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09154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学科:

二年级数学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学习流程

主要内容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学科:

二年级数学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学习流程

主要内容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课题:

认识米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学科:

二年级数学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学习流程

主要内容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

教师指出:

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

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

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

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

为什么?

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课后反思

课题:

认识线段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学科:

二年级数学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学习流程

主要内容

一.情境引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

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

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

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

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课后反思

课题:

确定长度单位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学科:

二年级数学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学习流程

主要内容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

(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

(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

(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