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464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docx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用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班级姓名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2、词类活用

(1)、陈胜王(名作动,“为王、称王”)

(2)、置人所罾鱼腹中(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

(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6)天下苦秦久矣  苦:

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

3、古今不同用法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亡”古:

逃跑;今: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

暗地里;今:

中间。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往往”古:

处处;今:

在某种情况经常发生。

(4)、等死,死国可乎“等”古:

同样;今:

等待(5)、比至陈“比”古:

等到;今:

比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

集会、商量;今:

掌管财务的人员称谓。

4、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

适逢与皆来会计事:

集会

将项燕为楚将:

将领上使外将兵:

率领乃:

乃谋曰:

于是、就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次皆次当行:

编次之次所旁丛祠中: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应佣者笑而应曰:

答应杀之以应陈涉:

响应故广故数言欲王:

故意扶苏以数谏故:

缘故

数以数谏故:

屡次卒数万人:

几令陈守令皆不在:

县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派遣

令辱之:

让;使召令徒属:

命令

指卜者知其指意通“旨”意图;意思皆指目陈胜用手指着

5、重点词语解释:

少时年轻的时候

尝与人佣耕曾经

辍耕之垄上停止;去、往

怅恨失望

苟富贵如果

若为佣耕你

太息长叹

安知怎么

適戍强迫去守边。

適通谪

屯大泽乡停驻

皆次当行编次

会天大雨适逢

度已失期估计;误期

亡亦死逃走

等死同样

吾闻二世少子也听说

数谏故屡次;缘故

上使外将兵皇上;带领

今或闻无罪有人

楚人怜之爱戴(21)今诚以吾众如果(22)为天下唱通“倡”,带头倡导(23)以为然对的(24)乃行卜去、往(25)卜者知其指意意图(26)念鬼考虑卜鬼的事(27)威众威服众人(28)丹书帛曰用朱砂;写(29)得鱼腹中书字条(30固以怪之矣通“已”:

本来认为奇怪(31)间令暗使。

间,私自,偷着(32)之次所旁丛祠中往,到(33)旦日第二天(34)指目指指点点((35)素爱人向来(3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屡次(37)令辱之使……侮辱

二、句子翻译: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翻译: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

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翻译: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

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5.天下苦秦久矣。

翻译: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翻译: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

翻译: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翻译:

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翻译:

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6.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翻译: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翻译: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翻译:

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内容主旨: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

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2.本文选自哪部名著?

作者是谁?

答:

《史记》;司马迁

3.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答:

直接原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4.“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

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

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

苟富贵,无相忘。

5.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

答: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6.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答: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

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7.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答: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8.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答: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9.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

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答:

准备: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效果: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2.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3.“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

14.“怅恨久之”,表明了什么?

答:

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

15.而对话中的“苗富贵,无相忘”,表达了什么?

答:

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朴素的阶级友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

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16.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答:

陈胜佣耕出身,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

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

17.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答: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18.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

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答:

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

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鹄之志”。

19.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为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答:

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

20.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

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21.“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

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

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涉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

22.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

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

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只,仅仅)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2、古今异义词

非若是也(古:

这样,如此。

今:

今常用作判断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

只,仅仅。

今:

不弯曲)

休祲降于天(古:

吉祥。

今:

常用作休息)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

交换。

今:

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

即使这样。

今:

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徒以有先生也(古:

只。

今:

徒弟)

秦王色挠(古:

屈服。

今:

轻轻地抓)

长跪而谢之(古:

一种坐姿。

今:

双膝着地。

古:

道歉。

今:

感谢或凋落)

以头抢地耳(古:

撞。

今:

抢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

于是。

今:

因为)

3、一词多义徒 免冠徒跣 (光着,动词)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副词)

惠 大王加惠 (恩惠) 汝之不惠 (聪明)夫: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以:

以头抢地耳(用,介词)徒以有先生也(因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以君为长者(把)

怒: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动词)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

派遣;后“使”:

出使)而:

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者:

以君为长者(……的人)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之: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然:

虽然(这样)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虽:

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

于:

受地于先王(从)仓鹰击于殿上(到)请广于君(给)

与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与臣而将四矣(加上)

4.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亡:

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虽千里不敢易也——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

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5.重点词语解释

1、辱使命:

辱没、辜负2、易安陵:

交换3、其许寡人:

答应4、大王加惠给予恩惠5、甚善:

好6、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这样7、弗敢易:

不;交换8、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9、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10、请广于君:

扩充11、逆寡人者:

违背12、轻寡人与:

轻视

13、非若是也:

像;这样14、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15、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16、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18、布衣:

平民19、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20、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21、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22、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23、仓鹰:

通“苍”24、休祲:

吉凶的征兆25、若士必怒:

如果26、缟素:

穿丧服

27、色挠:

变了脸色;挠,28、屈服:

谢之道歉29、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30、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6.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判断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

二、重点语句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易:

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

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

“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

”唐雎回答道:

“我还没有听说过啊。

”秦王说道:

“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

“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

”秦王说道: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

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课文理解:

1、如何理解: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

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

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

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

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12、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

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1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

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

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14、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

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

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5、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

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1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

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7.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

为什么?

*不能。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18.唐雎反击秦王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答: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安陵国

19.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

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20.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分)

*示例:

(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23《隆中对》-----陈寿

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

①欲伸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表示特定时间的界线(3)亮躬耕陇亩 “陇”通“垄”田地。

2、词类活用:

(1)贤能为之用。

贤能,形容词用作名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2)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向西面。

西和诸戎:

西,向西。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用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4)利尽南海。

尽:

形容词作动词,全部取得。

(5)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外、内方位名词作状语。

对外;对内。

(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作状,一天天(7)信义著于四海:

信,名作动,讲信用。

3、一词多义:

①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②因:

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竟然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⑤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⑥谓:

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说

⑦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运用

4、句 式:

⑴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⑵省略句:

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⑷被动句:

贤能为之用。

5、古今异义

(1)遂用猖蹶 古义:

因此,今义:

使用

(2)遂用猖蹶 古义:

失败;今义:

凶猛而放肆

(3)抑亦人谋也 古义:

而且;今义:

压抑。

(4)将军宜柱驾顾之。

古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