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议111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8388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写议11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读写议111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写议1118.docx

《读写议11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写议1118.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写议1118.docx

读写议1118

《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读、写、议”选题

一、“读、写、议”项目实施背景

《货币银行学》是财经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给学生提供一个金融学知识的完整框架体系,是学习其它所有金融专业课的先修课程。

《货币银行学》具有内容体系广博、理论性较强的特点。

对于这样一门专业综合基础课,仅凭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课后读指定教材的学习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况且,在各专业课程的课时、学分早已大为减少的情况下,教师课堂的讲授内容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压缩。

如何提高《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学习效果,给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是一个我们经常思考的课题。

对此问题的思路,我们认为,除了不断改进主讲教师自身的授课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外,还需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课堂之外的学习过程,把对本课程的学习,有计划、有目的的延伸到课堂和课本之外,提高学生学习的总体效果。

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已极大的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学生接触、获取和学习专业文献资料将比任何时候更加的方便、及时,像《货币银行学》这类专业课的教学若引导学生主动涉猎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带有一定研究性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具有学术规范特征的小论文,将所感所想上升到一个更加理性的层面,然后在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既非常必要,也变得具有可行性。

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来我们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浙江工商大学实施多年的理论课程“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践,具体组织和不断探索“读、写、议”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长期坚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读、写、议”项目的内容

“读、写、议”是我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特色项目,在2006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的本科教育评估中得到了评估专家的肯定。

所谓“读、写、议”项目,是指由授课老师首先选定几个选题,并给出开题说明、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课外对该选题下的相关材料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性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在读完材料后,就自己所选题目的某一个小方向撰写一篇小短文,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最后,由老师在课堂组织分组讨论,可采取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同学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是就不观点和见解进行分组辩论的方式。

课程论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课堂讨论的互动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货币银行学》课程“读、写、议”项目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制订了《货币银行学》“读、写、议”规范,统一选定若干个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选题,以及相应的书籍、期刊文献资料和其他一些文献资料清单,并在课程主页上网公布,每2-3年进行一次更新,调整选题,更新文献资料。

在具体操作时由老师选择一些适合的教学班级,在学期开始时要求学生自主选题并阅读相关资料,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经过2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读”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由感而写,撰写出3000-5000字的小论文,最后专门选定课堂时间对各选题进行脱稿讨论,实现师生互动,同学互动。

同学参与“读、写、议”的情况计入平时考核成绩。

“读、写、议”在讨论时有学院负责人到场听课,教师期末需提交“读、写、议”总结报告,对于搞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

《货币银行学》“读、写、议”实施过程图

三、“读、写、议”项目的积极作用

“读、写、议”教学方法,不但扭转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也从“学会”变成了“会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读”突破传统课堂讲授在广度、深度方面的局限性,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延伸到课外时间,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能够接触更多的学习材料,并对之进行研究式的学习与思考;“写”将学生的阅读所得形诸文字,是对阅读阶段工作的总结和进一步提炼,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组织和写作能力;“议”则是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与别人口头交流甚至碰撞,在交流中拓展对问题多元化的认识视角,具有相互启发和补充的好处,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读、写、议”做得有声有色,课程组成员多次参加全校以“读、写、议”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介绍本课程开展“读、写、议”的经验,受到了校内同行的好评。

 

四、《货币银行学》“读、写、议”项目选题(2006-2008年适用)

 

选题一、电子货币及其影响

1.选题背景

《货币银行学》的框架体系是在货币概念的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

其内容的第一章即为货币与货币制度。

现代信用则是货币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不转移所有权的货币转移。

利率既体现了货币所有权的价值,也是货币时间价值的结果。

而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信用的专业机构。

金融市场是不同主体之间直接进行货币资金融通的平台。

中央银行根本职能在于其货币垄断发行基础之上的货币政策职能。

货币供求主要涉及到货币供给机制、货币需求函数以及供求均衡的问题。

货币政策则主要阐述当局如何有意识地运用货币手段影响经济运行。

货币有多重要,电子货币就有多重要。

货币的内在本质在于其职能,而外在的东西则是具体的货币形式。

数千年的货币史表明,不变的是货币的职能,而随着时代文明不断变动的则是货币的具体形式。

电子货币代表着一种新的货币形式的产生,在很长的历史之中,它将与传统的纸币、存款货币并行流通,它对货币本身并不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对现代货币银行学的原理、体系从总体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但是,电子货币的出现并日益流通,对商业银行及金融市场的运行方式会产生巨大的“技术性”影响(运行电子化、网络化),而对现行的纸币制度,以及建立在纸币制度基础之上的现代央行制度、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会有一些“本质性”的冲击,如随着电子货币对纸币和存款货币的取代,流通中的纸币会趋于减少,央行的发行收入和用于调控的财力随之下降,传统纸币条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会出现“技术性”的变化(体现在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变动方面),因此,现代央行通过调控货币量影响经济的政策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巨大挑战。

2.推荐阅读资料

[1]尹龙,2003:

《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理论与实践》XX网查文章。

[2]尹龙,2000: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金融研究》第4期,34-41页。

[3]章和杰、周英章,2001:

《电子货币的挑战》,《经济学家》第6期,35-37页。

[4]赵家敏,1999:

《电子货币》,广东经济出版社。

[5]陈岱孙、厉以宁,1991:

《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

[6]孙杰,1998:

《货币与金融:

金融制度的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网查欧美等国的中央银行年报中的现金流通数据。

[8]陈雨露、边卫红,2002:

《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国际金融研究》第1期

[9]蒲成毅,2002:

《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金融研究》第5期

[10]李成、刘社芳,2004:

《电子货币发展带来的制度挑战与思考》,《上海金融》第6期

[11]庞然,2003年: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第11期,50-53页。

[12]王军、马上,2000:

《论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政策建议》,《国际金融研究》第8期,50-55页。

[13]胡海鸥、贾德奎,200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挑战》,《外国经济与管理》第4期,26-28页。

[14]周光友,2007:

《电子货币发展、货币乘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经济科学》,第1期:

34-43

[15]周光友,2007:

《电子货币的货币乘数效应:

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第3期。

[16]KingMervyn,1999“ChallengesforMonetarypolicy:

NewandOld”,BankofEnglandquarterlybulletin39.

[17]BenjaminM.Friedman,1999,“TheFutureofMonetaryPolicy:

TheCentralBankasanArmywithaSignalCorps?

”NBERWorkingPaperNo.7420.

3.具体选题方向

(1)未来电子货币能否彻底取代纸币?

说明:

首先,结合货币史,研究一种货币形式取代另一种货币形式的条件及过程。

其次,根据近十年来电子货币迅猛发展背景下,欧、美等国现钞流通变动的趋势,对纸币流通的生命力问题进行判断。

最后,思考电货币彻底取代纸币所需的货币制度条件(因为,这种取代意味着纸币制度的终结,否则谈不上彻底取代的问题。

那么与这种取代同时建立的货币制度会是什么呢?

(2)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和现代货币供给机制的影响

说明:

现代货币供给机制M=mB是在央行制度下形成的,而电子货币的出现对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均产生产了影响。

因此,分别从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角度对电子货币的货币供给影响进行探讨。

(3)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

说明:

主要包括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以及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4)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说明:

本选题是最具综合性的,因为电子货币对纸币的取代、货币供求的影响、央行制度的挑战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最终都有体现在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方面,因此,此选题具综合性。

选题之二:

利率市场化问题

1.选题背景

利率的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基础性问题。

因为在金融领域要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导地位,就必须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其间的道理类似于价格自由化对整个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含义。

不仅如此,利率的市场化还与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它构成了运用经济办法间接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

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想。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2004年底,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市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所有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

至此,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已经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下限管理的阶段,我国贷款利率基本实现了自由化。

利率市场化是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

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并不是停留在是否要进行市场化的层面上,而是体现在如何推进市场化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包括利率市场化的成本、收益、条件、顺序、顺序等内容,其中的每一个内容都是一个大课题。

2.推荐阅读资料

[1]胡维熊,2001:

《利率理论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2]中宏网(

[3]中国人民银行,2005: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

[4]黄金老,2001: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中国城市出版社

[5]黄金老,200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1期

[6]《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课题组,2005:

能《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方略研究报告(

[7]金菲,2004:

《利率政策效应及其改革方向》《金融研究》第5期

[8]谢平,2003:

《我过近年利率政策的效果分析》《金融研究》第5期

[9]姚立中,2004:

《我国利率政策调控效果的实证检验及其作用机制》,《现代财经》

[10]王洁,2001: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管理世界》第1期

[11]景学成、沈炳熙,2000: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2]麦金农,1997: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

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上海三联出版社

[13]李庚寅,徐少华,2004: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金融理论与实践》4期

[14]刘义圣,2003: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15]胡海鸥,2001: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序的思考》,《上海投资》第5期

[16]向文华,2005: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相关性研究》,《金融研究》第5期

[17]黄绍进,2005: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南方金融》第3期

[18]黄金老,2002:

《金融自由化的最优安排》,《国际金融研究》第1期

[19]张绍斌,2003: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工业技术经济》

[20]李红坤,王前福,2005:

《我国利率改革演绎中的收益——成本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第4期

3.具体的选题方向

(1)利率市场化的成本

说明:

利率市场化的成本指随着利率管制的放松,利率水平波动频率和幅度增大背景下可能会导致的金融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成本主要是对利率自由化进程中的风险评估。

(2)利率市场化的收益

说明:

利率市场化收益指的是利率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好处。

利率市场化为充分发挥利率的种种作用创造了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对其收益的思考应当与发挥利率的作用联系起来。

一般而言,鉴于利率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主要从有利于货币政策效果的角度思考较好。

(3)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说明:

利率市场化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使得各国在实践中对之慎之又慎,这导致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一般要大大滞后于其它领域的市场化建设。

如美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直到1986年后才完成。

之所以如此,说明利率市场化需要较为严格的运行条件,如条件不具备,利率市场化会加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

因此,从怎样才能有效应对风险的角度,研究利率市场化的宏(微)观条件,是进一步探讨利率市场化问题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4)利率市场化的顺序

说明: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的逻辑表明,利率市场化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在我国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必然有一个总体进程中各项改革措施孰先孰后的设计顺序问题。

如顺序不当,会加大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选题之三:

《巴塞尔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1.选题背景

《巴塞尔协议》构建起了对国际银行业以资本充足性为核心的主流监管框架。

从1988年正式发布至今,《巴塞尔协议》经历了一系列的完善过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它所蕴含的监管理念和具体方法对国际银行业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各国的银行业均要受到它有形或无形的巨大影响。

2007年3月12日,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了实施《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修订框架》的时间表,要求新资本协议银行从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

根据意见规定,银监会将于2008年底前,陆续发布有关新资本协议实施的监管法规,修订现行资本监管规定,在业内征求意见。

2009年将开始进行定量影响测算,评估新资本协议实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银监会自2010年初开始接受新资本协议银行的申请。

商业银行至少提前半年向银监会提出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正式申请,经银监会批准后方可实施新资本协议。

显然,《巴塞尔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已经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课题。

2.推荐阅读资料

[1]国际清算银行,1998: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2]中国银监会,2004: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见其网站)

[3]张杰,2003:

《中国国有银行资本金谜团》,《经济研究》第1期

[4]戴小平,付一书,2003: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第10期

[5]梁媛,2002:

《银行业资本结构决定的特殊性与资本充足率监管》,《财经科学》第5期。

[6]罗平,200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中国金融出版社

[7]巴曙松,200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8]吴青,2007:

《巴塞尔协议Ⅱ、内部信用评级及小企业贷款》,《国际金融研究》第5期

[9]赵先信,2007:

《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第5期

[9]章彰,2007: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

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国际金融研究》第1期

[10]冯鹏熙,2006:

《新兴市场国家新资本协议实施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国际金融研究》第11期

[11]罗平,2006:

《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战略思考》,《国际金融研究》第11期

3.具体选题方向

本部分选题是:

实施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以及新资本协议中信用风险评级基本思路。

说明:

《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是全面和深远的,而作为《货币银行学》基础课里涉及的一块内容,我们只要求对此问题有一个简单、初步的理解。

选题之四:

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

2003-2007

1.选题背景

2003年始,我国经济迅速走出前几年的通货紧缩局面,进入到了新一轮经济上升运行周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消费物价指数明显上升,通货膨胀问题经过数年的冷却之后重新显现,资产价格大幅走高,泡沫现象迅速形成,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大的潜在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自2003年以来,我国货币当局实行了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主要包括:

持续提高存款准备率、加强通过信贷政策体现的“窗口指导”、不断调高金融机构贷款的基准利率和取消房贷金融领域的利率优惠政策、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几乎频繁动用了各种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基本实现了宏观调控的目标,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可以说,2003年以来的宏观紧缩性政策操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进行过热经济调控的最新案例。

2.推荐阅读资料

[1]中国人民银行,2003-2007第三季度各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周立群、伍志文,2004: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兼论加息之争》,《中国金融》第3期

[3]孙春琦,2003: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易宪容,2004:

《银行加息对抑制投资过热的有效性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第7期

[5]孙天琦,2004:

《关于过热行业和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西安金融》第6期

[6]张兴胜、王祺,2004:

《央行货币信贷政策与银行业信贷变化》,《CHINAURBANFINANCE》第9期

[7]郑淑琴,2004:

《浅议国家宏观调空后的房地产市场——温州房地产市场的调查与思考》,《小城镇建设》第11期

[8]王欣欣等,2004:

《当前中国的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西安金融》第9期

[9]张斌涛、许立成、唐道远,2003:

《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院报》第6期

[10]黄金老,2004:

《提高利率是一种柔性的市场化调控手段》,《金融研究》第10期

[11]武少俊,2004:

《2003--2004年宏观调控:

地方与中央的博奕》,《金融研究》第9期

[12]郭树清,2005: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基础》,《金融研究》第1期

[13]郑建明,2004:

《中国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4]谢平,2003:

《我国近年利率政策的效果分析》,《金融研究》第5期

[15]吴晓灵,2004:

《2004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现代商业银行》第9期

[16]梁红漫,2004:

《对近期几项利率政策调整的效应分析》,《南方金融》第5期

[17]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2004: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与实证》,中国金融出版社、

[18]程智军、夏德仁、张洪武,2003: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述评》,《金融研究》第5期

[19]蒋振声、周英章,2002:

《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金融研究》第9期

[20]巴曙松,2005:

《货币政策为何对房地产市场日趋敏感》中国经济时报,2005-4-4

(2)

[21]金德尔伯格,2000:

《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2]杨帆,2005:

《泡沫经济理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管理世界》,第6期

[23]彭兴韵,2007:

《2007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评析》,《中国金融》第15期

[26]邵川,2007:

《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现阶段我国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探讨》,《新金融》第6期

[27]肖才林,2007:

《我国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新金融》第6期

[28]王晓芳,2007:

《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选择与均衡框架构建》,《财经科学》第6期

[29]余小勇,2007:

《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第3期

3.具体选题方向

(1)2003年以来的宏观紧缩货币政策及其效应评价

说明:

是一个总括性的选题,可将人民银行出台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按时间排列,并且对每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效应作出评述性的介绍。

(2)影响我国加息紧缩效应的因素分析

说明:

由于我国利率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还有待改善,因此,西方国家运用最多、也最重要的利率手段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较次。

可围绕2003年以来加息效果的研究,对制约我国利率调控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

(3)从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性质

说明:

我国的宏观调带有深深的行政性烙印,如03年之后的投资用地行政控制政策,带有一定行政指令性的信贷政策等,但市场化的间接特征也是明显的。

可结合03年以来出台的具体货币政策措施,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性质的问题进行分析。

(4)我国的信贷控制政策在宏观紧缩性调控中的作用问题

说明: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由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不发达的原因,占主导地位的是信贷传导渠道。

因此,信贷规模与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信贷规模的收缩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操作中处于重要地位。

可按合03年以来的实践,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5)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效应分析

说明:

近年来的加息政策,以及影响信贷投向以及住房按揭的一系列选择性货币政策,主要针对的一个调控领域就是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其效果如何,是一个可以专题讨论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