种物理因素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物理破碎法。

物理破碎法多用于微生物细胞的破碎。

常用的物理破碎法方法有温度差破碎法、压力差破碎法、超声波破碎法等,现简介如下:

(1)温度差破碎法:

利用温度的突然变化,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而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温度差破碎法。

(2)压力差破碎法:

通过压力的突然变化,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压力差破碎法。

常用的有高压冲击法、突然降压法、及渗透压变化法等。

(3)超声波破碎法:

利用超声波发生器所发出的声波或超声波的作用,使细胞膜产生空穴作用(cavitation)而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破碎法。

1.3化学破碎法

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细胞膜的作用,而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化学破碎法。

常用的化学试剂有甲苯、丙酮、丁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和特里顿(Triton)、吐温(Tween)等表面活性剂。

有机溶剂可以使细胞膜的磷脂结构破坏,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透过性,使胞内酶等细胞内物质释放到细胞外。

表面活性剂可以和细胞膜中的磷脂以及脂蛋白相互作用,使细胞膜结构破坏,从而增加细胞膜的透过性。

1.4酶促破碎法

通过细胞本身的酶系或外加酶制剂的催化作用,使细胞外层结构受到破坏,而达到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酶促破碎法,或称为酶学破碎法。

将细胞在一定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保温一段时间,利用细胞本身酶系的作用,使细胞破坏,而使细胞内物质释出的方法,称为自溶法。

自溶法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自溶条件的选择与控制。

为了防止其他微生物在自溶细胞液中生长,必要时可以添加少量的甲苯、氯仿、叠氮钠等防腐剂。

根据细胞外层结构的特点,还可以外加适当的酶作用于细胞,使细胞壁破坏,并在低渗透压的溶液中,使细胞破裂。

2.酶的提取

酶的提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或溶液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或溶液中的过程。

也称为酶的抽提。

酶都能溶解于水,通常可用水或稀酸、稀碱、稀盐溶液等进行提取,有些酶与脂质结合或含有较多的非极性基团,则可用有机溶剂提取。

2.1酶提取的主要方法

表2酶的主要提取方法

提取方法

使用的溶剂或溶液

提取对象

盐溶液提取

0.02~0.5mol/L的盐溶液

用于提取在低浓度盐溶液中溶解度较大的酶

酸溶液提取

PH2~6的水溶液

用于提取在稀酸溶液中溶解度大,且稳定性较好的酶

碱溶液提取

PH8~12的水溶液

用于提取在稀碱溶液中溶解度大且稳定性较好的酶

有机溶剂提取

可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

用于提取那些与脂质结合牢固或含有较多非极性基团的酶

2.2影响酶提取的主要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是酶在所使用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酶向溶剂相中扩散的速度。

此外,还受到温度、pH值、提取液体积等提取条件的影响。

(1)温度:

提取时的温度对酶的提取效果有明显影响。

一般说来,适当提高温度,可以提高酶的溶解度,也可以增大酶分子的扩散速度。

(2)pH值:

溶液的pH值对酶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为了提高酶的溶解度,提取时pH值应该避开酶的等电点。

(3)提取液的体积:

增加提取液的用量,可以提高酶的提取率。

但是过量的提取液,会使酶的浓度降低,对进一步的分离纯化不利。

所以提取液的总量一般为原料体积的3~5倍,最好分几次提取。

此外,在酶的提取过程中,含酶原料的颗粒体积越小,则扩散面积越大,有利于提高扩散速度;适当的搅拌可以使提取液中的酶分子迅速离开原料颗粒表面,从而增大两相界面的浓度差,有利于提高扩散速率;适当延长提取时间,可以使更多的酶溶解出来,直至达到平衡。

在提取过程中,为了提高酶的稳定性,免致在引起酶的变性失活,可适当加入某些保护剂。

如酶作用的底物、辅酶、某些抗氧化剂等。

3.沉淀分离

沉淀分离是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或添加某种物质,使酶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沉淀析出,与其它溶质分离的技术过程。

沉淀分离是酶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沉淀分离的方法主要有盐析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复合沉淀法、选择性变性沉淀法等。

表3沉淀分离方法

沉淀分离方法

分离原理

盐析沉淀法

利用不同蛋白质在不同的盐浓度条件下溶解度不同的特性,通过在酶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中性盐,使酶或杂质从溶液中析出沉淀,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等电点沉淀法

利用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以及不同的两性电解质有不同的等电点这一特性,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使酶或杂质沉淀析出,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有机溶剂沉淀法

利用酶与其它杂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添加一定量的某种有机溶剂,使酶或杂质沉淀析出,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复合沉淀法

在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使它与酶形成复合物而沉淀下来,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选择一定的条件使酶液中存在的某些杂质变性沉淀,而不影响所需的酶,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3.1盐析沉淀法

盐析沉淀法简称盐析法,是利用不同蛋白质在不同的盐浓度条件下溶解度不同的特性,通过在酶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中性盐,使酶或杂质从溶液中析出沉淀,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过程。

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受到溶液中盐浓度的影响。

一般在低盐浓度的情况下,蛋白质的溶解度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盐溶。

而在盐浓度升高到一定浓度后,蛋白质的溶解度又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使蛋白质沉淀析出,这种现象称为盐析。

盐之所以会改变蛋白质的溶解度,是由于盐在溶液中离解为正离子和负离子。

由于反离子作用,使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改变,同时由于离子的存在改变了溶液中水的活度,使分子表面的水化膜改变。

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溶液的离子强度关系密切。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S

Log=-KsI

S0

式中,S:

酶或蛋白质在离子强度为I时的溶解度(g/L)

S0:

酶或蛋白质在离子强度为0时(即在纯溶剂中)的溶解度(g/L)

Ks:

盐析系数

I:

离子强度

在温度和pH值一定的条件下,S0为一常数。

所以上式可以改写为:

LogS=LogS0-KsI=β-KsI

式中,β=LogS0,主要决定于酶或蛋白质的性质,也与温度和pH值有关。

当温度和pH值一定时,β为一常数。

Ks为盐析系数,主要决定于盐的性质。

Ks的大小与离子价数成正比、与离子半径和溶液的介电常数成反比,也与酶或蛋白质的结构有关。

离子强度I是指溶液中离子强弱的程度,与离子浓度和离子价数有关。

即:

1

I=—∑miZi

2

式中,mi:

离子强度(mol/L)

Zi:

离子价数

2

对于含有多种酶或蛋白质的混合液,可以采用分段盐析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在一定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β为常数),通过改变离子强度使不同的酶或蛋白质分离的方法称为Ks分段盐析;

而在一定的盐和离子强度的条件下(KsI为常数),通过改变温度和pH值,使不同的酶或蛋白质分离的方法,称为β分段盐析。

在蛋白质的盐析中,通常采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钾、硫酸镁、氯化钠和磷酸钠等。

其中以硫酸铵最为常用。

在盐析时,溶液中硫酸铵的浓度通常以饱和度表示。

饱和度是指溶液中加入的饱和硫酸铵的体积与混合溶液总体积之比值。

3.2等电点沉淀法

利用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以及不同的两性电解质有不同的等电点这一特性,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使酶或杂质沉淀析出,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方法称为等电点沉淀法。

由于在等电点时两性电解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仍然存在,在实际使用时,等电点沉淀法往往与其它方法一起使用。

在加酸或加碱调节pH值的过程中,要一边搅拌一边慢慢加进,以防止局部过酸或过碱而引起的酶变性失活。

3.3有机溶剂沉淀法

利用酶与其它杂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添加一定量的某种有机溶剂,使酶或杂质沉淀析出,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方法称为有机溶剂沉淀法。

有机溶剂之所以能使酶沉淀析出是由于有机溶剂的存在会使溶液的介电常数降低。

常用于酶的沉淀分离的有机溶剂有乙醇、丙酮、异丙醇、甲醇等。

有机溶剂的用量一般为酶液体积2倍左右,不同的酶和使用不同的有机溶剂时,有机溶剂的使用浓度有所不同。

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分离效果受到溶液pH值的影响,一般应将酶液的pH值调节到欲分离酶的等电点附近。

3.4复合沉淀法

◆在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使它与酶形成复合物而沉淀下来,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方法称为复合沉淀法。

◆常用的复合沉淀剂有单宁、聚乙二醇、聚丙烯酸等高分子聚合物。

3.5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选择一定的条件使酶液中存在的某些杂蛋白等杂质变性沉淀,而不影响所需的酶,这种分离方法称为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根据酶和所含杂质的特性,通过加热或改变pH值或加进某些金属离子等使杂蛋白变性沉淀而除去。

在应用该法之前,必须对欲分离的酶以及酶液中的杂蛋白等杂质的种类,含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4.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是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不同大小、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的技术过程。

在离心分离时,要根据欲分离物质以及杂质的颗粒大小、密度和特性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离心机、离心方法和离心条件。

4.1离心机的选择

离心机通常按照离心机的最大转速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常速(低速)离心机、高速离心机和超速离心机3种。

常速离心机(低速离心机):

最大转速在8000r/min以内,相对离心力(RCF)在1×104×g以下。

主要用于细胞、细胞碎片和培养基残渣等固形物的分离。

也用于酶的结晶等较大颗粒的分离。

高速离心机(设有冷冻装置):

最大转速为(1~2.5)×104r/min,相对离心力达到1×104~1×105×g。

主要用于沉淀、细胞碎片和细胞器等的分离。

超速离心机:

最大转速达(2.5~12)×104r/min,相对离心力可以高达5×105×g甚至更高。

主要用于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器、病毒等的分离纯化;样品纯度的检测;沉降系数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4.2离心方法的选用

对于常速离心机和高速离心机,由于所分离的颗粒大小和密度相差较大,只要选择好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就能达到分离效果;

如果希望从样品液中分离出2种以上大小和密度不同的颗粒,需要采用差速离心方法。

而对于超速离心,则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或等密梯度离心等方法。

4.2.1差速离心:

差速离心是指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使不同沉降速度的颗粒分批分离的方法。

4.2.2密度梯度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是样品在密度梯度介质中进行离心,使沉降系数比较接近的物质分离的一种区带分离方法。

为了使沉降系数比较接近的颗粒得以分离,必须配制好适宜的密度梯度系统。

密度梯度系统是在溶剂中加入一定的溶质制成的。

这种溶质称为梯度介质。

常用的梯度介质有蔗糖、甘油等。

使用最多的是蔗糖密度梯度系统,其适用范围是:

蔗糖浓度5~60%,密度范围1.02~1.30g/cm2。

密度梯度一般采用密度梯度混合器进行制备。

制备得到的密度梯度可以分为线性梯度、凹形梯度和凸形梯度等(图4-1)。

密度梯度混合器由贮液室、混合室、电磁搅拌器和阀门等组成,如图所示。

 

BABABA

abc

 

图4-1三种梯度形式示意图

a:

线性梯度b:

凸形梯度c:

凹形梯度

 

BA

C

ab

 

图4-2梯度混合器示意图

A:

混合室B:

贮液室

C

电磁搅拌器阀门

◆离心后形成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具有一定沉降系数差异的颗粒在密度梯度溶液中形成若干条界面清楚的不连续区带。

4.2.3等密梯度离心:

当欲分离的不同颗粒的密度范围处于离心介质的密度范围内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同浮力密度的颗粒或向下沉降,或向上飘浮,只要时间足够长,就可以一直移动到与它们各自的浮力密度恰好相等的位置(等密度点),形成区带。

这种方法称为等密梯度离心,或称为平衡等密度离心。

等密梯度离心常用的离心介质是铯盐,如氯化铯(CsCl)、硫酸铯(Cs2SO4)、溴化铯(CsBr)等。

有时也可以采用三碘苯的衍生物作为离心介质。

4.3离心条件的确定

选择好离心力(或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

4.3.1离心力:

低速离心一般可以用离心速度,即转子每分钟的转数表示。

如5000r/min等。

在高速离心,特别是超速离心时,往往以相对离心力(RCF)表示。

如60000×g等。

相对离心力是指颗粒所受到的离心力与地心引力之比值。

即:

Fc

RCF=——=1.12×10-5·n2·r

Fg

式中:

RCF:

相对离心力(×g)

Fc:

离心力

Fg:

地心引力

n:

转子每分钟转数(r/min)

r:

旋转半径(cm)

4.3.2离心时间:

对于常速离心、高速离心和差速离心来说,离心时间是指颗粒从离心管中样品液的液面完全沉降到离心管底的时间,称为沉降时间或澄清时间;

对于密度梯度离心而言,离心时间是指形成界限分明的区带的时间,称为区带形成时间;

等密梯度离心所需的离心时间是指颗粒完全达到等密度点的平衡时间,称为平衡时间。

最常用到的是沉降时间。

沉降时间是指颗粒从样品液面完全沉降到离心管底所需的时间。

沉降时间决定于颗粒的沉降速度和沉降距离。

对于已经知道沉降系数的颗粒,其沉降时间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1lnr2-lnr1

t=—(------------)

Sω2

式中,t:

沉降时间(s)

S:

颗粒的沉降系数(s)

ω:

转子角速度(rad/s)

r1,r2:

分别为旋转轴中心到样品液液面和离心管底的距离(cm)

上式中括号中部分可以用转子因子K表示。

即:

lnr2-lnr1

K=()=St

ω2

转子的效率因子K与转子的半径和转速有关。

生产厂家已经在转子出厂时表示出了最大转速式的K值。

据此,可以根据公式ω12K1=ω22K2计算出其他转速式的K值。

对于某一具体的颗粒来说,沉降系数S为定值,所以K值越小,其沉降时间就越短,转子的使用效率就越高。

4.3.3温度和pH值:

◆离心温度一般控制在4℃左右,对于某些耐热性较好的酶,也可以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

◆离心介质的pH值必须是处于酶稳定的pH值范围内,必要时可以采用缓冲溶液。

5.过滤与膜分离

◆过滤是借助于过滤介质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质分离的技术过程。

◆过滤介质常用的有滤纸、滤布、纤维、多孔陶瓷、烧结金属和各种高分子膜等。

◆根据过滤介质的不同,过滤可以分为膜过滤和非膜过滤两大类。

◆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不同,过滤可以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4大类。

它们的主要特性如表4所示。

表4过滤的分类及其特性

类别

截留的颗粒大小

截留的主要物质

过滤介质

粗滤

>2μm

酵母、霉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固形物等

滤纸、滤布、纤维多孔陶瓷、烧结金属等

微滤

0.2~2μm

细菌、灰尘等

微滤膜、微孔陶瓷

超滤

20Å~0.2μm

病毒、生物大分子等

超滤膜

反渗透

<20Å

生物小分子、盐、离子

反渗透膜

5.1非膜过滤

采用高分子膜以外的材料,如滤纸、滤布、纤维、多孔陶瓷、烧结金属等作为过滤介质的分离技术称为非膜过滤。

包括粗滤和部分微滤。

5.1.1粗滤:

借助于过滤介质截留悬浮液中直径大于2μm的大颗粒,使固形物与液体分离的技术称为粗滤。

通常所说的过滤就是指粗滤而言。

粗滤主要用于分离酵母、霉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培养基残渣及其它大颗粒固形物。

粗滤所使用的过滤介质主要有滤纸、滤布、纤维、多孔陶瓷、烧结金属等。

为了加快过滤速度,提高分离效果,经常需要添加助滤剂。

常用的助滤剂有硅藻土、活性炭、纸粕等。

根据推动力的产生条件不同,过滤有常压过滤,加压过滤,减压过滤等3种。

(1)常压过滤:

以液位差为推动力的过滤。

实验室常用的滤纸过滤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吊篮或吊袋过滤都属于常压过滤。

(2)加压过滤:

以压力泵或压缩空气产生的压力为推动力。

生产中常用各式压滤机进行加压过滤。

添加助滤剂、降低悬浮液粘度、适当提高温度等措施,均有利于加快过滤速度和提高分离效果。

(3)减压过滤:

又称为真空过滤或抽滤,是通过在过滤介质的下方抽真空的方法,以增加过滤介质上下方之间的压力差,推动液体通过过滤介质,而把大颗粒截留的过滤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抽滤瓶和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真空抽滤机均属于此类。

减压过滤需要配备有抽真空系统。

由于压力差最高不超过0.1MPa,多用于粘性不大的物料的过滤。

5.1.2微滤:

微滤又称为微孔过滤。

微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直径为0.2~2μm,主要用于细菌、灰尘等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的物质颗粒的分离。

非膜微滤一般采用微孔陶瓷、烧结金属等作为过滤介质。

也可采用微滤膜为过滤介质进行膜分离。

5.2膜分离技术

借助于一定孔径的高分子薄膜,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和不同特性的物质颗粒或分子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所使用的薄膜主要是由丙烯腈、醋酸纤维素、赛璐玢以及尼龙等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高分子膜。

有时也可以采用动物膜等。

根据物质颗粒或分子通过薄膜的原理和推动力的不同,膜分离可以分为3大类。

(1)加压膜分离:

以薄膜两边的流体静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

在静压差的作用下,小于孔径的物质颗粒穿过膜孔,而大于孔径的颗粒被截留。

◇根据所截留的物质颗粒的大小不同,加压膜分离可分为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3种。

①微滤:

以微滤膜(也可以用非膜材料)作为过滤介质的膜分离技术。

微滤膜所截留的颗粒直径为0.2~2μm。

微滤过程所使用的操作压力一般在0.1MPa以下。

◇在实验室和生产中通常利用微滤技术除去细菌等微生物,达到无菌的目的。

②超滤:

超滤又称超过滤。

是借助于超滤膜将不同大小的物质颗粒或分子分离的技术。

超滤膜截留的颗粒直径为20~2000Å。

相当于分子质量为1×103~5×105道尔顿。

◇主要用于分离病毒和各种生物大分子。

◇膜的透过性一般以流率表示。

流率是指每平方厘米的膜每分钟透过的流体的量。

超滤时流率一般为0.01~5.0mL/cm2•min。

膜的孔径大,流率也大。

◇影响流率的主要因素是膜孔径的大小。

此外,颗粒的形状与大小,溶液浓度,操作压力,温度和搅拌等条件对超滤流率也有显著影响。

◇在酶的超滤分离过程中,压力一般由压缩气体来维持,操作压力一般控制在0.1~0.7MPa。

③反渗透:

反渗透膜的孔径小于20Å,被截留的物质分子质量小于1000道尔顿。

操作压力为0.7~13MPa。

◇主要用于分离各种离子和小分子物质。

(2)电场膜分离

电场膜分离是在半透膜的两侧分别装上正、负电极。

在电场作用下,小分子的带电物质或离子向着与其本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透过半透膜,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电渗析和离子交换膜电渗析即属于此类。

①电渗析:

◆渗析时要控制好电压和电流强度,渗析开始的一段时间,由于中心室溶液的的离子浓度较高,电压可低些。

当中心室的离子浓度较低时,要适当提高电压。

◆电渗析主要用于酶液或其它溶液的脱盐、海水淡化、纯水制备以及其它带电荷小分子的分离。

也可以将凝胶电泳后的含有蛋白质或核酸等的凝胶切开,置于中心室,经过电渗析,使带电荷的大分子从凝胶中分离出来。

2离子交换膜电渗析:

◆离子交换膜电渗析的装置与一般电渗析相同。

只是以离子交换膜代替一般的半透膜而组成。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比一般半透膜强。

◆离子交换电渗析在酶液脱盐、海水淡化、以及从发酵液中分离柠檬酸、谷氨酸等带有电荷的小分子发酵产物等。

(3)扩散膜分离

◆扩散膜分离是利用小分子物质的扩散作用,不断透过半透膜扩散到膜外。

而大分子被截留,从而达到分离效果。

常见的透析就是属于扩散膜分离。

◆透析膜可用动物膜、羊皮纸、火棉胶或赛璐玢等制成。

◆透析主要用于酶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从中除去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

6.层析分离

◆层析分离是利用混合液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子的大小和形状、分子极性、吸附力、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的不同,使各组分以不同比例分布在两相中。

◆其中一个相是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是流动的,称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各组分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从而使不同的组分分离纯化。

◆分离纯化酶采用的层析方法常用的有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和亲和层析等,如表4-5所示。

表4-5层析分离方法

层析方法

分离依据

吸附层析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分配层析

利用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使各组分分离

离子交换层析

利用离子交换剂上的可解离基团(活性基团)对各种离子的亲和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

凝胶层析

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流动相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而达到物质分离

亲和层析

利用生物分子与配基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

层析聚焦

将酶等两性物质的等电点特性与离子交换层析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实现组分分离

6.1吸附层析

6.1.1吸附层析原理:

◆任何两个相之间都可以形成一个界面,其中一个相中的物质在两相界面上的密集现象称为吸附。

◆凡是能够将其它物质聚集到自己表面上的物质称为吸附剂。

吸附剂一般是固体或者液体,在吸附层析中通常应用的是固体吸附剂。

◆固体物质之所以具有吸附作用,是由于固体表面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与固体内部的分子所受到的作用力不相同。

◆能聚集于吸附剂表面的物质称为被吸附物。

◆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

其特点是可逆的。

即在一定条件下,被吸附物被吸附到吸附剂的表面上;而在另外的某种条件下,被吸附物可以离开吸附剂表面,这称之为解吸作用。

◆吸附层析通常采用柱型装置,将吸附剂装在吸附柱中,装置成吸附层析柱。

◆层析时,欲分离的混合溶液自柱顶加入,当样品液全部进入吸附层析柱后,再加入洗脱剂解吸洗脱。

◆在洗脱时,层析柱内不断发生解吸、吸附、再解吸、再吸附的过程。

◆移动距离的长短与吸附剂对该物质的吸附力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