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 物 细 无 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6739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润 物 细 无 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润 物 细 无 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润 物 细 无 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润 物 细 无 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润 物 细 无 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润 物 细 无 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润 物 细 无 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润 物 细 无 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润 物 细 无 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润 物 细 无 声.docx

《润 物 细 无 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润 物 细 无 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润 物 细 无 声.docx

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小学数学教育案例

一案例背景

课标提出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而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而且缺乏趣味性,很乏味、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活动。

本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图形》。

教师面对静态的教材,要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者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二案例描述

课间,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长大约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的白纸,让学生在课间的时候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你喜欢的东西。

课间孩子们饶有兴致的折平时有意无意学习的折纸作品。

有的学生一边折一边交流,甚至有的同学还以为下节课是一节折纸课。

这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收集了一部分折纸作品,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位孩子折了一只纸飞机,这个时候上课的铃声打响了,有趣的数学课开始了。

首先,教师把收集的几个孩子的折纸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对称图形。

然后,教师看见有一个学生折了一只纸飞机,于是,拿出了课前准备好的纸飞机,说要和孩子的折的飞机比比看谁的飞机飞的远飞的直。

学生们一个个觉得很新奇:

明明是一节数学课,老师怎么不讲数学知识反而要和学生来比赛飞机飞的远?

虽然心中有疑问,但是还是被老师上课的方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一听要比赛一个个的伸长脖子看看这个“热闹”。

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座位旁边。

学生先拿起自己折的飞机,向前用力飞去。

飞机飞到了旁边;接下来该教师飞了,教师的飞机刚一出手就想抛物线一样掉在了前面桌子的旁边了。

老师脸上露出了生气的表情“为什么我输了”。

教师一边说,一边捡起两只飞机向大家展示,这时部分学生发现,教师的飞机和我们平常折的不一样:

老师的飞机两边不是对称的,机翼部分一边大一边小。

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孩子的小手一个个举了起来。

“老师,你折的飞机两边的翅膀不是一样大的,当然飞不过他的喽”“老师的飞机不是对称图形”“老师你折的飞机两边不对称”这时候,孩子们发现了只有飞机的两边是对称的时候才能飞的好。

最后,教师借助这个机会引入课题。

在课件上展示飞机平面图,让学生回忆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三案例反思

反思一:

导入设计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孩子的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执教者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特点,在导入环节设计孩子自己动手折纸,并且和教师比谁的飞机飞的远,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通过这一环节的处理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反思二:

导入设计能将意图巧妙地隐藏起来,春风化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孩子愈少感到落于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这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

”“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也说过:

“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这些话道出了“润物无声”的真谛。

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也没有直接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的概念,而是通过“飞机比赛”这一环节引入,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我输了”这一问题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魅力,而进一步的产生想去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愿望。

反思三:

导入设计从课外兴奋到课内兴奋的自然过渡。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本课在导入时,紧紧抓住学生课间折纸这一情感上的兴奋点,及时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围绕学生当前的兴趣,层层深入设置话题,顺其自然,一步一步地接近新课的主题。

这就为新课教学设置了很好的学习情境,有这样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投入,更加有效,更加愉悦。

如果缺乏这样一个兴奋的情境,学生的对于新授课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程度、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感悟到:

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同样也需要这样的理念。

在无痕的教育中,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就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不知不觉”的学习知识。

 

教育案例

《润物细无声》

 

黄渠桥九年制学校

邢志军

 

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案例

背景: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特别害怕解应用题,面对一些较灵活的应用题,更是束手无策,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

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应用题更多是人为编造出来的,我们的许多老师的教学方式机械、沉闷和程式化,恨不得能将教材“复制”后“粘贴”到学生头脑里去,面对这些呆板的内容,封闭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也会凝固。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教师的观念要更新,数学的内容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是数学教材创造者,教材的内容更应该来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方式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思维和方法得到展示。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学期,我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案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双休日如何度过?

生1:

参加课外培训班和做作业。

生2:

喜欢在家上网。

师:

网络很精彩,但不要太迷恋。

平时上课比较紧张,双休日注意劳逸结合,多到户外运动。

老师喜欢和家人到麓湖玩,那里山清水秀,是个休闲的好地方。

上星期天,我们来到麓湖的聚芳园玩,遇到了许多数学问题。

学生一双好奇的眼晴紧叮着我。

王老师一家三口来到沙湖的聚芳园公园,先购买门票,老师付给售票员20元,售票员找回5元,每张门票多少钱?

师:

谁会解答?

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生:

能!

(充满了自信)

师:

挺自信的,不错!

好,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解题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

我是从问题思考,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总钱数-剩下的钱数)÷3=每张门票的价钱”,列式是:

(20-5)÷3=5(元)

生2:

我是根据数量关系“总钱数-每张门票的价钱×3=剩下的钱数”

再根据前面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解:

设每张门票x元

20-3x=53x=20-5x=5

答:

每张门票5元.

生3:

我是根据“数量关系(每张门票的价钱×3+剩下的钱数)=总钱数”再根据前面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解:

设每张门票x元

3x+5=203x=20-5x=5

答:

每张门票5元.

我做完以后把x=5代入方程,我知道我做对了.

(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禁连连点头.)

师:

同学们很爱开动脑筋,找到这么多解答的方法,还会检验,真了不起!

师:

在解应用题的时候,我们是抓住问题思考还是抓住等量关系思考是这两种解法的区别,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抓住等量关系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决生活中的稍复杂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1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

这个商店原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下面我们用列方程解这道应用题,你认为列方程解这道应用题应该怎样思考?

生1:

我认为列方程解这道应用题关键要先找等量关系式。

生2:

列方程解这道应用题也要设所求的数量为x。

生3:

我想通过检验就知道是否做对。

师:

同学们都说得有道理,现在先请同学们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尝试解答例1.

学生先自己独立解题,再小组交流,全班评议,归纳总结,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解:

设原有x千克.

x-5×7=40

x-35=40

x=35+40

x=75

答:

原有75千克饺子粉.

师:

请同学们回顾并讨论一下,刚才我们列方程解应用题经过了哪些步骤?

(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总结)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解方程

•检验,写出答案.

•教学例2

师:

老师一家来到公园的草地,儿子拿出他最喜欢的遥控车.哎,车子不动了,同学猜猜为什么?

噢,原来没装电池.儿子来到了小卖部。

例2:

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师:

同学们,你们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来自己解答吗?

思考解题,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全班汇报,对思考方法和解题过程,相互质疑和补充.

三、看书比较,感受成功.

师:

同学们通过自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找到了许多解应用题的方法,真是棒极了!

现在,让我们翻开书本看一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并完成做一做,同位互批.

师:

通过看书和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和问题?

生1:

我今天很高兴,我自己学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

生2:

我觉得有些应用题用列方程解应用题这办法很快。

生3:

用列方程解应用题通过检验,我马上就可以知道我是否做对,真好。

师: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我真为你们高兴。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给你24元,以下游乐项目,你想怎么玩?

碰碰船

每次5元

钓鱼

每次3元

碰碰车

每次6元

溜冰

每次4元

(看到这题,学生好象和老师一起来到了麓湖游玩,很开心!

2、根据生活实际自己编题,请同位用列方程来解答。

……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忱。

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是因为例题和习题都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素材,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和全班评议共同归纳中学习知识,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人,切身经历了“学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仔细回顾每个环节主要有以下成功的地方:

1、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以双休日到公园玩为主线,设计了买门票、电池、游乐项目这些题目,这些素材都是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意义的、有挑战性的。

”这一理念,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2、解法来自于学生

在本节课,教师是个成功的组织者,学生通过准备题的练习,知道算术解和列方程解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导入新课。

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和全班共同归纳中学习例题,体验“做数学”的全过程,自行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感受成功的学习喜悦。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这节课就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3、评价来自于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这节课,教师在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大量采用了学生的自主评价。

例如:

当学习小组汇报本组解题情况后,其他小组可以评议,组织学生看书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编题练习时也是互编、互考、互评,尽管投入时间不多,但能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数学的教学应该是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的过程当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即将学习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的情感。

 

教学案例

 

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案例

 

黄渠桥九年制学校

邢志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