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718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docx

中考作文技法系列讲座1

技法一:

应试作文的审题方法(《中考作文技法》)

(一)应试作文的审题步骤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序幕,是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重要的一环。

有经验的考生,应将审题过程分作四步走完。

1.扫视

快速扫读文题,以明体裁,找重点,求范围。

扫读的内容为:

①看文题的类型——看是命题、半命题,还是要求自由拟题;看是材料作文、条件作文,还是想象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

②看文题的内容——是记事,还是写人;是议论,还是说明;是写学校,还是写家庭;是写文,还是写信……

③看文题的表达——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④看文题的多少——是一个题,还是两个题;是独立的两个题,还是一材两题。

2.品析

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重点:

①理解完整命题的含义,明确重点,确立中心。

②分析半命题的表达形式,理解要求,仔细斟酌之后再进行“完形填空”。

③阅读文题中的材料,从提炼观点、改写续写、其它用途三个角度判定其作用。

④体味材料的含义,初步提炼观点。

⑤观察文题中的图画,品析含义,提炼主题,确立立意角度。

⑥品读话题作文的材料与要求,确定自己的作文内容。

3.补读

审读构成文题的其它因素,着重查看:

①文章体裁和字数的要求。

②关于拟题、取材、格式方面的要求。

③关于材料处理的要求。

④作文过程中不容违反的规矩。

⑤其它特别的要求。

4.深究

①对看不懂的材料再从头读过,仔细推敲。

②细读文题中的解释、举例、说明与提示,看其中隐含有哪些对写作构思有用的信息。

③研究文题前后附加的成段的语言文字,看其中是否隐含有对文题写作构思的一些暗示。

以上四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步的“品析”。

品析文题时,速度不妨放慢一点,时间不妨拉长一点,以确保真正地理解题义。

为了理解的准确,除了从字面意义上直接体味之外,还可以运用如下两种方法:

①增删。

或在文题中增加字词,或从文题中减少字词,从增删之后变化中体会文题的表达重点,从而强化对文题的理解。

②对比,将卷面上的文题与平时见过的或考前训练过的文题进行对比,从中体会到大的差别或细微差别,以防止草率套用原先熟悉的材料。

以上四步,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实际上在操作上是揉为一体的,只不过是审题中要注意的四个侧面,我们在考场上一定要为自己负责,细心审慎地“步步到堂”。

[练习]

1.在“真   ”这个文题中,“”可用什么内容来代替,横线上可以填进那些上应的内容?

用这个文题进行作文应该扣住哪个字?

2.读下面中考作文题,然后答题:

以“冬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以冬夜中的人、事为主要叙写内容;以景物描写作必要的渲染烘托;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不少于500字。

①题目中哪一句话对作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提示?

②题目中哪一句话对提高作文的档次进行了提示?

3.在中考作文题“可敬天下父母心——记家长对我期望的二三事”中:

①文题的表述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

②题目中暗示的文章主题是        

③题目中表示文体色彩的一个词是        

④我们作文时应扣住文题中的        、               

4.下面是一个很长的中考作文题,你读一读,审一审。

看你发现了哪些对作文有用的信息。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作文:

现在社会上有种风气,父母爱孩子,真有点近乎溺爱。

只要求孩子读书、升学,至于待人接物、劳动、生活等等都置之脑后了。

特别是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了下来。

小到洗一块手绢,一双袜子,都是妈妈代劳,这是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

我的父母却不然,他们严格要求我会生活,爱劳动,不怕吃苦,勤奋、节约,对我的缺点从不迁就。

所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

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或“这样要求我”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其中代替父母或老师,正式写文章时将它代进去。

本文也可以取材于所见所闻,但要用第一人称写。

(提示:

1.“”可指任何一个人,横线上可填任何一种性质的特点或行为;“”可指任何一件物品,横线上可填任何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可指任何一件事,横线上可填任何一种对事的评价用这个文题进行作文应该扣住“真”字2.①以冬夜的人、事为主要叙写内容。

②以景物描写作必要的渲染烘托3.是生动的、直露的②可敬天下父母心③记④期望二三事4.审题中发现:

①“学会了走路”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②文题中的材料是暗示要写别人对“我”严格要求和“我”自己的努力③作文时不一定要写自己的父母④作文的内容也可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

(二)仔细领会文题的要求

为了严谨和科学,也为了考生尽量少失误,中考作文题的命题者总是要在文题前后交代几点,并冠以“要求”、“注意”等提示语。

在这简短的文字中,有着丰富的、指令性与指导性兼容的信息。

若不细细咀嚼、领会就匆忙着笔,可能会给考场作文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在作文应试中,不可不仔细研读文题的“要求”。

文题的“要求”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交代

每个文题之后必有此项内容。

综合起来看,大致包括如下若干方面:

①书写的要求;

②字数的限定;

③取材的范围;

④表述的对象;

⑤文体的类别;

⑥拟题的方式;

⑦写作的禁忌;

⑧违规的处理。

这方方面面的“要求”,具有明晰的、干脆的指令性,只能遵从,不能违反,否则会影响得分。

如某地中考作文题“告诉你我的一件新鲜事”中,有如下的作文要求:

①内容具体。

②以记叙为主,不能用书信的格式。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否则扣分。

④字迹清楚,标点占格,卷面整洁。

⑤全文不少于600字,不超过800字。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内容不具体者,要扣分;不写记叙文的,要扣分;写成书信了的,要扣分;写了真名的,要扣分;书写不整洁的,要扣分;字数超过限制的,也要扣分。

倘若粗心大意,或以为这些规定只是小事一桩,也许就会糊里糊涂地丢分。

2.解释

这较多地用于半命题作文、拟题有特别要求的作文、记叙对象可以变换的作文以及文体不限的作文。

拟题者往往用一两句话进行解释或例说,以指导考生对作文题准确把握,灵活处理。

如中考作文题“我和××”的要求中说道:

题中的××可写人和物,如妈妈、老师、同学、猫、花、邮票、足球等。

此解释意在给考生开拓思维空间,告诉我们要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中撷取材料。

又如中考题“一个我最〖CD#8〗的人”,要求“要用一两个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面貌,要有生动的描写”,这是在告诉考生如何组织材料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取得较高的分数。

再如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中,其“注意一”为:

也可以帮爸爸、帮爷爷、帮奶奶做家务。

此解释既点示文题中的叙述对象可以改变,又暗示“帮”的对象是自己家中的一位长辈,而不是几位或者其它。

3.提示

主要用于较为强调写法的作文。

命题者用很简炼的语言,通过文题的要求,或提示写法,或指导构思。

考生对此多加品味领悟,必有好处。

它们之中,有的提示比较直露,如中考题“微笑”,要求写成记叙文,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或接触过的人,在记叙中适当穿插抒情或议论。

这个要求直接指导怎样取材,提醒考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有的提示则比较含蓄,有“暗示”作用。

如中考题“家庭的乐事”,要求以“乐”字贯穿全文,写一篇反映家庭生活之乐的记叙文。

这个要求既明示“乐”是文章的线索,又暗示要记的不只是一件乐事,而是几件乐事。

又如中考题“这是真的吗”,要求中说“可以加副标题”,这即是暗示考生利用副标题将写作对象具体化,使写作集中目标,集中力量。

由以上所述,我们知道,在中考作文时,一定不要淡漠了对文题“要求”的审读。

[练习]

1.说明你怎样掌握下面文题中的“要求”。

题目:

我在父母心目中

要求:

通过记叙二三件具体的事情,表现家长对你的期望,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点明其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表明自己的看法。

字数600左右。

2.下面文题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题目:

忘不了您的教诲

要求:

①“您”必须是长辈或老师。

如果涉及学校名、老师和自己的姓名,一律分别用刘老师、王斌、红星中学来代替,否则扣分。

②要写成记叙文,具体写出一件事来表现中心。

③要有语言和心理描写,还要有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④不少于600字。

3.下面文题括号中的内容起什么作用?

题目:

我有这样一个好   

要求:

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写一个自己要写的人(例如:

妈妈、老师、叔叔、伙伴、邻居等),构成自己的作文题目。

②写一篇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

③字数600—900,不足或超出部分,每50个字扣一分。

(提示:

1.①用两三件事写父母,②文中一定要穿插议论2.①只能记叙一件事,②要有描写、议论和抒情,③要注意保密3.仅起举例的作用,并不是一定要求写这些内容。

(三)认真品味文题的“导语”

除了材料作文,在一般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之前,有时也会出现一段较长的文字。

它们不是据以作文的材料,也不是进行限定的条件,而是语言优美精粹的富于理性或激情的导语,非常类似于语文课中教师设计的“开讲语”。

作为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既然“导语”作为某些文题的组成部分出现,那么就必然有其独到的作用。

品味“导语”的语言,揣摩其蕴含的意图,也就成为审读中考作文题的必要过程。

下面,我们结合文题,分别领会“导语”的基本作用。

题中打浪纹号的部分,即为我们所说的文题“导语”。

文题一

生活中笑声常与我们相伴。

在笑声中,友情在加深,学业在长进,困难被克服,隔阂被消除……。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以“笑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要有场面描写。

此导语中含了一组排比句,暗示了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的某些侧面,并用省略号暗示考生去进行发散联想。

导语在文题中的作用是:

〖ZZ6〗点示立意角度,〖ZZ6〗开拓写作思路。

通过抒写“笑声”可以表现怎样一个有意义的侧面呢?

你可以写“友情在加深”或“学业在长进”,可以写“困难被克服”或“隔阂被消除”,还可以写自己由此而联想到的某个方面。

文题的“导语”用“友情在加深”这组排比句,既激发考生多角度地选材,又指点了考生立意的具体侧面,隐含的内容相当丰富。

文题二

春天来了。

春风吹绿了原野,吹开了满园的鲜花……。

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请以“我在春天里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此“导语”富有情感,它的作用是:

激发写作情感,创设写作情景。

其优美的语言,能调动考生的回忆,铺设作文情感的基调;一句“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置了特定的写作情景;“想”和“做”则暗示在写作中如何选材,选什么材。

文题三

同学们,近来全国都在开展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活动,牢记中华民族受欺凌的苦难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家都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请以“给同学的一封信”为题,谈谈你从中受到的教育,以互相鼓励。

此导语的作用是:

显示写作背景,强调把握主题。

考生要写自己受到的教育,不能离开“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活动”;考生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离不开“牢记中华民族受欺凌的苦难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背景和主题,通过导语巧妙地表达出来。

文题四

我们都曾路过许多地方,如商店、市场、田垄、公园、运动场、图书馆、电影院、舞厅、教师的窗前、爸爸妈妈的办公室……等等,我们也一定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的。

请以“我从   走过”为题,先将题目填写完整,然后写一篇有叙有议的文章,以叙为主。

此“导语”的作用是:

提示选材范围,指点行文布局。

其罗列的“许多地方”,意在让考生展开联想,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表达的“地方”,以便顺利成文。

“所见所闻所感”一语极为巧妙,暗示出写这篇“有叙有议”的文章应该如何布局:

先写所见,穿插所闻,然后表达所感。

以上“导语”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基本作用”。

而实际上,上述每个导语都不仅仅只有一个“基本作用”,只有认真阅读,揣摩品味,才有可能对其隐含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

所以,我们在遇到有“导语”的文章时,一定要对其多读几遍。

[练习]

1.说说下面文题导语中最关键的一个句子是什么?

文题“我懂得了珍惜……”下面这样一段“导语”:

“当青春微笑着向你走来的时候,生活也时时给你教益。

有那么一次,它让你懂得了应该珍惜什么。

请用上面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2.简析下面导语在文题中的作用。

文题:

生活中难免发生些不如意的事,如自己的愿望、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考试成绩不好或是有错误受到了家长的指责、批评;或是受到误解、委屈等。

遇到这种情况,多数人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受磨练,从而重新奋起。

许多有成就的人是都是这样,但也有人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青年人必须学会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

请以“在错误、挫折面前”为题,写一篇记叙、议论结合的不于500字的作文。

3.下面文题中的导语暗示了什么?

晨会上,当校长宣布你荣获某项荣誉称号或者向你颁发某项奖状时,台下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课堂上,当老师表扬你取得进步的时候,同学们的掌声会经久不息;在家里,你为父母分担了家务或做了一件有益于邻里的事情时,亲友长辈们会欣喜地为你鼓掌;有时候,你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悟出一个道理,也会仿佛听到来自心底的掌声……当然,你也常常把掌声献给身边值得称道的人。

请以“掌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有掌声响起时的场景和心理描写,还要具体写出如何赢得掌声的过程。

4.下面的文题中有“导语”吗?

题目:

照片

提示:

“照片”,反映出我们经历的方方面面的生活,摄下了我们走过的路,记载着我们的幸福、欢乐、怀念、骄傲、悲痛、懊悔、艰辛、稚拙……

要求:

①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②写600—700字。

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一律用代替。

5.下面的导语中暗示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题目:

我在努力生活是需要认真、需要努力的。

一个人的志趣、情感、追求、理想、毅力、为人、工作态度、奋进精神、自立能力……等等,都会在生活的细节之中表现出来。

请用上面的文题,或叙说一个故事,或连缀几个生活的片断,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表达出你对生活的某种感悟,表现你为了健康成长而正在进行着努力。

文中若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一律用假名代替。

(提示:

1.是“有那么一次”,它是在暗示如何选材。

出题者暗示考生写好一次经历,写好一件事情,考生应当在记叙一次经历或者一个事件中阐发自己懂得了应该珍惜什么,而不能去写几次经历;凡写几次的,肯定“吃力不讨好”,因为此类文章不合题意2.此“导语”在构思方面这样暗示我们:

一是在取材时应结合自身实际;二是在叙述或议论中要注意将“重新奋起”与“一蹶不振”相对照;三是在议论中可以运用“许多有成就的人”的一些例子;四是文章的主题应是青年人必须学会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3.这个导语很长,暗示了如何选材,还暗示了可以写自己得到掌声,可以写别人得到掌声,也可以将“掌声”虚化,写自己为得到某种心灵上的启迪而感到高兴、自豪4.这个文题将导语直接用“提示”语表达出来,点示了选材的角度,这样对考生更有利一些5.选材构思主题。

(四)冷静排除文题的干扰

考场作文题中必须安排一点干扰因素。

但于考生来说,这却是影响考场作文质量的不利因素。

如果碰上稍偏、稍怪、稍难的题,考生的情绪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应对考场上难以预料的情况出现,考生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要有冷静的排除文题中干扰因素的技能。

一般来讲,中考作文题中可能出现如下干扰因素,对这些干扰因素,也有相应的排除方法。

1.题意难解

如文题“告诉你我的一件新鲜事”,又如文题“在重兴学雷锋之风的日子里”。

此类作文题在断句、读词上会使一部分同学感到为难。

如对“重兴”一词,基础差、心理紧张的同学也许会因为理解不出“再次兴起”的意思而导致作文全篇覆没。

排除此类干扰的方法是,先凭借语感读题,初步把握文题的含义,再从语言习惯的角度去理解,最后运用语法知识去反复分析。

如上述第一题,通过这几步,就可以确定应将题目理解为“告诉你/我的一件新鲜事”。

2.要求难达

如某地文题,写作要求就写了近200字,共六条,其中还规定“用脸色的描写表现心理变化”等。

此类文题条件“苛刻”,不达到所限制的要求不能算优秀作文,容易让一部分同学难以动笔。

排除此类干扰的办法是顺应文题的要求,按规定办事,先认真快速拟好草稿,对照其要求修改,逐一落实,然后定稿。

3.材料难找

如某地中考为命题作文,题目是“这种做法应该提倡”,要求写一事一议的文章。

又如某地文题为“机遇”。

此类文题给考生造成的困难较大。

前者的困难在于需要考生自己去找“做法”来议论,许多考生无法先陈述一种好的“做法”。

后者则是部分考生未曾体验过或认识上不去。

面对这样的考题,考生首先要冷静,力戒慌乱、焦急,然后展开联想,从自己经历过的、听过的、看过的、读过的、交谈过的诸多方面的内容中选出一个点,尽量靠近文题,扣住文题,构思成文。

4.体裁难定

如某地文题“生日”,可以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又如某地文题“伸出友谊的手”,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这类题体裁灵活,要求宽松,能适应不同同学的需要。

然而它们也给考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考生需要考虑写哪种文体顺手、好得分,在酌定文体时就费了不少时间,有的同学写到途中写不下去,又调头重写。

应对此类文题的方法,一是把握住自己的心理流向,保持冷静;二是注意把握住阅读文题的最初感受,它往往反映作文构思的最佳选择;三是确定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文体,中途不要再换。

5.观点难出

如某地材料作文题,说的是某一富翁看到别人住在好看的三层楼上,也要工匠给他盖出第三层楼,但不要盖第一、二层楼。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据此写篇议论文。

此材料寓义丰富,但考生绝大多数只提出“要打好基础”的观点,考场作文主题雷同。

排除此类干扰的方法是研读材料,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努力地提炼出若干种观点,然后特别考虑自己拿出的第一个观点是否与别人相同,小心地删去几个观点,最后确有把握地确定一个观点。

6.有劲难使

如某地材料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一张详细的个人履历表,要求按照此表写一份“人物小传”。

这个题完全避免了猜题押题,可以使所有的考生的“考前准备”排不上用场。

但由于“小传”的平实性,也会使一部分优秀的考生无法施展自己的写作技能。

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就得考虑如何在构思上去进行突破,力求用全新的结构模式完成全文的写作,其次就是要注意语言表达,要在平实的基础之上做到生动与准确。

另外,还有两题选一、一材多作以及题型太新太活等因素,都可能给考生一定的写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在中考作文复习中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一些抗干扰训练。

[练习]下面所选的都是中考作文题。

它们难吗?

如果你有难处,该如何排除它呢?

1.在竞争的热潮中

2.我最爱唱的歌。

要求结合歌词内容,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3.以“友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4.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文学名著。

要求介绍的必须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可以从内容梗概、艺术特点、文学地位及影响方面去介绍。

介绍的必须是一本文学著,不能是一篇文章。

 5.读下面一段文章,以“留在我心中的歌”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短文:

感人的歌声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那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声音的影片一样。

6.读下面这则故事,你有哪些想法,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写一篇议论性短文:

古代有一个人卖马,在市场上一连站了三天,无人问津。

此人就去见以识马闻名的伯乐,愿出一天工钱,请伯乐绕着他的马转转看看,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

伯乐照着他的要求做了以后,马价一下子就涨了10倍。

7.题目:

从名人的谦虚所想到的

要求: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

1.难在从“热潮”中来表现一个“竞争”的故事,学生难得有这方面的丰富材料2.这个题目,在很大的范围内,不能保证说每一个考生都有一支“最爱唱的歌”,如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同学,就可能是这样。

所以这个题目对一批考生显得很不公平3.这是宽泛而熟悉的用滥了的文题,不难,但也许会给以考生编造说假及套用范文的机会4.这个题太难了,只有少数考生能得分5.这个题的“难”与第2个题的一样,它还有容易让考生“走题”的干扰性——如果不读或不注意读文题中的那一段话,也许就有同学用“留在我心中的歌”的比喻义来写文章——写到其他“有意义”的事上去了6.这个题难在不大好提炼出观点7.这个题比较偏,也比较难,它从知识面上让考难生以应对。

第一,也许考生对名人的事迹了解不多,对名人谦虚的事迹了解会更少,第二,由于平时较少注意这些内容,所以表述起来有困难。

)(五)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

传统的中考作文题型至今还在以严肃的面目“坚守岗位”,没有多大变化。

但从中考作文题的创新和发展来看,现在很多文题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文题中往往安排了活泼生动、情感动人的文字。

它们之中,隐含着丰富的信息,要想中考作文获得优秀成绩,不可忽视对它们的认真审读。

每一个中考作文题,不论其题型如何,都有周密具体的写作要求。

这些写作要求透露出来的,有很多是“警告性信息”,它们的作用,是提醒考生防止“技术犯规”,保护考生“少失分”。

这些“警告性信息”告诉我们:

1.要注意保密

由于中考作文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所以中考作文卷中最容易透露考生的真实姓名、校名,或者让人从真实的地名中猜测到校名。

这样就容易导致作文阅卷中的抬分或压分现象的出现,使中考作文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竞争的公平性、严肃性,甚至造成阅卷工作的混乱。

因此,中考作文题在要求中随时注意提醒考生对此予以充分的注意,作了甚为详尽、严格的要求。

其表述的形式主要为:

1.简单表述。

如:

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2.复杂表述。

如:

文中不得出现学校、班级名称和有关人名(包括本人、家长、亲属、老师、同学等)。

3.指令式表述。

如:

凡涉及真实校名、人名、地名,一律用代替。

考生如果忽略了这些规定中所隐含的“扣分”信息,往往会在不经意之中丢失了宝贵的分数,甚为可惜。

于是有些出卷人干脆把问题挑明,如:

文中如需出现人名、校名,可用代替,否则扣分。

 有的措词则更加严厉。

如:

文中不得出现校名、姓名、必要时可用代替,否则试卷作废。

还有的措词简直就是严重警告。

如:

文中不得暴露自己所在的地区和学校,否则给零分。

 这可能是在众多的“不保密”的试卷面前所采取的“惩前毖后”的措施吧。

2.要注意字数

不按要求中的字数去完成考场作文,也要受到“扣分”的“处罚”,好多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或者在写不出的时候马虎了事,结果篇幅不够;或者希望得到好的评价而尽情展示,超过规定的字数,糊里糊涂被扣了分还不知道,这也是很可惜的。

一般来讲,中考作文题中对字数的要求有如下几种表述。

(1)“左右式”。

如“写一篇字数在600字左右的文章”等。

这一“左”一“右”的含义就是500字以上、700字以下的文章不会扣“字数分”,如果是小作文,则“左右”的幅度不能超过50字。

(2)“不少于”式。

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等。

这“不少于”的含义就是“要超过”,超过的字数,大作文可在100字以内,小作文可在50字以内。

与“不少于”相对,还有一种“不超过”、“以内”式的表述,字数的限定可按上例类推。

(3)“之间”式。

如“字数在400—500之间”、“字数在400—600之间”、“写一篇四、五百字的议论文”等。

这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