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414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9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 种群和群落.docx

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带答案解析专题16种群和群落

专题十六种群和群落

2018

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

2.(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3.(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4.(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

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5.(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6.(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7.(2018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D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8.(2018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

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9.(2018海南卷,29)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内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C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A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N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由于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内,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17-2010

一、选择题

1.(2017全国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2017全国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3.(2017北京)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4.(2017江苏)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冶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5.(2016全国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6.(2016北京)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7.(2016浙江)下列是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8.(2016江苏)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实验

编号

实验名称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镜检1:

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

镜检2:

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菠菜叶表皮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人口腔上皮细胞具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液泡和线粒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

9.(2015广东)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

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

值约为120000个

10.(2015新课标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11.(2015浙江)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12.(2015北京)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

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13.(2015江苏)(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14.(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15.(2014广东)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16.(2014北京)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时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病毒和兔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17.(2014福建)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18.(2014浙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19.(2013福建)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0.(2013新课标Ⅰ)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21.(2013江苏)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22.(2013浙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

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3.(2012新课标)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24.(2012广东)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5.(2012北京)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26.(2012福建)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27.(2012浙江)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28.(2011江苏)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垂直带的制备类型诧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无关

29.(2011江苏)(多选)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虫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30.(2011安徽)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31.(2011北京)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32.(2011全国)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33.(2011重庆)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34.(2010广东)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

35.(2010浙江)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36.(2010山东)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37.(2010天津)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38.(2010安徽)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

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类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型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类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型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二、非选择题

39.(2017全国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学+科网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