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00164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docx

高中语文届高三语文模拟卷

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卷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原创】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

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

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

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

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

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

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

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

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

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

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

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

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

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

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影响深远。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答案】D.(偷换概念,原文是“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

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答案】D.(因果不当,“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错,原文是“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是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

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答案】C.(“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错,原文是说“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上述见解”是指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原创】

百岁老人杨绛走了。

一时间,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开始转发吊唁文字,从生平往事到悼念文章,传遍了朋友圈,述说着这位老人的独特魅力,以及她给世人带来的力量。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是杨绛翻译英国诗人兰德诗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这也正是她自身品格的写照。

在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先生就是温润如玉的慰藉。

当我们缅怀杨绛先生时,更多的是想要触碰这个清静如水、淡泊名利的灵魂。

杨绛先生用她的一生,活出了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至高境界”。

出生书香门第,从小文笔出众,外语天赋极高,本应是旧时代千金小姐的她,在经历了荒诞年代的苦难之后,和先生钱钟书、女儿钱瑗像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样,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杨绛先生的描述中,阖家团圆的日子安之若素,云淡风轻,金钱的诱惑、名利的光环都被摒除在外,他们甘当一个长期身居陋室、吃苦耐劳、只知埋头做学问的中国知识分子。

如今,浮华与名利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人们纷纷热衷于“上头条”“上热搜”,为了在某热门榜单上夺下一席之地而争得“头破血流”,相比之下,在生活中几近“隐身”的杨绛先生像个“另类”。

在媒体们绞尽脑汁想要登门采访的无数次请求中,杨绛先生始终闭门婉拒。

每年生日的这一天,杨绛先生也选择以“躲避”的方式,安静度过。

九十岁寿辰时,她曾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在百岁大寿时,杨绛曾对比较亲密的几位朋友说,天太热,别来祝寿了,“你们在家替我吃一碗寿面,别麻烦大家了。

“最才的女”,是钱钟书先生对妻子的最高评价,源于爱,更源于敬重。

杨绛先生留下的最令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等身的翻译作品。

曾在欧洲留学多年的她,留下了许多英法文学译作。

为了翻译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精益求精的杨绛先生放弃了从英语、法语等版本转译的途径,选择直接从原文入手,为此,48岁的她,开始自学西班牙语,耗费十多年心血才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

“她决不拿时间换产量”,著名翻译家叶廷芳曾撰文回忆道,我们这些译者一般每天译2000字左右,杨绛却称每天不过500字。

杨绛曾告诉他,“我翻译其实是很慢的,首先要把每段话的原意弄清楚,然后把每个原文句子统统拆散,再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

追求内容传神、译文地道,却不拘囿于字句的方寸之间,文字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读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种审美愉悦感。

在翻译成就之外,杨绛先生创作的剧作、小说、散文也一直是学界持续研究的重要文本。

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杨绛文学创作的顶峰。

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而杨绛却自谦道:

“《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

”杨绛的一切都是“试”,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与她的“认真”密不可分。

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一生节俭。

杨绛先生在社科院的助手曾透露,她家里从未装修过,纸要反正面用,还把玻璃罐头瓶带给同事腌制咸菜。

就是这样清贫了一辈子的老人,在90岁那年,拿出了自己与先生共同积攒的72万元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母校清华大学,以“好读书”为名设立奖学金,并宣布,将日后所出版的所有钱、杨二人作品稿酬、版税都投入该基金中。

在出席奖学金的颁布典礼时,杨绛衣着朴素,面带微笑地说,“今天,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一个是去世的钱钟书,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女儿钱瑗,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

‘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

“让真正爱读书的孩子,有书读”,杨绛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在一点点慢慢实现。

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杨绛先生的所做所言,履行着一名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先生之笔,于无声处见喜悲;先生之风,绚烂至极见真淳。

也许,你我都无法在这个时代活出先生的风骨,所以,我们敬重她,仰望她。

(选自2016.5.26《人民网》中《人生边上其美如斯》作者黄维、陈苑等,有删减)

【相关链接】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散文随笔《我们仨》,哲理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杨绛文集》八卷等。

(摘自《XX百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媒体绞尽脑汁想要登门来访的无数次请求中,杨绛先生始终闭门婉拒。

每年的生日,她也是选择“躲避”的方式,安静度过。

这些都显示了杨绛先生作为文化人孤傲清高的一面。

B.杨绛先生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被公认为是她文学创作的顶峰。

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C.杨绛小说的翻译,都是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原著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这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因此读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种审美愉悦感。

D.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

“让真正爱读书的孩子,有书读”,杨绛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答案】:

C.(A项“孤傲清高”错,这是淡泊名利。

B项“被公认为”错,文中是“堪称”即“可以称得上”。

D项“终于实现”错,文中是“在一点点慢慢实现”。

5.钱钟书评价妻子杨绛是“最才的女”,其才华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参考答案】①著名翻译家,有等身的翻译作品。

②精通几国语言,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③创作的剧作、小说、散文也一直是学界持续研究的重要文本。

(答1点给1分,答2点给3分,答3点给4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文中说杨绛先生“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又说她“身居陋室,心怀天下”这矛盾吗?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5分)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矛盾。

(1分)

“与世无求,与人无争”是指:

①淡泊名利,不求浮名,不重金钱。

②一家人安之若素,云淡风轻,只知埋头做学问。

这体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

(2分)

“身居陋室,心怀天下”是指:

①不尚奢华,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鼓励和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

这体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履行着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所以两者不矛盾。

两者完美的结合,正是一个知识分子高尚情操、人格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完美结合。

(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改编】

老锁匠

曹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

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

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

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

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

看着锁匠铺头上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

”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

“我是做锁的。

”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

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

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

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

”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

“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

”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啪”!

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

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了年轻人的行囊了。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

“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

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

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

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

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

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让我来试试吧。

”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

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

“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

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了顾客的新宠。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秀美古朴的客家古镇图,把读者带到一条美丽的古街,为锁匠铺及老锁匠的出场创设了典型环境。

B.老锁匠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握着祖传下来的味道,这说明他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更体现其性格中固执的一面。

C.看着被解开的古锁装进了年轻人的行囊,老锁匠的眉头紧紧地绞在了一起,不仅仅是因为失去古锁而心疼,还因困惑和不解,即为什么年轻人不用钥匙就能打开他做的锁。

D.文中写煤气泄漏这一情节,目的在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煤气泄漏,才使老锁匠有机会第一次不用钥匙打开锁,才有了后面二人的合作。

E.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对年轻人持否定态度,如年轻人与老锁匠打赌赢了时对老锁匠表现得轻慢;在给发生煤气泄漏的那户人家开锁时他很紧张;当老锁匠提出试试时,他持怀疑态度。

【答案】:

B、E。

(B项,“更体现其性格中固执的一面”错误,老锁匠这样做只是对传统手艺的一种坚守;E项,“作者对年轻人持否定态度”说法绝对,文中写年轻人给发生煤气泄漏的人家开锁时很紧张以及他不相信老锁匠的开锁技术,并不能体现作者对他的否定;)

8.小说在刻画老锁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①对传统手艺坚守(热爱)。

虽然没有客人,但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被擦得干干净净。

②讲信用。

与年轻人打赌,自己输了,忍痛让年轻人把赢的锁带走。

③制锁技艺精湛。

锁铺里挂着各式的锁,每把锁都是一件工艺品,看得年轻人连连称赞。

④虚心学习和接受新的技术。

后来他与年轻人合作,制作出深受顾客欢迎的新锁。

(每点1分)

9.老锁匠可以看作传统技艺的代表人物,而年轻人则是现代技艺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技艺和现代技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的结合,才是技艺长久发展的关键。

老锁匠是传统技艺的代表人物,但有些传统技艺因为现代技艺的冲击而面临失传;现代技艺有其先进的地方,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与传统技艺结合才能解决。

而正是因为老锁匠和年轻人的合作,也就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的结合,才有了更好的产品,制锁技艺才有了更好的发展。

因此,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携手并进,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原创】

顾越字允南,吴郡盐官人也。

家传儒学,并专门教授。

越幼明慧,有口辩,励精学业,不舍昼夜。

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至于微言玄旨,九章七曜,音律图纬,咸尽其精微。

  初为南平元襄王伟国右常侍,与文发俱入府,并见礼重。

寻转行参军。

大通中,诏飙勇将军陈庆之送魏北海王颢还北主魏,庆之请越参其军事。

时庆之所向克捷,直至洛阳。

既而颢遂肆骄纵,又上下离心,越料其必败,以疾得归。

裁至彭城,庆之果见摧衄,越竟得先反,时称其见机。

及至,除安西湘东王府参军。

及武帝撰制旨新义,选诸儒在所流通,遣越还吴,敷扬讲说。

  越遍该经艺,深明毛诗,傍通异义。

特善庄、老,尤长论难,兼工缀文,闲尺牍。

武帝尝于重云殿自讲《老子》,仆射徐勉举越论义,越抗首而请,音响若锺,容止可观,帝深赞美之。

由是擢为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

  及侯景之乱,越与同志沈文阿等逃难东归,贼党数授以爵位,越誓不受命。

承圣二年,诏授宣惠晋安王府谘议参军,领国子博士。

越以世路未平,无心仕进,因归乡,栖隐于武丘山,与吴兴沈炯、同郡张种、会稽孔奂等,每为文会。

  及废帝即位,拜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如故。

领天保博士掌仪礼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或谮之宣帝,言越将扇动蕃镇,遂免官。

太建元年,卒于家,年七十七。

(节选自《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领天保博士/掌仪礼/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B.领天保博士/掌仪礼/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C.领天保博士/掌仪礼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D.领天保博士/掌仪礼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答案】B.(作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抓关键的名词、动词。

“因请假东还”的主语是顾越,所以可排除A、D项,“掌”是动词,“礼仪”是“掌”的宾语,所以可排除C项,答案选B。

正确的断句是“领天保博士,掌仪礼,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

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20岁。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B.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现指去当兵。

C.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

D.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答案】A.(“弱冠”是泛指男子20左右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而A项是泛指,包括男女,不准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越自幼敏慧,励精学业。

顾越激励自己精通学业,不放弃每个白天黑夜。

至于精微之言,玄奥之旨,《九章》中的七曜,音律和图纬,都尽探其精到细微之处。

B.顾越预见机兆,见机行事。

陈庆之护送元颢回北方主政魏国,顾越参谋军事,不久看到元颢骄横放纵,上下离心,料定他必将失败,以病为由辞官还乡,后陈庆之果真被摧败。

C.顾越擅长论难,娴熟文辞。

顾越亲自在重云殿讲解《老子》时,论述义理,激情昂扬,声音响如洪钟,举止可观,皇帝大为赞赏,因此被提拔为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

D.顾越具有忠君思想。

侯景之乱,贼党几次授予爵位,顾越坚誓不接受。

后因见世路不平,没有心做官,回乡隐居。

宣帝辅弼政事时,华皎起兵反对,顾越趁机请求准假回到东部。

【答案】C.(“亲自在重云殿讲解《老子》”的是武帝而非顾越。

“激情昂扬,声音响如洪钟”不对,原文是“越抗首而请”,意思是顾越昂首而请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2)及武帝撰制旨新义,选诸儒在所流通,遣越还吴,敷扬讲说。

【答案】

(1)二十岁时到都城游学,如有学识渊博之士,必定去登门质疑问难,研讨谈论,毫无倦意。

(得分点:

“弱冠”:

二十岁;“通儒硕学”:

学识渊博的儒者、饱学之士;“造门”:

登门;“游学都下”:

到都城游学;句子大意。

(2)当武帝撰写制旨新义时,选择诸儒士到所在地进行传播,派顾越回到吴郡,宣传讲解。

(得分点:

“及”:

当;“撰”:

撰写;“流通”:

流转通行,传播;“敷扬”:

宣传;句子大意。

【参考译文】

  顾越字允南,是吴郡盐官县人。

家中继承儒学,并有专门的教习传授。

顾越自幼聪明敏慧,有口才,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