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8186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docx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论述在履行心理辅导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来访者反复强调自身的症状或者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来访者全然回避家庭方面的提问,该如何处理?

如果来访者出现幻觉,咨询师该如何处理?

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如何影响女性来访者的存在感?

寄养经历会如何影响来访者的价值感与关系模式?

1.当来访者反复强调自身的症状或者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如果来访者想要谈论症状和问题,那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去探讨症状和问题。

比如,有的来访者会一直提身体上的疼痛,那我们就和来访者谈谈他们身体的疼痛。

对此,沈老师在本次督导中提供了6个提问方向,分别是:

①症状表现

我想知道你的痛是什么样的一种痛?

它是持续性的,还是发作性的?

是什么部位疼痛?

如果有多个疼痛部位,那么它们是一起痛还是分开痛?

一天中的疼痛程度有没有波峰?

是否出现过在该痛时疼痛却没来的情况?

②差异式提问

我想知道谁对你的痛最关心?

谁对你的痛最不在意?

③曾经使用的方法

你用过哪些方法来处理疼痛?

其中,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方法你觉得没用,哪些方法是你想到但是还没用过?

④资源取向

你觉得你的这个疼痛是来干什么的?

疼痛让你得到了哪方面的好处?

你疼痛之后,你的家庭有什么变化?

你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⑤奇迹提问

假设你的疼痛问题在一夜之间被解决了,你的家庭会有什么变化吗?

⑥此外,我们可以去搜集和了解心理咨询首次访谈信息收集时所需要的其他的资料。

比如人口学资料、过往病史、个人成长史、原生家庭及社会功能状况等。

当我们和来访者讨论完症状或问题后,对于有些属于偏执型的来访者,他们可能还会继续反复向我们要解决方法,这时候我们咨询师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偏执是没法纠正的,能纠正的就不叫偏执,所以我们不去纠正来访者的偏执。

其次,我们需要接纳对来访者的这种偏执的状态,对于他们提问的坚持。

如果来访者坚持要解决方法,那我们可以和来访者讨论方法,讨论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过什么。

假设我们还是以上述疼痛为例,当来访者坚持找我们要解决方法时,我们就可以继续可以和来访者讨论,“当你感觉到疼痛时,你会怎么解决?

来访者可能会告诉我们他们会去看医生,接受药物方面的治疗。

但是来访者很可能已经看过很多次医生,也吃过很多药了,但是他的疼痛还是没有解决。

这时候我们就要看看这个疼痛是不是由心理层面的原因导致的。

我们可以说:

“你来做咨询,就是希望让我帮助你看看你自己的疼痛,是不是由于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以及该如何解决。

我会努力帮助你一起去寻找可能的心理因素,但是这需要时间,不一定能够马上给到你答案。

来访者看见他们的诉求和问题是被我们所接纳的,也是他可以去通过咨询来解决的,而且咨询师是来帮助他的,那么他就会愿意在咨询师的陪伴下继续探索。

很多时候,面对来访者的这种提问,我们很容易就会有阻抗,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直接回复说,“咨询师是不给方法的,我给不了”。

这个时候,来访者就会对来做咨询产生怀疑,甚至中止咨询,因为既然咨询给不了自己方法和帮助,那么为何还要坚持咨询呢。

所以,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问题和状态是要去接纳,这样更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咨询过程的开展。

2.当来访者总是回避家庭方面的提问时,该如何处理?

当咨询师想要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一些家庭信息时,来访者经常会用类似“都很好”“没什么”“还好吧”等这些话语来回避咨询师的问题,阻止咨询师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况。

比如,当咨询师问来访者:

“你与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或“你和爸爸/妈妈/哥哥的关系怎么样?

来访者的回答全部是:

“都很好,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也就是说,咨询师只能从来访者那里了解到一些表层的信息,无法收集到来访者更多的家庭信息,也无法触及来访者内心的深处。

作为咨询师,我们如何才能了解来访者更多的家庭信息呢?

①看见来访者作为“人”的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如果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症状”、“问题”、“病”、“好转”,那么,我们可能就看不见访者作为人的一种存在,也就很难看见来访者的资源、能量。

当来访者感受到这个部分时,他内在安全感、被尊重、被理解、需要价值感等的需要就会受到影响,这就会激发来访者内在的防御机制。

所以,在咨询中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更多是关注来访者人的状态,还是来访者的问题、病、症状。

②以家谱图为工具来探讨当来访者来到我们这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家谱图这个工具作为突破口与来访者进行工作。

比如,我们可以去去问来访者,你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

你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是读几年级了?

爸爸妈妈的关系怎么样?

你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这些信息和来访者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对来访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必须要了解清楚。

如果来访者都说“挺好的”,那我们就可以让他详细地去描述,“哎,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呀?

你能具体地说一下嘛?

”③尊重。

如果来访者还是不愿意回答,我们就尊重来访者的这个部分。

“如果你不想回答,我们就不讨论这个。

”很显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他的这种表现就是在防御。

在来访者不想讨论的东西里面往往最有故事,这些东西很有可能正是卡住他的部分,因为他为此感到难受和痛苦。

但是我们现在想在这个层面工作有些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先缓一缓,缓过来了以后,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可能还会进入这个部分。

④离开好坏的判断,和来访者探讨一些非防御的相关内容。

如果他此时对这部分内容有防御,我们或许可以问一些非防御的事情。

比如,“我想知道,你从小是被谁带大的?

是爸爸还是妈妈呢?

如果来访者有弟弟妹妹,我们也可以问这部分内容。

比如,“现在你有弟弟/妹妹了,我想知道,现在主要是谁负责带弟弟呢?

”或者“弟弟从小是由谁来带的?

我们可以再接着问,比如,“我看到你和弟弟差了16岁,我想知道,在这里面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你的爸爸妈妈等到你16岁了才又想要另外一个孩子?

你对这个部分有哪些了解吗?

我们也可以跟他讨论,“在当时,你对爸爸妈妈要二胎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比如,“如果你现在有想说的心里话,我想知道你是想对爸爸说,还是对妈妈说?

比如,“平时你和妈妈聊天时,你更多地会和妈妈都谈论一些什么内容?

有些哪些部分你会在妈妈这里谈,哪些部分不会在妈妈这里谈?

比如,“对于妈妈,目前你觉得有哪些部分是比较舒服和满意的,有哪些部分是不舒服和不满意的?

我们就和来访者慢慢地聊这些内容,可能就离开了“好”与“坏”。

3.如果来访者出现幻觉,咨询师

一个人出现幻觉,一般是神经系统、知觉系统、生理系统方面的出现了问题,当然也可能会有心理方面的作用。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能会想从心理层面着手,把这个幻觉的产生原因了解清楚,尤其是在来访者的幻觉涉及到我们自己时。

这是一种咨询的方向,但是往往很难做到。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离开对于原因的探索,而是与幻觉本身和过程进行工作,对我们的治疗往往会更有利。

那么,怎么与幻觉的本身和过程进行工作呢?

沈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以下三方面,分别是:

首先,我们可以询问来访者感受到的幻觉具体是什么样的。

比如,当一个来访者产生了幻觉,而且这个幻觉中有咨询师,这时候我们可以问:

“你看到/听到的我是什么样的?

这个感觉是有变化的吗?

如果来访者的幻觉是有变化的,我们可以继续询问,“我变成A时是什么样?

我变成B时是什么样?

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来访者对幻觉的感受与认知。

“当你看到/听到我XX的时候,你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

这个部分有没有给你带来困扰?

“对于你看到/听到我XXX的这个部分,你自己怎么看?

“你对自己能看到/听到这些东西会有什么怀疑吗?

你会怀疑你自己的什么部分出了问题或状况吗?

最后,我们还可以了解幻觉对来访者与咨询工作的影响。

“你看到/听到我XXX,会影响我和你工作吗?

这会影响你到这里来咨询吗?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我们从幻觉本身和过程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信息,从中可以了解来访者一些潜意识信息。

4.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如何影响女性来访者的存在感?

如果一个来访者的原生家庭是重男轻女,或者他父母的原生家庭是重男轻女,那么他都有可能背负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压力。

当一个人的性别为男性,因为他的身份和性别是父母接受的,所以他的存在感一般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他可能会在价值感方面遇到困难。

当一个人的性别为女性,因为她的性别不是父母想要的,所以她性别的这个部分是被原生家庭所拒绝的。

然后,对性别的拒绝就会演变到对人的拒绝,这种情况下就会威胁到这个女性的存在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来自于重男轻女的家庭的女性来访者,会一直寻找存在感,因为这是她的核心。

她喜欢的人大多都是能够给到她存在感的人,更好一些还能给到她价值感。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对待这样的来访者除了要让她看到重男轻女给她与家人带来影响之外,作为她的咨询师我们能不能给到她存在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有时候,来访者可能会在和咨询师的互动中作出一些寻找存在感的举动,比如,有些来访者的眼睛会直勾勾地看着咨询师。

这时候作为咨询师的我们,如果感觉到有压力、不舒服,如果我们觉得她这个行为做得不恰当,因此我们就故意去回避来访者,那么来访者会感觉到她在我们这里的存在感就没有了。

因此,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时,尤其要去觉察我们自己的部分,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让来访者在我们这里能够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5.寄养经历会如何影响来访者的价值感与关系模式?

首先,早年曾经有寄养经历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无价值感。

为何会是这样呢?

我们用贝克认知疗法的理念“核心信念”来解释,贝克认为一个人会在早年形成三大核心信念,分别是“我是否是可爱的”、“我是否是有价值的”、“我是否是有能力的”。

这三大核心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一生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很难轻易发生改变。

早年曾经有被寄养经历的孩子,他们内在里很容易形成“我不可爱”、“我没有价值”等这样的核心信念,这会让他们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无价值感。

当一个自我否定时,往往很容易会进行自我伤害。

而当一个人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甚至是作为一个生命的价值,都全面彻底的否定时,他就可能会自杀。

此外,被寄养的孩子可能会在心理上感受到抛弃,如果多次被寄养,那么被抛弃可能就会成为他在关系里面的一种模式。

比如,孩子刚出生时是和父母一起生活,之后爸爸妈妈将他从身边送到寄养家庭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陌生人等新的家庭生活。

在心理意义上,孩子是被爸爸妈妈所抛弃。

等到孩子长大一些之后,爸爸妈妈又将他从寄养家庭接回来带在身边。

假设这个被寄养的家庭是爷爷奶奶的家庭,那么很有可能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将爷爷奶奶认同为“心理父母”。

所以,虽然孩子回到了爸爸妈妈那里,但是对他来说,这意味着爷爷奶奶又抛弃了他。

这个时候,在心理意义上他又经历了第二次被抛弃。

另外,由于孩子长时间缺乏与父母的亲密互动,所以在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后,他和父母之间彼此都需要重新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可能会有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

如果孩子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父母可能就会将注意力放在他的缺陷方面,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否定。

那么,在心理意义上,孩子又经历了第三次被抛弃。

这样多次被抛弃的经历,会让他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也很难将一段关系中长期维持下去,“被抛弃”就可能会成为他在关系里面的一种模式。

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被抛弃,他就可能会表现成什么样。

然后,他会让自己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被抛弃,不断地强化这个模式。

(这涉及到一个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

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

在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咨询师又能做什么呢?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去觉察自己对来访者的态度,觉察我们自己会不会否定来访者。

很重要的部分是,对于来访者在我们这里呈现的所有部分,我们能够去接纳,去资源取向,能够看到来访者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