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21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

1.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

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分封制遭破坏

C.青铜冶炼技术成熟D.宗法等级森严

【答案】B

【解析】“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表明分封制遭破坏,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

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作安排。

该思想(  )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判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作安排”,主要是因为老子处于春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不断,老子对社会现实做出反思,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老子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史记•李将军列传》讲述了李广一生,在汉文帝时期为中郎将,无所事事;后来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一位抗击匈奴的重要将领,威震北边,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说明(  )

A.社会环境影响个人成就B.时代变迁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C.英雄人物推动历史进程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战争胜负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李广在汉文帝时期无所事事,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一位抗击匈奴的重要将领,威震北边,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个人成就,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李广的评价,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李广在不同时期成就的不同,体现不出李广对历史进程的推动,故C项错误。

D项明显错误,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

需要掌握李广的事迹。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李广的事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4.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

“《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

”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

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吏治废弛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君主专制加强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表明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但它也曾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对历史产生过消极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

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是:

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

5.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

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可知,不能说明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的窑址,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表明铜官窑经营者注重营销,产品远销世界多地,即注重市场营销策略,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该窑为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表明其产品远销世界多地,但不能说明主要面向海外销售,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

需要掌握唐朝官营制瓷业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

考查对唐朝官营制瓷业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6.朱熹强调:

“如树,初间且先斫倒在这里,逐旋去皮,方始出细……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

”这体现了(  )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

C.存天理,灭人欲D.理气同源

【答案】A

【解析】“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体现了格物致知,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对“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主张:

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7.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元代行省制度下地方 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受中央节制,不可能权力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

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本题考查对行省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明清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判、诏诰表乃至律诗等。

“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

”这反映了(  )

A.选才标准的根本变化B.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D.宋明理学地位的巩固

【答案】B

【解析】“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故B正确;

A材料未涉及,排除;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9.明代《天下水陆行程》记载了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114条全国水陆路程,其中苏、杭等地的记载最为繁密,还载有各地山川、市场、物产、旅社、船只、风俗、盗贼等内容。

据此推断,作者编写此书旨在(  )

A.为官府汇总民情奏报B.为藩国安排朝贡路线

C.为游士介绍旅游资源D.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天下水陆行程》是商路和商业信息的书籍,这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文化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0.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人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中矣!

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人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中矣”可以看出李时珍在索中求实创新的精神,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需要掌握李时珍的成就和精神。

解题的关键是对“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人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中矣”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李时珍的成就和精神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第一步

第二步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查阅到文艺复兴的诸多著作

得出古希腊是人文主义的滥觞的结论

A.甲B.乙C.丙D.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主张,此主张突出了人的价值,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C项正确;

甲的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A项错误;

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主要是说公民直接参政,用陶片放逐,以点带面,论据不充分,B项错误;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以第二手史材料得出古希腊是人文主义的滥觞的结论,不太严谨,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旨在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智者学派、文艺复兴,本题要注意观点和史实的统一性。

培养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指导学生学会辨别历史史实的真伪能力。

对于利用史料论证的方法要注意: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

12.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任何人不得为他人有所允诺”。

盖尤斯也在《法学阶梯》中指出“我们不能通过外人实现取得”。

据此,罗马法学家强调(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诉讼程序的规范

C.法律行为必须亲自履行D.法律形式的完整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任何人不得为他人有所允诺”、“我们不能通过外人实现取得”可以看出说明强调法律行为必须亲自履行,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诉讼程序的规范和法律形式的完整,故BD两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罗马法。

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任何人不得为他人有所允诺”、“我们不能通过外人实现取得”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3.雅典的公共嘉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分部落刻上所有牺科者的名字,但并不标明他们的家世;巴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马拉松之战中牺牲的194名战士,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个人。

这体现了雅典的(  )

A.平等意识B.公民意识C.和平意识D.人文意识

【答案】B

【解析】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巴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马拉松之战中牺牲的194名战士,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个人”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从本质上体现了公民意识,故B正确,排除A。

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苏格拉底认为:

知识源于理性的省思而非外部世界或主观感觉。

因此,哲学的使命不是从外部去探究事物的始基,而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灵魂”;也不应像智者那样沉迷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只有运用理性和智慧,才能获得真理的关照。

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

A.发现自我,追求自由B.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拥有美德,获得知识D.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答案】D

【解析】“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灵魂”;也不应像智者那样沉迷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只有运用理性和智慧,才能获得真理的关照”表明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灵魂”;也不应像智者那样沉迷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只有运用理性和智慧,才能获得真理的关照”。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15.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

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人党派活动。

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答案】C

【解析】A.材料的措施改变不了议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

B.文官制度不是英国民主改革的根本,而只是一个具体表现。

C.文官不参与政治选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继承原有的政治制度和措施,不受党派竞争的影响。

D.材料的重点是强调文官制度的特征,而不是强调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和文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16.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

A.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B.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

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体现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故A项正确;

普鲁士所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

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中君主权力过大,具有半专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

材料中“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说明君主拥有实权,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是在普鲁士的主导下统一的,统一后,普鲁士国王自动升为德国国王,德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也是在国王的主导下完成的,所以有实权。

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具有专制主义色彩,德国政府的宰相由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德国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和皇帝没有监督权。

17.一位代表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宣称:

“主要的危险来自我们的(州)宪法的民主成分。

人民所行使的政府的权力会把其他部门吞没。

没有一部(州)宪法规定了足以抑制民主的办法。

”这表明(  )

A.保守派认为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会威胁社会稳定

B.大小州之间关于如何分配权力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C.美国独立初期的邦联体制不利于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化

D.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C

【解析】A.时间是1787年制宪会议上,所以此时的1787年宪法还未制定完成,故排除;

B.题中并未涉及大小州的权力分配,故排除;

C.题干中涉及的就是美国建立初期,各个州建立的邦联体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正确;

D.题干中体现的是民主未得到抑制,这也就说明宪法中要有抑制民主的成分,而三权分立不是抑制民主,故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内容。

本题考查对《1787年宪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实际权力转由内阁会议掌握。

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国务活动家。

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克列孟梭的‘让我们选个最拙笨的人出来(当总统)!

’这成了不成文的惯例。

”这说明(  )

A.法国政体失去了进步性B.法国共和制得到了巩固

C.法国总统制转为内阁制D.法国议会内部高度团结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议会由全国公民选出,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左右着内阁和总统,这体现出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故B正确,A错误;

C材料未体现,排除;

D与“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不符,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解题的关键是“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实际权力转由内阁会议掌握。

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国务活动家。

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1789年法国大革命摧毁封建制度,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并震撼了欧洲大陆封建秩序。

19.1908年,美国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评论说:

“两党犹如两个瓶子。

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

”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  )

A.失去民心,徒有其表B.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脱离国情,违背潮流D.分歧缩小,利益趋同

【答案】D

【解析】A.材料意思是表面上两个政体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

B.材料没有涉及到效率低下。

C.材料中也看不出脱离国情,尤其看不出违背潮流。

D.从材料可以看出,两党内心是相同的,只是表面不同,说明他们的分歧逐渐缩小,利益趋向相同。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体的特征和政党制度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政党制度的内容和本质特征,还要搞清楚美国国家的性质和政体的特点。

20.菲利普•费尔南德茨在《世界--一部历史》中提到,“19 世纪 80 年代的德国率先在养 老金、医疗服务、教育领域推行福利;英国在进行着对刑法的改革和政府机构的调整,使社 会福利好像是国家的职责,这些又常常被认为是在抵御社会主义潮流的冲击。

”19 世纪晚 期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

A.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

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会议决议

C.工业革命后工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D.欧美主要国家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起源,19世纪晚期,工人运动高涨,特别是巴黎公社革命对资产阶级统治震撼影响巨大,从维护根本统治利益出发,资产阶级采取了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即福利事业。

故本题A项符合;

B项是1903年,与材料中19世纪晚期不符,故排除;

C项表述错误,工人收入并没有大幅度增加,故排除;

D项错误,因为当时德国在推行福利时,对工人民主要求不但未予理睬,并加大对工人运动的镇压,不能体现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故D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相关知识。

福利制度的出现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维护根本的统治利益而采取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这与当时工人阶级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本题主要考查对西方福利制度产生背景的了解,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制度的主要原因。

本题的理解要求较高,有较大的难度。

21.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

“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

”这一评价是基于(  )

A.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近代德国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特别强调宪政传统,这符合英国的近代历史特征,在英国中世纪就形成了宪政的传统,影响到了近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

B.德国在近代以前没有宪政传统,材料没有突出军国主义的特点。

C.美国的宪法非常稳定,而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体现不出材料中的宪政传统,但这部宪法也具有稳定性。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政治的特点,还要搞清楚法美德,三国政体

发展的特征。

22.如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

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时间可知,预见到了1929~1933年会发生经济危机明显错误,故A项错误。

B项绝对化,排除

“社会上文明过度”并不能说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故C错误;

“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故D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解题的关键是对“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