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9559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

“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

“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

“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

“问女何所思?

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

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

“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

译为“与……比,哪一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0、“何……之有”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

可以译为“有什么……呢?

”例如:

《公输》:

“宋何罪之有?

11、“无乃……乎”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

译为“恐怕(只怕)……吧”。

例如《崤之战》: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不亦……乎”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

如《卖油翁》:

“吾射不亦精乎?

13、“得无……乎(耶)”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如《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促织》: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4、“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如: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

(柳宗元《封建论》)

15、“如(若、奈)……何”此式表示对某事(人、物)怎样对待或处置。

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如《愚公移山》:

“如太行王屋何?

”《西门豹治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15、“何为”此式多用于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

译为“为什么”。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

16、“何以……为”此式用于反问。

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

例如《汉书·霍去病传》: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

译为“要……干什么”。

如《项羽本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7、“与其……孰若”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

可译为“与其……不如”。

如《冯婉贞》:

“与其坐而等亡,孰若起而拯之?

18、“之谓也”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

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

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

译为“这就叫做……”。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两例:

“……夫子之谓也。

”和“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之谓也:

大概说的就是……吧

19、“何有于”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

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如《论语·述而》: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既……且(又、亦)”此式表示二者兼有及语意的递进。

译为“既……又……”。

如《诗经·小雅》: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2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2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例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

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

夫;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

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曰: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译文:

孟子说:

“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

‘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又说:

‘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如令所说的好臣于,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

沛公曰孰与君少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

四、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  (《战国策•中山策》)

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2)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如: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子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

[译文]:

墨子说:

"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

'(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你)一定不肯干.(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

又说:

'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

所以说:

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词

李清照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

“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

“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

“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   易:

改变                     

B. 众皆不顾               顾:

顾惜

C. 众皆哂,或有怒者       哂:

讥笑                      

D. 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葺:

修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创作始于唐,到了五代的时候,《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开始流传。

B. 李清照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指出这些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

C.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萁之诗”。

D. 李清照认为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②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对词创作,李清照提出了哪些审美要求?

【答案】

(1)B

(2)A

(3)①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在世上获得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

②当这个时候(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已经),就有人埋怨(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4)①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②协乐,即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③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④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⑤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解析】【分析】

(1)B项,“顾:

顾惜”错误。

“顾”,应是注意,在意的意思。

故选B。

(2)A项,“到了五代的时候……开始流传”错误。

原文第2自然段紧承第1自然段,《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在唐时就有了。

属于信息错位。

故选A。

(3)本题翻译赋分点:

①逮,到了;涵养,休息生养;声称,声名;大得声称于世,状语后置句。

②明,照明;或,有人;咎,埋怨;极,尽享。

(4)此题答题区间在四、五段。

文中作者主要用否定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摘出相关内容,推出正面观点即是作者的审美观。

一,勿“破碎”,是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提出来的,这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实则包含着对词的意象的要求,要求作品应该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

二,要有“铺叙”。

她批评晏几道的作品“苦无铺叙”。

主张词要展开些,尽可能写的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前后呼应,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总结。

三,讲“故实”,她批评秦观词说其“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故实即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这反映了李清照对词人文化修养的要求。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她批评柳永词说: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贺铸词说:

“苦少典重。

”这种典雅美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李清照词学观的综合的体现。

故答案为:

⑴B;⑵A;

⑶①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在世上获得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

②当这个时候(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已经),就有人埋怨(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⑷①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②协乐,即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③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④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⑤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附参考译文】

   乐府的曲调和歌词都很有名。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

然后对众人说:

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

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

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

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

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

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

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

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

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

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

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

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

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

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

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

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

而且他们的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

比如当世(北宋后期)的那些词牌名叫《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的,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来是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韵则与音律协调,但如果押入声韵,就不能作歌唱了。

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巩),他们的文章有西汉时风格,但如果他们作词,只怕会让人笑倒,因为这样的词读不下去。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词别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却不多。

后来晏叔原(晏几道)、贺方回(贺铸)、秦少游(秦观)、黄鲁直(黄庭坚)一出,才得词中三味。

但是晏几道的词短于铺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

秦观的词却致力于婉约、情深一片,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西,就像一个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

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

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

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

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

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

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

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

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

适东方大蝗,徐、邳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