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8815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docx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

【篇一:

附二十四节气灸法各个节气取穴】

 

附二十四节气灸法各个节气取穴

立春(为春季的开始2月3-5日)

督脉:

大椎、命门、肺俞、肝俞、任脉:

神阙关元、中脘、太冲

雨水(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加

2月18-20日)

督脉:

大椎、肾俞、肝俞任脉:

神阙关元、期门、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冬眠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上升

较快)3月5-7日督脉:

大椎、肝俞、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中脘、合谷、太冲、

春分(日夜长短相等,分即均分

3月20-22日)

督脉:

大椎、肝俞、命门、脾俞任脉:

神阙关元、中脘、膻中、太冲

清明(含有天气明朗、空气清爽明亮、渐渐转暖、草木茂盛之意4

月4-6日)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神阙关元、鬼哭穴、足三里、合谷、

谷雨(雨水增加,大大有益谷类作物的生长

4月19-21日)

督脉:

大椎、百会、命门、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神门立夏(为夏季的开始5月5-7日)

督脉:

大椎、心俞、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不过

小满,还未大满5月20-27日)督脉:

大椎、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

足三里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6月5-7日

督脉:

大椎、脾俞、心俞、命门任脉:

神阙关元、足三里、劳宫夏至(夏季到了“至”到的意思)6月21-22日

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巨阙

小暑(暑是酷热的意思,小暑未最热)

7月6-8日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大暑(大暑是最热节气)7月22-24日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立秋(为秋天的开始)8月7-9日

督脉:

大椎、肾俞、脾俞任脉:

神阙关元、中脘、章门、太白

处暑(处暑是暑天马上结束的日子

8月22-24日)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白露(气温开始降落,天气转凉,清晨草木上有了露珠9月7-9日)

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脾俞任脉:

神阙关元、足三里、中府

秋分(表示日夜长短相等。

“分”即均分的意思9月22-24日)

督脉:

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

合谷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珠,渐有寒意10月8-9日)

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八髎任脉:

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10月23-24日)

督脉:

大椎、脾俞、肾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

立冬(为冬季的开始11月7-8日)

督脉:

大椎、肾俞、京门任脉:

神阙关元、涌泉、

小雪(开始降雪,小表降雪的程度11月22-23日)

督脉:

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

大雪(开始降雪,大表示降雪的程度12月6-8日)

督脉:

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

冬至(表示冬季到了12月21-23日)督脉:

大椎、肾俞、脾俞任

脉:

神阙关元、中脘、太溪、涌泉小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未最

冷1月5-7日)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

大寒(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1月20-21日)督脉:

大椎、肾俞、

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

艾灸注意什么:

1、注意严寒,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时候,特别是冬季不要碰冷水。

2、艾灸时期不要生气,假如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3、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简单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转慢,简单发生腹胀。

4、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时期不要吃食品,灸后半小时才能够吃饭。

5、艾灸前最好喝温开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点。

6、艾灸前能够洗温水澡,艾灸后半小时,能够洗热水澡,稍稍烫一点皮肤的温度。

7、有些人艾灸的时候,想泡脚,这样能够节俭时间,你能够泡热水脚,水温要高于50度。

 

8、首次艾灸的人,必定要学会顺序渐进渐渐适应热度,渐渐增加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领会吃不用,显得太燥。

9、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能够汲取,大的水泡,必定要挑破后在这里拔罐,使里面的病水尽量拔出。

而后平和灸,不要再使用艾灸罐,等泡康复后,能够持续使用艾灸罐。

假如泡在关节活动部位,要的等候结痂后在灸,关节部位不简单愈合。

温灸养生是经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转动于经络或患处周围,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随和血,滋润面色,发散健康神彩。

配合能量开释按摩,按摩中侧重浑身各部位的协调,身系统统与精神意识的和睦,同时在人体的背部用中医刮痧、拔罐、舒经活络精油按摩方法,可疏导经络、淋巴排毒,以达到舒缓压力、放松神经、调理五脏六腑的成效。

它能充分改良气滞血淤、肿胀酸麻,令人最大限度地开释能量、排除疲惫,享受轻松,达到内外和睦完满一致的最高境地。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能。

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逐疲;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均衡阴阳、保健防病。

温灸养生在美容方面有两大功能。

面部皮肤方面:

可加快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老化细胞代谢,新细胞重生增强,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白嫩,延缓衰老。

眼部方面:

可改良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延缓眼部的废弛老化现象,使眼部恢复光彩。

一、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解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全部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二、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可用于强体健身、防治亚健康、体质虚弱。

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全部虚劳损害。

三、独灸关元养生方

【施灸方穴】关元。

 

【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

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暖和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有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全部虚劳损害。

关元仍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

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只,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

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

海,就关元二百壮。

《类经图翼》云:

“关元主诸虚百损,可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

活人多亦。

然虚频率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

若要丹田安,三里未曾干。

”宋朝窦材说:

“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灼艾第

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命百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四、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五、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

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芥蒂:

身柱、郄门、三阴交,也能够灸膻中穴。

六、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七、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

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

八、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

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九、一般强健艾灸养生方:

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

【篇二:

24节气的艾灸取穴】

 

24节气的艾灸取穴。

1、立春艾灸

时间:

2月3-5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命门、肺俞、肝俞;任脉:

关元、神阙、

中脘、太冲

2、雨水艾灸

时间:

2月18-20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肝俞;任脉:

期门、关元、神阙

 

3、惊蛰艾灸

时间:

3月5-7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肝俞、肾俞;任脉:

合谷、太冲、关元、神阙、中脘

4、春分艾灸

时间:

3月20-22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肝俞、命门、脾俞;任脉:

关元、神阙、中脘、膻中、太冲

5、清明艾灸

时间:

4月4-6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鬼哭穴、足三里、合谷、关元、神阙

6、谷雨艾灸

时间:

4月19-21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百会、命门、心俞;任脉:

关元、神阙、神门

7、立夏艾灸

时间:

5月5-7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心俞、肾俞;任脉:

关元、神阙、膻中

8、小满艾灸

时间:

5月20-27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任脉:

关元、神阙、足三里

9、芒种艾灸

时间:

6月5-7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脾俞、心俞、命门;任脉:

神阙、关元、足三里、劳宫

10、夏至艾灸

时间:

6月21-22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膻中、关元、神阙、巨阙

11、小暑艾灸

时间:

7月6-8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2、大暑艾灸

 

时间:

7月22-24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3、立秋艾灸

时间:

8月7-9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脾俞;任脉:

关元、神阙、中脘、章门、太白

14、处暑艾灸

时间:

8月22-24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5、白露艾灸

时间:

9月7-9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脾俞;任脉:

关元、神阙、足三里、中府

16、秋分艾灸

时间:

9月22-24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任脉:

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合谷

17、寒露艾灸

时间:

10月8-9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八髎;任脉:

神阙、关元、

太渊、足三里

18、霜降艾灸

时间:

10月23-24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脾俞、肾俞;任脉:

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19、立冬艾灸

时间:

11月7-8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京门;任脉:

涌泉、神阙、关元

20、小雪艾灸

时间:

11月22-23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

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21、大雪艾灸

 

时间:

12月6-8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

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22、冬至艾灸

时间:

12月21-23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脾俞;任脉:

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23、小寒艾灸

时间:

1月5-7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

24、大寒艾灸

时间:

1月20-21日

艾灸穴位:

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

【篇三:

艾灸方法及有关知识】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焚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换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变为我所用,成立人体的均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进而

治愈疾病、提升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日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

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机遇。

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能够用于各样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的治疗,仍是一种自但是高效的保健方法。

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

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芥蒂;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

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

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样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

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

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缓慢。

五官科病症:

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关元”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健;

2、春分灸“曲池”预防眼病;

3、秋分灸“足三里”强健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

很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健的目的。

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服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健元阳。

关元穴别名丹田,拥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分,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健保健的主穴。

《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

”冬至的关元灸恰巧知足了“补必兼温”的特色,

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升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阳历1月5~7日)宜养肾;中医以为“寒性呆滞,寒性收阴”。

艾灸肾俞、涌泉、

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明显成效。

大寒(阳历1月20~21日)润肺除恶燥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艾灸肺俞、

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阳历2月3~5日)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

发。

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阳历2月18~20日)《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

湿

邪易困扰脾胃。

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能够健脾利湿。

惊蛰(阳历3月5~7日)顺时养阳春季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

艾灸肝

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阳历3月20~21)要防旧疾发;百草抽芽,百病发生,春分防故疾复发。

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重点。

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能够增补肝的精气。

清明(阳历4月4~6日)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伸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

气而润濡。

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能够预防高血压。

谷雨(阳历4月19~21日)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

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能够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阳历5月5~7日)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重申:

“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

如冰雪在心,酷热亦于吾心少减。

不可以够热为热,重生热矣”。

夏季心火旺。

介绍:

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能够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滿(阳历5月20~22日)除湿正当时人依靠天地里灵气而生,适应四时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

小满湿热重,小心风疹找上门。

艾灸脾胃地区能够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阳历6月5~7日)提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

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夏至(阳历6月21~22日)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节气,养生要

适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色,注意保护阳气。

艾绒汗蒸能够调治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阳历7月6~8日)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擅长养生的人长寿,

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提防暑湿至水肿。

艾灸丰隆、承山、会阴能够健脾祛湿。

大暑(阳历7月22~24日)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机遇,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

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关于那些每逢发生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

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正确的治疗机遇。

立秋(阳历8月7~8日)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

立秋养收,以适应天地之气。

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

隆能够祛湿养胃。

处暑(阳历8月22~24日)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情景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艾灸腹部穴位,中医以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阳历9月7~9日)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

也。

”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阳历9月22~24日)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

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

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阳历10月8~9日)御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买卖,常欲负气在下。

”意即每年阴历八月初一此后,很快进入暮秋和严冬季节,应该重视足部保暖,防备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能够保护下身暖和。

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阳历10月23~24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本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

为何脾是生痰之源?

就在于它是管

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为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

健脾。

此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倒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治脾胃是重点。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阳历11月7~8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三九补一冬,来

年无病痛”“冬季进补,开春打虎。

”艾灸背部膀胱经可保养阳,补肾精。

小雪(阳历11月22~23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含“燥”“火”中医称之

为“六邪”。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阳历12月7~8日)要温补避严冬属阴,大雪节气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

这时假如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能够调整体内

 

的阴阳均衡,特别是阴虚的人。

中医以为,水是阴中的至阴,所以严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

大雪补适合,一年不受寒。

艾灸涌泉、肾俞、

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阳历12月21~23日)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

”也就是要封闭全部开泄的气机,要珍藏住。

冬至一阳生,

从这天开始阳气慢慢上升了。

艾灸肾俞、至阳能够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如何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同等。

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要素。

掌握最正确灸量,有助于提升疗效,防备不良反响。

施灸剂量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1.由时节、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

另如北方风寒凛凛,

灸量宜大;南方天气暖和,灸量宜小。

不一样的年纪、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一样。

古有以年纪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纪由小至大而递加壮数,以壮年为限度。

尚应试虑体质状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别而定灸量大小。

此外,因为种族差别,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

另如灸治急症、多半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五十壮”、“百壮”、“二三百壮”、“五百壮”、“七八百壮”等描绘随地可见.《扁鹊心书》言:

“重病宜灸脐下五百壮”等。

但也有医家持不一样建议,如《千金要方》以为施灸壮数应以身

体部位来定,“苦卒暴百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可是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

”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

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浅陋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

如《备

急千金要方》云:

“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

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

实验也

 

发现,肌肉浅陋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成效佳,多灸之

后效反

差。

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

《备急千金要方》云:

“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

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

?

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否则,艾炷可小至粟粒大。

在施灸时,经过选择

适合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6.由患者感觉定灸量

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

依据不一样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

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

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照。

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

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陋处,能够经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备不良

反响,获得预期成效。

恰如《神灸经纶》所云:

“若并灸之,恐节气血尴尬,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自然,上列各条的详细施灸量应综合考虑。

一定指出的是,从历代记录及已有的经验看,一般而言,创伤灸疗,成效较佳。

但对现代人来说,灼伤皮肤的灸疗常常难以接受,为增强剌激量,可采纳连续多次短时间的强剌激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一次极强剌激,近似创伤剌激的成效。

操作重点1.

灸材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

这是因为艾条能够较好控制灸量,包含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

但其实不限制,艾炷灸、隔物灸等。

2.取穴宜少,但应选摘要穴。

施灸次序:

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

详细要求为:

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频频上下左右挪动,“上下往返,

号称雀啄;左右摇晃,有类飞驰”,以产生一种动向的剌激。

这类动向剌激一定是连续的均衡的,也就是说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一定

均衡,作用不可以中止,这主要有益于灸剌激量的累积,正是在这类剌激量累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灸的感传。

什么体质的人适合艾灸?

 

导读:

什么体质的人适合艾灸呢?

这可能是好多喜爱艾灸朋友的关怀的问题。

要知道这个答案,就要先来认识下中医的体质分类以及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体质:

中医人体体质分类有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气郁质。

第一要搞清楚自己是属于什么样的体质,比方说阴虚或阳虚等,而后再依据自己体质进行艾灸治病,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以下介绍下身体各样体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