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692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3及答案考点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2018年同步练习卷(3)

 

一.积累与运用

1.(3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崇祯   

雾凇  

沆砀  

铺zhān   

一jiè   

chī  人

2.(3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湖心亭看雪》)

(1)余挐一小舟  

(2)惟长堤一痕  

(3)拥毳衣炉火  

(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3分)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3分)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B.吾C.尔D.相公

5.(3分)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6.古往今来,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

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二.阅读理解:

8.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试简要分析。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作者描写雪景的顺序是什么?

 

三、拓展阅读

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互相轩邈

②窥谷忘反

③上下一白

④及下船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填空和简答,

①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己”几句意境优美。

有人依此作了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

③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10.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

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②更定:

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③毳(cuì)衣:

细毛皮衣。

④相公: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是日更定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

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2018年同步练习卷(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3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崇祯 zhēn  

雾凇 sōnɡ 

沆砀 dànɡ 

铺zhān 毡  

一jiè 芥  

chī 痴 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解答】答案:

zhēn;sōnɡ;dànɡ;毡;芥;痴

【点评】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要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辨析字形。

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2.(3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湖心亭看雪》)

(1)余挐一小舟 通桡,撑 

(2)惟长堤一痕 只 

(3)拥毳衣炉火 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答】

(1)句意为:

我撑着一叶小舟。

挐,通“桡”,撑;

(2)句意为: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惟,只;

(3)句意为: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4)句意为: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客,客居。

答案:

(1)通桡,撑;

(2)只;

(3)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4)客居。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3.(3分)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力。

四个选项都属于句中短暂停顿,做题时可以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只要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就能准确划分。

【解答】ABD.朗读节奏正确;

C.本句意思是: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声鸟声都没有。

“人鸟声”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中间不停顿,应在“湖中”之后停顿。

故选:

C。

【点评】解答此题。

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4.(3分)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B.吾C.尔D.相公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把握。

【解答】ABC三项为人称代词;

D项为尊称,其余不是。

故选:

D。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文言文中对人的称谓语的把握。

 

5.(3分)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解答】AD两项是表达分别之情的,BC两项表达知音相遇的欣喜。

“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也表达表达知音相遇的欣喜。

故选:

BC。

【点评】做本题时要揣摩选项内容和“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是否一致。

 

6.古往今来,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名篇名句默写,要注意根据题目的要求,调动自己的诗文积累作答。

【解答】该题只要回答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即可。

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例如:

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与雪有关的文章有:

《咏雪》(《世说新语》);《雪》(鲁迅)等。

答案:

示例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示例二:

《咏雪》;《雪》

【点评】本题属于名句名篇的理解型默写题,近年来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

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分析】《金陵三迁有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宋代梁栋所作,也是他仅存的几首诗词中的一首,他以李绅自比,抒发了对格局的忧虑之情。

【解答】

(1)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字词的赏析,理解诗人感情。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的意思是:

身心俱疲的我如今正在金陵城南当差,像那曾经的“矮子李绅”一样兢兢业业,正直忠诚,为了头上多情的乌纱帽沾染着世俗凡尘。

诗人之所以“憔悴”是因为对国家动乱时局的多愁善感;“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的意思是:

看那垂在江水之上群山之间的落日,此时此刻,多么适宜来壶浊酒,可是现在的自己却不得不为这落魄的境地而烦恼。

作者借酒浇愁,同样是因为对国家动乱时局的忧虑。

所以这几个词表现了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赏析。

这句诗的意思是:

曾经蜂簇蝶拥的黄花如今已经光鲜不复,随他去吧!

看看这皎洁的月光洒在林园里,不又是一番春意盎然的美景么!

此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蜂蝶黄花老”写出愁人秋色;通过“明月园林”写春色,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所以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答案:

(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译文:

身心俱疲的我如今正在金陵城南当差,像那曾经的“矮子李绅”一样兢兢业业,正直忠诚,为了头上多情的乌纱帽沾染着世俗凡尘。

寒窗苦读,却了不了男儿的一身事业,阅历丰富,却空有一个死而后已的热血躯壳。

看那垂在江水之上群山之间的落日,此时此刻,多么适宜来壶浊酒,可是现在的自己却不得不为这落魄的境地而烦恼(西风引申为了没落枯朽的意思).唉!

曾经蜂簇蝶拥的黄花如今已经光鲜不复,随他去吧!

看看这皎洁的月光洒在林园里,不又是一番春意盎然的美景么!

赏析:

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

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二.阅读理解:

8.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试简要分析。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作者描写雪景的顺序是什么?

【分析】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上。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一天夜里,打更过后,我乘着小舟,披着毛皮大衣,拥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远望天边,山水和浮云相连,上下全白了。

而在这粉妆玉砌的世界中,肉眼能看见的风景只有长堤上的一抹淡痕,湖心亭的一角栏杆,以及我们这条船上的三两人而已。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用清幽淡雅的笔调,将西湖的景色与天、云,与周围的山、雪、亭、人等融合在一起,正面描写出了其唯美壮阔的特点,显示了作者对物、人、天地关系的理解;在这之前,作者冒雪黑夜前往西湖赏景,后偶遇两位金陵人一起同赏美景,若逢知己般快乐,这是对西湖景色之美的侧面烘托。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

用一痕、一点、一芥和两三粒分别修饰长堤、湖心亭、舟和人,突出了景物的渺小,这是国画中的白描的手法,表现了大雪之后天地相连,浑然一体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然后按要求作答即可。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此句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同时要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作者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表达了怀念故国的深情。

(5)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总写,整体描写雪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局部描写。

答案:

(1)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到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既于微观中显出宏观,烘托出铺天盖地的雪景,也写出了视觉的移动。

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3)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体现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

(5)从整体到局部。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

【点评】绝

来此绝境(隔绝)

以为妙绝(极点)

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悬崖绝壁(极高的,陡峭的)

 

三、拓展阅读

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互相轩邈

②窥谷忘反

③上下一白

④及下船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填空和简答,

①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己”几句意境优美。

有人依此作了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湖山夜雪 。

③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分析】甲文: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解答】

(1)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

主谓之间要停顿,①在主语“猿”后断开。

②在主语“湖中”后面断开。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①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邈:

向远处伸展②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窥:

看到。

③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一:

全。

④等到了下船的时候。

及:

等到。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两个“甚”都是超过的意思。

B.绝:

消失;到极点。

C.强:

勉强;通“僵”僵硬。

D.其:

代词,他的;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所以选A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

①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

柯,树木的枝干。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②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强,尽力,勉力,竭力。

白:

酒杯。

(5)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景的手法。

甲文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写景的手法有: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运用多种感官、虚实结合等。

答案:

(1)(2分)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4分)①往远处伸展②看到③全,部④到,等到(每空1分)

(3)(2分)A

(4)(4分)①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样。

((2分),每小句1分)

②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分)“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5)(5分)①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分)“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②示例:

湖山夜雪(1分).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③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

((2分),每点(1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点评】句子划分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10.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

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