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5282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docx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

  [摘要]低碳理论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从生态足迹理论、脱钩理论、“过山车”理论(EKC假说)等视角,可以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发展态势。

从根源上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有利于从机制、制度层面,并结合我国实情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低碳经济理论和模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足迹理论;脱钩理论;过山车理论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P)也称生态占用,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PA,biologicalproductiveareas),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它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

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的加压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两个简单的事实:

(1)我们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

(2)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非常明确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

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反之,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直观的理论,有利于我们转变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式,从而对目前的全球生态问题有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

  低碳经济是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在人类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生态安全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三低一高”的可持续经济。

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危机下的必然选择:

(1)环境约束。

气候变暖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在没有新措施出台的情况下,到21世纪末,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将使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1倍,这将导致全球的平均温度上升6℃,给全球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气温升幅为O.5℃―0.8℃,比同期全球升温O.6℃值略高。

未来50―8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又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在全球关注环境的背景下,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政治压力。

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将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加以策划。

(2)发展挑战。

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看,“碳排放”将成为2l世纪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

工业化时代发达国家争夺的是海外土地、石油、煤炭、矿产等资源,碳排放权则会成为生态文明时代争夺的新焦点。

中国在当今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尚位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

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碳排放占总量的1/5,而且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所占份额还会上升。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碳排放量不仅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志,而且也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近年来中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不断受到欧盟国家的打压和限制,“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

(3)资源危机。

应对资源危机,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从绝对数上说,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又是一个资源小国。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稀缺性逐渐显现。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发展又在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耗能产业的增长加剧了能源的消耗,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能源稀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约束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

因此,开发利用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已经成为缓解我国能源发展问题的新途径。

它既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也能够推进经济发展模式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脱钩理论

  

  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

对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理论。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途径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国际上通常用“脱钩”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不同步变化的实质。

如果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不平行,即称经济体系产生脱钩现象。

若经济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即称为相对脱钩(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

倘若经济驱动力呈现稳定增长,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则称为绝对脱钩(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脱钩过程既是可以实现的,也是长期复杂的。

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虽然在某些时段出现过弱脱钩特征,但很不稳定。

根据脱钩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将低碳经济理解为,一个经济体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从相关到脱钩的过程。

从长期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不断脱钩的过程。

脱钩理论用于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联关系。

具体指:

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

从耦合走向脱钩。

从脱钩理论来看,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

  从脱钩理论的视角看,低碳经济就是借助于技术创新来实施一场能源革命,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实现人与环境的共赢。

因此,“低碳经济”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判断“低碳经济”是否成功的标志,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制定脱钩发展战略中提出的资源生产率等概念和指标,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结合脱钩理论和我国的排碳实情,我国低碳发展道路的脱钩有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叫强度脱钩,比如我们已经对外宣布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减少40%~45%,就是排放强度脱钩的概念;还有一种脱钩叫总量脱钩,二氧化碳或者说温室气体与经济发展总量和增速脱钩,或者说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呈现出低排放的状态。

对我国而言,可分两步走,要制定先实现强度脱钩,再完成总量脱钩的战略。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

“过山车”理论(EKC假说)

  

  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但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并非是一个一帆风顺的线型道路。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假说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

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

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是:

“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这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换言之,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

相关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也许不能够改变“过山车”的倒U型轨迹,人类应当可以削减“过山车”轨迹的“峰度”和“上坡路”的里程,最低的现实要求是控制“过山车”的峰顶不高于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并促进“过山车”尽早经过“拐点”。

  历史上,工业化国家的碳排放具有一定规律,即走过了一条从高碳经济一中碳经济一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演化依次遵循三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规律。

该过程意味着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需要实现三次方向性的转变:

从碳排放强度不断上升向碳排放强度稳定下降方向转变;从人均碳排放量不断上升向人均碳排放量稳定下降方向转变;从碳排放总量不断上升向碳排放总量稳定下降方向转变。

根据三个倒u型曲线依次出现的规律,可以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演化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

(1)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即碳排放强度不断上升阶段);

(2)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3)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阶段;(4)碳排放总量稳定下降阶段。

一般而言,第一阶段的跨越相对于第二、第三阶段比较容易实现。

第四阶段即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强度脱钩是低碳经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不仅如此,不同碳排放演化阶段的驱动因子的影响和贡献也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碳排放增长主要由能源和碳密集型技术进步推动;第二阶段的碳排放主要受经济增长驱动的影响;第三阶段主要由碳减排技术进步推动;第四阶段由于碳减排技术进步持久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使得碳排放总量下降。

与此同时,各驱动因子在不同阶段,尤其是在碳排放强度高峰之前阶段与第三阶段呈现一些规律性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Co2排放总量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人口增长速度总体趋缓、碳排放强度由逐渐增强向逐渐减小方向转变、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人均Co2排放量增长速度显著放缓。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意味着应对气候变化或者发展低碳经济不能脱离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必须循序渐进地往前推进。

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及其国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决定了在碳减排进程和目标上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我国目前正处在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规模巨大而且绝对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

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是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

用“过山车”理论分析,我国正处于碳排放的第三阶段,即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阶段。

在这样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为此,未来中国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就只有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路径可走。

  

  参考文献:

  [1]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

研究出版社,2010.

  [2]林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党政干部读本[J].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5).

  [3]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4]李京.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J].经济要参,2009,(3).

  [5]赵志凌.发展低碳经济:

未来世界竞争的重要战略[J].改革与发展,2010,

(1).

  

  [责任编辑:

陈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