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6997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docx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传播背景】

俄罗斯民族是富于革命精神的民族,具有悠久革命传统。

19世纪下半叶在俄国革命运动中最早有着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的革命思想是民粹主义。

在俄国农奴制废除后,一些平民知识分子要求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彻底消灭农奴制残余,主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结农民,通过农村公社实现社会主义。

他们不承认俄国资本主义在农奴制废除后必然要发展,主张遏止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从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过渡。

他们认为只有农民才是革命的主力,主张以农民暴动来推翻沙皇制度。

他们跑到农村宣传他们的主张,遇到多次失败后转而采取个人恐怖手段来推翻沙皇统治。

由于这些人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被成为民粹派。

第一批民粹派组织出现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拉甫罗夫、特卡乔夫等人。

民粹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揭露资本主义都起过积极作用,但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进来以后,民粹派坚持唯心史观和民粹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阻力。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炸死后,取而代之的是亚历山大三世更为残暴的统治。

民粹主义的失败和变质使一些民粹主义者醒悟过来,开始抛弃民粹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

普列汉诺夫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就同俄国作家有联系。

但马克思主义真正传入俄国,还是在六、七十年代。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与俄国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没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革命运动结合起来的是普列汉诺夫及其领导的劳动革命社。

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来,就开始在欧洲各国传播和发展,其中也包括俄国。

尽管它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略晚于西欧各国,但由于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由于俄国革命运站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获得的成就和所处的地位,它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在20世纪上半年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和思想运动的文流。

 

【传播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到1883年劳动解放社的成立。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马克思主义对俄国革命思潮的影响日渐强烈,成为俄国思想的一种独立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影响过程通过19世纪40年代在刊物上的介绍以及50~60年代“对个别思想家的世界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到19世纪70年代成为“俄国社会思想的巨大课题”,标志着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已经开始。

(2)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俄国社会现实即俄国的解放运动发生联系,马克思主义是被当作一种纯粹的理论被接受的。

(3)马克思主义被当作一种外在的理论,因而在介绍时总是加进自己的内容。

第二阶段是1883年到1903年。

劳动解放社1883年成立,作为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列宁认为它是俄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者、代表者和最忠实的捍卫者”。

它的出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俄国传播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开始系统地翻译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主要有《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其它一系列著作。

(2)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初步地研究俄国的社会问题。

最典型的是普列汉诺夫通过《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等著作,对以民粹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俄国革命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非科学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捍卫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开始“改变世界”的“武器批判”,这不仅表现在普列汉诺夫在俄国文献中首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及其任务问题、创立工人阶级政党问题,还表现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中。

正因为劳动解放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巨大贡献,列宁把它看作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地。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侨民团体(‘劳动解放社’)的著作中产生的。

”对以普列汉诺夫为主要代表的劳动解放社的理论活动和现实活动,以及他们对马克思理论和唯物史观的传播,恩格斯在1885年致维·伊·查苏里奇的信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三阶段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分裂和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为标志。

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方面来说,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主要特点是:

(1)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自发的群众的运动”汇合,即列宁所说的“先进工人同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的结合”。

从此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处于工人运动的条件之下。

(2)有了按马克思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的领导,俄国工人运动由自发的群众运动转向自觉的阶级行动。

(3)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萌芽,即俄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始产生,自此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就不再是传播的问题,而是和俄国实际日益结合、在改变俄国社会的过程中显现自己的现实性的问题。

(4)以列宁为主要代表的俄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开始出现。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怎么办》和《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著作就写于这个时期。

【主要传播者】

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始于1883年普列汉诺夫所创建的“劳动解放社”。

在俄国社会思想史上,普列汉诺夫是全面系统地向俄国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先驱。

下面主要介绍普列汉诺夫以及他的马克思哲学理论。

普列汉诺夫

【生平】

普列汉诺夫生于1856年12月11日,卒于1918年5月30日。

曾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十分受列宁尊敬。

普列汉诺夫1856年12月11日(俄历11月28日)诞生于沃罗涅什省利佩茨克县古达洛夫卡村。

此后,他逐渐变成了一个职业革命家。

1877年他秘密出国,先到柏林后到巴黎,结识了著名的民粹派思想家彼得、拉甫罗夫等人。

同年7月又回到彼得堡。

7月底他到萨拉托夫在青年学生和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

1878年夏天他决心“到民间去”,在顿河地区活动,出任民粹派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的编辑。

这时,普列汉诺夫自认为是“彻头彻尾的民粹派”。

1880年初,第二次逃亡国外,自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七年(直至1917年回国)的逃亡生活。

同年年底,他到了巴黎,结识了盖得、考茨基、威廉•李卜克内西和伯恩施坦等人。

1881年底普列汉诺夫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

1882年当他收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以后,很快把《宣言》印了出来。

钻研和翻译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促使普列汉诺夫从民粹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1883年普列汉诺夫与波里索维奇•阿克雪里罗得、维拉•伊万诺夫娜•查苏利奇等志同道合者在日内瓦创立了“劳动解放社”。

但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他渐渐与布尔什维克分道扬镳,此后对十月革命又持反对态度。

【主要学习和学术研究经历】

1868至1873年进沃罗涅什陆军中学学习,毕业后进入康士坦丁诺夫军官学校深造。

1874年9月考取彼得堡矿业学院。

1876年创建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组,1878年改称土地和自由社,任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编辑。

1880年1月流亡国外,逐渐脱离民粹派,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恩格斯建立联系,了解西欧工人运动,并陆续将《共产党宣言》等一些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译成俄文。

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培养了一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并写了《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名著。

1889年,应拉法格邀请,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社会主义者的代表,出席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他在大会上发言说:

“革命的俄国无论如何不应置身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之外,相反地,它今天同欧洲现代社会主义运动接近起来,必将给全世界无产阶级事业带来巨大的好处。

”他的发言受到恩格斯的好评。

1900年同列宁一起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

从1900年社会党国际局成立时起,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

1900年普列汉诺夫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三个俄译本,回击了“经济派”篡改《宣言》的企图。

同年,他支持列宁创办《火星报》,为《火星报》撰稿37篇。

阐明正在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许多理论和政策性问题。

1903年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

在1903年7月30日开幕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普列汉诺夫被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并由他宣布大会开幕。

在讨论究竟什么人可以做党员的党章第一条条文时,他说,他深信真理在列宁一边,对马尔托夫草案的拥护者所说的不敢苟同。

“列宁的草案可以成为防止他们钻入党内的保障,单是由于这一点,一切反对机会主义的人就应当赞成这个草案。

”这说明,普列汉诺夫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二大”上是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的,会上他被选为《火星报》编辑和党的总委员会主席。

1905年革命时期提出“分进合击”的机会主义策略,实际上把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责备无产阶级“本来用不着拿起武器”。

这期间,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立场经常动摇于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之间。

1905至1907年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公开要求取消党的取消派,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

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1908年12月声明退出取消派的《社会民主党人呼声报》。

1909年8月恢复出版《社会民主党人日志》,正式对取消派宣战,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开始为布尔什维克报刊撰稿,参与批判马赫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普列汉诺夫发表演说,出版《论战争》文集,公开为沙皇政府的掠夺战争辩护,号召俄国工人“保卫祖国”,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1917年5月至1918年1月在其主办的《统一报》上连续发表文章,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

【主要著作】

《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上海正风出版社1950年版)

《我们的意见分歧》(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论一元史观的发展》(武汉湖北出版社1957年版)

《唯物主义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2卷)

《跨进20世纪的时候:

旧《火星报》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

【主要哲学思想】

一、普列汉诺夫对思想史的观点和历史观的判断

普列汉诺夫著作中也充满着哲学史,特别是西方哲学史的内容,他关于哲学史的论述十分丰富。

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关于历史观发展中继承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关于唯物史观的发展,普列汉诺夫大体有这么几个思想:

(1)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体系前建立,是总结了全人类研究社会历史领域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是离开文明发展的大道而产生的。

(2)历史观中唯物主义传统的积累是越来越丰富、具体、全面、系统的。

(3)历史观的发展史就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历史,但是它与一般哲学观点上唯物唯心斗争史不一样。

(4)马克思说,思想发展史的一个普遍规律是先盖上层后打地基。

唯物史观发展史大体就是这样。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四篇讲演中就论述了这个问题。

这几个阶段划分的标准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普列汉诺夫依据对这问题的不同解决,讲了历史观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四世纪到十七世纪的神学史观;第二阶段,十八世纪启蒙哲学的理性史观;第三阶段,圣西门和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利益史观;第四阶段,黑格尔的唯心辩证史观;第五阶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总的来说,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对唯物史观是有创造性贡献的,所以列宁给予很高评价。

二、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存在问题的剖析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对象和定义的理解。

普列汉诺夫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统一中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及其诸要素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利学,特别是研究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

在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中,这个思想很明确。

第二,社会结构的新看法—“五项因素公式”论。

普列汉诺夫社会结构学说的核心在于“五项论”。

所谓“五项论”,就是按照人的社会活动的性质把社会结构分为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五项。

五项论的完成形态是普列汉诺夫1980年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里提出来的。

他谈到:

“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在很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东西:

(一)生产力的状况;

(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第三,社会存在问题。

普列汉诺夫从没有给社会存在下过任何定义。

他认为,社会存在的要素包括生产力,包括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社会环境。

普列汉诺夫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全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宗教关系、伦理关系、文化教育关系等等,还包括一切民族关系、国际关系、阶级关系等等。

而所有这些观实存在的关系都是物质关系,换言之,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社会存在。

第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问题。

普列汉诺夫提出,生产关系有两类,一个叫技术关系或劳动组织,即指人们在直接生产中,人和自然打交道时,人和人结成的关系;另外一种关系叫财产关系。

两者合起来,他有的称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当然还有别的,如交换关系等)。

普列汉诺夫认为,有狭义的经济基础,有广义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观实基础。

”这是狭义的经济基础。

普列汉诺夫为什么要讲两个基础呢?

社会应该有它的基础,也要有它的整个的上层建筑,而这种基础和上层建筑应该包罗一切社会现象。

三、对社会意识问题的分析

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意识的两种基本形态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创造。

在他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这么明确地分。

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提出:

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形态,初级形态叫做社会心理,高级形态叫做思想体系。

简单地说,社会心理是人们的日常意识,它的特点就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没有系统化、定型的、自发产生的。

与此相反,思想体系是经过职业思想家、艺术家对社会心理进行加工整理,把社会心理系统化、定型化。

它是自觉地产生的,经过理论思维系统加工而产生的成系统的思想,也就是说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普列汉诺夫通过对爱尔维修的一段话的转述,明确地指出了社会心理具有下面几个最主要的特征和属性,那就是民族性、时代性、职业性、变化性、阶级性等等。

他在他的美学论文中和《俄国社会思想史》中以及宗教学的著作中,关于社会心理作了大量论述。

他认为社会心理部分地由经济基础来决定,部分地是由社会政治制度来决定。

这里讲的经济基础是广义的,包括生产力。

四、对“地理环境”问题的观点

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观一直受批判,因为他说过地理环境决定生产力的状况或发展。

(1)他接受了拉布里奥拉提出的“人为环境”即社会环境的概念。

他说在原始社会,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相当大。

随着人为环境的发展,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小。

(2)随着人为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对社会环境的发展越来越由直接变为间接;随着生产力水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这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越

来越丰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种多样。

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3)在黑格尔之前,人们认为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人的心理、生理对社会发生影响。

黑格尔推翻以前的地理环境学说的传统,说地理环境主要通过生产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4)普列汉诺夫还说过,地理环境在不同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

他在《唯物主义史论丛》中写道:

“社会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出乎寻常地变化多端的。

人的生产力在他的发展中每进一步,这个关系就变化一次。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人的影响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产生着不同的结果”(5)普列汉诺夫还说,地理环境本身有很多要素,有气候,土壤、动植物的区系、地表的特性、山脉,河流、矿藏等。

地理环境的每一个因素对不同时代的社会、不同民族的社会的影响是不相同的,要具体研究。

在生产力特定的状态下,地理环境的某一个因素比其它因素的作用要大得多。

而且,地理环境对社会总的发展以及对于社会诸因素的发展是不同的,影响强弱不等。

普列汉诺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地理环境诸要素对于社会存在的诸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的。

普列汉诺夫说:

“地理环境对于社会人类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

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权力,因而使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

五、对历史进程中个人作用问题的分析

第一,从分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关系入手,解决分析个人在历史上作用问题的前提条件。

普列汉诺夫认识到把社会发展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统一起来,是正确理解这两者的统一乃是正确解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先决条件。

第二,把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理论基础。

世界上一切有限事物,它的必然性都是相对的,都是有条件的。

必然性有三个环节:

条件、实质、活动。

凡有限之物,它的条件和实质作为独立的实存之物都有其偶然性,所以,这种有限之物的必然性,就其内容而言就要受外在于它的实存之物的限制。

其次,必然性只有在现实性的展开过程中才表现自己,只能在过程中才显现出来。

现实性在其发展中又必须通过可能性、偶然性诸环节,就是说,事物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因素。

第三,普列汉诺夫批判“英雄崇拜论”,并揭示了英雄人物出现的规律性。

他说,英雄崇拜论的正确之处是它认识到个人在历史上是起作用的。

特别是杰出人物有时起重大作用,它的错误是把这个作用夸大了,认为个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不懂得个人要受时代和历史规律的限制。

机械决定论、宿命论的正确之处是认识到个人要受限制,首先要受历史规律的限制,但又错误地夸大了这个方面,以致个人的历史作用被贬低,被抹煞,看不到个人的历史主动性。

那怎么把二者调和起来呢?

普列汉诺夫便引进了一条原理,即把影响历史事变的因素作了划分。

最根本的叫一般原因,大体说来就是生产力,特殊原因受一般原因制约,那就是个人活动受历史环境限制;个别原因是指杰出人物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对特殊原因讲得相当少,主要讲一般原因。

因为在他看来,相对于个别原因而言,特殊原因可以归入一般原因之中。

就是说,他认为影响历史发展的原因应划分为一般原因和个别原因。

他根据这种划分得出一个结论,个别原因、杰出人物在历史上不能决定事变的一般方向。

第四,个人的作用不是决定历史的动力,人民、整个民族应当是历史的主人公。

普列汉诺夫在论证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时候,也深刻地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指出,个人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应有的作用,而且对群众创造作用的肯定本身就包含了对个人的历史作用的肯定。

第五,普列汉诺夫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伟大”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

在他看来,杰出人物作为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他当然是伟大的。

但“伟大”不只限于放在杰出人物的前头,因为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平凡的人只能为伟大的事业尽到自己的努力,他同样是伟大的。

普列汉诺夫的这些精彩论述很好地发挥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不仅批判了英雄史观,而且也批判了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形而上学历史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普列汉诺夫在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是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典范。

他写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至今一直被我们奉为经典。

【影响评价】

普列汉诺夫曾经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哲学家。

他在1883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的20年间,在政治上和哲学上都坚持了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创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方面,有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03年以后他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机会主义道路,1914年演变为社会沙文主义者,但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仍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思格斯与列宁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他在反对民粹主义、马赫主义和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具体化了,作了深入的发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他在走上机会主义道路之后在哲学思想上也有一些错误,但纵观他的一生,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他的哲学著作和思想,无论从正面和反面部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普列汉诺夫没有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未能对新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正确回答,因而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局限。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普列汉诺夫未能承担起开辟这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俄国的发展】

一、列宁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处于动荡的时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欧洲在科学、社会和文化方面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焕然一新。

西方科学—理性人本义与俄国强烈的乡土色彩的斯拉夫文化发生碰撞,促使俄国知识分子始思考俄罗斯民族的前途和出路问题。

由于马克思主义其科学性的世界观,及其对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设想,深深地吸引了列宁。

列宁当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来解决这场历史性的争论。

列宁发动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他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希望依靠政权的力量,用这一“理想的、应当的”社会模式改造俄罗斯的现状。

列宁在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俄国民粹派斗争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于是便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由于列宁领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思想运动的主流。

二、斯大林的发展

20世纪初的俄罗斯是一个农业国家,完全不具备一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在经过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之后,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强调要脚踏实地为实现这一理想创造条件。

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面临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斯大林在终止新经济政策后,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思想上,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功能。

他深信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认识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并把它看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对社会各个领域所提出的问题都能从理论上找到回答,或者说可以运用其方法找到对这些问题解决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逾越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被政治家所利用,为党的方针政策作注解,成为了政治服务的工具,并打上了斯大林精神意志的烙印,渗透着个人主义的迷信。

人民把斯大林奉为政治的偶像,吹捧和颂扬斯大林的学说,并把他视为解决一切社会科学问题的唯一的哲学家。

这种登峰造极的个人迷信崇拜在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时得到了延续。

1966年苏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国内意识形态问题”。

勃列日涅夫提出:

“我们至今没有一本关于我们党的历史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能够真正的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的赞同。

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作为论断是非,划分敌我的唯一标准。

各个部门关于加强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