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868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

教育心理学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教育心理学》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11*1)

1.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包括()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A.无律阶段B.独立阶段C.他律阶段D.自律阶段

3.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对偶故事B.沙盘游戏C.道德两难D.守恒实验

4.道德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水平是()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5.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6.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体”,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催化剂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激发个体道德的主要内部动力是()

A.道德情感B.道德修养C.道德认识D.道德行为

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9.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是()

A.内化阶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反应阶段

10.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个体行为开始具有一定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特点是处于()

A.内化阶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反应阶段

11.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

A.同感B.以病人为中心C.移情D.自我

二、判断(10*1)

1.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

2.品德就是道德。

()

3.品德就是个性。

()

4.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

()

5.品德是个体在道德观念下不自觉进行某种道德行为的活动。

()

6.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

()

7.良心是自我意识在道德方面的体现。

()

8.自律阶段的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

9.科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

10.内疚是严厉的超我和附属的自我之间的紧张,它作为一种惩罚的需要而表现出来。

()

三、名词解释(3*4)

1.社会规范学习

2.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3.亲社会行为

四、辨析(1*15)

1.品德和道德在本质是相同的。

五、简答(22分)

1.简述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7分)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什么;(7分)

3.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8分)

六、论述(30分)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15分)

2.试述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15分)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CDCBA6-10BACBC11C

二、判断

1-5√××√×6-10√√×√√

三、名词解释

1.社会规范学习

答:

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及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2.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答: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四、辨析

答:

此观点错误,品德和道德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简单的说,品德具有个体性而道德具有社会性。

五、简答

1.简述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1-2岁):

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2-8岁):

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

又可分两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

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

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

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

第三阶段: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

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

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

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什么;

答: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是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如奖励、惩罚、博取欢心等)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这些要求的。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行动的物质后果决定这一行动的好坏,不理会这些后果所涉及的人的意义或价值。

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心的是置身于苦恼和避免痛苦、自由限制和忧虑。

这个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客观责任感"。

阶段2: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正当的行动就是满足自己需要的行动,偶尔也包括满足别人需要的行动。

人际关系被看作犹如交易场中的关系。

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公正、对等和公平的因素,但往往是从物质的、实用的途径去对待。

所谓对等,实际上就是"你对我好,我也就对你好",谈不上什么忠诚、感恩或公平合理。

儿童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也能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的需要。

从而,他有时愿意为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以平等的方式去"作出妥协"。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理解维护自己的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那些直接的和表面的后果。

儿童的态度不只是遵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而且是忠于这种要求,积极地维护和支持这种要求,并为它辩护。

对与这种要求有关的个人和集体也一视同仁。

这一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人际关系和谐协调的或(愿做一个)"好孩子"的定向阶段。

好的行为就是帮助别人、使别人愉快、受他人赞许的行为。

这很大程度上是遵从一种老看法,即遵从大多数人的或是"惯常如此的"行为。

皮亚杰的"主观责任感"是在本阶段出现的。

阶段2:

"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倾向于权威、法则来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的行为就是克尽厥职、尊重权威以及维护社会自身的安宁。

儿童认识到社会秩序依赖个人乐于去"尽本分"和尊重适当建立的权威。

(3)后习俗的、自主的或原则的水平,这一水平上,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管当局或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也不管他自己与这些集体的关系。

这一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1:

社会契约的、墨守成法的定向阶段。

一般说来,这一阶段带有功利的意义。

正当的行为被看作是与个人的一般权利有关的行为,被看作是为全社会所认可、其标准经严格检验过的行为。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价值和个人看法的相对性,同时相应地强调为有影响的舆论而规定的那些准则。

除了按规章和民主商定的以外,所谓权利,实际上就是个人的"价值"和"看法"。

这样就形成一种倾向于"法定的观点",所不同的是可以根据合理的社会功利的理由改变法律与秩序(不是像阶段4那样固定在法律与秩序上)。

在法定范围以外,双方应尽义务的约束因素即自由协议和口头默契。

这就是美国政府和宪法的"官方品德"。

阶段2:

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

公正被看作是与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要求在逻辑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决断),这些原则是抽象的、伦理的,如金箴(基督)、绝对命令(康德的)等;它们不是像圣经上的"十诫"那样的具体的道德准则。

这些实质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人的权利的公平和对等原则,尊重全人类每个人的尊严的原则。

3.

4.他是你的朋友吧?

天要下雨了吧?

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尖尖的铅笔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空答:

两个视角,分别是微观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学校)、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

(详见分析见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第433页)

七、论述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心字底:

总、忘、想、念、意、思、急、息答:

(1)家庭环境与培养良好品德。

家庭成员关系氛围作风对学生的品德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每个孩子影响极大,对其思想品德,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甚至是远大理想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家长能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上就会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家长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

因此,认识到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性,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而,家长要在家庭中加强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要对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科学的认识;家庭中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关键是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家长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2)学校集体与培养良好品德班集体信念情感意志师德师风班级舆论等因素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有一系列影响。

④高兴——高高兴兴大小——大大小小多少——多多少少教师要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

如教师通过自身良好的师德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

陶行之先生曾说过:

“教师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

”做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应躬身共做,要求学生守的规矩,自己应躬身共守。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垂范作用的概括,教师应充分发挥师德的表率作用,运用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当好学生的楷模

火火字旁(炒烧)口方框(国园圆)又如通过学校、班级中的榜样影响学生。

教师可通过学校、班级中的榜样影响学生。

教师在管理中,应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可以将教师所讲的道德内容具体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

清清的河水火红的枫叶高大的雪松(3)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大众传媒,二是社会风气。

首先是大众传媒。

学生正处在一个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意识形态有十分显著的可逆性,所以意识形态领域健康与否是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

网络既可以为孩子们打开通向世界的窗户,有时,它又是孩子们的敌人。

江西南昌一名高中学生,上网成瘾,连续逃课上网两个月,在玩网络游戏时,因紧张激动在网吧倒地猝死。

②飞来飞去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其次,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

近年来,贪图享乐、不肯吃苦、读书无用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学生中肆意流行,学校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效果不明显。

2.

3.(晚)——(早)(笑)——哭(上)——(下)(去)——(来)试述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近义词答:

主要从以下几点答即可酌情给分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3)干净——干干净净明白——明明白白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4)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基体荣誉感;

(5)锻炼同不良诱惑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6)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