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3154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docx

生化重点生物化学重点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氨基酸残基有规则排列。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是指在二级结构基础、基序,乃至结构域的基础上,由于侧链R基团的相互作用,整条肽链进一步折叠和盘曲成球状分子,即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亚基与亚基之间一般成对称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链连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的空间排布和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

5、肽键:

由一分子的氨基酸的a-羧基与一分子的氨基酸的a-氨基脱水形成的键。

6、基序:

在有些蛋白质疯子中可见一个或多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二级结构的聚集体。

7、结构域:

不少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常有两个或多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组成,每个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相互对立。

8、蛋白质的变性:

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生物化学功能丧失,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为。

9、蛋白质的复性: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0、变构效应:

一个蛋白质与它的配体(或其它蛋白质)结合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它适合于功能的需要,这类变化称~,它是调节蛋白质生物学功能普遍而有效的方式。

11、DNA的三级结构:

DNA双螺旋分子在空间可进一步折叠或环绕成为更为复杂的结构。

12、DNA的变性:

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

13、DNA的复姓:

变性的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的现象。

14、分子杂交:

不同来源的核酸变性后,合并在一处进行复姓,这时只要这些核酸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含有可以形成碱基互补配对的片段,复性也会发生于不同来源的核酸链之间,形成所谓的杂化双链。

15、核酶:

某些RNA分子本身具有自我催化能力,可以完成rRNA的剪接,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称

16、酶的必需基团:

酶分子整体构象中对于酶发挥活性所必需的基团。

17、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必需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动态构象的空间结构,形状如口袋或裂穴,开口在酶分子表面或通过特定方式与外部环境相连通,能与外部的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此区域称为~

18、结构必需基团:

活性中心内有些必需基团不直接参与对底物的结合或催化作用,而是维持酶活性中心所需要的精确构象。

19、酶的共价修饰:

酶分子上某些特殊基团在其它酶的作用下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而被修饰,并快速其活

20、同工酶:

指在同一个体内可催化相同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有差异的一组酶。

21、限速酶:

体内酶促反应有序组合构成代谢途径,其中活性最低的酶称为~

22、酶的共价修饰:

酶分子上某些特殊基团在其他酶作用下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而被修饰并快速改变其活

23、糖酵解:

是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生成乳酸的过程。

24、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的过程。

25、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过程。

26、糖异生: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27、巴斯德效应:

供养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内有氧氧化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28、底物水平磷酸化;也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是用于乙酰CoA中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

29、脂肪动员:

贮存于脂肪组织中的脂肪被一系列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应全身各组织利用的过程。

30、酮体:

是乙酰乙酸,B羟基丁酸,丙酮三种物质的总称。

31、脂蛋白:

血脂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亲水复合体,成颗粒状,是血脂在血浆中的存在及运输形

32、必需脂肪酸:

多数脂肪酸在人体内能合成,只有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植物油摄取。

33、血浆脂蛋白(脂蛋白):

血脂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亲水复合体,呈颗粒状,称为~,它是血脂在血浆中的存在和运输形成。

34、呼吸链:

在线粒体内膜上,由若干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组成的,与细胞呼吸过程有关的链式反应体系。

递氢体和递电子有传递电子的作用。

35、氧化磷酸化:

在线粒体中代谢氧化脱氧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并释放能量的同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36、P/O比值:

在磷酸氧化中,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需消耗的无机磷摩尔数。

37、解偶联剂:

使氧化和磷酸化偶联过程解离的物质。

38、必需氨基酸:

组成蛋白质的20中氨基酸中有部分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自行合成或合成速度太慢不能满足体能的需要,必需由食物供应。

39、一碳单位:

体内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可以产生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40、氨基酸代谢库:

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的氨基酸与提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以及体内合成的非必需的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

41、丙氨酸转氨酶(ALT):

在体内以催化L-谷氨酸和a-酮酸转氨基作用的酶最为重要,例如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现称为~

42、联合脱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与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从而使氨基酸脱氨基氧化为a-酮酸的过程。

43、SAM:

S-腺苷氨酸,也称活性蛋氨酸,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体,其活性甲基在不同的甲基转移酶催化下,可将甲基转移给多种甲基接受体而形成许多甲基化合物。

44、痛风症:

当体内核酸大量分解(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或摄入高嘌呤食物时,血中尿酸水平升高,当超过每升0.48毫摩尔,尿酸盐将过饱和而形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患。

45、Lesch-Nyhan综合征:

是由于HGPRT严重遗传缺陷所致。

46、从头合成:

生物体内用简单的前体物质合成生物分子的途径,例如核苷酸。

47、补救途径:

与从头和成途径不同生物分子,例如核苷酸可以有该类分子降解形成中间代谢物,如碱基等来合成,该途径是一个再循环途径。

48、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肠道中所形成的胆素原,约10%到20%可被肠道黏膜重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其中大部分由肝细胞摄取后再随胆汁分泌入胆道,排入肠腔。

49、半保留复制:

复制时,亲代的DNA双链解开成两个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指导子代合成新的互补链,子代细胞的DNA双链,其中一条单链是从亲代完整的接受过来的,另一条单链则完全是重新合成。

由于碱基互补,两个子代细胞的DNA双链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

50、岗崎片段:

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51、Klenow片段:

从G螺旋区直至R螺旋区及C末端,共604个氨基酸残基,称为大片段或~

52、拓扑异构酶:

具有物体或图象做弹性转移而又保持物体不变的性质的酶称~,其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分为1型和11型。

53、复制:

以DNA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

54、前导链:

复制过程在经过解链后,顺着解链方向围成的新链,复制是连续进行

55、半不连续:

前导链复制是连续的,而后随链的复制必须等待模板链解开致足够长度,才能复制,是不连续的

56、端粒酶:

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物,在端粒DNA复制中,既具有模板的作用,又具有转录酶的作用。

57、启动子:

转录开始时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58、不对称转录:

DNA分子一股可转录另一股不可以转录,不同基因的模板并非永远在同一DNA单链。

59、内含子:

在转录后的加工中,从最初的转录产物出去内部的核苷酸序列。

含子也是指编码相应的RNA内含子的DNA中的区域。

60、外显子;既存在于最初的转录产物中,也存在于成熟的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也是指编码相应的RNA内含子的DNA中的区域。

61N-甲酰蛋氨酸:

原核生物的启始密码只能辨认甲酰化的蛋氨酸。

62、SD序列:

在大肠杆菌蛋白体小亚基中的16SrRNA3‘端,有富含嘧啶的序列,能与mRNA起始密码子上游大约10个核苷酸(富含嘌呤碱基)的序列。

63、多聚合蛋白体:

一个mRNA分子同时有多个核蛋白体在进行蛋白质合成,即mRNA和多个核蛋白体的聚合物。

64、信号肽:

mRNA上往往有一段蔬水氨基酸较多的编码区。

编码这段蔬水性较强的肽叫~

65、干扰素:

是病毒感染真核细胞后由宿主细胞释放出的蛋白质因子,能作用于临近细胞,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一直病毒的繁殖。

66、增强子:

能加强其上游或下游基因转录的DNA序列。

67、转录终止子:

位于基因编码区下游并为RNA聚合酶识别和终止RNA合成的DNA序列。

68、沉默子:

与增强子作用相反,能抑制上游或下游基因转录的DNA序列。

69、结构域:

是指大分子内部相对独立,并与其功能特性相关的结构单位。

70、锌脂基序:

一个长出现在DNA结合蛋白和其他蛋白质中的一种结构基元。

是由一个含有大约30个氨基酸的环和一个与环上的4个Cys或2个Cys和2个His配位的Zns构成,形成的结构象手指状。

71、顺式作用元件:

存在于基因旁侧调节(激活或阻遏)基因转录的DNA序列,是多种具有转录调节活性的蛋白质因子(或酶)的结合为点,这些能转录的DNA片段叫~

72、反式作用因子:

凡能与顺式元件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并影响基因表达的调节蛋白。

73、载体:

是供插入目的基因并将其导入宿主细胞内表达或复制的运载工具。

74、基因重组:

重新组合导致基因新的连锁关系或基因内可变量的最小单位新的连锁关系的形成。

75、基因工程:

指在试管内运用人工方法进行基因重组,然后把重组的基因导入细胞或细菌,进行复制、转录及翻译的过程。

7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能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存在于细菌体内,与相伴存在的假基化酶,共同构成细菌的限制-修饰体系。

77、回文结构:

大部分II类酶识别DNA位点的核苷酸序列呈二元旋转对称。

78、PCR(聚合酶链反应):

是一种在体外利用酶促反应获得特异序列的基因组DNA或cDNA的专门技

79、质粒:

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小的约2到3Kb大的可达数百Kb

80、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对环境信号的应答,启动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最终调节基因表达和代谢生理反应。

81、第二信使:

主要分布于胞浆内的信号分子,有环腺苷酸、环鸟苷酸,钙离子、肌醇三磷酸和二酰甘油等这些胞内信号分子相对第一信使而言

82、受体:

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些天然分子,能识别和结合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从而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之后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83、G蛋白:

是一种鸟苷三磷酸结合蛋白,一般是指与细胞表面受体偶连的异三聚体G蛋白。

84、跨膜信号转导:

蛋白质多肽激素及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它们携带的信号被细胞膜表面受体接受后转导到细胞内的过程。

85、核心酶:

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全酶由5个亚基组成,没有a亚基的酶叫~

86、Km值:

在数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对应的底物浓度。

可用来表示酶对底无物的亲和力,主要取决于酶自身结构和底物结构,与浓度无关

87、反密码环:

tRNA三叶草结构下方的环状结构中间的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相应的密码子配对结合。

88、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肌肉中的氨基酸经转氨基作用将氨基转移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丙氨酸经血液循环至肝脏,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经血液循环再至肌肉分解生成丙酮酸,这一循环称。

89、核蛋白体循环:

翻译过程的肽链延长,也称为核蛋白体循环,每次循环分为三个步骤:

进位或称注册、成肽或转位。

循环一次,肽链延长一个氨基酸,如此不断重复,直至肽链合成完成。

广义的核蛋白体循环可指翻译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在核蛋白体上连续的循环式的进行着。

90、MAPK:

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包括ERKs、JNKs、P38,前者与细胞增殖存活有关,后者与细胞凋亡有关。

91、转氨基作用:

在转氨酶的作用下,某一氨基酸的a-氨基转移到另一种a-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AA转变成相应的a-酮酸。

92、增色效应:

DNA变性后,由于碱基暴露对260nm处紫外吸收增强的效应。

93、蛋氨酸循环:

蛋氨酸活化为SAM到转出甲基,转变成同型半胱氨酸接受N-CH3-FH4分子中的甲基再生成蛋氨酸的过程。

94、核酸内切酶:

细菌体内能够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与相半存在的甲基化酶共同存在构成限制—修饰体系,限制外源DNA,保护自身DNA,维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95、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在氧化过程中直接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ATP的过程

96、Okazakifragment:

岗崎片段,DNA在复制时,随从链所形成的一些不连续的子代DNA短链。

97、蛋白质亚基:

体内有些蛋白质含有两条或多条多胎链每一条多胎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

98、HnRNA:

位于细胞核内不均一核RNA,分子量大小不同,是成熟mRNA的前体

99、基因工程载体:

载体是携带目的DNA片段进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和表达的运载工具。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除甘氨酸外其余均为L-a-氨基酸。

其中含硫基的氨基酸是半胱氨酸,含羟基的氨基酸是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芳香族氨基酸是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2、变性特征活性丧失、易被酶水解、溶解度降低而发生沉淀、扩散常数降低溶液黏度增加

3、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可被水解产生核苷和磷酸,核苷水解产生戊糖,核苷酸连接的键是3,5-磷酸二脂键

4、半保留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方式

5、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核心颗粒(组蛋白H2A,H2B,H3,H4)和连接区DNA组成。

6、5末端帽子是m7Gppp,3的尾巴是polyA序列,不同来源的核苷酸链之间形成杂化双链的饿过程叫杂交。

7、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极高催化效率,高度专一性,高度不稳定性,酶活性存在组织和亚细胞部位特异的区域分布,可调节性

8、酶的共价修饰方式有磷酸化与拖磷酸化、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与脱甲基化、酰苷化与脱酰苷化,—SH—与—S—S—的互变

9、别嘌醇对黄嘌林氧化酶的抑制是竞争性抑制,这种的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特点是Km值增大,V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Km值不变,Vmax减小。

反竞争性抑制Km值减小,Vmax减少小,Km/Vmax不变。

10、糖的无氧分解在胞液中进行,在此过程中净生成2分子ATP,该途径中的调控酶是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其中磷酸果糖激酶是限速酶,其活性被ATP、柠檬酸变构抑制,ANP、2,6-二磷酸果糖变构激活。

11、糖的有氧氧化在胞液和线粒体中进行,在此过程中净生成36或38ATP分子。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酶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脱氢酶和a-酮戊二酸脱氢酶。

柠檬酸合酶是限速酶,其活性被ATP、NADH、琥珀酰CoA抑制。

12、磷酸戊糖的途径的调控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其活性被NADPH抑制。

13、糖异生作用的调控酶是丙酮酸羧化基酶,果糖2磷酸酶,葡萄糖磷酸酶;其中果糖二磷酸酶的活性被AMP变构抑制,ATP变构激活。

14、糖原分解和合成的调控酶分别是磷酸化酶与糖原合酶,它们受共价修饰及变构调控

15、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及其衍生物。

类脂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及其脂。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脂肪酸B氧化的限速酶是肉酰脂酰转移酶I,B氧化的过程是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偶数碳原子ATP净生成=(Nc/2-1)×5+Nc/2×12-2

16、合成酮体的原料是乙酰CoA,酮体生成的限素酶为羟甲戊二酸单酰CoA。

17、合成脂肪酸的原料是乙酰CoA,还需NADPH供氢及ATP供能。

脂肪酸合成途径的限速酶是乙酰CoA羧化酶。

18、磷脂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合成磷脂所需能量有ATP提供,还需CTP参加。

19、合成胆固醇的碳原是乙酰CoA,其限速酶为HMG-CoA。

20、胆固醇在体内的变化:

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转变为类固醇激素,转变为维生素D3。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

21、血浆脂蛋白分为四类:

CM,VLDL,LDL,HDL.密度大小为CM、VLDL、LDL、HDL

22、氧化反应的类型:

脱电子反应,脱氢,加氧

23、ATP的利用:

分解代谢或合成代谢时的磷酸化或活化,参与糖、脂类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磷酸肌酸是肌肉中的储备能源。

糖原合成除直接消耗ATP外,还需UTP参加;磷脂合成需要CTP;蛋白质合成需要GTP。

24、胞液中氧化NADH的氧化的穿梭系统是a-磷酸甘油穿梭(生成2分子ATP)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生成3分子ATP)

25、氨基酸的转运是通过耗能需钠的主动转运方式。

氨基酸的来源是组织蛋白,食物蛋白;去路:

脱羧、脱氢、代谢转变。

26、所有的转氨酶的辅酶都是维生素B6磷酸脂,即磷酸比多醛(PLP)

27、氨的转运: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

28、尿素分子中的2个N:

来自NH3,天冬氨酸。

尿素合成每次循环消耗3分子ATP实际上每合成一分子尿素消耗4个高能磷酸键。

尿素的合成部位在肝脏。

CPS-I,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是其限速酶。

在尿素合成的反应中涉及6种氨基酸和衍生物,是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代琥珀酸、精氨酸、天冬氨酸、N-乙酰谷氨酸,前5种为中间产物,后一种为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的激活剂。

29、一碳单位载体(辅酶)是四氢叶酸(FH4)。

PAPS全称为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30、S-腺苷蛋氨酸(SAM),叫活性蛋氨酸,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供体。

31、嘌呤环各原子的来源:

头顶CO2,脚踩谷氨酰氨,肩扛天冬氨酸,两手握个C单位,腰里别着甘氨酸。

32、嘌呤类似物有6-硫基嘌呤,6-硫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

嘧啶核苷酸C2来源CO2,N3来源于谷氨酰氨,N1、C4、C5、C6均来自天冬氨酸。

33、二氢嘧啶酶催化嘧啶环水解,生成B-丙氨酸和B-氨基异丁酸。

34、血红素合成的原料:

苷氨酸、琥珀酰CoA、Fe2+等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其限俗酶ALA合酶。

35、胆色素包括:

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

36、用范登堡实验来鉴别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

37、黄疸分为3类:

溶血性(肝前性)、肝细胞性(肝源性)、阻塞性(肝后性)。

38、DNA复制的酶包括解螺旋酶、DNA拓扑异构酶、单链DNA结合蛋白、引物酶、依赖DNA的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39、DNA聚合酶有3种类型:

5-3的聚合活性及5-3或3-5核酸外切酶性。

40、依赖RNA的DNA聚合酶(RDDP),依赖DNA的DNA聚合酶(DDDP),5-磷酸

41、核糖-1-焦磷酸(PRPP),RNA指导的RNA聚合酶(RDRP)。

磷酸比多醛(PLP)、S-腺苷蛋氨酸(SAM)、PCR(聚合酶链反应)、丙氨酸转氨酶(ALT)、MAPK:

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四氢叶酸(FH4)、PAPS全称为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hnRNA(不均一性RNA)、cDNA(互补DNA)、pl(等电点)、RTK(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m(解链温度)、GAP(GTP酶激活蛋白)、GPT(谷丙转氨酶)

42、肽链的延长:

进为、转肽、脱落、以为、移位。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每生成一个肽键至少消耗4个高能磷酸键。

43、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特征:

螺旋-转角-螺旋基序、碱性亮氨酸拉链基序、锌脂基序、溴结构域。

44、真核基因组特点:

单顺反子、断列基因、重复序列。

45、目的基因的分离方法:

基因组DNA、cDNA、聚合酶链反应、化学合成法。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粘端DNA片段的连接、平端DNA片段的连接、粘平末端DNA片段的连接。

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的基础:

①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肽链的折叠和卷曲方式:

例如核糖核酸酶在变性剂尿素和还原剂B-琉基乙醇处理后的酶活性丧失,但其肽键不受影响而一级结构仍保持完整;如用透析法除去尿素和B-琉基乙醇时,核糖核酸酶从无序的多肽链卷曲折叠成天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又恢复至原来水平。

②部分氨基酸残基在蛋白质空间结构中处于关键位置:

例如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中仅有一个氨基酸残基发生了改变,如正常血红蛋白B链的第六位为谷氨酸,而患者血红蛋白B链的第六位是颉氨酸;一个氨基酸的变异,影响空间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血红蛋白的正常功能。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①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②酶原的激活③蛋白质的变构作用:

如小分子氧作为配体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使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增加,以适应功能的需要。

2、DNA双螺旋结构(二级结构)模型的要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互相平行、方向相反的脱氧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旋,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

(2)螺旋的直径是2nm,CM间的识别有关(3)两条链之间的碱基互补原则,A=T,C=G(4)戊糖磷酸构成的骨架结构在外侧,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垂直于中轴(5)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碱基之间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

3、酶促反应的特点:

(1)酶具有温和条件下的极高催化效率

(2)酶催化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

①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②立体异构体专一性③光学异构体专一性(3)酶活性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4)酶活性存在组织和亚细胞部位特异的区域化分布(5)酶活性的可调节性

4、酶原激活:

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有活性酶的过程。

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

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专一酶的作用,水解部分肽段,使酶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1)机体的自我保护

(2)酶原相当于酶的贮存形式,可以在需要时快速启动,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5、酶快速活性调节的方式:

(1)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如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后,在肠激酶的作用下,第六位赖氨酸残基与第七位异亮氨酸残基之间的肽键被水解切断,释放一个六肽,其余蛋白质部分的构象发生改变,形成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成为有催化活性的胰蛋白酶。

(2)变构酶:

如ATP和柠檬酸是糖酵解途径的限速酶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抑制剂,ADP和AMP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激活剂。

(3)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如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修饰调节

6、人的血糖来源和去路:

来源:

(1)食物中糖类物质经消化吸收进入血中,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2)肝贮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这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3)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变成葡萄糖。

去路:

(1)葡萄糖在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功能,这是主要去路

(2)餐后肝、肌肉等组织可将葡萄糖合成糖原,是糖贮存形式(3)转变为非糖物质(4)转变为其他糖和糖的衍生物(5)血糖浓度高于8.9mmol/l时,则随尿排出,形成糖尿

7、糖异生的三个能量障碍: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应都要消耗ATP而释放能量,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移其能量及磷酸基生成ATP,这三个反应的逆过程就需要吸收相等量的能量,因而构成能量障碍,称为糖异生的三个能量障碍。

克服这三个能量障碍需要的酶: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磷酸酶。

8、磷酸戊糖途径的阶段为:

(1)6-磷酸葡萄糖脱氢脱羧转化成5-磷酸核酮糖

(2)磷酸戊糖同分异构化生成5-磷酸核糖及5-磷酸木酮糖(3)磷酸戊糖通过转酮基反应及转醛基反应生成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产生5-磷酸核糖参加核酸的合成

(2)产生NADPH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