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784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X 页数:175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5页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5页
亲,该文档总共1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1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历程.pptx

,第二章国际传播的发展历史及研究范式,国际传播的起源现代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国际传播研究范式,第一节国际传播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一、国际传播的起源国际传播起源于国际出现之际,可追溯到人类历史上古代帝国时期波斯帝国、希腊帝国、罗马帝国、古代埃及、古代中国。

国际传播的源头是指这些帝国间的信息传播。

古帝国间信息传播不可能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但很有必要。

维护帝国统治马匹、官文、烽火促进帝国间商业和贸易活动如“丝绸之路”加强帝国间的交流:

帝国间政治、军事、语言和文化体系各不相同。

二、发展历程前农业社会、农业社会里,国际传播作为一种传播形式更多是利用非大众媒体开展的广义上的国际传播,而不是依靠大众媒体的现代国际传播。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际传播只有到了工业社会才逐步出现。

根据国际传播技术和国际传播功能的演变,可以将国际传播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1、初步形成期(印刷媒体时期)这一时期,国际传播的发展主要标志两次传播革命(CommunicationRevolution)(美国学者罗伯特史蒂文森(RobertStevenson)提出)国际邮政体系的确立。

两次传播革命第一次传播革命:

人类发明文字,开始文字传播;第二次传播革命:

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技术,开始印刷传播。

文字和印刷是早期国际传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

将文字的发明和传播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传播革命,原因有三:

(1)它使人类传播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使人类文明知识得以传承和保存,可以积累型发展,促进人类的社会化进程;(3)打破统治阶级对信息的垄断,挑战统治阶级的权威性,体现文字所具有的独特革命性。

欧洲“中世纪”时期教皇绞死像布鲁诺这样的科学家和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焚书坑儒”和文字狱都是试图扼杀这种革命性的行为。

反面佐证了文字的独特革命性。

活版印刷技术称为第二次传播革命:

(1)传播速度可以大幅度提高;此技术发明前,欧洲大部分书籍用拉丁文写,一人一天只能写2-4页,书籍极为珍贵,数量也很少。

谷登堡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速度普及开来。

(2)传播信息量大增。

书籍数量增加,印刷种类扩增。

文字和活版印刷技术发明在技术上使国际传播成为可能,西欧工业革命和随后确立的国际邮政体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传播。

工业革命与国际传播工业革命使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间的国际交往成为必要。

工业技术发展,印刷成本降低,广告业务逐步成为报纸经济来源,从而出现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便士报)。

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太阳报。

大众化的报纸实际上是当时国际传播的基础。

国际邮政体系的确立:

1840年,英国的邮政总长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Trollope)实行邮政改革:

不管邮程多远,都使用单一邮资一便士的黑便士邮票(PennyBlack)。

这项邮政改革不仅使英国的邮政体系更具国际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为当时国际间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1874年,在瑞士伯尔尼成立的万国邮政联盟(UniversalPostalUnion,UPU)进一步统一国际邮政收费并确立了保护邮件隐私原则,从而确立了世界范围内的邮政体系。

1948年,该联盟成为联合国的一个特别机构。

这些邮政改革和联盟的成立对促进当时国际传播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结初步形成时期内,国际传播的特点:

主要渠道书面资料和报纸。

速度较慢,规模小,影响力有限此时的速度虽然比人类历史上的“烽火”时代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信息传播量也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传递速度还比较慢,规模还比较小,国际传播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因此,也有些学者甚至不把这一时期作为国际传播的一个发展阶段来处理。

2、通讯社电报时期主要围绕通讯社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电报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1835年世界第一家通讯社成立1927年荷兰首次对外广播将1835年是国际传播通讯社电报时期的起始日期。

原因有二:

第一,1835年,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创建。

通讯社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流动,使信息的产生和传递过程更趋专业化和系统化。

这为国际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1835年以后,许多现代传播技术陆续发明,先后被用于国际传播之中,扩大了国际传播的规模并逐步提高了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通讯社的创立是19世纪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讯社可以采集国内外各种新闻和资料,包括政治、商业、金融等各个方面。

通讯社因此迅速成为19世纪报纸的重要消息源,也同时扩大了其本身的业务范围和影响力。

“连环同盟”协议:

1835年,法国人查理哈瓦斯(CharlesHavas)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哈瓦斯社(AgenceHavas)1849年德国人伯纳德沃尔夫(BernandWolff)在柏林创办沃尔夫通讯社(WolffTelegraphenBureau)1851年德国人朱利叶斯路透在英国伦敦创办路透社(ReutersLtd),三大通讯社很快控制了欧洲的信息市场,并开始跨越国界向殖民地扩张,三大通讯社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1870年,三大通讯社签订“连环同盟”协议,瓜分世界信息市场,并把各自“领地”划分如下:

哈瓦斯社为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中美洲和南美洲;路透社为英国、埃及、土耳其、远东;沃尔夫社为德国、奥地利、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

1848年,美国纽约六家报纸创办纽约联合新闻社。

1900年,各地联合新闻社合并,组成统一的联合新闻社(AssociatedPress),简称美联社(AP),总部设在纽约。

刚开始是报联社,现已发展为美国新闻媒介的合作企业。

19世纪末,美联社也加入国际化的行列。

1870年“连环同盟”协议成立时,美联社名义上也参加了划分,但其“领地”只限于美国本土。

19世纪30年代,美联社逐步强大后,“连环同盟”协议被打破。

这些通讯社虽然在形式上主导了国际传播的信息流,且都是为各自的帝国侵略扩张服务,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国际传播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电报和无线电技术在这一阶段开始发明并得到应用,提高了国际传播速度,使原先需要几个月的信息传递过程缩短为几分钟;,增大了国际传播信息量,1868年全世界发电报次数只2900万次,1900年增加到3.29亿次;改变了国际传播方式,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电子传播时代,国际传播影响力因此扩大。

小结第一,传播速度提高,信息量增加,现代国际传播理念初步形成;第二,国际传播大发展,影响力扩大;故二次世界大战中,通讯设备(如海底电缆)成为军事破坏目标。

第三,国际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摩擦:

传播不平衡、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国际协调机制和经验。

由于国际传播缺乏国际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引发了许多传播问题,影响了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例如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的出现。

第四,国际合作和协调增多。

各国在国内建设国际传播体系的同时,都希望用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的形式来协调国际间的传播活动。

在此背景下,1865年与国际传播有关的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电报联盟(ITU:

InternationalTelegraph在Un巴ion黎)成立。

标志着国际间的电报业务走向有序发展道路。

1903年,柏林会议成立国际无线电电报联盟(RIU:

InternationalRadiotelegraphUnion)。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后,无线电广播的国际协调问题得到认真考虑,特别是国际间的营救。

1932年,国际电报联盟和国际无线电电报联盟合并,成立国际电信联盟(ITU:

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

这些国际联盟的成立有助于国际传播确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国际传播管理,促进了国际传播的发展。

故有学者把这一时期成为国际传播的国际会议时期,实际就是现代国际传播的初步形成时期。

3、国际广播时期人们一般认为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茨堡建立的KDKA电台是世界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始世界上第一家办理正式执照的广播电台,并通过电波向听众广播固定节目。

此后,澳大利亚、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先后建立广播电台。

到1925年,正式创办广播电台的国家已有20多个。

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国际广播的国家是荷兰。

从1927年起用荷兰语向东印度等殖民地进行广播,随后又增加了英语和印尼语广播。

此后,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相继开办国际广播电台。

到二战前的1939年,世界上共有27个国家开办了国际广播。

二战结束时的1945年,开办国际广播的国家已达55个。

国际广播诞生后很快就成为各国政府用来宣传本国政治、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的一个工。

各国专门成立政治宣传的机构,利用无线广播开展政治和外交斗争。

例如,1929年,苏联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开办了德语对外广播节目,德国电台立刻加以干扰。

二战的电波战。

二战中希特勒宣传部长戈陪尔把广播对位宣传工具,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法西斯军国主义宣传,并认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大肆编造虚假新闻,开始“广播大战”。

二战中两种宣传:

“白色”与“黑色”“白色”宣传:

主要传播真实的事实“黑色”宣传:

策略性地运用谎言或选择性地播放新闻两种宣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争取人心,打赢战争,但选择的方式截然不同。

前者,英国采用多;后者,德国有得多,前者效果好于后者。

二战各国对国际传播的信息控制手段:

电台干扰收缴视听设备:

收缴收音机,或通过法律禁止收听外国广播;黑客播音:

侵入敌方的新闻节目中插播虚假的声明或新闻;破译密码:

交战各方通过监听和分析广播节目来获取敌对国军用和民用的情报。

小结传播媒介:

以国际广播为主;以往以电报和无线电为主;传播目的:

非常突出政治性,以往突出信息传播为主要目的。

4、冷战时期斗争双方:

以苏联、东欧、中国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西欧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

1947年后,苏联的共产主义宣传成为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针对东欧集团和第三世界国家。

主要宣传机器:

塔斯社和莫斯科广播电台。

资本主义阵营以美、英为主。

美国的媒体主要有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英国的主要有英国广播公司。

这些国际广播电台由政府资助,为政府利益服务。

自由欧洲电台创建于1949年,自由电台创建于1951年。

主要用俄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和保加利亚语等17种语言,针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反共产主义宣传战。

美国之音重头节目美国音乐,以不同的内容和编排方式对世界不同地区播放。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这样说:

如果我们能教会苏联年轻人唱我们的歌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我们的要求采用我们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美国之音对我国也如此。

1989年“天安门事件”期间,其中文广播从平时的9小时增加到14小时,播出频率由5个增加到7个,新闻节目由每天17次增加到21次,且大量使用捕风捉影的消息来源及用心不良的流言。

与美国赤裸裸的宣传不同,英国广播公司的对外广播的新闻报道相对比较“公正、客观”,报道手法比较高明,尤其是它也间接批评英国政府本身。

小结以国际广播为主要传播手段政治性十分突出国际传播受到政府的高度控制,基本是政府宣传的工具,有时甚至在摧毁社会制度中起到重大作用。

5、多元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国际传播秩序的努力。

1973年,在阿尔及尔召开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关注大众传播领域里的工作”以“促进不结盟成员国之间的信息进一步的相互传播。

”1976年3月,不结盟国家在突尼斯举行的新闻部长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建立“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的要求,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成为信息同志的牺牲品,这种统治是对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文化价值的打击”。

世界格局变化国际经济全球化导致信息全球化传播技术进一步发展,国际传播媒体种类多样国际媒体市场整合,第二节国际传播研究范式,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是一群学者认为值得研究的一组概念和变量以及对其如何运作的专门看法。

国际传播研究范式是指国际传播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值得研究的概念、理论、理念和相关的变量,以及对它们所形成的共同看法。

国际传播研究范式可以分为以下三大范式:

国际媒体体系范式国际传播功能范式多元化范式,一、国际媒体体系范式主要从世界各国的媒体体系、各国社会和政府之间关系来考察与国际传播有关的现象和过程。

是出现最早的国际传播范式,影响力最大,可以说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传媒领域的有机延伸。

往往涉及各国政治体制、政治理念;把国际媒体、国际传播过程作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等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批判方法等,1.四种理论(报刊四种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四种大众传播理论)国际比较研究1956年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具体内容:

集权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报刊理论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集权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16世纪和17世纪的英格兰)第一种、也是最古老一种的传播制度理论代表人物:

柏拉图、尼科罗.马基雅维利、托马斯.霍布斯、黑格尔,柏拉图认为:

国家只有掌握在智者、明智的执政者手中才安全。

推崇极权主义统治,把贵族政体视为最优越的政体。

国家对意见要实施严格控制。

遣送所有违反法律的艺术家、哲学家和诗人;要求诗人们首先要把作品呈交给执政者审阅,请执政者来判断这些作品是否有益于公民的精神健康。

尼科罗.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压倒一切,公民的权益是从属的。

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主要观点:

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

一、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二、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三、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

比如,出版物的内容须由国家或君主决定,媒体不能对国家提出批评、挑战君王的权威;国家对发布不良信息或对国家做出批评的媒体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叛乱罪、煽动罪起诉媒体甚至关闭媒体机构。

代表国家:

伊朗、巴拉圭、尼日利亚、巴西、墨西哥、新加坡,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代表人物:

约翰.弥尔顿(英)、约翰.洛克(英)、约翰.米尔(英)、托马斯.杰斐逊(美),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不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应该让他在报刊上出现,自由讨论,有可能在讨论中,在一定时代中错误有可能压倒真理,但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取力量,最终战胜谬误而重现真理的光彩。

约翰.洛克政府论政府需民选产生法律由独立的司法机构来执行并为所有人提供相同的保护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应该分开保护生命、自由、财产等权利不可剥夺人民有权推翻遏制自由的政府,这些理念受到托马斯.杰斐逊的欢迎,被融入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

如:

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约翰米尔论自由主要观点:

强调个人自由表达言论的重要性,反对多数人的暴力压制意见就是压制真理错误的意见也可能包含为发现全部真理所必须的一点真理即使公众普遍接受的意见是真理,公众不会理性的去接受这种意见,而是视为一种先入之见,如果不对公众普遍接受的意见进行争辩,它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其对人们行为和性格的影响力这一理论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社会责任报刊理论20世纪中叶,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批判和发展以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1947年的报告为基础。

自由与负责的报刊(AFreeandResponsiblePress),社会责任论主张:

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需做到对每天的事件,在其有意义的语境中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理性的描述,即传媒必须进行正确报道,不能发布虚假新闻,必须区分新闻事实和言论;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通过言论版,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尊重已有社会准则;,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

”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不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

如果传媒不能确保公众利益,政府就有责任进行适度干预。

(这一思想米尔在论自由中也曾提到“保持报纸言论自由和政府干预适度平衡的必要性”)主要围绕传媒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来展开。

其理论体系中传媒的功能与自由主义体系基本一致,都是为大众提供信息并帮助社会协同发展。

理论合理,但比较理想化。

当前符合此要求的媒体模式几乎没有,即使美国的传媒体系也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美国在海湾和巴尔干地区大量使用的所谓贫铀弹药是聚放射生物化学三位一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此事一旦被仔细追究,会引起针对美国政府的严重政治、法律、经济、道德问题。

因此,美国主流媒体和美国政府心照不宣,极力避免报道有关的新闻和事实。

据统计,从年月日到年月多数日西,欧尽媒管体绝不大属于英语世界,却至少有条关于贫铀弹的英文报道,仅路透社便发了条新闻,法新社光是有关的英文新闻就有条。

而同时期的美国主要媒体的表现,“最令人震惊的是美国家知名度最高的精英报纸: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在贫铀弹新闻上异乎寻常的缄默。

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作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对立面提出,理论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思想,主要观点:

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几乎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由国家经营和控制。

与其他媒体体系不同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传播、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正面强调传媒的传播过程中的宣传作用和工具作用传媒体系不但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还帮助推动这些变革。

传媒因此被认为是政府的“喉舌”。

马克思曾用“耳目喉舌”来表述报纸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报纸是人民的喉舌。

1849年2月,他在驳斥反动势力对新莱茵报的控告时指出:

“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同年12月15日,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

“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可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大背景下,马恩所指的“耳目”强调了报纸代表无产阶级人民对当权者的监督作用,“喉舌”则是指人民可以借助报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报刊当作推动革命的手段。

继马恩之后,列宁从政治角度强调党报党刊的党性原则和喉舌角色,认为新闻事业是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所掌握的各种机关报刊,都必须“由确实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应该完全服从于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

讨论,我国媒体“耳目喉舌”论,提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维新派,变法维新时期:

文人对报刊社会功能的思考,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入侵,国内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加上朝政腐败、政府软弱,甲午战争后更是国势日衰,百姓不满许多文人志士主张变革,维新派知识分子尤以办报为主要手段。

梁启超在前人“去塞求通”思想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报刊“耳目喉舌”的社会功能。

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写道: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的“耳目喉舌”说强调报纸在封建君王的统治下消除上下内外之隔的作用。

同一时期的吴恒伟和谭嗣同也对报刊有过类似的比喻。

但不同的是,吴恒伟说的喉舌指的是报纸可供人民大众发表自己的想法。

谭嗣同则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认为报纸应该成为“国口”。

维新变法时期,“耳目喉舌”更多地被看作一种社会功能。

所谓“耳目”,是指报纸能帮助人们掌握国内外的消息,“喉舌”则是指报纸能让上情下传,下情上达。

主要围绕“通”字展开,报纸的作用在于开民智,通情况,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基本立场:

站在封建统治者一边,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以救国图存为指导思想,民族主义色彩浓厚,文人的忧国之心占据主导地位。

辛亥革命后,内涵有所发展。

梁启超曾说到:

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

”“若为报者能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斯可谓真善良之宗旨焉矣。

认识到报纸的资产阶级政党性和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作用,提出了报纸的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自此,耳目喉舌成为一种对报刊阶级性的表述。

报纸的舆论功能被突出,可以明确代表一个阶级的利益。

新文化运动时期:

外来思想影响下,媒体“社会公器”功能被强调,新闻学研究中对此理论进一步发展、延伸。

徐宝璜、张季鸾认为,喉舌的主体应该是人民大众。

不再强调报纸的国家立场,而强调报纸是社会公共机关,不是隶属于某个团体的私人事业,而是社会的耳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9年上海的党的生活最早提出了党报党刊的喉舌作用-“党的生活与其他刊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他要讨论党内的问题,而更在于他是一般党员的喉舌”。

1930年的红旗日报发刊词说,“本报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同时在目前革命阶段中,必然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之反帝国主义与反国民党的喉舌”。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致读者”的社论中说:

“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的共同的喉舌”。

强调报纸要成为无产阶级反抗敌人的宣传工具。

党报的“喉舌”性质从党组织的喉舌发展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确定了党报是组织的喉舌,是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刘少奇最早将“耳目”和“喉舌”两个概念结合起来,1948年10月2日,他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说:

“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的”。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后,根据办报实践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出于整个中国新闻改革的需要,党报从组织喉舌逐步转向了社会喉舌,认为党报应更贴近群众,并加强自身在全球的竞争力。

1989年11月,李瑞环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中,明确肯定了“耳目喉舌”的提法;几天后,江泽民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到20世纪90年代,媒体的“喉舌”性质已成为一种行业规范。

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

“我们党和国家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讨论,集权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你怎么看待这四种理论?

你比较喜欢哪种理论?

为什么?

2.威廉.哈克坦的五个理念(1981年世界新闻多菱镜)集权主义理念西方理念共产主义理念革命理念发展理念,西方理念:

前面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理论的结合,主要国家:

美、英、德、法、比利时、荷兰、挪威、意大利,主要特点(国家和其媒体体系):

法律体系能为个人自由和财产提供有意义的法律保障拥有较高的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国家政体为议会和政府分权制,允许反对党参政实现市场经济,拥有充足的资本或私人企业来支撑新闻媒体的活动新闻媒体有独立的新闻传统,即自由媒体的传统,思考,西方理念(背景)下的媒体会出现什么问题?

娱乐化垄断化,革命理念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来推翻政府或从敌对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的传播理念,其性质在当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