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3289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练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ocx

第三章练习题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练习题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2.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仿效欧美政体

B.发展资本主义

C.延续反动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3.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首先发动的。

A.维新派

B.保皇派

C.立宪派

D.革命派

4.同盟会发动的起义中,影响最大的是()

A.刘道一领导的萍浏醴起义

B.秋瑾、徐锡麟领导的浙皖起义

C.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镇南关起义

D.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5.()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总统选举法》

6.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和满洲贵族的矛盾

D.革命派和立宪派的矛盾

7.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A.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B.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D.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8.武昌起义的主力是()

A.同盟会会员

B.留学生

C.新军

D.人民大众

9.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1.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C.帝国主义的破坏

D.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多项选择题

1.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

A.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B.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C.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D.颁布新的学制

E.组织国会

2.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人物有()

A.章炳麟

B.邹容

C.康有为

D.梁启超

E.陈天华

3.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陆续成立的革命团体有()

A.华兴会

B.科学补习所

C.光复会

D.岳王会

E.强国会

4.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建立联合政府

E.平均地权

5.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涉及到的问题有()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驱逐占据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

D.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E.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

6.《临时约法》的内容包括()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弹劾权

D.实行总统制,总统有行政、立法、司法权

E.国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等民主权利

7.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

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有效

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财产

D.主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E.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8.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支持

B.国内封建势力的支持

C.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袁世凯假意赞成共和

E.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9.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的表现为()

A.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

B.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

C.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D.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征收苛捐杂税

E.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工业和运输业

10.革命党人为推翻北洋军阀而进行的斗争有()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E.直奉战争

三、名词解释

1.中国同盟会

2.保路风潮

3.武昌起义

4.南京临时政府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简答题

1.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3.简述三民主义的影响。

4.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5.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辩论所暴露出的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6.简述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过程中革命所蕴含的危机。

7.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

8.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0.简述孙中山为挽救共和进行的斗争。

五、论述题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3.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缺陷。

4.试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D4.D5.B6.B7.B8.C9.A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E3.ABCD4.ABCE5.ABD6.ABCE7.ABC8.ABCDE9.ABCDE10.BCD

三、名词解释

1.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

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

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3.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由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于1911年10月10日晚联合发动。

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

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随之覆灭。

4.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由临时参议院颁布。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4年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

四、简答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创作了《革命军》,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创作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

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3.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4.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意义:

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5.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没有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改革制度,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已有”。

总之,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6.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

在一些地方,开始是由革命派发动新军或会党举行武装起义、宣布“独立”的。

可是当反动势力反扑时,他们却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致使政权落到了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的手里。

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实际上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

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这就意味着,革命是很快地发展了,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7.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

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在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

一些革命党人甚至电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这些许诺后,即加紧“逼宫”。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

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

袁吐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

革命派再次妥协。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就此被袁世凯窃取。

8.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9.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的主要表现是: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再次,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

中国重新落人了黑暗的深渊。

10.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情况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以此反对北洋军阀。

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五、论述题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对外支付巨额赔款,腐朽的清政府加剧了对人民的盘剥,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遍及全国,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其次,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

最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

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2.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与进步性。

首先,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末由”。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

革命派还进一步驳斥了改良派认为因革命要“杀人流血”、“破坏一切”而不可革命的说法。

他们指出:

第一,不进行革命,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第二,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其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

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

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主立宪甚或开明专制。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最后,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

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

他们还攻击主张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主张土地国有是危害国本,并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宁死不让”。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总之,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三民主义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主要是: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它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缺陷具体为:

第一,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第二,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即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这就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国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

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第三,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即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但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它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总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而且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

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

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

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

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

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标准答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来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

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首领蒋介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都是不能行之于中国的。

他们实行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