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7883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

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

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

《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

《慎子·威德》中强调,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

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

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

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

“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

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

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

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

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选自《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法家并不崇尚圣贤,前者对其理性抵制,后者对其有暴力抑制的倾向。

B.法家强调对于人才选拔问题,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要考虑其责任和能力。

C.君主制下官员主要向君主负责,在君民间起过渡作用,而其执事则相对独立。

D.法家认为官员要公私分明,认为其一旦结交私人关系,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强调了法家不尚贤而尚法、以法律为唯一标准衡量人际关系的看法。

B.文章大量引用古籍,主要是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支撑,比单纯的分析更有力度。

C.文章由总到分进行论证,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

D.全文用对比、举例等方法,阐述法家、儒家体系内涵,意在引出“问责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更有秩序的状态。

B.认为“官不私亲”,要求治国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在当时是客观、进步的。

C.必须惩戒未承担相应社会事务或为政有所不妥的官员,是问责机制的雏形。

D.法家要求行使职责的官员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对当今治政有一定的启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达里诺尔的车辙

刘斌立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片湖,名字叫达里诺尔。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就告诉我,他的故乡,就在中国北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那里有美丽的达里诺尔湖。

我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叫桑贝德的小城,我的父亲在他20岁的时候来到这里并认识了我的母亲。

离我们家大概5公里远就有一片名叫苏必利尔的大湖,父亲说他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居住,是因为这里也有与达里诺尔一样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

当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首都机场时,我知道终于可以与父亲一起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了。

我们没有任何停留,几乎是驱车直接从首都机场奔向了北方的草原。

我知道不管是我还是父亲,都迫不及待。

当路边的景色渐渐变成了小沙丘和一簇簇的灌木植被丛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离草原不远了。

“父亲,这就是这些年新闻上在说的草原沙化吧?

”我看了一眼副驾驶座上的父亲说道。

父亲回给我的是他惯常的微笑和沉默。

我看了一眼导航,我们的车正在穿行浑善达克沙地。

穿过这片正在沙漠化的地方,我们将进入锡林郭勒草原。

而达里诺尔就在草原深处。

前方的道口,终于出现了一块指示牌,“达里诺尔”就在东行50公里的地方。

我猛地一踩油门,开始加速。

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感慨,我竟然忍不住悄悄淌下了眼泪。

我不敢转头去看父亲,我更无法知道他看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故土是怎样的心境。

达里诺尔就在眼前,已经水天一色。

我们到达的时候,正是黄昏,正是那个被父亲回忆了无数次的黄昏。

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湖泊,亿万年来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净土上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

突然间,落日横亘在湖水与天空之间,把天空的万丈云彩染成了血红。

而湖水如镜面般,倒映出天上的映像。

我惊呼着抱起父亲,奔向湖边的一座小丘。

我们俩静静地站在那里,任晚霞洗礼。

湖面上的点点涟漪悄悄划破了湖面的平静。

“那是天鹅!

”我小声惊呼着,生怕打扰了那些精灵。

“父亲,那是你说过的天鹅,达里诺尔真的是天鹅湖!

”我的眼泪再也无法忍住,怀抱父亲骨灰盒的双手颤抖不已。

我只能盘腿坐在山丘上,让骨灰盒上父亲永远面带微笑的照片朝着达里诺尔。

“父亲,您不用担心了,您看达里诺尔还是那么地美,这里的水、天空、黄昏,都如您跟我说的一样。

我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会像您一样热爱这片湖泊。

我想我可以如您的愿了。

我抱起父亲的骨灰盒,慢慢走向湖边。

可远处的一声口哨将我从思绪中拉回。

我看见一人一骑飞驰而来。

“你要做什么?

”马上的那个蒙古族青年诧异地看着我。

“我们不允许靠近湖水,更不能往湖水里倒东西。

”他看着我怀抱着的盒子,说道。

“这是我的父亲,他就出生在这里,我们从遥远的加拿大回到故乡。

他想落叶归根。

蒙古族青年拉着缰绳,在我面前辗转、犹豫着。

“希望长生天庇佑草原,让达里诺尔收留我父亲吧。

”我用我父亲曾经祈愿的语言,向他诚恳地请求。

他没有说话,但我看到他眼神里的柔软和敬畏。

他点了一下头,掉转马头而去。

如海一般辽阔的达里诺尔,在有节奏的湖水拍岸声中,接纳了我的父亲。

这是一个游子落叶归根最好的归宿,也是我父亲的遗愿。

我擦去脸上的泪痕,开车离开湖区。

我尽量沿着那条我来时的车辙行驶。

希望明年春天,达里诺尔湖畔的这条被我碾压的车辙就会被新的生命覆盖。

我从后视镜里看着车后留下的车辙,从达里诺尔而出,蜿蜒曲折,随着我走向远方,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

我想,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我也应该告诉我的孩子们。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选择在桑贝德城定居,并且离城不远处的苏必利尔湖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与达里诺尔湖的相同,可以缓解他的思乡之苦。

B.作者在文章中是一步步揭开父亲已经去世的谜底的,直到“我惊呼着抱起父亲”读者才知道,这位父亲已经变成了骨灰。

C.描写蒙古族青年的笔墨虽然不多,但作用较大,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人对故土和自然热爱与守护的一种传承。

D.文章描写的是一个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父亲的骨灰从遥远的国外回到故乡的故事,表达游子对故土和自然的赤诚之心。

5.请结合文本,谈谈画横线的句子中“车辙”的象征意义。

(5分)

6.本文画波浪线部分对达里诺尔湖景色的描写在写法上较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7分)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

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

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

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

“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

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

“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

”乃欣然就职。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

约常从容启高祖曰:

“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

“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

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

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其自序曰:

“余少好书,老而弥笃。

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六载矣。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

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

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

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

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馀卷。

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

“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

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

沈少傅约语人云: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有居郎署者居:

居住

B.以母忧去职忧:

丁忧,指直系亲属去世

C.老而弥笃笃:

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

亲自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时人为之语曰公为我呼入

B.乃欣然就职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其见重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

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B.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C.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D.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

指守丧期满,除去孝服。

古人家中有亲人去世,都要按礼制守丧一段时间。

B.本草:

本草是中草药的另一种说法,这里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子史诸集:

“子”指诸子著作,“史”指史书,“集”指诗文总集。

D.爵位: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各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11分)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茸平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

“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

“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迁彰武军承宣使。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

12.下列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B.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C.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D.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朝廷虽采纳了他的建议,但因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两人产生隔阂。

被调往金州。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间,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14.将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10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

刺绣的一种方法。

15.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5分)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E.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离骚》)

16.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

“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

”(《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24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听了大家的发言,他一时间莫衷一是,不知采纳谁的建议好。

②有的人觉得很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但他表现得安之若素。

③是你们给我新的生命,我对你们的感激之情罄竹难书。

④这篇作文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在结构安排上尚能差强人意。

⑤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子,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⑥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剑南风景区的万竿碧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那壮观的景色令他久久不能________。

②勘探队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________不定,为祖国的勘探事业默默地奉献着。

③这本专著,从声律和风骨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________的轨迹。

A.释怀形迹嬗变B.释怀行迹蜕变C.忘怀形迹蜕变D.忘怀行迹嬗变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唯书有华,秀于百卉。

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是穿越时光的智慧沉淀,①是屹立不倒的千年丰碑,流芳百世,万年犹新。

读书,②是细味品读传世之作,③精神上的按摩,不仅能让人心醉神往、难以忘怀,④能让人抚卷静思、沉淀内心,变得睿智豁达、优雅美丽。

⑤,经典美文易觅、静心品读难得,能手捧佳作,享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阅读,如今⑥渐行渐远,很少有人能够感受。

 

 

 

 

 

 

⑥A

 

 

甚至

 

/

 

而且

 

但是

 

仍B

 

/

 

尤其

 

犹如

 

 

然而

 

却C

 

 

特别

 

好像

 

 

反而

 

/D

 

 

常常

 

一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