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237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docx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

联建小学《中国象棋》校本教材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

中国象棋

二、课程门类:

艺体类

三、教材来源:

改编

四、课程开发:

黄少卿、章磊

五、授课教师:

高润祺、甘党明

六、授课时间:

60课时

七、授课对象:

1---5年级学生

八、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象棋,了解中国象棋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2、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象棋的技巧,提高棋艺水平。

九、开发宗旨:

以棋育人以棋修身以棋养德

十、课程结构:

本课程分为:

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象棋入门、战略战术等三部分。

分别适用初级和提高级二种棋艺水平的学生。

课时量:

60课时

一、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

教学设想:

通过向学生介始中国象棋的历史发展以及“棋人棋事”,让学生初步感悟中国象棋的文化魅力。

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教学关键:

面对一年级小朋友,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积极创设情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课时:

10课时

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

它与琴、书、画并列,被称为四大艺术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光芒夺目的一颗明珠。

老话说得好:

“一棋在手,天下皆友;有此钟爱,今生何求?

象棋是一项集科学、文化、竞技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透过象棋,可以折射出国民文化内涵及其底蕴。

中国象棋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它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对提高人们的素质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象棋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竞技,还体现在教育和陶冶情操上。

1、中国古代关于象棋起源的传说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在我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

“神农以日用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

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谢在杭《五杂俎》说:

“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居类书》说:

“雍门周谓孟尝君:

足下燕君,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

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时,《太平御览》说:

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说:

“周武帝作象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矛盾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历史证明,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

2、中国象棋简史

中国象棋具有的历史。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

《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

《说苑》载:

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

“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

”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

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

枭、卢、雉、犊、塞(二枚)。

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

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

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

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

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

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

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

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

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

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

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

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

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

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

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

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

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56年,象棋被为国家体育项目。

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磷、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3、象棋术语

 中国象棋:

中国传统棋种。

在正方形的棋盘上,分红、黑两方对弈。

每方各有一帅(将)、两士、两相(象)、两车、两马、两炮、五兵(卒)。

一方先走,然后轮流走子,以把对方"将死"、"困毙"或对

方认输者为胜,不分胜负者为和局。

起源说法不一

,尚无定论。

据现有资料,中国在战国时,即有蓖蔽象棋这一称谓,西汉时有燕则斗象棋之说法。

建国后,自1959年起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先后举办了十九届全国象棋锦标赛。

此外还举办了全国性的男子、女子团体赛和少年男子、女子的个人赛。

棋盘:

对局工具。

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相互交叉的九道直线和十道横线。

中间有一条未画直线的空白地带,叫做河界。

两端以斜交叉线构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叫做九宫。

双方在河界两边各占其半。

现行规则为:

按九道直线,执红棋方面从右到左用阿拉伯数字"1"至"9"来代表。

棋子:

对局用具,通常为圆形木质或由金属、塑料等制成。

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双方,每方各十六个,各分为七种,计:

红方帅一个,车、马、炮、士、相各两个,兵五个;黑方将一个,车、马、炮士、象各两个,卒五个。

将与帅、相与象、兵与卒的作用完全相同。

对局开始前,双方棋子在棋盘上有规定摆法。

以上体制大抵形成于宋代。

1984年起,国际上采用的新棋子,为一面汉字加英文泽名,一面单纯图形。

开局:

也称布局。

名词。

指一盘棋的开始阶段,对局双方根据战略、战术的需要,分别布置阵势,调遣兵力,抢占战略要点(有利于进攻或可威胁对方的据点)。

其着数大致在十来个回合左右,此后进入“中局”。

按先走起手第一着所走的棋子,可分“炮”、“马”、“兵”、“象”四大类,其中以“中炮”类开局在古局中出现最多,按战略、战术的不同,则可分急攻型、对攻型、缓攻型、稳健型等。

是整个对局的开始和基础,对中局、残局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

可分为先手与后手两种。

前者一般为主动进攻,后者则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取守势或对抗争先。

中局:

指对局中开局与残局之间的阶段。

承上启下,为全局的重要一环。

与开局、残局无明确的界限划分和规定着数,通常指开局后约经十余个回合,双方经过战略部署,布阵列势就绪,即为中局。

此时双方力量犹强,攻守矛盾较集中、突出,棋路变化复杂,战略上强调争先夺势胜于子力得失。

明朱晋桢《橘中秘.全旨》所谓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落后,清三乐居士《百局象棋谱》所谓得势舍车方有益,失先弃子必无成,均指以争先夺势为上。

据此战略,战术上大致有运子取势、牵制、兑子争先、简化、紧逼谋子、反击、攻守兼备、突破、先弃后取、弃子攻杀等着法。

当形势趋于明朗,胜、负或和稍露端倪时,即进入残局。

残局:

名词。

对局中由残余子力构成的一种局势。

当局势与子力能区分出各种例胜或例和等形式时,称为实用残局。

七子歌诀:

介绍中国象棋的七种棋子走法的歌决。

刊于<<百局象棋谱>>。

其词为:

"将军不出九宫内,士止相随不出宫,象飞四角营四方,马行一步一尖冲,炮须隔子打一子,车行直路任西东,惟卒止能行一步,过河横进退无踪"。

马:

棋子名称,每方各有两个。

对局中,每着走一直一斜,可进可退,俗称马走日字。

如果在一直或一横处有其它棋子,即不能走过去(俗称蹩马腿)。

可越过河界,属攻子类,力量较强,开局时宜利用兵卒为其开道;中局和残局阶段,随局势的变化而有多种着法。

因走法较为灵巧,且活动范围较大,故有"八面威风"之称。

炮:

棋子名称,每方有两个。

对局中在不吃子时,每一着可以直进、直退横走,不限步数。

吃子必须隔一个棋子跳吃,俗称"炮打隔子",属攻子类,为长兵器。

常可联系各子,遥控对方使己方前后左右呼应连贯易成攻势.开局着法四大类中,以炮局类为多,如中炮、过宫炮、敛炮等.开局和中局阶段的进攻变化优于马残局阶段,双方如无士象则炮不如马。

炮借士象的力量可以攻守兼备。

车:

棋子名称。

每方有两个。

对局中,每一着可以直进、直退、横走,不限步数。

属攻子类,为长兵器。

是攻子中力量最大的棋子。

开局和中局阶段,均为作战主力。

一般宜尽早出动,抢占战略要道。

棋谚有"三步不出车,着棋容易输"之说。

残局阶段,由于双方子少,车的活动范围宽阔,有"一车十子寒"之称。

将(帅):

棋子名称,对局中每一着只准走一步。

可前进、后退、横走,但不准走出九宫。

为各种棋子中力量最小者,又是双方决定胜负的目标:

被对方吃掉即为输棋,故开局时宜居九宫而不妄动,中局则须随机应亦变,进入残局,因将与帅在同一直饯上不准直接对面,如将(帅)占据中线遥控,往往可决定对局双方的得失或胜负。

将军:

也称"照将"、"打将",简称"将"。

术语。

对局中,一方在下一步棋要去吃对方将(帅)时的称谓。

如走动一步棋而可使两只棋子去吃对方将(帅),称"双照将";使三只棋子去吃,则称"三照将",被将军一方必须应将,无法应将者称为"将死"。

有些地区在对局中出现将军时,需叫一声"将军",以提醒对方。

士:

棋子名称。

每方有两个。

位于九宫内,每一着只准沿九宫斜线走一步,可进可退。

属守子类。

与相(象)同为将(帅)的守卫者,缺象时可单独发挥守卫作用。

对局中,对士的调度应注意对方车的动向,棋谚有寡士怯双车之说,中局阶段须防炮的进攻。

支士于九宫上角,称为羊角士,可阻止对方马的进攻。

与炮配合,可起攻守相济的作用,残局阶段尤为突出。

如一士、一炮可胜对方双士,双象,一炮双象却不能胜对方孤将。

象:

棋子名称。

对局中不能越过河界,每一着斜走两步,可进可退,俗称象走田字,当田字中心有其它棋子,则不能跳过,俗称塞象眼。

属守子类。

与士同为将的守卫者,但防御范围较士为宽。

开局第一着飞象,可成担子炮阵式,阵势严整。

中局阶段对全盘阵势尤为重要,一方如无象,即有被对方打闷宫的危险。

残局阶段可用以遮将和挡住对方的马,有时并能对己方炮的进攻起辅助作用。

双象不全,宜在己方阵地上留马以备补救。

兵(卒):

棋子名称。

每方五个,对局中在没有过河界时,每着只准向前直走一步,过河界后,每着可以向前走一步,也可以横走一步,但不能后退。

属攻子类为攻子中力量最小者。

其作用随局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开局时应利于马的出动,第一着走"兵七进一",称"仙人指路"。

中局阶段在其他攻子掩护下,一般以拼杀对方的士、象为上策。

进入残局,如对方士、象全无,虽仅一兵,往往可决定胜负。

兵阵的形态多种多样,对局中须与车、马、炮等攻子分别配合以发挥其作用。

兵略:

也称战略。

中国象棋中,指棋战未判胜负前,对全盘棋局的筹划和部署。

包括:

1、未战之前,棋手分析敌我双方的棋赂实力和技术上的优缺点,制定策略与战术措施。

2、布局开始,依据战情采用的策略和战术措施。

如先走采用急攻型或稳健型,后走采用对攻型或固守型。

3、进入中、残局时审度形势,或求复杂多变,或激烈相搏,或简化局面舍子谋和等。

战略必须依靠战术手段来达到目的。

因此战略与战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棋人棋事

象棋的三重境界

  在张如安先生所著的《中国象棋史》中提到下棋有三个境界。

第一:

象棋作为一种游戏种类趣味性很强,可以成为大家消闲解闷的工具,为不同层次的人们服务。

“缘随冷暖开怀酒,懒算输赢信手棋”,象棋的娱乐性是她的最初步的层次。

  第二:

象棋已成为一种竞技体育项目,对局时双方遵循着象棋本身的内在规律,竞巧斗智,施计用谋,在方寸棋盘上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战斗场面。

“来如雷霆收震怒,去如江海凝清光”精彩的棋局如同一卷珍稀的书画,同样可以给予观者美的感受,象棋具有艺术性是她更深一层的境界。

第三:

棋势变化无常,人生亦得失不定,世事人生一局棋,棋盘虽小却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象棋艺术本身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思想,对局结果可以表现出弈者的棋艺风格、竞技状态、身体素质以及人生境遇等多种因素。

钻研棋术可以让人感悟到天地之道,“世事如棋局,不著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罐,打破了方见真空”。

象棋艺术所包含的象征内容才是我们下棋的人所应追求的境界,棋盘虽小,却有大义存焉。

人物传记:

“棋王”胡荣华的“楚河汉界”  (2004-2-24)

这是一种时代交错产生的兴奋,在与胡荣华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明状的激动。

这个刚刚率领上海队夺得全国首届象棋甲级联赛冠军的棋坛泰斗,在过去辉煌的40余年的象棋生涯中有着太多的故事值得回味和书写。

明确地说,在这种“50年代”和“80年代”的思维碰撞中,我有一种嚼着窝窝头听父辈讲故事的感觉,有笑、有泪,更多的是一种感动。

因为我体会到了一种这个时代最缺乏的执着和冲动。

  胡荣华一直被棋界人士称为“胡司令”,倒不是因为他长相威严,只是他“带兵打仗”时所独有的一套雷厉风行的方式的确和战场上的司令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如今的象棋界和(棋)风尽吹,注重防守的下法使得整个棋坛犹如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在训练队员的过程中,“胡司令”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甚至在出战的选拔赛上,队员们也以求和为主进攻为辅。

于是,胡荣华制定了一套新的规则:

先下的和棋就算输!

这样近乎苛求的规定一开始让年轻队员们叫苦不迭——如此一来,岂不是后下的对手就会步步紧逼求和,而自己却毫无退路了吗?

但这个“魔鬼训练法”在实战中却取得了奇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先下的棋手早就琢磨出了一套全新的克敌方式,步步出招都直指对方死穴,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常规下法。

事后,这套奇招在全国首届象棋甲级联赛中成为美谈。

  “胡司令”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也笑着说,“逼上梁山”的奇招也是他迫不得已的办法。

“一支队伍要想在联赛中赢分,最关键的就是后走的两盘棋要有本事求和,而先走的两盘棋必须赢下一盘。

如果让这股和棋风从一开始就蔓延,那么上海队只剩下和与败这两条路,以后的日子就得看别人的脸色过了。

先掌握主动才能成功。

  在采访过程中,胡荣华说他最怕的就是象棋运动萎靡。

据说在象甲联赛开赛前,上海棋院一直找不到赞助商,商家一听胡荣华只是队长立马掉头走人--没有“金字招牌”做保证,这钱不就等于扔了水瓢!

“胡司令”知道后,立即决定亲自挂帅出战,58岁的“高龄”在当今棋坛可谓是少有的。

不过在这本“万宝全书”的保护下,去年的上海队果然是一帆风顺,几度涉险过关。

  在最后一战对阵北京队的时候,上海队已经坐上了头把交椅,但由于在小分上没有太大优势,所以这把龙椅坐得并不稳当。

对手北京队该役事关保级命运,势在一搏,而上海队如果失利的话也将被广东赶超,只能屈居次席,这样的“血拼”谁也马虎不得。

  比赛前一天晚上,“胡司令”没有安排训练,而是和大家打起了“拖拉机”。

在如此轻松的气氛中,“胡司令”突然宣布,此战他必须打先发,这一决定让全体队员都感到奇怪,因为老将保底早就成了队中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次“胡司令”首发出场也太冒险了吧,万一后面的小将失手,损失就大了。

没想到“胡司令”坚持己见,第二天当仁不让地先发上场,而且一举定乾坤。

  事后“胡司令”悄悄地告诉记者,当时他也捏了把汗,但不搏不行。

“说穿了,我也不希望赞助商的钱打水瓢,这样的关键战役只能我打头阵来稳定军心。

如果这次上海输了,那么以后这样的经济资助肯定也少了,上海象棋要是真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还谈什么发展?

”对话胡荣华:

口号都是唬人的记者:

在去年象棋甲级联赛的时候,您好像只喊出了保六争三的口号,当时你心里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胡荣华:

怎么可能,那只是给你们记者的答案。

(笑)但老实和你说,夺冠的想法我是给自己悄悄定下的。

一个人如果连出头的念头都没有,怎么可能成功?

保守的口号是为了减少外界舆论对选手们的压力。

记者:

广东队的总体实力比上海队强,你们赢下他们的关键是什么?

胡荣华:

我们找到了差距,这是最主要的。

我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找到差距,就等于号到了对手的脉。

至今为止,我都不敢说上海队已经超越了广东队,只能说在克敌制胜方面,我们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手段。

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运气的成分。

记者:

那今年的目标呢?

胡荣华:

保三吧,(笑)我知道你们又会以为我在放烟雾弹。

没错,就是唬人的,换句好听的话说是韬光养晦。

这些都是虚的,到时候看成绩吧。

  故事

  一瓶茅台御强敌

  这个故事至今依然是“胡司令”领兵征战中的一个经典。

  在全国首届象棋甲级联赛中,上海队遇到最为强劲的对手广东队,这支队伍在赛前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夺冠的热门,而此役也在当时被誉为冠军之争的提前赛。

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胡司令”拿出了一瓶珍藏了几十年、价值上千的极品茅台,对着全体队员说:

“明天拿下对手,这瓶酒我们分了!

”当时年轻不懂事的14岁小将谢靖突然冒出了一句:

“那如果我们输了呢?

”“胡司令”掷地有声地回答:

“输了?

输了我就上街把这瓶茅台当场砸了!

  事后没人提起这瓶茅台的滋味。

战胜劲敌广东之后,想必这瓶昂贵的茅台早就被畅饮一空,在如此激动的比赛之后应该也没有几个人还记得茅台醇香的味道。

小将孙勇征后来告诉记者,对战广东前,他足足备了几天的课,把对手许银川--全国排名最高的棋手--的一百篇棋谱研究了个透。

“胡老师都这么说了,我们能不赢吗?

”果然,许银川这个驰骋沙场的老将败给了小将孙勇征。

棋坛“不死鸟”

  胡荣华1959年进入上海市队,师从著名棋手何顺安、徐天利。

1960年,15岁的胡荣华在杭州五省市邀请赛中获得冠军,从此跻身全国一流棋手行列。

同年,他代表上海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夺得团体、个人两项冠军,创造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棋坛传奇。

1962年至1979年间,他九次蝉联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在二十年间缔造了"十连霸"的伟业。

1983、1985、1997、2000年又先后四次夺得全国个人赛冠军,特别是在去年首届全国象棋甲级联赛中,已经58岁的他身先士卒,率领上海队力挫群雄,勇夺冠军,圆了上海期待九年的冠军梦,被人誉为棋坛"常青树",有棋坛"不死鸟"之美称。

胡荣华是中国象棋界的一代宗师,当代象棋学派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最杰出的象棋棋手,曾著有《反宫马专集》、《胡荣华妙局精粹》等。

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杰”之一,现任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上海棋院院长、党委书记。

清华有个小才女 读书象棋两不误  (2004-4-30)

  为隆重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学联拟于五四期间推出关于首都大学生先进典型的系列报道,通过讲述首都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故事,全面展示首都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健康形象。

本报今日推出的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曾蓓。

  日前,当记者在清华天文台的一间办公室里见到曾蓓时,她正忙着准备毕业论文。

今年9月,她就要飞赴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读书,选择的专业还是她喜爱的物理。

但我想,在她的行囊里面,一定还会带上一副国际象棋的。

  曾蓓出生于国际象棋世家,她的父亲曾子林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五姨刘适兰则是亚洲第一位女子国际象棋大师。

起初,深知下棋之苦的父亲并不同意她学下国际象棋,直到她8岁生日那天才正式同意教她。

起步虽晚,还要上学,但悟性很高的曾蓓一入棋道就出手不凡:

13岁拿到了全国少年组冠军,14岁拿到世界少年赛季军,15岁入选国家青少年集训队,16岁夺得全国棋协大师赛冠军,17岁获得全国青年赛季军。

1998年,她被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特招,事实上,当年高考她考了650分,如果按照加分政策,她的分数早就突破了满分750分。

来到清华,曾蓓选择了基础科学班。

面试的时候,她并没有大谈自己如何擅长物理,只说“我喜欢下棋,而且还不错。

你收我吗”。

这个自我介绍让考官意想不到,但那份自信与坦然让他们决定收下这个惟一只说自己会下棋的女孩。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没有错:

本科期间,曾蓓获得校特等奖学金,研究生期间则荣膺第八届“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称号,并成为清华大学第三届学生“十杰”中惟一的本科生。

2002年物理系直读硕士,2004年提前毕业并获得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机会。

在多数人眼里,体育特招生的学习成绩是会差一点的,但曾蓓却是个例外。

下棋并没有影响她正常的功课,她一直名列前茅。

她说她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孩,而且学起来也没那么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真的喜欢物理这门学科。

读研究生时她的专业是理论物理,曾蓓说:

“这是一门需要丰富想像力的学科,而我又是有许多idea的人,这与我下棋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但在高手云集的清华能够拿到特等奖学金并当选“十杰”,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曾蓓却把这些荣誉看得很淡:

其他同学也特别优秀,而能够当选“十杰”大概因为清华的“美眉”太少的缘故吧,所以他们投了我的票。

与曾蓓谈话,你能强烈感受到她学习的那份轻松。

在许多人认为读理工科特别辛苦尤其是在清华这样压力很大的高校时,她以自己恬然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证明了并非如此。

下棋给我带来快乐 一个初二棋童的话  (2004-3-3)

棋之静,宛如一江春水,波澜不兴;而棋一旦化静为动,则硝烟四起,杀戒大开,那气势决不亚于真正的战场。

所以,我爱下棋。

经常缠着妈妈陪我下棋。

记得上一局棋,我们厮杀的还真是猛烈。

刚开局时,我和妈妈都在专心地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并没有太注意对方的局势。

可是,突然,妈妈对我来了一回猛攻,直逼我的“皇城”,大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

我吓得连连后退,本想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下一局,但对方可不让,所以只好改变战术。

心想:

你攻我也攻,让我们短兵相接,看看到底是谁主沉浮!

说时迟那时快,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

不料,实战过程中,考虑不周,被母亲看准破绽,几乎要让我走“麦城”。

本以为大局已定,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我用我那“慧眼”一看,母亲的防守也是有弱点的嘛!

所以,我想,成败在此一招,狠下心来,给母亲来了个回马一枪,直捣黄龙!

母亲大惊,只好手忙脚乱地大接招,这样当然不是我的对手了!

哈哈,计划成功!

母亲“大意失荆州”。

我此时,仿佛真的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