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9934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docx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

文言学习

01210938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四)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词类活用

   在《考试说明》中,词类活用属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中的一种。

由于词类活用涉及到的问题较多,也有相当难度,因此单独列出来,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力争在复习备考时迅速突破难点。

   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

(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

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梁以此奇籍。

(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

②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

③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②遂王天下。

(就称王于天下)

   ③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孔子对公冶长说:

“可以娶妻子。

”)

   ②左右欲兵之。

(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③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晋师军庐柳。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②秦伐韩,军于阏与。

[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②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2.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

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②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3.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稍出近之。

(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4.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二)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

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

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三)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

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不迁怒,不贰过。

(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五、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

例如:

   ①嫂蛇行匍伏。

(嫂子卑躬屈膝)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③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①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②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③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2.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①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②句的“师”与③句的“客”都与此同。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①②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③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④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③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①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②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③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5.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

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

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

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

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

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

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

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1.表示每一。

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①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

②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2.表示渐进。

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先主曰:

“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①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

②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3.表示往昔。

例如: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

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

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

例如: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

②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

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

王与语,说之。

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

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

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

纲觇帝旨,广布枚尉,日摘②臣民阴事。

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

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

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

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

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

籍故晋王、吴王,干没金宝无算。

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③。

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④其首,脑裂几死。

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

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

“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瑛如其言,无敢纠者。

纲喜曰:

“是无能难我矣。

”遂谋不轨。

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具有状。

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注:

①燕王:

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

②摘(tì):

揭发。

③乘舆:

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

④挝(zháu):

击,敲打。

⑤碟(zhé):

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便辟诡黠    ②便言多令才   B.①深文诬诋    ②文过饰非

   C.①载入私第,弗予直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D.①命优童奏乐奉觞                 ②请奉盆缶秦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纲叩马请自效                        B.令典亲军

   C.籍故晋王、吴王                       D.得王冠服服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王与语,说之                      B、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北与寇往来其间                      皆以美于徐公

   C、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D、我故射不中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朱亥故不复谢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用以刻画权奸纪纲形象的一组是(  )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

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裂开而身亡。

   D.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

   译文:

                                                     

   ②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

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曰:

“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

因兄子丧自刻归。

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

出为河间王厩长史。

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阳嘉二年,诏举敦朴,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宗。

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

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朝廷不能用。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

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

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列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边方扰乱,米谷踊贵         踊:

物价上涨

   B.遂寝蒐狩之礼               寝:

停止

   C.融乃感激                  感激:

感慨

   D.稽久不进                   稽:

停留

   8.下列每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愚夫不为                        B、①诣东观典校秘书

       ②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②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C、①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               D、①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②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        ②重在东观著述

   9.下列加点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得赦还,复拜议郎                         B.欲仕州郡

   C.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                  D.会羌虏飙起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明因其个性而造成马融仕途不顺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  ②上《广成颂》以讽谏。

忤邓氏,滞于东观。

/③因兄子丧自刻归。

/④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⑤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

/⑥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融起初的老师挚恂教授儒学,马融随其游学,博通经籍,并受其影响不愿为官。

   B.马融在为饥饿所困时,后悔不应邓骘之召,并因此否定了老庄的思想。

   C.马融在东观负责校对朝廷图书时,与当时的俗懦庸士意见不合,后写文予以讽谏。

   D.马融曾有事触犯了大将军梁冀,因此受诬陷。

罢官后,又被剃去头发流放到北方。

   12.翻译下面语句

   ①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译文:

                                            

   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译文:

                                                          

   附: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A[A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句为一般用法。

  2.B[B项为一般用法,其他三句中加点词皆为使动用法。

   歼灭难点训练

   1.D[“奉觞”的“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2.A(“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

“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

“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

“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3.A(A组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

B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

C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