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561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docx

诗歌表大技巧总汇

诗歌表达技巧总汇

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2、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一节:

修辞技巧

一、常用修辞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拟人

1、请看下面两首诗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第一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第二首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四)、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赤壁》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

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再举几个例子: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

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五)、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1、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例文一:

贵在想象

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

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么才有“一枝”呢?

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

“十里蛙声出山泉”,为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

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

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有天壤之别的。

例文二:

意境是诗的灵魂

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

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意境。

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

“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

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

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

“一唱雄鸡天下白”怎么讲得通呢?

“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盖?

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

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2、何文焕的话说得有道理。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

因为所谓“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

诗人描写景物,不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

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

如果像杨慎说的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

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春风是从触觉上感受的,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是从视觉上感受的。

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

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

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

(六)、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七)、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八)、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九)、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十)、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十一)、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二、较难理解的几种修辞:

1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两词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表达的意思是:

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当句互文

(8).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0).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11)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凡指互文: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2.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①凝炼美。

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如:

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

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撕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剩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②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如:

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想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③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

《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篇书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3、迭字:

迭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第二节表现技巧

一、抒情方式

(一)、总论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

其它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

一般是情与景配合。

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

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

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

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它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

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人松》(题酒肆•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析]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

《题金陵图》(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跳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

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技巧指要]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如: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山里的小诗〉:

鸟儿出山去的时候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告诉那住在谷口的女郎,说山里的花已开了。

这算是一首表白爱恋的情诗,直接抒情,但含蓄、耐人寻味。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上文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

前者用“桃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