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83788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教师招考教育学第八章.ppt

2015年昆明市教师招考教育学辅导,主讲:

钟少卿,第八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定义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二、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于联系,1、教学与教育教育与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除教学外,还有德育工作、体育工作、后勤工作等。

2、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2、教学与上课教学与上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的。

其中“教”除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工作外,还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等自学活动。

因此,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说,教学都不限于上课期间,教学包括上课,上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一)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一)教学的主要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概述

(一)教学理论的定义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二)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怎样教”才能促进学习的问题;学习理论主要研究“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的问题。

(三)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大教学小课程;小课程大教学。

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行为。

此外,课程与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认为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胎连式”关系,“课程一教学”一词已被人们接受,并且被广泛采用。

当代教学观念的中心转移: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灌输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走;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既成向重视创新转变。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一)行为主义教学流派1、代表人物20世纪初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生(心理学的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和斯金纳。

其中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的影响最大。

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以人的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是该学派的特点。

2、主要观点

(1)以预期行为结果为教学目标。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实质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

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观察、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3)程序教学方法。

(二)认知教学理论1、代表人物20世纪中期在认知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2主要观点

(1)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2)动机一结构一序列一强化原则。

(3)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

(4)教授学科基本结构,动机原则:

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

儿童对学习都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冤枉,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儿童的这种自然倾向,激发学生探究活动。

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处于问题中,处于困境中、矛盾中。

结构原则:

布鲁纳强调学生对各学科结构的掌握。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规律和联系构成的。

序列原则。

这一原则是对教材组织的要求。

序列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一领域知识过程中所遇到的材料的顺序。

原则要求所呈现的学习材料要有最佳序列。

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最佳序列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状况、学习能力、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

强化原则:

布鲁纳认为对学习者长远的学习过程起作用的内部奖励,是来自于对学习本身的满足。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学习成功的程度,回顾自己的成败得失,获得如何改进的信息。

从学习过程的结果中得到强化。

返回,发现教学法,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遵循其特有的认知程序。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

因此,他极力提倡使用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发现教学法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形成概念,从中发现食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独创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现教学法的操作程序是:

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材料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

返回,(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崛起,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在于把人当作“冷血动物”,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要想真正成为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

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1、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2主要观点(l)促进全人的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2)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3)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意义学习方法。

(4)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建立真诚、接受、理解的师生关系。

第三节教学过程,一、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二、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三、教学设计,一、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1、认识发展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2、双边活动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3、多重本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既然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那么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多类型的。

从而提出教学过程有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五个方面的本质。

4、交往本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存在,师生之间只有通过交往,人的主体性才能确证、生成和发展,只有通过主体间的亲身感悟、理解和体验,人才可以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因此,教学过程完全可以视为师生交往过程,交往即是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1、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反馈与评价。

2、基本矛盾:

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的水平。

二、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这也是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体现。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是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1、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2、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提高;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1、能力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能力的提高;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能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提高的片面性。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1、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2、按教学需要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订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特点,1、指导性2、统整性3、操作性4、预演性5、凸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三)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四)教学设计的模式,1、系统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学过程看做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是学生,“产出”是受过教育的人。

心理学家加涅和布利格斯提出了系统分析模式应遵循十个基本步骤:

(1)分析和确定现实的需要;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及特定目标;(3)设计诊断的或评估的方法;(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6)设计教学环境;(7)教师方面的准备;(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9)总结性评价;(10)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2、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它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里提出的。

它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

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有九点,呈直线型。

(1)确定教学目标;

(2)进行教学分析;(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4)列出操作目标;(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6)确定教学策略;(7)选择教学材料;(8)进行形成性评价;(9)修正教学。

3、过程模式由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肯普提出。

分直线型的。

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推进。

过程模式的设计步骤主要有以下几项:

(1)确定教学目的和课题,主要是解决在教学中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列出学生的重要特点,如学生的一般特征、能力、兴趣和需求等;(3)确定学习目标;(4)确定学习目标的主题内容,主要是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如理出所学的事实、概念、原理等;,(5)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学习能力等,以便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定步,以及对教学方案的内容作必要修改调整;(6)构思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主要是确定完成教学目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最合适;(7)评定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正教学方案。

第四节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概述

(一)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知道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

(二)特点:

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开放性。

(三)结构:

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略),第五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确立依据

(一)教学原则的定义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1依据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2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3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二、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授课制(三)分组教学制(四)道尔顿制(五)特朗普制,二、班级授课制,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与发展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初步形成了班级授课制,后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发展而基本定型。

在我国,京师同文馆(1862年)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1903年以法令的形式将之确定下来,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1、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

2、按“课”教学。

即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叫做一“课”,一课接一课地进行教学。

3、按时授“课”。

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成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统一授课。

并排定课表,多科并进,交错授课。

5、全班同意开学,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统一升级、结业和毕业。

(三)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1、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4)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5)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6)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2、缺点

(1)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践性不强,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3)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坚持把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的作用(如现场教学、个别教学、作业、讲座等);3改进班级授课制,探索教学组织形式的新模式。

第七节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和意义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三)讨论法(四)实验法(五)实习作业法(六)演示法(七)练习法(八)参观法(九)自学辅导法,第八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二、上课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考评,

(一)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单元、课时)

(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2、课的基本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3、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第八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八节教学评价及其改革,一、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一)含义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二)功能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性功能、激励与导向功能等。

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学业成就评价四、教学评价的改革,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它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1评价模式的多样综合。

2注重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

3.重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发展。

1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A)。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46,2023/7/18,2023/7/18,练习,2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

A实验法B讲解法C讨论法D演示法3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D)。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47,2023/7/18,2023/7/18,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5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6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48,2023/7/18,2023/7/18,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8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A)的论争。

A知识与能力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C分科与综合D知识与思想,49,2023/7/18,2023/7/18,9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卢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C)。

A信号图式法B探究发现法C暗示教学法D五段教学法10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实践法1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一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50,2023/7/18,2023/7/18,1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1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B)。

A研究一探讨法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14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C)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练习法,51,2023/7/18,2023/7/18,15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16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

A教育B教学C教授D学习17(A)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参观法,52,2023/7/18,2023/7/18,18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B)教学原则。

A直观性B启发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1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由(C)提出。

A孔子B孟子C朱熹D老子20“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体现了(C)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53,2023/7/18,2023/7/18,2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D)。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2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C)。

A大教学论B普通教学法C学记D论语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D)。

A孔子B杜威C昆体良D思孟学派,54,2023/7/18,2023/7/18,24“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C)。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D思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25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55,2023/7/18,2023/7/18,2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在教师帮组下获得知识D在同学的帮助下获得知识27(A)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A教学B教育C自学D智育2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D)。

A基本部分B基本内容C基本途径D基本阶段,56,2023/7/18,2023/7/18,2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B)。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30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D)。

A获得直接经验B进行科学实验C进行社会实践D学习间接经验3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57,2023/7/18,2023/7/18,32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D)。

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体作用3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58,2023/7/18,2023/7/18,34下列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D)。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35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

(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59,2023/7/18,2023/7/18,1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2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的。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5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60,2023/7/18,2023/7/18,6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

7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是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指作为中介的(教师)、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课程和教材)。

8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9教学过程的结构分为: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0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61,2023/7/18,2023/7/18,11我国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12“因材施教”源于宋代朱熹的(孔子施教,各因其才)。

13中学常用的六种教学方法是(讲授)、(谈话)、(讨论)、(演示)、(练习)、(实验)。

14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15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2023/7/18,2023/7/18,16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原则)。

17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启发性)原则。

63,2023/7/18,2023/7/18,18重视组织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