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856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3.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docx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

 

XX体育馆智能化及体育工艺项目

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议书

 

 

一、项目概述

(一)体育馆是由省体育局直接管理的集比赛、训练及体育产业为一体的文体项目,承担着十四届全运会中的排球比赛和击剑比赛且作为全运会闭幕式的备用场馆。

本比赛馆、训练馆是体育中心内室内运动比赛场地中最综合的项目,也是经济性最好的标志性项目。

(二)用地介绍

本项目位于体育中心用地的东北部,东临唐延路、西贴体育中心主路、北接唐遗址公园、南测靠近体育博物馆和游泳公寓楼,东西长约340m,南北长约180-300m,占地面积约86603.6m2。

(三)建筑规模

本体育馆为大型综合性的多功能体育馆,体育建筑等级为甲级,能够举办全国性体育比赛和单项国际赛事。

其比赛场地可供排球、手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操、举重、武术、击剑等体育项目进行室内比赛,同时又可举行大型文艺演出、集会、展览及日常群众健身活动等,同时配置一座可设置三个标准篮球场的训练馆作为比赛馆的热身场地。

体育馆总建筑面积7245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为38750平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33700平米;观众总座席数约为7048席(以篮球比赛为准),体育馆40.0米高,平面呈椭圆形,位于用地东部,训练馆24米高,呈椭圆形,位于用地西部。

(四)功能分区及布局

体育馆分为比赛馆及训练馆两部分,以中心庭院、5.7米标高的二层平台及屋顶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建筑整体。

比赛馆首层为比赛场地、训练场地、竞赛相关用房、运营用房、设备用房等功能性房间,二层为观众休息厅、观众卫生间,设备用房等。

三层为设备用房和贵宾包厢。

1.1比赛馆

地下一层区域主要功能为全民健身场馆、车库区和设备机房区。

地下一层设置车库区域,共计停车508辆,其中56辆为电动车停车位。

设备机房区设有冷冻机房、变配电室、空调机房等。

机房区设内部隔音走廊及双道隔声墙,与其他房间相连。

设备选用低噪音设备、增加降噪隔噪设施,进行噪音控制。

一层平面

比赛馆一层平面为比赛大厅、训练厅、运动员、竞赛管理、新闻媒介、场馆运营、全民健身场所等用房,各分区均设置独立出入口对外联系,各部分分隔有序,互不干扰。

二层平面

二层平面为体育馆观众的主要集散层。

大量公众可从体育广场方向,沿3组室外大台阶,抵达5.685米标高室外平台。

观众从平台进入观众休息厅,并从11个出入口进入5.70米标高的比赛大厅。

休息厅两侧设有卫生间等配套设施。

集散厅外设置了小型配套商业,完善功能的同时丰富了建筑体量。

三层平面

三层平面+12.980、+12.450标高为看台最高层,南北两侧墙面设有计时计分显示屏,主看台12.900米标高处布置包厢、大屏幕控制、赛事指挥、声控室、灯控室等,各项用房面积指标基本满足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相应要求。

比赛大厅屋顶钢结构部分,设有检修马道。

可通过A-j轴的两部楼梯直达检修马道层。

商业用房

体育馆一层四周沿广场侧设置了多处附属商业用房。

二层平台和观众休息厅部分,也均设置了商业用房。

其中平台商业设施与下部一层的商业设施,可分可合,经营方式灵活。

赛后利用

为充分发挥体育建筑及设施的利用,扩大本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利益,本设计在不增加造价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平时利用。

体育馆商业用房可考虑常设出租经营。

比赛大厅和训练厅可分可合,平时可作为休闲健身场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体育馆也具备举办大型演出集会的条件:

比赛大厅可临时搭建舞台,训练厅可作为演出后台用房服务。

1.2训练馆

训练馆为全国室内体育大赛赛前热身场地,内部设置三个标准篮球场地,平时满足周边群众日常健身活动的使用要求。

训练馆与体育馆相对独立设置,使用上可分可合,相互之间不会打扰。

在5.7米标高设置入口平台,使训练馆与比赛馆馆更有效的联系起来。

一层平面

首层中央主要为三块标准篮球场地,层高10.7米。

南侧为乒乓球馆和体育器材库;北侧为武术散打;西侧和东侧主要为设备功能用房与辅助用房。

日常使用时群众由首层南北侧主要出入口门厅,通过总服务台进入各个场馆;举行全国室内体育大赛期间,参加比赛人员由北侧入口进入热身场地。

二层平面

二层主要为办公室、设备用房及辅助用房,供馆内管理人员等使用。

三层平面

三层南侧为舞蹈馆,北侧为健美操馆、东侧为办公用房及设备用房。

1.3剖面设计

比赛馆

比赛馆共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首层层高5.700m,二层层高7.200m,三层层高3.600m,地下一层层高5.600m。

建筑高度:

40.0m(含室内外高差0.150m)

屋面最高点结构标高:

38.9m(钢结构最高点中心线相对标高)

看台最高点标高:

相对标高13.250m

训练馆

训练馆共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首层层高5.700m,二层层高3.900m,三层层高3.900m,地下一层层高5.600m。

建筑高度:

28.0m(含室内外高差最大为0.600m)

 

二、项目建设目标

2.1总体要求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根据《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场馆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以把十四运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体育文化盛会为目标,本奥体中心作为全运会开闭幕式场馆,工程建设应达到如下要求:

●满足现代化智慧体育场馆建筑的要求;

●满足项目承载全运会各项功能要求;

●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建筑环境;

●业界一流的高质量工程。

2.2设计目标

结合体育馆所承担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任务和其甲级体育场馆的功能特点来确定弱电系统的分类和组成,力求将建设成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总要求,具备先进的功能,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并具有随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和扩展的能力的智能建筑。

对该体育馆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功能进行多层次设计,从而使功能更加合理,系统更加完善,管理更加先进。

弱电系统设计实施应该达到

Ø现代化的技术与体育馆建设相结合

Ø智能建筑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平台融为一体,便于维护与管理,节省费用

Ø现代化的技术与赛事运营管理的需求相结合

Ø在现代化的技术平台上,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现代化的日常运维管理

Ø满足业务与管理的信息化需要

Ø设备运维管理、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实现平台化、一体化

Ø管理平台信息资源共享

2.3遵循标准

各市政主管部门对方案设计的审批意见;

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各专业提供的作业图;

国际、国内各单项球类、体操、击剑规则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T179-2009;

《体育场地与设施

(一)》08J933-1-2008;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16;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153-200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

《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T179-2009

《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54 -2014

《体育场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范》JGJ/T131-2012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T28049-2011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验收规范》GB/T28048-2011 

《扩声、会议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Y5055-2008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体育场馆设备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1部分:

LED显示屏》TY/T1001.1-2005

《十四届全运会信息化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2.4设计原则

体育馆弱电智能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Ø先进性

充分考虑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的趋势,在技术上适度超前,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应能保证将建成先进的、现代化比赛场馆。

Ø成熟性和实用性

采用被实践证明为成熟和实用的技术和设备,最大限度地满足现在业务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确保耐久实用。

Ø开放性

考虑未来技术发展的需求,使系统与未来扩展的设备具有互联性和互操作性。

Ø集成性和可扩属性

充分考虑奥体中心智能化及体育工艺所涉及的各子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保证子系统总体上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采用集中管理,操作和分散控制的模式。

总体结构应具有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既可以包容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先进产品,又便于升级、换代,使整个智能化系统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完善、改且和提高。

Ø标准化和模块化

根据弱电系统面向系统集成的要求,各子系统遵循的技术规范,通讯接口协议,数据传输、压缩、存储,数据表示必须遵循标准化;系统软硬件组成模块化,易于管理和维护。

Ø安全和可靠

整个智能化系统必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Ø服务性和便利性

为适应多功能、外向型的需求,对于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输、检索、查询,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充分的决策依据,为奥体中心运维和赛事管理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高效、增值的服务。

Ø经济性

在先进性和可靠性及高性价比的前提下,通过深化设计达到经济性的目标,避免造成浪费。

在具体方案设计上还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Ø超前性,即总体方案一次到位,能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需求。

Ø实用性,工程的内容应符合实际需求。

Ø合理性,在选择设备和系统上遵循合理有利的原则。

Ø可实施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三、网络方案设计介绍

3.1总体设计思路

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目前国际流行的TCP/IP为基础,采用OSI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

为了保证网络质量,合理分担网络流量,网络整体采用核心、接入二层设计架构。

采用二层的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更清晰、扩展性好、便于管理维护、节省投资成本。

同时,使接入交换机上的数据通过高速传输到核心交换机,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具有结构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好的优点。

其中在各自网络出口处部署高性能防火墙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防护。

整个网络平台具有先进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维护管理方便等众多特点,完全可以满足现在及未来5-8年内的发展需要。

3.1.1网络需求分析

3.1.1.1信息网

信息网络系统均采用万兆主干、千兆接入的二层架构设计。

在核心层配备2台高端核心交换机,每台配置冗余引擎、冗余电源和冗余风扇,以保障设备的可靠性。

本项目的无线wifi纳入信息网,无线wifi系统采用瘦AP形式,无线AC控制器设在弱电机房内。

3.1.1.2管理网

赛事管理专网采用万兆主干、千兆接入的二层架构设计接入线路、主干线路和核心交换设备要求一主一备。

在核心层配备2台高端核心交换机,每台配置冗余引擎、冗余电源和冗余风扇,以保障设备的可靠性。

3.1.1.3竞赛网

竞赛专网采用万兆主干、千兆接入的二层架构设计,接入线路、主干线路和核心交换设备要求一主一备。

在核心层配备2台高端核心交换机,每台配置冗余引擎、冗余电源和冗余风扇,以保障设备的可靠性。

3.1.1.4安防、工程网

安防、工程网采用万兆主干、千兆接入的二层架构设计。

在核心层配备2台高端核心交换机,每台配置冗余引擎、冗余电源和冗余风扇,以保障设备的可靠性。

3.2信息网网络设计介绍

3.2.1信息网特性介绍

信息网是为了满足整个项目办公(即:

内网使用)、票务网络、上网(INTERNET网络)所需。

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在场馆内活动时,平均每人大约有1-3个无线终端被同时使用(以笔记本、PAD、手机、智能穿戴设备为主)。

用户享受着移动支付、移动社交、移动营销带来的便利,场馆WiFi网络需要满足无线信号随时随地的获得。

以一个20000平米的场馆WiFi网络建设为例,其建设重点如下:

(1)满足高密接入的需求

据统计,大于20000平方米的场馆内人数约为10000-20000人,无线上网需求并发人数在10000,每平米接入终端数1。

(2)通过使用负载分担技术保证单个无线终端的上行速率

2万平米的场馆内部署的无线AP数量在80-120的范围,平均单AP接入用户数大于100人,信道利用率在80%以上的情况下,无线终端上网较慢。

(3)高效、可视化的运维

大型场馆内接入的无线终端的类型众多,WiFi用户数量大,要求在场馆活动期间准确呈现网络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信息网的主要接入用户类型:

Ø媒体工作者

Ø组委会工作人员

Ø内部工作人员

其中应重点保障媒体工作者、组委会工作人员的无线接入终端上网速度。

根据过往华三在历次大型体育赛事保障时获取的运维数据统计,WiFi接入终端类型分布如下,绝大多数是接入的智能终端是智能手机:

根据根据过往华三在历次大型体育赛事保障时获取的运维数据统计,场馆内的典型应用包括:

即时通信(微信为主)、在线视频、社交网络(直播)、E-Mail等;且当场馆内的赛事出重大变化时,出口流量会剧增,新增流量主要为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络的流量。

3.2.2信息网网络拓扑及分析

信息网网络拓扑设计如下:

信息网网络拓扑

为了保证网络质量,合理分担网络流量,信息网采用二层网络架构,分为接入层、和核心层。

接入层采用千兆下行,万兆上行至至核心。

接入层设计:

采用24个千兆电口接入和4个万兆光口上行方式,保证千兆到AP,万兆到核心,同时所有连接AP的接入交换机支持POE供电,为AP提供远程供电。

核心层:

采用框式Crossbar交换架构的高性能园区网核心交换机。

本次设计使用的6插槽核心交换机采用Crossbar交换架构,可以提供持续的带宽升级能力。

进一步融合MPLSVPN、IPv6、应用安全、应用优化,无线,BRAS等多种网络业务,提供不间断转发、不间断升级、优雅重启、环网保护等多种高可靠技术,在提高用户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网络最大正常运行时间,从而降低了客户的总拥有成本(TCO)。

核心交换机设计采用双机虚拟化部署,利用目前业界成熟先进的横向虚拟化技术,将两台核心交换机虚拟化为一台逻辑设备,两台核心交换机可以同时提供业务转发能力,并且互为备份,为整个信息网系统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核心转发平台。

出口设计:

网络出口通过部署2台路由器做为整网的出口网关设备,通过卓越的高性能多核CPU处理器,采用无阻塞交换架构,极大提升整网多业务并发处理能力,通过双主控、模块化系统架构,实现主控板毫秒级切换和进程级的备份,提高网络出口的可靠性。

安全设计:

为了防止网络攻击,保障网络安全,本次采用最新下一代高性能万兆防火墙产品,支持多维一体化安全防护,可从用户、应用、时间、五元组等多个维度,能够有效的保证网络的安全。

同时在防火墙上开启NAT功能,作为网络出口。

主干链路上接入上网行为管理产品,提供了最全面、最清晰、最直观的上网行为解决方案。

也为安全合规提供了有效保障。

网管设计:

通过部署一体化网管平台,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的一体化管理为用户提供了实用、易用的网络管理功能,在网络资源的集中管理基础上,实现拓扑、故障、性能、配置、安全、ACL、报表、IP/MAC、来宾接入等管理功能,不仅提供功能,更通过流程向导的方式告诉用户如何使用功能满足业务需求,为用户提供了网络精细化管理最佳的工具软件。

3.2.3无线网络建设

3.2.3.1瘦AP+AC组网方案

FITAP+无线控制器组网方式如下:

在FITAP组网模式下,AP仅仅提供可靠的、高性能的无线连接,通过普通交换机接入到局域网中,由增加的无线交换机设备来集中处理所有的安全、性能和管理等WLANMAC功能,802.1x认证终结、动态密钥的产生、漫游切换也都集中到无线交换机上来实现,因此减轻了AP的负担,降低了AP的制造成本,在规模越大的网络上建网成本越低。

并且由于增加了无线交换机作为中央管理控制设备,可以实现对AP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比如进行统一设备配置,统一安全设置等,并且由于FITAP的集中管理特点,可以实现许多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如AP信道和功率的自动调整,三层漫游,非法无线入侵检测,网络自愈等等,在降低人工管理投入的同时推动无线网络应用的发展。

ØH3CFITAP解决方案特点

Ø方便部署

一般而言,对网络的改造和升级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大工程,不但在网络升级期间,网络无法使用,甚至需要对原有的有线网络重新规划和部署。

H3C公司FITAP解决方案,采用集中式架构,在原有网络增加无线功能时,可以轻松地把原来有线企业网络,在不改变其网络的原有规划和部署的情况下,甚至不需要中断原有网络就可以轻松叠加一个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和原有的有线网络可以形成有线无线一体化的接入方案,这种保护客户已有投资的升级方法,可以大大减少网络升级和部署的成本。

Ø易于管理、AP“零配置”

传统无线网络的部署需要网络管理员对网络中的每一个AP进行逐一配置,当无线网络规模较大时网络管理员往往要配置上百个AP,工作量巨大,且容易出错。

而采用无线控制器和FITAP配合组网时,只需要在无线控制器上对一类相同属性的AP建立配置模板,AP在启动时可以自动从无线控制器上下载最新的配置文件。

另外,由于AP本身不保存任何配置,万一设备丢失,也可以保证网络配置不被窃取。

AP支持启动后自动获取IP地址、自动获取AC的工作列表并自动和AC建立关联,真正做到了零配置,免维护,即插即用,极大地减轻了网络管理员在部署网络阶段的维护工作量。

当网络正常运行以后,无线控制器对所管理的AP以及AP所接入的用户进行实时监控,并能将这些信息实时上报给网管。

维护人员可以指定AP或用户进行在线服务策略设定和安全策略设定,使网络配置策略更加灵活。

Ø方便升级

H3C无线AP还支持软件自动更新功能,在其每次重新启动时会自动比较当前运行的版本和无线控制器上保存的版本,如果无线控制器上保存的版本更新,H3C无线AP会自动更新本地的软件映像,软件升级不再需要网管人员的干预。

Ø三层漫游

H3C系列无线控制器支持三层漫游,并支持快速漫游,漫游切换时间小于50ms,满足对切换时间要求最苛刻的语音业务。

Ø支持虚拟AP

H3C无线AP支持多SSID实现虚拟AP特性,每个SSID可对应不同的VLAN、从而对于每一个SSID可以实现不同的网络服务及认证方式。

该特性使管理员可以方便的为不同用户群、不同的业务制定区分的服务策略。

Ø丰富的RF管理和安全

RF管理功能,可以使得无线网络的布网灵活性大大增强,网络的可维护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AP的功率调整和信道切换是网络部署和调试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信道和功率还需要按照国家代码自动设置,H3C系列无线控制器的RF管理功能使得网络部署非常简单。

RSSI/SNR的不断更新,更是让系统可以适时了解每一个无线用户所处电磁环境的好坏、离AP的距离,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升网络可用性。

1.支持智能的负载均衡

支持按接入用户数量和流量的复杂均衡方式,当无线控制器发现AP的负载超过设定的门限值以后,对于新接入的用户无线控制器会自动计算此用户周围是否还有负载较轻的AP可供用户接入,如果有则AP会拒绝用户的关联请求,用户会转而接入其他负载较轻的AP,但如果无线用户不在AP的重叠覆盖区内,传统的负载均衡方式往往会导致连接不上网络,造成误均衡。

H3C公司创新性地支持智能负载均衡技术,保证只对处于AP覆盖重叠区的无线用户才启动AP负载均衡功能,有效的避免误均衡的出现,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无线网络容量。

ØIPv6

H3C系列无线控制器实现了IPv4/IPv6双协议栈。

AP和无线控制器之间可以穿过IPv6网络互联,从而使组网方式更加灵活,可以满足今后网络发展的需要,保护用户投资。

Ø完善的QoS

H3C系列无线控制器基于H3C公司最新的ComwareV7平台开发,不但对Diff-Serv标准进行了完善,同时还增加了对IPv6协议的QoS支持。

QoSDiff-Serv模型中主要包括流分类、流量监管(Policing)、队列管理、队列调度(Scheduling)等,完整实现了标准中定义的EF、AF1~AF4、BE等六组PHB及业务,可为用户提供具有不同服务质量等级的服务保证,真正成为同时承载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的综合网络。

Ø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网管系统

IMC无线管理组件是H3C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网络管理系统。

IMC采用组件化结构设计,通过安装不同的业务组件实现了设备管理、软件升级管理、配置文件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等功能。

无论对于企业网、园区网、园区网用户还是各大运营商,IMC都可以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方便用户监控、维护、管理各自的网络。

H3C系列无线控制器提供本地维护、远程维护、集中维护等多种维护手段,并提供完备的告警、测试、诊断、跟踪、日志等功能,方便用户的日常维护管理。

2.支持硬件加解密

H3C无线AP采用了业界先进的无线芯片,支持WEP/TKIP/AES等硬件加解密算法,使安全处理不成为系统应用的瓶颈。

3.2.3.2场馆放装型802.11ac高密无线接入AP

针对室内场馆、礼堂等高密场景,高密型AP内置高密天线,覆盖更精准,可有效降低高密场景下的干扰,解决高密用户并发接入难题。

采用内置智能定向高密天线设计,不同于AP+外置天线设备的繁琐安装调试。

高密型AP支持MU-MIMO技术,并且MU-MIMO流数达到6以上,属业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整机三射频最多可同时为6终端进行通信,极大的提高了多用户接入情况下的带宽和带机用户数,单机点播视频带机用户数可达200以上,场馆场景下建议每AP接入80~100终端。

场馆放装型高密无线AP采用三频设计,双频802.11acWave2的设计可广泛应用在大型体育场馆、会议室以及报告厅等高密场景。

全部内置定向天线阵列,其中双5G射频支持智能角度调节,支持三个频段接入。

3.2.3.3普通办公环境内的无线AP

地面环境或办公环境建议选用新一代支持物联网的AP,采用三频802.11AC设计,双频802.11acWave2设计可广泛应用在高密用户接入场景。

内置天线阵列,支持三个频段接入,外型小巧美观,安装方式灵活,适用于壁挂、吸顶等多种安装方式。

3.2.3.4室外场景智能型大功率AP

室外场景建议选用新一代超千兆室外智能型大功率802.11acwave2无线基站接入设备,能够针对性地有效解决室外WLAN覆盖各种问题,提高WLAN室外覆盖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通过专业的一体化室外型设计,具备大范围宽温工作能力,非常方便室外的安装和调试,广泛的应用于包括无线城市、无线小区、景区等各类WLAN室外场景的专业智能覆盖。

内置全向天线,双频四流,最大1.267G,支持频谱保护,中文SSID,智能负载,动态省电模式。

1个千兆电+1个千兆光,支持物联网模块扩展,POE远程供电

3.2.3.5无线AP部署方式

鉴于实际情况,无线AP的部署方式各个部署区域有差异,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无线部署。

主要包含几种部署方式:

室外部署方式、室内部署方式、室分系统部署方式等部署方式。

下面通过图示介绍几种无线AP的部署方式:

高密场景部署优化

场馆人员密集场景下,不仅仅追求单AP极限性能,多用户接入能力、业务需求并发、VIP业务及人员保障、运维难和运营营收成为该场景下的核心需求。

场馆高密无线部署需要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

通过前期工勘设计和后期设备调优解决无线信号覆盖问题。

无线接入点设备选型需要选用支持最新802.11acwave2协议的设备,可提供相当于传统802.11n网络3倍以上的无线接入速率,能够实现天线入室覆盖,取得最佳的覆盖效果。

能够在设备上采用通用外置模块增加多种物联网无线方式的接入,扩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