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441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docx

新10年运动生理学练习题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从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什么?

1.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各器官机能的变化规律

2.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调节与适应

3.不同人群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特点

4.不同环境条件下运动时机能变化特点

5.体育运动训练和教学的生理学原理解析,效果评价及科学指导

第一章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和蛋白质

3、消化:

是食物在消化管中被分解的过程。

吸收:

是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4、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口腔和食管:

基本不吸收

胃:

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小肠:

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此吸收,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

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

5.糖的生物学功能

供给能量——机体60%的能量由糖提供;

细胞结构成分;

调节脂肪酸代谢;

节约蛋白质供能。

6脂肪代谢的生物学功能

氧化供能——是机体内能量贮存库。

构建细胞的组成成分;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8磷酸原系统

概念:

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

9乳酸能系统

概念:

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10有氧氧化系统

概念:

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释放能量再合成ATP的能量供应系统。

11三种供能系统特点以及主要项目

•磷酸原系统:

供能特点:

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

高功率输出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

乳酸能系统:

供能特点:

供能总量较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较大,不需要氧,生成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

1分钟高功率输出项目,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

有氧氧化系统:

供能特点:

ATP生成总量最大,供能速率最低,持续时间最长,需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

中长跑、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

12能量统一体理论

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和各能量系统供应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

第二章肌肉收缩

1肌肉的物理特性

①伸展性:

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为肌肉的伸展性。

②弹性:

当外力消失时,肌肉又恢复到原来形状,为肌肉的弹性。

③粘滞性:

肌肉内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产生的内部阻力为肌肉的粘滞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粘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

4引起兴奋的三个刺激条件:

①一定的刺激强度;

②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5强度-时间曲线:

用来描述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刺激的作用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6静息电位:

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特点:

内负外正、相对恒定

7动作电位:

接受刺激后,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9去极化:

在一定条件下如细胞受到刺激,膜的极化状态就可能发生改变。

如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为去极化。

10、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ATP分解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11两类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1.形态特征

FTST

①直径大、肌浆网发达直径小、线粒体多而大

毛细血管密度大

②大α神经元小α神经元

③肌红蛋白含量高肌红蛋白含量低

2.代谢特征:

FTST

①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有氧代谢酶活性高

②糖原含量多甘油三酯含量高

3.生理特征

①收缩速度:

肌肉中快肌纤维收缩速度较快。

肌肉中慢肌纤维收缩速度较慢。

②收缩力量:

肌肉收缩力大小取决于肌肉的横

断面积并受肌纤维类型等因素影

响,快肌收缩力量大于慢肌。

③抗疲劳性:

肌肉中快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弱。

肌肉中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强。

第3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2突触传递:

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信息传递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3递质:

通过突触联系作用于效应细胞的传递物质。

4受体:

在生物膜、细胞浆、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能选择性的识别递质和激活效应器。

6视野:

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12本体感受器:

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

a.肌梭功能:

感受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

b.腱器官功能:

感受肌肉收缩时的张力变化。

c.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

体感觉。

13躯体运动受:

①脊髓②脑干③大脑皮质的调节

①小脑②基底神经节的监控

14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

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也能

反射性地增加肌肉力量。

16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

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

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

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17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

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

动称为翻正反射。

18小脑可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第四章激素与运动

3激素的概念: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4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

(1)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

(2)调节新陈代谢;

(3)维持生长发育;

(4)调控生殖过程。

5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激素只是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调节其固有的生理生化反应。

所以将激素称为“第一信使”。

2.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激素与组织细胞是广泛接触特异作用,关键取决于靶细胞的特异受体。

3.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如l毫克的甲状腺激素可使机体增加产热量约4200000J(焦耳)。

4.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长素→[血糖↑]←糖皮质激素

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6、激素作用机制与过程

(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第一步:

激素到达细胞后,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第二步:

激素受体-复合物激活了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

第三步:

在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下,ATP分解为cAMP

第四步:

cAMP激活蛋白激酶

第五步:

蛋白激酶再诱导出一系列的继发性、特异性生理反应。

这些继发性反应包括:

组织内酶的激活,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促进蛋白质合成,细胞代谢的变化,刺激细胞的分泌活动。

(2)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第一步:

激素到达细胞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在细胞内与受体结合构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第二步:

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细胞的DNA结合,激活某些基因,此过程称作直接基因激活或直接基因活化。

第三步:

在这个基因活化过程中,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

第四步:

mRNA进入细胞浆,促进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并诱发继发性的生理反应。

这些合成物包括:

酶类,结构蛋白,调控蛋白质。

(3)激素作用的终止

激素分泌的调节系统使内分泌细胞能适时的终止分泌激素,激素与受体分离,激素被靶细胞内吞,在细胞体内被溶菌酶灭活。

7生长素

(1)促进生长发育

分泌异常所致疾病:

幼年时期缺乏→侏儒症;幼年时期过多→巨人症;成年后过多→肢端肥大症。

(2)促进物质代谢

①蛋白质:

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并加速DNA和RNA的合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②脂肪:

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减少组织的脂肪量。

GH过量因脂肪酸氧化↑→抑糖氧化。

③糖:

GH生理量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强糖利用;GH过量则抑制糖的利用→血糖↑→垂体性糖尿病。

第5章血液与运动

1血浆

1.水:

占90%以上;

2.电解质(Na+、Cl-);

3.血浆蛋白:

清蛋白(最多)、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维持血浆渗透压。

4.其他有机物:

尿素、氨基酸、多肽、糖、脂等。

4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具有下列功能:

一、运输功能

1.O2的运输

2.CO2的运输

3.其他物质的运输

二、调节功能:

维持内环境酸碱平衡;体温调节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1.吞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对细菌、坏死组织

的吞噬:

非特异性免疫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针对某一类抗原

有免疫作用:

特异性免疫

3.血小板生理止血和加速凝血(血栓、纤维蛋白网)

6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血红蛋白氧离曲线,简称氧解离曲线

氧解离曲线近似“S”型,这一特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上段:

曲线平坦

保证机体不缺O2;

中下段:

曲线较陡有利于组织供O2

a.PCO2和PH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当血液流经组织时,高PCO2和低PH促使HbO2解离,有利于向组织供氧;而当血液流经肺时,低PCO2和高PH,促使Hb与O2结合,有利于血液的载氧。

因此,波尔效应既有利于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向组织供O2,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b.温度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Hb与O2的亲和力减小;反之,曲线左移。

当温度升高,组织代谢加强,对氧的需求增加,这时Hb与O2的亲和力减小,促使O2释放,供组织利用。

当人体运动时,肌肉产热量明显增加,导致血温升高,促使O2释放,满足肌肉运动的需要。

c.2,3-二磷酸甘油酸、和CO的影响:

红细胞中含有多种有机磷化物,特别是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2,3-DPG能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使氧离曲线右移。

2,3-DPG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人在缺氧、登山和长时间运动时,红细胞中2,3-DPG均会增加,使氧离曲线右移,释放更多的O2。

8血液中主要的3对缓冲对:

①NaHCO3/H2CO3(最重要)

②Na-蛋白质/H-蛋白质

③NaHPO4/NaH2PO4

9血液的保护防御机能

通过白细胞吞噬和免疫反应来实现,

1.非特异性免疫:

由吞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完成。

2.特异性免疫:

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完成。

①T淋巴细胞具有细胞免疫功能;

②B淋巴细胞具有体液免疫功能。

3.血小板的生理性止血和凝血对机体具有保护性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1呼吸: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呼吸全过程=外呼吸+血液运输+内呼吸

4肺活量:

最大深吸气后再最大呼出的气量。

影响肺活量的因素:

性别、年龄、体表面积、胸

廓大小、呼吸肌、胸壁的弹性

7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肺泡吸入的真正参与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等于(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min)

意义:

能更好反应肺的实际有效通气功能

8组织换气:

①由于活动的肌肉组织需利用较多的O2来氧化能量物质以重新合成ATP,所以活动的肌肉组织耗氧量增加,组织的PO2下降迅速,使组织和血液间的PO2差增大,O2在肌肉组织部位的扩散速率增大;

②活动时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增大了组织血流量,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③组织中由CO2积累PCO2的升高和局部温度的升高使氧离曲线发生右移,促使HbO2解离进一步加强。

运动时组织的这些变化,促使肌肉的氧利用率的提高,肌肉的代谢率可较安静时增高达100倍。

9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

①呼吸运动的神经支配

节律性呼吸是由延髓和脑桥通过膈神经和肋间神经进行调节的。

②呼吸中枢

调节呼吸运动的主要中枢在延髓和脑桥。

11化学感受器概念及分类

•化学感受器是指其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的感受器。

①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

对PO2↓、PCO2↑、[H+]↑高度敏感(对PO2↓敏感,对O2含量↓不敏感),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现象。

②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置:

延髓腹外侧的浅表部位

适宜刺激:

对H+高度敏感,不感受缺O2的刺激。

因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O2+H2O→H2CO3→H++HCO3-发挥刺激作用。

由于血液中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血液pH值的变化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直接作用不大。

中枢化学感受器也不感受O2变化的刺激。

第7章循环与运动

1、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

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即受到一个有效刺激作用后会产生动作

电位的能力。

2.自动节律性: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内的自律细胞能

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

3.传导性:

所有心肌细胞均具有传导性。

其中特殊

传导组织的自律性较一般心肌细胞高。

2.收缩性:

心肌兴奋后也能产生缩短反应。

2、心动周期与心率

1.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特点:

①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心房:

0.1-

0.7;心室:

0.3-0.4)

②全心舒张期0.4s→利心肌休息和室充盈

③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心率: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正常变动范围:

60-100次/分

年龄差异:

新生儿的心率可达13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到15-16岁时,已接近成年人水平。

性别差异:

女性心率>男性,高3-4次/分。

体质差异:

训练良好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较慢。

3心脏的泵血过程

4心脏泵功能评定

2.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

量。

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约145ml,收缩末期容积约75ml,每搏输出量约70ml。

3.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

即:

(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100%。

正常成年人,静息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5)心泵功能的调节

1.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①心泵功能的异长自身调节:

Starling机制

②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

③动脉血压(后负荷)对搏出量的调节

2.心率对心泵血功能的调节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比。

故把110-180次/min称为最佳心率范围。

超过180或低于40时,心输出量下降。

6血压:

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

①心脏射血

②外周阻力

7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动脉血量↑→管壁侧

压力↑→收缩压↑

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动脉血量↑→舒

张压↑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动脉血

量↑→舒张压↑

4.大动脉弹性↑→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

太低→脉压↓

5.循环血量↓→动脉血压↓

8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①心缩力↑→射血时心室完全排空→心室抽吸

心房和大动脉血液↑→静脉回血量↑

②体位改变:

a.卧位迅速转为立位→下肢静脉容血量增加→回心血心量↓(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回心血量↓→心输量↓→脑、视网膜供血不足)。

b.站立位迅速转为卧位→回心血量↑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的节律运动相当于肌肉泵,运动时突然停止→重力性休克。

④.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内压降低,即负压增大→静脉回血量增多。

第8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3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

(一)血浆缓冲体系最重要的是:

NaHCO3/H2CO3

碱储:

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代表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

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二)红细胞缓冲体系最重要的是:

血红蛋白缓冲体系,它对H2CO3发挥巨大作用。

CO2进入血液后,大部分进入红细胞生成H2CO3,KHb与H2CO3发生中和反应,生成KHCO3发和HHb,运输到肺,由于O2的存在,HHb与O2生成HHbO2见,后者在再与KHCO3)生成KHbO2与H2CO3,前者还原为KHb,后者释放出CO2。

1.肾小球滤过作用:

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影响滤过的因素:

①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②.滤过膜

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

静电屏障作用

面积: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急性

肾炎→毛细血管狭窄→滤过面积↓→尿量↓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正常人安静时两侧肾脏血流量每

分钟为1.2升,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可

达170-180升,约为体重的3倍。

6

(二)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保持血浆中的NaHCO3的含量,使pH值恒定。

1.pH值偏酸时,分泌H+、回收Na+

2.磷酸盐酸化

3.肾小管上皮细胞NH3的分泌

4.排出多余的碱(NaHCO3):

超过28mmol/L时。

7(三)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①.通过肾脏对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无论饮水过多或过少,体内水分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仍可维持正常;

②.机体调节水平衡有赖于肾外因素,如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合成)。

a.大量出汗、腹泻、呕吐,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

升高,ADH释放增多,尿量减少;

b.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ADH释放减

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c.循环血量与动脉血压对ADH释放也有影响

9运动对肾脏泌尿机能的影响

1.运动对尿量的影响

①运动时血液发生重新分配,肾血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②运动时动脉血压升高,ADH分泌增多,重吸收加强,

尿量减少。

2.运动性蛋白尿: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特点:

暂时性,休息→消除

检查目的:

①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②观察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

③评价运动员训练水平。

产生原因:

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

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第九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2什么是有氧适能

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它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故又可称为有氧工作能力,有氧适能水平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

3、有氧适能的生理学基础

(1)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

包括:

1.肺的通气能力

2.血液的载氧能力

3.心脏的泵血能力

4.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包括:

1.氧的利用率

2.骨骼肌纤维的特性

4有氧适能的评定

一般认为评定有氧适能的最好方法是测定最大摄氧量(VO2max),也有许多学者认为:

人体有氧适能可分为供氧能力和用氧能力两个方面,反映这两方面的最好生理指标也是不同的,反映供氧能力的是最大摄氧量,反映用氧能力的是乳酸阈。

(1)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作为耐力运动员的重要选材依据之一,是反映有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水平最大摄氧量是高水平有氧运动能力的基础。

研究发现最大摄氧量水平与有氧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0.75~0.91之间

(2)乳酸阈(LT)

乳酸阈也是反映有氧能力高低的指标。

它反映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未突增前,最大吸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摄氧量的利用率,故有人认为,在反映机体有氧能力上,它比最大摄氧量的价值更大。

①乳酸阈的表示方法与正常范围:

通常以乳酸阈时的吸氧量占本人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一般说来,正常成年健康男子的乳酸阈值为55~65%最大摄氧量。

文献资料综合来看,有训练者的乳酸阈比无训练者高,耐力运动员的乳酸阈比非耐力运动员为高。

②乳酸阈的推算

乳酸阈的直接测定,需要复杂贵重的实验设备,故可用推算法来测定个人乳酸阈。

综上所述,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评价有氧能力的指标,可以提供许多关于有氧适能和成绩潜力的信息。

有人认为最大摄氧量表明运动强度方面的能力,乳酸阈表明耐力持续时间的能力

5、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

(1)遗传

(2)训练(3)性别

(4)年龄(5)体脂(6)有规律的健身活动

8运动处方的要素

任何一类运动处方都应包括这五项内容:

①运动形式;②运动强度;③运动频率;④持续时间;⑤注意事项及微调整,特别是前四项内容,又称为运动处方四要素。

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

1肥胖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降低心血管功能,增进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2)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3)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4)增加某些癌症发病率的危险性;

(5)易引起关节软骨损伤、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等多种疾病。

2肥胖分类

(1)依照发病原因,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又称外周型肥胖)两种;(3)依据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将肥胖分为多细胞性肥胖和大细胞性肥胖

3、造成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肥胖成因

1、遗传因素

2、生理因素——中枢体重“调定点“理论

3、代谢因素

4、环境和行为因素

(二)现代肥胖流行的原因

1、过量饮食

2、缺乏体力活动

4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

1、耐力运动消耗脂肪

2、适度运动降低食欲

3、增加基础代谢

4、抑制脂肪生成

5体成分估算方法

皮褶厚度法

围度法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水下称重法

空气置换法

DEXA法

第十一章运动与免疫

3抗体(antibody)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与刺激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6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1、感应阶段2、增殖和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

7

细胞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

(1)感应阶段

(2)增殖和分化阶段

(3)激活的Tc细胞发挥特异性的细胞毒性作用。

8)“流动脑”:

即免疫系统。

它能识别、感知体内外各种非感知性刺激并做出有效应答。

11训练之外的免疫保护措施

1、将训练之外的生活和精神压力降低到最低限度

2、注意选择运动员寝室的色彩和音乐

3、注意运动员营养的合理摄入

4、避免过度训练和慢性疲劳

5、降低体重的速度不宜太快

6、尽量减少感染机会

7、患病期间注意减量甚至停训。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

1肌肉力量的分类

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