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228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8 大小:56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8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1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docx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课后反思和备课资料

1色彩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3.体会诗歌意境,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想象,知道作者喜爱那几种颜色的原因。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仿照本诗编写一节诗。

3.通过了解作者喜爱的颜色,真正感悟到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掌握生字、新词。

2.通读全诗,理解词语。

3.弄懂每节诗的意思。

1.有关颜色的资料。

2.生字卡片。

一 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颜六色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美丽的颜色,生活才变得美好。

2.你爱什么颜色?

板书:

爱什么颜色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总结学生的发言。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看看作者喜欢什么颜色。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

(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

朝(zhāo)阳乘(chénɡ)风破浪

记住字形:

区分“乘”与“乖”、“蓝”与“篮”。

“梦”字的部首是“夕”。

三 自由读课文,理解意思

1.自读课文,数一数全诗共几节。

(三节)

2.再读课文,思考:

每一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

“我”爱碧绿的颜色的原因。

第二节:

“我”爱火红的颜色的原因。

第三节:

“我”爱蔚蓝的颜色的原因。

1.诗歌语言浅显,没有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由于诗歌的跳跃性大,因此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进去,想开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懂诗歌,想象更广泛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情。

本课生字虽然不多,但有些字容易出错。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式来识记。

2.过去的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以引导学生朝某个方向奔。

而近几年所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来达到这个效果。

在探索、讨论时,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不正确,从而真正理解本堂课的内容。

3.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色彩对我们的重要性。

教师可先通过书中的插图引入课文题目,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颜色的作用。

在学生自由表达时,教师可适当地在学生表达的思维方式上作指导,先让学生说出想象到的画面,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1.给多音字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碧绿)的禾苗(火红)的朝阳(蔚蓝)的大海

(碧绿)的小草(火红)的枫叶(蔚蓝)的天空(答案不唯一)

1.体会诗歌的意境,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3.仿写一节诗。

课件。

一 导入新课

1.根据搜集的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甲:

绿色代表生命。

学生乙:

红色代表热情。

学生丙:

蓝色代表深沉。

2.为什么作者喜爱这三种颜色呢?

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二 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

“我”为什么喜欢碧绿色?

(因为禾苗是碧绿的,小草是碧绿的,“我”生活在农村,连“我”的梦也是碧绿的。

2.这是一幅什么画面?

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

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我看到了孩子们在绿色的草地上嬉戏。

学生乙:

这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我看到了作者躺在绿色的草地上仰望天空。

3.课件展示,配上音乐,让学生感受绿色的魅力。

4.练习朗读,指名读。

5.师生接读。

三 学习第二、三节

1.选择描写你所喜欢的颜色的一节,小组合作学习。

2.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说一说“我”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2)这是一幅什么画面?

你都看到了什么?

(3)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同学之间练习接读。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交流汇报。

(1)汇报第二节。

①学生读第二节。

②学生甲:

这是一幅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画面,我看到在队旗下庄严宣誓的少先队员。

学生乙:

这是一幅充满激情的画面,我看到作者正迎着朝阳背着书包上学去。

③课件展示。

④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这一节。

(2)汇报第三节。

①学生读第三节。

②学生甲:

这是一幅充满梦想的画面,我看到作者穿着威武的军装站在轮船上,拿着望远镜向远方眺望。

学生乙:

这是一幅令人心胸开阔的画面,因为天空是辽阔的,大海是无边的。

③课件展示。

④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这一节。

四 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五 仿照诗歌续编

1.你喜欢什么颜色?

为什么?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抓住周围美好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2.学生充分说。

3.抓住诗歌的写作特点续编诗歌。

4.小组合作创作。

5.把写好的段落进行交流。

通过让学生仿写小诗,既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不同形式的仿写,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为他们今后写作时构思提供材料和模式,从而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

课后的续写,有着意想不到的精彩。

比如,有的学生说:

“我爱金黄的颜色,因为——秋天的叶子是金黄的,成熟的麦田是金黄的,中午的阳光是金黄的。

”这样的表述让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落叶的秋天。

还有的学生说:

“我爱雪白的颜色,因为——天上的云彩是雪白的,冬天的雪花是雪白的,就连美丽的冰灯也是雪白的……”孩子的想象力令人惊叹,同时也让人沉醉于这样的想象中。

1.作者介绍

樊发稼,诗人、文学评论家。

上海崇明人。

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

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评论集《儿童文学的春天》获全国首届儿童文学理论评奖优秀专著奖;幼儿诗集《小娃娃的歌》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1980~1985)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儿童诗集《春雨的悄悄话》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奖;《樊发稼作品选》获第五届冰心儿童图书奖;1993年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

2.含有颜色的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咏柳》)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重点

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并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生字卡片,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一 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蒲公英

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

蒲公英

2.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

别名黄花地丁,菊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浅裂或齿裂。

开黄色舌状花。

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文题目:

金色的草地

(1)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质疑:

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金色的草地上盛开着美丽的蒲公英。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

假(jiǎ)装观察(chá)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三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就变成了金黄色。

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5自然段):

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它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

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蒲 公 英

(早晨)(中午) (傍晚)

 绿 金色的草地  绿

1.教学前,教师可准备蒲公英的挂图,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中,教师要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一是哥儿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茸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2.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这就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表演的方法。

演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个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并加进有关的对话,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

1.给下面的字加上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可(呵)(呵欠) 欠(次)(几次) 反(返)(返回) 主(注)(注意)(答案不唯一)

3.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家家都来到山坡上。

 家家都用斧头砍树。

家家都来到山坡上,用斧头砍树。

(2)老师走进教室。

 老师开始讲课。

老师走进教室,开始讲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课件。

一 利用课件,欣赏美丽的景色,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它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之后,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甲:

蒲公英的花真美,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就像一个个小伞兵,挣脱妈妈的怀抱,飞向天空。

学生乙:

我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3.板书:

金色的草地

把你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交流。

二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甲:

我们最开心。

学生乙:

我们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蒲公英的小花。

(4)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共同感受。

(5)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过渡:

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

“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

(1)自由读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思考:

“我”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甲:

那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快到中午,当“我”返回家时,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

傍晚“我”经过草地,草地又变绿了。

学生乙:

“我”还发现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手掌张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攥成拳头,黄色就被包住了。

播放课件。

(2)总结:

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我们”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因为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5)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学生甲:

因为蒲公英是有生命的,和我们人类一样,要睡觉,要起床,所以“我们”不再揪它了。

学生乙:

因为“我们”喜欢蒲公英,所以“我们”不再揪它了。

(6)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人和自然要和谐共处。

联系自己说一说。

三 升华情感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

互相交流。

2.小结:

观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它可以使自己有更多新的认识、新的想法、新的收获。

3.仔细观察你喜爱的花草,说说你的新发现。

如:

昙花 含羞草 太阳花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揭示课文题目,让学生想象:

“阳光普照,草地上将会是怎样的美景呢?

”有的说:

“绿绿的草地一片生机,好像大绿毯。

”还有的说:

“阳光一照,这绿毯还能发光,上面就像绿宝石一样。

”于是,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想象:

“那阳光照到草地上呢?

”学生说:

“草地就像戴上了皇冠,就像穿上了黄灿灿、亮晶晶的衣裳。

这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

”在这个时候,教师适当地引入蒲公英开花的特点:

晚上合拢,白天开放。

怎样让学生走进草地尽情玩耍,找到发现的快乐呢?

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尽情去领悟草地的金色之美。

学生的精彩语言会远远超过平常之语,正可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金色)的草地(许许多多)的蒲公英

(引人注目)的小花(新奇)的发现

2.写出反义词。

张开—(合拢)喜爱—(讨厌)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每到秋天,各种各样的菊花都开了,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红的,真叫人喜爱。

在这许多菊花当中,我最喜欢一种红菊花。

它的茎是墨绿的,挺得笔直,看上去很神气。

叶子也是墨绿的,像张开的手掌。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朵朵红花。

花瓣是一丝一丝的,弯弯曲曲,像是蛟龙的爪子。

整个花朵像个火红的绒球。

从远处看,花盘微微低垂着,又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蛋低头不语。

美丽的红菊花,你是多么惹人喜爱呀!

(1)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下到上;写了红菊花茎、叶、花各部分的特点,重点描写了花。

(2)用“

”画出比喻句;用“”画出拟人句。

 

1.普里希文简介

普里希文(1873~1954),苏联作家。

1907年开始发表《在飞鸟不惊的地方》等特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战地记者。

十月革命后一度从事教育工作。

1925年发表《物候笔记》,1903年发表中篇小说《人参》,名声大噪。

另外写有自传体长篇小说《卡舍依的锁链》,童话《太阳和定库》等。

2.有趣的林奈“花钟”

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对植物开花时间作了很多观察和研究,然后在自己的花园里培植了一座有趣的“花钟”:

只要看看“花钟”上什么花开放,就知道大概是什么时间到了。

蛇床花:

黎明三点钟左右开花

牵牛花:

黎明四点钟左右开花

野蔷薇:

黎明五点钟左右开花

龙葵花:

清晨六点钟左右开花

芍药花:

清晨七点钟左右开花

半枝莲:

上午十点钟左右开花

午时花:

中午十二点钟左右开花

万寿菊:

下午三点钟左右开花

紫茉莉:

下午五点钟左右开花

烟草花:

晚上六点钟左右开花

丝瓜花:

晚上七点钟左右开花

夜来香:

晚上八点钟左右开花

昙花:

晚上九点钟左右开花

按时开放是因为它们具有生物钟,生物钟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也是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

植物、动物和人都有生物钟。

 

2声音

教学

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懂得用心去听身边的声音,就会发现世界上的声音很丰富,很美妙。

重点

难点

1.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留心声音,发现声音,感悟生活。

2.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像耳朵已关闭。

3.弄明白怎样才能用心去倾听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搜集的声音素材。

一 导入

1.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

然而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

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盲人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校园更有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又重新找回了快乐……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视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

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2.板书:

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 检查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标出来。

2.老师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

“盛”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作:

chéng。

区别字形:

拨—拔

三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2.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试着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提出问题,新颖独特。

第二段(第2~11自然段):

告诉人们处处有声音,希望大家尽力去倾听。

第三段(第12自然段):

写只要用心去听,就会发觉这个世界的声音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

你一定会听见的

用心感受

1.本课需要认写的生字较多,要指导学生注意辨析字形,掌握每个字的字形特点。

因此,在识记生字时,提倡采用“字不离词”的方法,以词为单位来记忆。

部分生字可采取与形近字对比的方法来启发学生记忆。

2.在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预设课堂是一回事,生成的问题又是另一回事。

一成不变的教学预案实施,势必让学生循规蹈矩,使课堂死气沉沉。

如学生提出问题:

“‘柳树梳头的声音’‘小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这三种事物是不是有声音呢?

”这显然属于预设之外的环节。

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文章中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此时教师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考。

因而教师不用立即作出回答,而是应该在学生直接质疑或答疑之后,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自行找答案,同时也触发其他学生思考。

充足的时间既可以加大思维撞击的广度,又可以加深思维撞击的深度,只有学生的思维不断撞击,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像耳朵已关闭”。

让学生懂得用心去倾听身边的声音。

搜集的各种声音的资料。

一 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重要

1.现场模拟无声的情境2分钟(在这段时间内,通过课件和手势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无声的世界。

2.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甲:

我觉得一切都没有了生机,生活很枯燥。

学生乙:

我不能听音乐,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3.总结:

还是有声音好,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常常被我们所忽视,让我们同作者一起去发现、去感受生活吧!

4.板书课文题目。

5.齐读课文题目。

二 细读课文,体会声音的美妙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开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巧设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思考:

文中列举了几种声音?

(风声、动物的声音、水声。

(2)具体都有哪些声音?

学生甲:

清风掠过明月,微风拂过树梢,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狂风卷起巨浪。

学生乙:

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唱歌,小狗啃骨头,老猫吵架,老母鸡啄米。

学生丙:

清泉奔向溪流,大雨砸向屋顶,水滴落到盆里。

(3)课文提到的这些声音你都听过吗?

(这些声音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声音,有些同学用心听过,有些同学根本就没在意过。

(4)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思考:

声音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甲:

从声音里,我们熟悉了身边的世界;在声音中,我们逐渐成长。

学生乙:

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5)为什么当我们熟悉了许多声音后,却失去了听的兴趣?

学生甲:

因为声音无处不在,而我们却常常忽视了它,所以就不愿意听了。

学生乙:

因为我们没用心去听,所以就失去了听的兴趣。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

怎样才能用心去倾听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

学生甲:

在寂静的夜里听听外面有什么声音。

学生乙:

在闲暇的时候听听歌曲。

学生丙:

还可以做一些声音游戏。

(2)小结:

这些方法都是生活中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

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世界的声音是美妙的、丰富的!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请几位学生播放自己搜集到的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同学分享。

这篇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易与读者进行情感上的直接沟通。

因此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轻轻读,细细品,并让学生思考:

此段中提到的声音是否在生活中听到过?

有的学生会说:

“这些声音都是在我们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可是我们却从没有去注意过,因为我们对这些不感兴趣。

”听到这样的回答,可以借机导入忽略这些声音的原因:

你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没有用心去听。

通过引导揭示了本文的教学目的:

只有用心去聆听身边的声音,才会发现各种声音是美妙的。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或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拓展延伸部分——学生通过做声音游戏,体验声音的微妙。

游戏很简单,如让学生把纸揉成一团,然后侧耳聆听纸缓缓舒展的声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写下自己听到的声音和获得的感受。

1.在生活中,你能听到哪些声音?

你喜欢什么声音?

不喜欢什么声音?

写一写理由。

 

 

 

 

 

2.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1.作者介绍

桂文亚,女,1949年生于台北,祖籍安徽省,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

当过讲师、记者、《联合报》副刊编辑,中国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创作以散文为主,出版作品集有《幽默笔记》《思想猫》《美丽眼睛看世界》《班长下台》等。

2.倾听的故事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

“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吃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

”小猫惶恐地问妈妈:

“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

“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

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

“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

“老公,帮我一下忙,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听到一个妇人叨念自己的孩子:

“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猫妈妈:

“妈妈,果然像您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

”靠着倾听别人的谈话来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

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

“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听完了这个故事,你知道小猫祖先留下的方法是什么了吗?

方法就是靠着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而学会生活的技能。

小猫从人们的言谈中知道了自己能吃些什么,因而生活得很开心、很快乐,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产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抓住“纷纷”“马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2.弄明白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