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513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docx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剖析

 

节段拼装箱梁

 

线形控制操作要点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六月

 

节段预制梁线形控制操作要点

整孔节段拼装梁体的线形好坏关键看预制梁段是否符合要求,各部位尺寸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根据我公司多年来的施工经验,对各阶段目标进行分阶段控制。

一、预制阶段的测量控制

1、模板进场前的检验对进场前必须在模板加工厂内进行模板的试拼,检查模板的以下参数,检验各部分尺寸是否满足要求,并且各部位的栓接及销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小组认真检验后形成《模板出厂前检验报告》,报公司物资部存档,避免现场对模板的改装浪费工期和额外成本。

模板试拼检验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测方法

1

侧模板全长

±10

在钢模出厂检验实测,尺量检查各不少于6处

2

同套侧模相对长度差

±3

特别是端包内外结构模板

3

底模板全长

±10

在钢模出厂检验实测,尺量检查各不少于6处

4

底模宽度误差

+5~0

在钢模出厂检验实测,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5

模板面板(侧、底模)方正误差

±5

用尺测量对角线

6

模板垂直度

每米高度3mm

靠尺或吊线检查不少于5处

7

外模组拼后顶部对角线误差

±5

用尺测量对角线

8

底模板平整度

±2

用水平仪测4个角及中心共5点

9

侧模板平整度

每米长度2mm

1m靠尺和塞尺检查各不少于5处

10

翼缘板组拼后顶宽误差

±5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11

腹板厚度

+10,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12

底板厚度

+10,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13

顶板厚度

+10,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14

隔板厚度

+10,-5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15

组拼后翼板顶面高度

±10

用水平仪测量不低于6个点

16

内外模倒角高度误差

±10

尺量检查

17

端模预应力孔道位置误差

±3

尺量检查

2、制梁台座的平整度预制台座的平整度及承载强度对预制梁段线形控制很重要,平整度和承载强度是保证预制梁段在浇筑混凝土后,仍然保持底板平整,不出现三条腿,不出现不均匀下沉的关键部位。

因此台座的基础尺寸经过承载力计算,并要求台座的顶面平整度高差互差小于±2mm,采用水平仪进行检验,应在每个梁段安装底模前测量1次,测点布置如下图。

制梁台座测点布置图

3、模板的安装检验测量

首先检查底模的中线是否与台座中线重合误差小于±2mm,再次检查底模的平整度,采用水平仪测量,测点布置如上图。

底模标高互差小于±2mm,端模、侧模的垂直度、端模的顶板高程、模板顶面对角线的长度等是模板检查的重点。

模板检验严格按下列项目进行:

模板安装检查检验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测方法

1

端模、侧模板垂直度

每米高度3mm

靠尺或吊线检查不少于5处

2

底模板平整度

±2mm

用水平仪测4个角及中心共5点

3

侧模板平整度

每米长度2mm

1m靠尺和塞尺检查各不少于5处

4

顶板板宽度

±1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5

顶板长度

±10

6

腹板厚度

+10,0

7

底板厚度

+10,0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测方法

8

顶板厚度

+10,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9

隔板厚度

+10,-5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10

翼板顶面高程

±10

用水平仪测量不低于6个点

11

顶板对角线长度

±10

尺量检查

12

端模板预留预应力孔道位置

3

尺量检查

为了方便的进行模板顶部的水平测量,各梁场新建项目应考虑设置观测塔。

部分既有梁场具备测量条件(如中南部梁场),在路堑边坡上架立仪器进行观测,观测值填入写附表1。

4、混凝土浇筑时注意事项

梁段在浇筑顶板混凝土时,一定要将混凝土灌平端模顶面。

采用5米左右(大于梁段长度)60×40mm的铝合金方形型材,进行刮平检查及处理,确保梁段顶面不出现鼓包及凹坑。

5、浇筑预制段后的测量

待混凝土浇筑完终凝后,在预制梁段翼缘板顶面上6个点及端模板顶部3个点,进行高程复测,填写附表2。

对比混凝土浇筑前后是否有变化,若有变化分析原因(如混凝土干缩、台座下沉、模板刚度不够等),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整改。

通过高程的测量,撑握梁段高差数据,研究处理相邻梁段的顺接问题。

拆模后对梁体的外观进行检查,进行必要的处理。

最后在梁顶面及底板端头侧面刻划出梁体中心线,单线梁:

在梁段的底板距端头20cm处标记4个高程观测点。

双线梁:

并在顶板上标记4个底板角点的投影点(如下图),同时测量出底板到4个测点实际梁高,以指导调梁时高程测量。

二、箱梁架设的线形控制

1、拼装节段梁中线

以本跨两桥墩上的架梁十字线为中轴线,首先将两桥墩中心线用穿线法将中心点放样到造桥机的中支腿及后支腿上,梁段全部下完后,在梁体腹内及梁顶面穿钢丝线或采用激光照准仪进行指向,反复检查并确保两钢丝线与桥墩轴线相重合,钢丝线一端挂重锤,确保有足够的张力。

然后将本跨所有的预制梁段的中心与钢丝线调整重合,并在纵向上考虑预留压缩量。

预留压缩量设置于活动支座端,预先让活动支座上板往梁长正误差方向预偏预留压缩量值。

2、预拼梁段预拱度的设置

按照设计要求设置预拱度,二次抛物线方程公式为y=ax2+b,抛物线的开口向上。

测量点为梁底板的拼缝位置,以跨中为中心,首先计算出每个节段底板湿接缝位置的挠度,预拱度的设置分两步进行,在湿接缝浇筑前的拱度预拱度是精调梁段的依据,实测值与理论推算值误差控制在2mm内。

另一部分拱度是浇筑湿接缝的过程中,由于荷载的增加,造桥机的下挠度继续增加,以达到设计预拱度的要求。

同时要求同一梁段的同一端保持水平,不发生平面扭转。

预设挠度观测点必须根据在预制场标识的4高程测量点进行观测及预设。

3、建立调梁理论数据表

根据桥梁设计线型,综合考虑纵坡、预设反拱、支座预偏量、湿接缝浇筑前后支架挠度变化及梁高偏差等因素,并注意高程测量点和调整点(千斤顶调整钢棒位置)位置偏差带来的数据变化,完善《梁跨拼装高程测量、调整数据表》,见附表3。

4、端头节段吊装和定位

根据垫石中心线和桥墩中心线调整端头段纵向和横向位置。

纵向位置采用垫石横向中线控制,并复核梁缝大小;节段横向依据支座中线预放,并以桥墩中线为准在梁底板悬挂锤球做为控制指标。

梁段高程以支座和砂箱确定。

砂箱位置需固定,并结合梁体线型和砂箱压缩量(经验值)确定砂箱高程,以控制梁底为准,按附表3的数据控制端头节梁底标高。

梁顶高程做复核但不控制。

5、其余梁段摆放

①梁段纵向:

以支架架梁状态找出钢棒的悬挂位置,在桥机纵梁上用红油漆画出钢棒悬挂位置,注意造桥机纵移的偏位情况,悬挂位置进行适当调整。

②梁段横向:

在扁担梁上画出吊杆的悬吊位置,注意桥机的横向偏位误差的影响。

③梁段高程:

根据造桥机挠度情况和梁跨的线型确定各梁段钢棒外漏尺寸的初步数据,并以实际调整完的梁跨钢棒外漏尺寸做为后续梁跨的相关数据。

认真记录每个钢棒吊杆外漏长度的数据表,指导每个梁段的悬挂工作。

6、梁段精调

在本跨梁段全部梁段吊运至造桥机上后,开始进行定位精调工作,此时造桥机的荷载(除了湿接缝)已全部到位,桥机的挠度稳定。

此时造桥机上门吊需处于静止状态,已放置好的1#段或13#段中线上架设经纬仪或激光指向仪作为中线控制。

测量各节段腹板顶位置1、2、3、4各点位的高程,并根据《梁跨拼装高程测量、调整数据表》计算得各梁段高程调整值。

与此同时,复核湿接缝宽度。

梁段的调整采用回转天车配合。

①梁段调整采用纵向→横向(平转)(检查湿接缝宽度)→高程(利用吊杆外露长度控制)的顺序依此进行;

②纵向:

调整湿接缝的宽度用尺量两侧腹板、两侧翼缘、梁中线五个截面,如发现较大偏差,需核对桥机上钢棒悬挂位置是否准确。

③横向(平转):

通过梁顶经纬仪或激光指向仪检查梁段的中线进行控制,并通过梁腹内悬挂的钢丝绳进行校核;顶板校核时需注意梁节两端因扁担梁阻碍视线,现场技术人员必须对两端侧中线均进行校核,以确定梁段是否存在梁节中线与梁跨中线存在夹角的情况。

④高程:

利用计算好的《梁跨拼装高程测量、调整数据表》,对悬挂梁的钢棒外露丝的长度进行调整。

梁段线型调整是个反复的过程,所有梁段调整完毕后必须进行复核测量,直至最后一次测量结果反映梁段线型控制符合容许误差方可停止调梁工作。

另外,在梁段调整完毕后,需检查底板、腹板、翼缘板的外缘是否平顺,如果存在明显错台,需找出原因,并进行局部梁段的调整。

注意:

因纵向、横向(平转)、高程调整相互影响,梁段如果粗放质量较高,相互影响小,因此粗调梁工作务必提前到下放梁段的时候进行,即在下梁过程中就控制好纵向、横向(平转)和钢棒的外漏尺寸,这不仅能节省调梁的时间,也能大大提高线型质量。

7、湿接缝浇筑后检查

在完成湿接缝钢筋、模板的安装后,再次检查整孔梁线形情况,有无错台及扭转情况,确保整孔梁的翼缘板是一条线。

然后开始按设计顺序进行湿接缝的浇筑,在浇筑过程中一定注意不能漏振和过振现象;更不能出现胀模现象,在最后浇筑顶板混凝土时一定要认真的收面刮平。

拆模后认真检查有无外观缺陷,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工作。

8、梁体线形观测

调整梁段结束,实测第个梁段顶面的4个观测点,并查检活动支座端预留压缩量。

填写梁体线形跟踪观测记录表(见附表4)。

浇筑完湿接缝后再观测第二次,一期张拉结束后观测第三次,二期张拉结束观测第四次,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12个月后分别观测第五次至第八次。

依次记入梁体线形跟踪观测记录表。

本节段拼装线形控制方法要点,对不同的工点,不同的要求,需作适当的修改调整,使其更具有指导现场工作的目的。

附件:

1、附表一:

模板安装测量记录表

2、附表二:

混凝土浇筑后测量复查表

3、附表三:

梁跨拼装高程测量、调整数据表

4、附表四:

梁体线形跟踪观测记录表

 

2013年5月13日

 

模板安装测量记录表附表1

梁段号:

天气:

日期:

测量部位

测量位置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后视点高程

设计高程

实测高程

误差

备注

底模顶面

1

2

3

4

5

中心点

中线偏差描述

端模

顶面

1

2

3

垂直度

中心线

中线偏差描述

外模翼缘

1

2

3

4

5

6

垂直度

对角线测量

实测cm

设计cm

偏差cm

实测cm

设计cm

偏差cm

用尺对梁段顶板对角线进行尺量

宽度

用尺对梁段顶板进行尺量

长度

用尺对梁段顶板进行尺量

 

混凝土浇筑后测量复查表附表2

梁段号:

天气:

日期:

测量部位

测量位置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后视点高程

设计高程

实测高程

误差

备注

外模翼缘

1

7、8、9、10为腹板外侧混凝土顶面

2

3

4

5

6

7

8

9

10

实体检查

设计cm

实测1

偏差1

实测2

偏差2

实测3

偏差3

长度

宽度

对角线测量

1-3

实测

设计cm

偏差cm

2-4

实测

设计cm

偏差cm

用尺对梁段顶板对角线进行尺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