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83834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高一年级线上阶段性测试

语文(一级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到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考试结束后,请将你的答题卡在10分钟之内上传至271bay。

(答题卡上交截止时间:

2022.3.149:

4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叙事的概念本是从文学研究的领域产生的。

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指出“叙事”是“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

叙事是叙述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受述者感受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

教育叙事则是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是叙事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范例。

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叙事的热潮,这股热潮于90年代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现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丁钢认为“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叙事本身所揭示的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

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与感受,便成了教育学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

邱瑜指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教育叙事一直存在,《论语》就是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

从传统的学术认知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其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

在师者孔子与弟子的互动事例叙述中,孔子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鲜明生动地印刻于故事诠释中,简短浅显的教育叙事之下却蕴含”着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

(摘编自苏婷婷《孔子教育叙事研究--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为例》)

材料二:

《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述,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论语·侍坐》章)堪称孔门教育叙事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孔子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

《论语·侍坐》章是一次比较究整的教学活动,整场教学从孔子“问志”切入,以众学生各自“言志”为展开,最后以孔子“评志”答疑为结束。

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强调经邦济世,即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拯救人世,治理国家。

《论语·侍坐》章秉承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的观,在孔子询问其弟子理想时,教学目的清晰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

“言志”,即学生的理想教育课。

讨论由孔子“问志”引出。

在整场讨论活动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畅谈理想,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见解,在“评志”中态度明晰,肯定曾点,其实也是将孔子的道德观传播给学生,最后完成一堂以“各言其志”为教育目的的高效课堂。

“侍坐”指学生陪坐在老师近旁,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师生平等,氛围轻松。

孔子在讨论开始之前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轻松导入,鼓励众人打消身份顾虑,大胆言说。

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倾诉、辩论、质疑,养成思辨思维。

孔门弟子三千,性格、资质各有不同,《论语·侍坐》章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就是志趣不同、性情各异的典型代表。

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委婉曲致,曾暂高雅宁静,孔子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针对四人的“言志”,孔子充分尊重学生的理想,“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

对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孔子的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子路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莽撞冲动,孔子回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既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论语·侍坐》章中,孔子秉承组织、引导的原则,巧妙提问循循善诱。

讨论开始前将问题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抛给学生,并且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角度与立足点。

在子路回答后,孔子没有急于评价,干扰其他学生思维。

而是引导组织其余学生各言其志。

在讨论中,孔子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既对课堂节奏充分把控,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摘编自张静《〈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及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叙事中的叙事概念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叙事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具体的教育目的。

B.教育叙事是叙事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尽管这股潮流源于国外,但在中国早就存在教育叙事的文本。

C.教育叙事研究不涉及教育“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对教育的理解需要读者自己从故事中体验。

D孔子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因此在提出问题后,就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

让他们独立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叙事到教育叙事,再到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材料-第一段中对概念的解释层层深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B《论语·侍坐》章呈现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教学活动,以“问志”为问题导入“言志”为讨论内容、“评志”为活动小结。

C《论语·侍坐》章可看作一次理想教育课,课上学生曾点的看法符合孔子经邦济世的思想.因此得到肯定。

D.孔子充分尊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理想每听完一个人的见解,就会认真地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没有用到教育叙事原理的一项是(3分)

A.某教师课堂上讲述司马迁《史记》中“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

B.某教师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日常教育、生活和管理的故事。

C.韩愈在《师说》中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教导李氏子蟠。

D.邹忌用自己“吾与徐公美”的故事讽谏,劝齐王纳谏。

4请根据材料,概括《论语·侍坐》章的教育叙事特点。

(4分)

5.为什么《论语》被看作教育事的典型文本?

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废纸不腐张爱国

①八月十五,进奏院衙署,窗前,苏舜钦看着缓缓西沉的太阳和渐渐热闹的大街,不由一声叹息。

好友刘巽问他为何叹息。

苏舜钦苦笑了笑,说出自己的烦恼。

②原来,作为当世有名的大词人,苏舜钦和他的诗朋文友们每年中秋节都要在京城的文韬阁聚会,赏明月,观舞乐,喝酒赋诗。

按惯例,今年当由苏舜钦做东,请束已于半个月前发出,但直到现在,苏舜钦晚上宴客的银子还没有着落。

③刘巽笑了:

“好一个苏大学士,连一场宴会都办不起,真是笑煞人也。

④“刘兄莫笑,莫非你办得起?

"苏舜钦说着,两人哈哈大笑。

⑤“真可笑也!

你看他们,其府上日夜车来马往,灯红酒绿,歌舞喧嚣,宾主酣醉,又何时为银子而愁?

”刘巽擦去眼角笑出的眼泪,“你我整日囚身于衙署,劳形于案牍,忧心于庙堂与乡野,怎连一场宴席都负不起?

⑥“刘兄莫气!

道不同,则择取不同。

他们有他们之择取,你我有你我之择取。

你我既然如此择取,即择取如此生活。

”苏舜钦看着刘巽,不无严肃地说,“人生在世,各自有其生活方式。

他们以彼方式为乐,你我又何来以此为苦?

"

⑦“罢了罢了,苏兄还是快快解决这燃眉之急吧。

"刘巽说着,眼睛一亮,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有了!

苏兄,你我何不将此等纸张收集卖去?

⑧“不可不可!

”苏舜钦急忙摆手,“此乃衙署之物,朝廷有禁令,不可私占。

"

⑨“苏兄迂腐!

不过废纸耳,百无一用。

你我此举实乃废物再用,又合皇上克俭戒奢之倡,有何不可?

"刘巽说着就开始捡起来。

⑩苏舜钦想了想,也是,这些年来,衙署里用过的废纸很是不少,但大多被当作垃圾,胡乱丢弃,实属浪费;少部分被擦桌抹椅、烧火取暖用了,甚是可惜。

苏舜钦似乎给自己找到了理由,于是也蹲下身去捡。

⑪好一会儿,两人将地上、橱柜内外和拐角旮晃里的陈年废纸都翻捡出来,擦去痰迹、脚印和霉灰尘土,用麻绳捆上,扛出去卖了。

⑫还别说,有这些废纸所卖的银子,苏舜钦晚上的宴会不仅酒菜上佳,还请了京城最著名的歌舞伎前来助兴。

宾客们大喜,纷纷夸苏舜钦终于大方了一回,又问他哪里发了财。

苏舜钦坐在宾客中间,醉态十足,笑眯眯不语。

可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早朝一开始,一位御史就向皇上参奏苏舜钦,说他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

⑭苏舜钦脑中“轰”一声,暗叫不好,他知道这并非冲他而来,而是冲着正在推行新政的范仲淹大人和新政而来--苏舜钦是范仲淹新政的忠诚拥护者和积极推行者。

新政因为严重打击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推行以来受到百般阻挠。

苏舜钦也清楚,这御史台早已成了保守派攻击改革派的前沿阵地。

他想解释,可尚未开口,满朝文武齐刷刷跪下,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奏请皇上严惩苏舜钦等贪官恶贼。

皇上看着眼前的阵势,沉思良久,将苏舜钦、刘巽,以及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革职为民,即刻驱出京城。

⑮京城外,一场秋雨刚停,夕阳残照,愁云惨淡,秋风萧瑟,乌乌凄鸣。

刘巽抹一把脸颊上的清泪,愤然道:

“真小人也,竟拿区区废纸做文章,置你我于此境。

“刘兄莫怒,俗语曰,虫蝇不噬无缝卵!

昨日,倘使你我能克制心中私欲,他们即便欲置你我于死地又能奈何?

此事皆由你我私欲食心所致,不怪他们"苏舜钦竟然淡淡一笑,“何止不怪?

当感激也。

⑰“感激他们?

⑱“刘兄可知昨夜众宾赞我时我心中所想?

不瞒刘兄,当时,我为不花分文即得众人之赞而甚为得意,还思忖往后何物可以再卖。

刘兄请想,何物可再卖?

废纸可卖,新纸可卖否?

纸张可卖,笔墨桌椅可卖否?

眼中可见之有形物可卖,手中权势之无形物可卖否?

终了,岂不是将自己当年刻苦求学以期造福百姓之初心良知一并卖去?

如此,你我杀身之罪已成,千古骂名亦成。

”苏舜钦认真地说,“刘兄,他们扼你我之私欲贪心于萌芽,岂不当感激?

"

“苏兄言重,区区废纸,何至于斯?

”刘巽轻轻一叹。

“刘兄差矣!

自古以来,所有巨贪大蠢,皆非一朝一夕所成,无不由跬步之错而至千里之罪、千古之耻。

”苏舜钦忽然泪流满面,“刘兄,你我被革职事小。

一旦祸及范大人和新政,你我定当千古之耻也……”

补记:

史载,北宋年间,由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之所以在推行不到一年后即宣告失败,与苏舜钦这一“监守自盗”事件给保守派以借口并最终将改革派一网打尽有着一定的关系。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舜钦、刘巽本是一心为民的清官,但因一念之差没克制住自己的私欲,犯下了错误,被革职逐出京城。

B.苏舜钦知道朝廷有不可私占衙署之物的禁令,但他认为废纸不属于衙署之物,因此将它们废物利用,卖掉换钱。

C.御史用“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参奏苏舜钦,实际上是要以此为借口攻击改革派。

D.小说结尾卒章显志,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警示世人:

不遏止小贪欲,便会逐步形成大贪念,最终铸成千古罪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①段言简意赅,点明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苏舜钦的叹息以及好友刘巽的询问引出了下文对事件起因的叙述。

B.小说擅长细节描摹,如第段苏舜钦“笑眯眯不语”,表现了其得意之情;第⑩段苏舜钦“淡淡一笑”,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心态。

C.小说第⑮段对环境的精雕细刻,让读者如临其境,渲染了苏、刘二人离京时凄清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人物当时悲伤愁苦的心情。

D.小说语言以白话为主,人物对话中夹有文言,读来简练流畅又不失典雅,这种文言化的对话很有历史小说的特色,也符合人物的文人身份。

8.根据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标题“废纸不腐”的含义。

(4分)

9.结合本文,谈谈历史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

“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岙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

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飧,置壁焉。

公子受飧反壁。

及楚,楚子飨之,曰: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

”对曰: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

”曰:

“虽然,何以报我?

”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燊鞬【注】,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

其将由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燊鞬:

收藏弓矢的器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B.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C.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D.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

行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B乘,古代一车六马为一乘。

春秋时,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C.不毂,先秦时期诸侯国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孤”“寡人”等。

D.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

后人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耳在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他不愿与君父为敌,没有迎战选择逃跑。

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被迫继续流亡。

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我”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若两军交战,会先礼后兵。

D.重耳常年流亡,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赠马给他,还给他娶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

(4分)

(2)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4分)

14.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他的性格成长也在其中有所体现。

请结合本文,概括重耳的形象特征。

(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

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

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

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②徂岁:

言岁月流逝。

下阪轮:

下坡的车轮。

③章华:

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领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

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

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16.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

请简要分析。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

表达了对曾皙志向的高度赞赏。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直率。

从“"可以看出。

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

公西华更谦虚,从“,”中可以看出。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中可以看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水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

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

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

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

”(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典、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投徒了。

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

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

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

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8.下面对语段中标点的几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

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放在后引号的前面或后面均可。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B.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C.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D.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20.反证法会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

试分析第二段所用反证法的推理思路。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用艺术形象来闸明哲学道理,①。

战国文章普遍假窝言、故事以说理,但大多仅仅将其作为譬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

()。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庄子》的许多篇章,几乎都是用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等连缀而成,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草虫树石、大鹏小雀,千汇万状。

无奇不有,迷离荒诞。

出人意表。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

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②,或顺或倒,或长或短,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和独创性。

后代文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等方面受到《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③。

2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不是这样。

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认为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B.《庄子》不是这样。

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认为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C.《庄子》不是这样。

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从理论意识来说,认为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D.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不是这样。

庄子这一派认为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有“言不尽意”的看法。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四.作文(60分)

23.根据下列题目要求写作。

(60分)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

②我之所以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尼采)

结合你对材料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