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2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况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情况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况说明.docx

《情况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况说明.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情况说明.docx

情况说明

情况说明

市发改委:

根据昆政办〔2011〕44号文件《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二五”专项规划报批工作的通知》(昆政办〔2011〕44号)要求,我局对《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对相关数据再次进行了核对,将数据更新至2010年底。

按要求将修改后的《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呈报了分管市领导市长祖林审阅,经市政府办公厅一处反馈祖林市长已阅,未来作修改和批示。

现将情况予以说明。

附件:

1.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2.关于《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情况的说明

3.专家评审意见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尊敬的祖林市长:

根据昆政办〔2011〕44号文件《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二五”专项规划报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对《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对相关数据再次进行了核对,将2010年版所采用的2009年的数据更新至2010年数据。

现将修改后的《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报您审阅,如经同意请您在《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文稿上签字,我们将按要求报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发改委)。

附件:

1.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2.关于《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情况的说明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昆明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6月3日)

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事业发展,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创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昆明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有关精神,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2008年以来,围绕全市发展重点,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切实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

1.人才总量和素质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基本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门类较为齐全、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的人才队伍。

截至2010年底,昆明地区人才总量已达71万人(含中央及省属单位)。

市属人才总量544585人,其中:

党政人才35158人(党政机关29318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4197人,还未登记的原参公管理单位1643人),占人才总量的6.46%;专业技术人才148586人,占人才总量的27.28%;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8429人,占人才总的11.9%;高技能人才166372人,占人才总量的30.55%;农村实用人才99354人,占人才总量的18.24%;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组织人才26686人,占人才总量的4.90%。

全市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依托党校、高等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协会和出国(境)培训等渠道,共培训各类人才845469人次,其中:

党政人才232883人次、专业技术人才297590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974人次、高技能人才256916人次、农村实用人才37794人次、社会工作人才5736人次。

特别是有计划的选派各类人才到国(境)外机构培训达576人,拓展了视野,更新了知识。

2.阻碍人才发展的机制体制逐步消除。

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人才强市战略要求,不断深化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创新人才使用的方式方法,极力消除阻碍人才发展的各种因素,出台了《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昆明市机关公开选调公务员暂行办法》,建立公开考录、公开选调制度。

完善激励机制,逐步营造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公务员队伍活力明显增强。

截止2009年12底,市属各委办局先后有32个单位面向省内外公开选调了188名公务员,有200余名公务员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科级领导干部岗位,有827名科级领导干部、3533名普通公务员进行了交流轮岗。

同时,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公选了10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60名年轻干部和40名经济学博士挂职担任副县级领导职务。

按照“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简政放权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的”的思路,坚持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以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积极推进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将人员招聘权、岗位设置权、收入分配权等下放给用人单位。

全市教育、卫生系统事业单位通过公推公选或公推直选产生了439名新任校长、11名医院领导,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自主招聘了2406名工作人员;“昆明信息港”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4名管理人员和45名专业技术人员;事业单位全面启动了岗位设置工作,实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实行了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新机制。

3.人才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2006年至201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共出台人才政策12余项,对人才普遍关心的户籍、住房、子女入学、培养、柔性流动、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较好地缓解了人才的后顾之忧;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昆明市引进人才实施细则》、《昆明市经济类人才“千百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

通过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人才公寓”、“博士津贴”等政策,实施刚性引进人才,共引进各类人才11841人,并呈现出逐渐高端化的发展趋势。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有位,但求有为”,通过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等形式,柔性引进人才。

特别是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成效,引进博士226名。

在引进国外项目和智力上也取得较好成效,2006年以来,境外来昆工作专家共计3171人次,其中使用国家和省引智专项经费资助,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39个,外国专家75人。

通过切实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全市人才总量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二)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成效,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需要,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明显短缺。

按照现代新昆明建设要求,“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领军人才数量明显少于东部沿海城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也处于较少行列,使我市难以在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具有国际化层次的人才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也较缺乏,不能满足我市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总量缺口较大,也成为制约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

2.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明显不足,外向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总体层次偏低,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聚集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北部地区各类人才严重短缺,人才流失也较明显,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

3.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选人用人机制还不够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分配激励机制不够合理,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与差距悬殊同时并存,影响人才效益的发挥;覆盖全社会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还比较多。

4.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投入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培养与使用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比例不高,用人单位的人才开发投入不足,培训经费严重短缺;政府、社会、单位、个人等多元化投入机制需要进一步推进,人才投入的效益有待提高。

(三)“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昆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人才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

随着人才强市战略的不断推进,人才工作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才资源开发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1.人才竞争国际化加速。

纵观人才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早已渗透到国内,且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集聚优秀人才。

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促使我们必须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要着眼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国际化人才明显不足,所拥有的人才总量、实量、结构都难以支撑和适应昆明跨越式发展需要,特别在小语种人才、英语人才、外贸及国际经济、国际法人才等方面缺口更大。

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加速人才国际化进程,加大国际化人才竞争力度,才能实现人才跨越式发展。

2.人才发展要求更高。

2008年,昆明市荣获“全国改革开放先进集体”、“中国省会(含直辖市)十大活力城市”、“建设创新型国家(2008)十强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制造业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全国十佳创业城市”等一系列荣誉,这充分说明昆明的发展潜力巨大。

“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将立足昆明跨越式发展、立足区域性国际城市发展战略总要求,适应昆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引才引智和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3.人才聚集更加迫切。

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和滇中经济圈,使区域间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

市委、市政府已确立了昆明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人才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

要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国际化、产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科技信息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以4个国家级园区为龙头、13个省级园区为支撑集聚战略,通过积极开展园区软硬环境建设,致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投资创业平台,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更好面对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上提出的新的挑战。

4.人才结构和分布亟待优化调整。

“十二五”时期,昆明将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断向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

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人才发展空间和结构分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需要适时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转化,使人才发展与之相适应。

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扩大对外引才引智,以创新人才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配置人才为基础,以提升人才竞争力为主线,以增强人才创新创业创优能力为核心,以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昆明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人才发展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发展工作格局。

2.坚持围绕中心的原则。

坚持人才开发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开发的出发点,确定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措施,把人才发展与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频共振。

3.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

立足现有人才,加强资源整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人才终身培训教育新机制,努力激发本土人才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

同时,着力营造创新创业创优环境,大力引进人才,构建人才高地。

4.坚持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确保各类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同时,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确保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整体推进。

5.坚持市场开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调控和引导,加快人才资源交流平台建设,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向市场化转变。

(三)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培养和造就规模较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基本确立我市人才竞争特点,满足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满足昆明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昆明的需要。

到2015年,全市人才年均增长率6.5%,昆明地区人才总量达到116万人左右,其中:

党政人才8.1万人左右,专业技术人才从14.8万人增加到35万人左右,经营管理人才从10.3万人增加到23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从14.9万人增加到25万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从9.9万人增加到23万人左右,社会工作人才从0.29万人增加到1.9万人左右。

三、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1.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1)发展教育事业

——增加教育投资。

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办学和捐资助学,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改善农村和民族地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优质普高扩招工程,拓展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和水平,推动全市普高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基础教育作为重点,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充分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缩小城乡、城市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实现整体发展。

创新教育模式,鼓励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各类紧缺人才,组建重点实验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办或独立创办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切实加强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技师学院建设步伐,扩大职业培训学校、技校办学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围绕“工业强市”、“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人才,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职教机构评价方式,形成以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学校为主体,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省内知名、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实用人才培训和输出基地,培养满足现代新昆明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2)抓好人才培训

——党政人才。

完善党政人才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培训实效。

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坚持脱产进修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确保党政领导干部“十二五”期间参加脱产进修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严格实施《公务员法》规定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在职培训四种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广泛开展交流轮岗、下基层锻炼、公共管理(MPA)培训,全方位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

——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继续抓好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的培养工作。

大力开展继续教育,促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技术。

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发展,重点提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技术水平。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抓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的企业家。

加大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培养力度,尽快形成一支适应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熟悉和掌握事业发展规律的管理型人才。

以研修生选派计划和国家、省、市外国专家局引智培训为载体,引导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展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的自主培养。

——高技能人才。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适应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及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需要相配套的培训基地建设。

突出企业技能人才培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主动加强与相关院校、行业协会的合作,加大经费投入,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农村实用人才。

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职业学校和协会的作用,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以科普科技示范基地为基础,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依托,构建开放、多功能、多元化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农业种植、养殖示范项目的特殊示范教育,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县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社会工作人才。

着力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其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改善结构,建立多元化的引进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划化,形成“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引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格局,满足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

(3)引导优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政策扶持。

扶持民办培训机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积极创办各类社会化培训机构,吸引国内外知名职业培训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贯彻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范各类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培训机构的发展,鼓励培训机构导入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

鼓励引导培训机构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培训合作,优化融合和做大做强人才教育培训市场,构建多渠道、多种类、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教育培训新格局。

政府对培养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项目和培训机制,在师资建设、设备投入、培训补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行业引导。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内容和手段,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

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渠道和口径,建立具有生机活力,能够充分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培训制度。

——资源优化。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

要善于利用本地科技院所、技术协会、培训机构资源,配置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专业学科,主动寻求合作,优化现有资源,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为谋发展打基础、创效益。

2.加大引才引智力度

(1)构建人才创业平台

——发挥三个开发区,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基地、工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人才创业。

鼓励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工程技术中心等机构,创新载体,吸引人才。

进一步整合和发展我市科研力量,推动环保、农科、社科等重点科研院所的发展壮大。

进一步加强与省、部在昆科研院所的合作,改造提升我市科研院所的水平。

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不断发展工作分站,确保广大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建设昆明研发园区,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各类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的集聚。

——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发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孵化基地作用,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增强人才的集聚力和承载力。

根据昆明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发展导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新创建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点研发项目给予相应的研发补助;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重点实施新材料、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环境保护、研发及信息服务业等六大产业项目,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人才特区跨越式发展,带动和促进现代新昆明建设。

——发挥科研院所园区支撑作用。

围绕昆明跨越式发展需要,借助昆明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院所、科技园区机构及人才资源,加强合作与交流,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提升人才竞争力。

积极支持企业、行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平台,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博士后科研基地、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扶持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创新创业。

(2)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

——加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创业发展需要,提供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相关服务。

充分利用昆明全方位招商引资优良环境,提升招才引智活动载体效能。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吸引现代农业和以机制制造、冶金化工、光电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开发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融、物流、文化创意、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智力,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创办中国昆明人才科技周活动,以“广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博纳高科技创新成果”为主题,以引人才、引智力、引技术、引项目、引机构、引理念为主要方式,精心打造人才开发的综合载体和品牌平台,使之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成果交流的盛会。

大力办好以引进学生资源为主的“毕洽会”、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为主的“昆才会”、以引进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技会”和以引进专业人才为主的“专洽会”,针对领军人才引进制定特殊政策,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突出重点,创新方式,提高引才成效。

——建立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加大面向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力度,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引进机制。

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大力建设和充分运用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科技研发机构、研究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等柔性引才特色载体,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和首席政府顾问制度,着重引进一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内外一流人才,特聘作出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以及政府高级顾问,实现柔性引才的重大突破。

支持各用人单位短期引进国(境)外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岗位聘用、技术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以及人才租赁、技术入股、技术引进、课题招标等灵活方式引才引智。

加大柔性引才扶持力度,在分配激励、经费资助、法律保障等方面享受现有人才同等待遇,进一步降低用人单位柔性引才成本,努力实现柔性引才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支持用人单位以各种方式引才引智,鼓励国内外各类人才来昆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等服务。

充分发挥昆明市外国专家局和国外引才引智基地的作用,完善运作机制,强化开发功能,丰富工作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信息丰富、反应灵敏、运作高效的工作网络,使之成为引进国外专家智力和海外留学人才的重要窗口和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我市留学生创业园和各类开发园区的集聚优势,拓宽国际视野,加大开发力度,实现海外留学人才5年倍增目标。

大力优化海外人才创业环境,完善鼓励海外人才来昆服务的优惠政策,疏通以留学人员创办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资渠道,用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加大对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奖励力度。

(3)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完善引才引智政策。

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凡普通高校毕业生、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用人单位急需人才,经批准均可进入我市落户、就业。

简化引进程序,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凡符合引进条件的,按照就地、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办理。

逐步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建立“昆明市人才工作证”制度,健全流动人才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依法维护人才在科技研发、项目承包等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发挥我市人文、生态以及区位环境优势,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寓建设,改善人才的生活住房环境;进一步健全人事人才相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